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爆发后,原来在延安的东北军撤向西安一带。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原称肤施)。1936年12月13日,黄春圃(江华)司令员遵照中央指示,率张国焘的手枪连和陕北红一团约400余人,在12月15日到达延安城北门。这时,城内还有国民党地方武装,为了避免误会而引起冲突,红军当即决定在北门外宿营。

    12月17日,周恩来一行为解决事变飞赴西安后,国民党县长高锦尚邀请红军进城晚餐。饭未用完,在城里做哥老会工作的李仲英暗示黄春圃,要防备国民党反共分子乘吃饭时捣乱。黄春圃司令员、黄罗斌团长、钟玉山(钟辉)政委等即刻借故离去。返回驻地后,黄春圃与陈友才参谋长连夜商定:如果明天国民党地方武装仍不全部撤退,即武力强占。

    当晚,即派一部分部队占领东门外的清凉山,一部分部队占领南门外的宝塔山及西山。18日凌晨,接到李仲英传来的消息:城内国民党部队已全部撤走,高县长带着民团也于深夜出东门而去。黄春圃即令部队迅速把延安南门、东门、北门警卫起来。天亮后,红军从北门进入延安城。

    红军进城后,根据军委命令,迅速成立了延安城防司令部。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张贴了一个“安民告示”,宣布了我党我军的政策。不久,党中央派王观澜带工作团到达延安。随后,中央警卫团长黄霖带领警卫部队进入延安,为党中央进驻延安做准备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中央作出和平解决的方针,红都志丹的机关和红军大学的一些同志对此不理解。

    12月26日,毛泽东到城南前桥的红军大学操场上给红大学员和机关干部做了“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告,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说明了放蒋和联蒋抗日的道理。毛泽东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杀掉蒋介石,会使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和混乱,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何况杀一个蒋介石,还会出现第二、第三个蒋介石。过去诸葛亮对孟获还搞七擒七纵,我们对蒋介石为什么不可以搞一擒一纵呢?”毛泽东还用毛驴上山比喻:“陕北毛驴子很多,让毛驴子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用对付毛驴子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这就是我党逼蒋抗战的方针。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但毛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又要提防着它,这就要又联合又斗争。”

    毛泽东生动的演讲使大家思想上有了飞跃,满怀信心地憧憬着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到来。

    12月27日,中共中央在志丹就西安事变又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和结论,对西安事变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就内战来说,十年的内战,以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使蒋介石的地位降低了,而我们的地位提高了。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应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开展全国局面,把红军扩大起来,与张、杨更加团结,成为抗日的核心,这是我们当前的任务。我们的具体策略是推动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巩固西北根据地,扩大红军和苏区,改造东北军和西北军。做好全国群众工作,把群众组织起来,这是工作的重心。”“重视宣传工作,党报应办起来。培养干部,要办党校和红军学校,造就群众的、军事的、党的、政治的四种人材。应督促国民党三个月后召开救国会议。”

    12月28日,毛泽东在志丹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指出:“蒋介石氏在西安接受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和西北人民的抗日的要求,首先命令进行内战的军队撤离陕甘两省,这是蒋介石氏转变其十年错误政策的开始。”《声明》驳斥了蒋介石所说的“西安事变”系受“反动派”包围的谰言,分析了促成西安事变的各种因素。要求蒋介石“不打折扣”地兑现自己的诺言,希望“能一洗国民党十年反动政策的污垢,彻底地改变他的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基本错误,而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

    毛泽东在长期的武装革命实践中,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在志丹定都时期,撰写了他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西安事变前完成了前五章的写作,即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原计划写作七章,所剩余的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西安事变”发生而没有时间再写。毛泽东在写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曾以其内容为教材,多次给红军大学讲课。1937年5月首次以油印本印行。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对十年内战经验的总结,是当时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这部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战争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着重批判了1931年至1934年党内在革命战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为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提出作了理论准备。本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诸条件,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规律和特点,并由此规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红军战争的指导路线,规定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书中讲述的关于人民战争的路线、战术的原则。主要是:要掌握“围剿”和反“围剿”长期反复的规律;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战争方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着进攻所必须采取的退却和诱敌深入;要实行集中兵力这个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把运动战作为红军的主要作战形式;要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把歼灭战作为红军作战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理论上的历史地位,系统地创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战略理论,对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以此为基础,影响和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思想。

