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每天学点经济学 > 第三章 调控经济的“大手”——货币政策

第三章 调控经济的“大手”——货币政策

作品:每天学点经济学 作者:赵文锴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调控经济的“大手”——货币政策

    在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多的企业倒闭?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经济大环境因素,企业自身的结构,市场优胜劣汰等诸多原因。但有一条原因不能否认,那就是我国的货币政策。

    近几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导致房价大幅上涨,再加上股市的大幅飙升,因此政府认为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并造成了现在的通货膨胀,为了紧缩房地产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银行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到2008年6月25日的时候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7.5%,这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

    央行采取了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手段,导致国内消费形势不明朗,企业普遍贷款较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此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货币政策就像一只“大手”,不断地校正着国家经济的方向,对经济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货币政策作深入的了解。

    通常来说,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的和扩张性的两种。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