    1937年1月9日晚,毛泽东电告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等同志,告知1月10日动身离保安进驻延安。

    1月10日,毛泽东、朱德、张国焘等领导人带着中央机关从志丹山城动身了。满街都是托运物品的骡马,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都背负上了行李,在军号声中有秩序地列队走出了南门。闻讯而来的老百姓站在南门外的大路边,有的用瓷盆端来煮熟的鸡蛋,热情地往他们衣兜里塞;有的拿来自己手工编织的羊毛袜子,让小红军带上;有的背着装满荞麦窝窝的布口袋,送给机关工作人员作为路上的干粮。有人干脆在大路边架起大锅,温热了米酒,让这些远行的人喝一碗,暖暖身子好上路。此情此景,感动了好多中央机关的干部,他们眼含热泪,频频挥手依依惜别。再见了红都!再见了亲人们!

    面对欢送的人群,毛泽东深情地说:志丹山好、水好,人更好啊。朱德说:山保安、保平安。随之,队伍由保安的前桥儿进沟,翻山行进在白雪皑皑的梁峁上。

    志丹山城变得空空荡荡。领袖们走了,机关工作人员走了,每天高昂的歌声也被他们带走了,这片热土却永远记住了曾经难忘的岁月。

    傍晚时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到达志丹县侯市乡寺儿台村歇脚宿营。

    杨金桂老人回忆说:“那天,人好多好多,满沟满洼的都是队伍。村里住不下这么多的人,数九寒天的,就在大路上、山坡间烧起一堆一堆的篝火,战士围着取暖,天地一片彤亮。”

    毛泽东住在杨金桂家里西面的窑洞里。一群警卫员在院子里也燃起一堆火,有说有笑地围着取暖。贺子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毛娇娇”和杨金桂住在她家东面用石板制顶的木房子里,似乎贺子珍缺奶水,孩子老是哭。正好杨金桂也生过孩子不到一年,奶水足,想给“毛娇娇”喂自己的奶水,又怕这位英姿飒爽的女首长嫌弃,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看着孩子哭个不停,杨金桂实在忍不住了,鼓起勇气告诉贺子珍:“孩子可能饿得厉害,我的奶水多,让我喂喂孩子行不行?”没想到贺子珍不仅不嫌弃她,而且喜出望外,用她听不大明白的南方话连连感谢,还说:再好不过了,再好不过了。

    杨金桂老人永远忘不了这个夜晚。她给可爱的“毛姣姣”喂足了奶水,“毛姣姣”安静地睡去。杨金桂心里涌上了一种成就感,她用自己的奶水帮助了这位女红军,喂养了这个可爱的孩子。

    半夜里,杨金桂听见院子里有人跺脚,说:烧着了、烧着了。杨金桂出去一看,一个警卫员娃娃手里提着一条褥子,褥子被火烧烂脸盆大的一个黑窟窿。警卫员羞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毛泽东从窑?同里出来安慰警卫员说:不怕、不怕,咱们把它缝一缝,补一补,还可以用嘛!原来,毛泽东晚上要熬夜办公,警卫员怕毛泽东冷,就不停地往炕洞子里烧火,火太大,从炕缝里扑出来,把褥子给烧着了。

    第二天,队伍吃过早饭走了。杨金桂才知道她家里住得是毛主席,和她同睡一盘土炕的女红军就是贺子珍。

    13日,中央警卫团黄霖团长和延安抗日救国会主任曹华山、副主任马生有、高永祥则带领部分群众代表,赶到距延安城约10华里的杨家湾路口去迎接党中央进驻延安。而延安城北门外,当地群众和从邻县专程赶来的代表约2000余人,手持彩旗,排列在道路两旁,等候欢迎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的同志。

    约下午3点左右,朱德总司令带着红军队伍先进入延安城。一小时后,毛泽东、张国焘等中央领导人从杨家湾跨过封冻的延河,然后顺着大路走到大砭沟口,下马步行,边走边向欢迎的人们挥手致意。

    延安,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进了党的建设,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全国解放后的执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党中央在延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延安精神。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影响了全党全军乃至建国后的中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