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香港电影夜与雾 > 第六十六章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闯江湖》

第六十六章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闯江湖》

作品:香港电影夜与雾 作者:汤祯兆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相对其他影视界蓬勃的文化圈而言,香港出版的影人自传,比例上绝对可以稀少来形容。我想大抵因为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十居其九乃实用主义者为先,电影的重要性肯定大幅抛离书写,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书写于工作的序列安排上,一定排到后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若英及林青霞侃侃而谈,努力去建构匹配个人演艺形象的文字身份,前者从来就是才女型的演员,后者也早已息影,自可从容下笔,而且台湾的文艺气息一向较香港厚重,影人出书自可不一定以传记出发,从而突出作者的角色,而非仅因为身处影视圈种种传闻轶事的披露,沦为一种<dfn>http://www?99lib.net</dfn>功能性的出版书写计划。此所以香港产出的不是刘若英的《我的不完美》,也不是林青霞的《窗外窗内》,而是吴君如的《吴君如减肥血泪史》。

    一、内地的出版助力

    是的,香港的出版社从来大善于精打细算,影人身份虽属名人,但一旦影人书写在商业上没有一定市场保证,结果也只会打入冷宫,无法出生天。今天不少针对圈中重镇级人物的研讨著作,一方面不少依赖香港国际电影节(刘德华、黄秋生、杜琪峰等)及香港电影资料馆(徐克)的专业出版策划才得以面世,而且影人仍主要是以受访者而非作者身份主动发声;另一方面则日益仗仰内地与日俱兴的蓬勃出版事业,所以如许鞍华的传记式追踪,也得以流布广传。

    事实上,内地于今时今日的环境空间,的确是催生香港影人书写的大摇篮。《南方都市报》积极开拓香港电影人的写作空间,如彭浩翔及杨千等人都北移尝试写作,均燃起另一种气氛。由微博的零碎感触到文章的整理分享,大气候的转变令到香港影人明白到提笔行文,已经成为新年代存活(在益趋融合的电影文化下)的必备伎俩。

    我想起内地刊行的梁家辉《我对你说》,是把他在《文汇报》的专栏集结成文,但却在内地出版,而且看来也不会有港版。或许正因为此,反过来可容他有更广阔的书写空间。书中甚少出卖个人的专业经历,简言之是不会巨细无遗把电影上的一举一动加以报道述情,其中当然也有对电影细节的分享,不过出发点是旨在点出专业的区别之处(如指出柯克·道格拉斯在中,饰演摄影师一刻,细致到在捕捉大爆炸时不忘用手调整摄影机的光圈,可见完全入戏之妙云云),而非以此来突出个人行内见闻及成就,那又是另一种明星书写的方向了。友人陈宁在《六月下雨七月炎热》中,提及法国影后凯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刊行的私密手札《在自己的影子里》,因为仅抒发日常的琐碎心情,出现不符法国读者期望而遭受劣评的下场。我想读者对明星写作的想像就是如此,似乎他们除了自身的专业便一无可觑,这才是最扼杀他人创作力的地方。

    二、王晶的机锋书写

    《少年王晶闯江湖》则是百分百的香港制作,先由《明报周刊》作长期连载,然后再结集成书,以自传形式建构,但同时又会随时晃荡飘远,点评作者上心在意的人和事。在香港出版的影人书写史上,正如上言较为少见。当然,也因为属香港出版,所以商业计算乃至市场触觉均极其明确,此所以自剖“屎尿屁导演”的由来,以及与丘淑贞的风风雨雨,自乃为不可缺少的焦点写作题目,可是在一切机关算尽的背后,王晶的书写正如香港电影的特质般——总是真假混糅,令你上一刻投入其中,下一刻又被迫抽离而退,各式的甜酸苦辣均如五味架纷呈,令你游离出入其中而得另一种乐趣。

    王晶的市场触觉从来不用任何人提醒,反映于文字书写上也一以贯之。他深明人在江湖的道理,在今天仍然于市场打滚的拼搏日子中,任何涉及人和事的篇章,自然均要小心处理。在平衡市场商业计算压力及江湖书写两端之间,我认为王晶的方程式就是二律背反,不断建构正反并存的对立形象,从而牵引大家追读下去,而同时又避免作出简易二分的论断。

    此所以书中可看到王晶下笔不留人的一面,对李力持毫不容情的点名批评,乃至对李翰祥的打压也力言抗争,从来没有回避。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弱点同样不忌讳地展示,由无能力胜任导演之职至要请老父临场压阵,乃至在家庭以外与其他情人的交往起伏,凡此种种均企图去营造一种立体印象,正如电影中的世界相若——有的是五味纷呈,却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在其中。

    而这正是我认为他深谙是非书写真谛的地方,一切都是人生片段,读者着紧的是片段背后的故事,故事令人捧读入迷,而通过不同片段的剪辑,自然就可以掌握一篇一篇所成就及代表的想像世界。对明星对电影,读者从来着迷的都是想像而非真像——人在江湖自有是非,更重要的含义是我们都爱是非,尤其是对他人的是非更加嗜血成狂。

    此所以你可以看到王晶无论如何貌似大胆下笔,基本上仍是以与人为善作为下笔的主导思想,但一旦对前辈对明星一概不分仅言赞颂,读者自然也容易看出玄机,而厌弃宣传唱酬的戏作。王晶的聪明之处,在书写狄龙的一篇清晰可见。他先从是非出发,直陈狄龙大哥在片场中的臭脾气,对如他之流的新导演之欺凌,随时改剧本且要导演迁就,但反过来在前者凭《英雄本色》反弹之后,直接走来与王晶私语有望冰释前嫌,结果大家自然想像得来。王晶当然是反衬的能手,既满足读者对是非的热爱,同时也曲线为狄龙建构强化一贯的磊落光明的侠义形象,一石二鸟人人开心。即使套用在他书中的个人形象上,也平行处理顾家尽责的好男人,以及对情人有情有义的江湖子女两端,二律背反的运用已到了灵活自如的境界了。

    不过我得再三强调,一切均属假面告白的书写策略,背后并非指王晶笔下所言有虚假捏造的成分,而是提笔之后就是作者,而自传的基准正是操控在作者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自己,此所以在假面背后,还可以有千百个不同的王晶,只不过今次他为我们先准备了眼前所见的几个脸谱而已。

    三、王晶请大胆向前走

    相对而言,王晶今次展示个人生活体味的空间极为有限,促使我不禁质疑他的市场触觉。是的,王晶的金漆招牌,于今天不应仍受是非书写的范畴拘束——对“屎尿屁导演”的反击,其实也不在于口舌之争,他人的批评固然有偏颇之处,但重要的读者期望看到王晶深度的一面——不是故作高深的意思,而是他如何建构及逐步掌握专业之路,相信这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所在。正如上文提及梁家辉的《我对你说》中,我印象最深就是他的阅读经验。梁家辉由与外国人畅谈,到力言追逐手冢治虫300多本中文版全集失败后的沮丧(因出版社不守诺言完成任务),均可彻头彻尾反映出爱书人的本性。而且我更欣赏他对个人阅读盲点的反思,例如在《青年岛耕作》中,提到对岛耕作每逢危机便靠女人相助化险为夷的人物不感兴趣,但又按捺不住一本接一本买下去的冲动,由是质疑自己会否堕入心理学的窠臼:其实自己内心是倾向某种事物,只不过因嫉妒而不愿接受且加以批评罢了——而他个人也不例外云云。因学养而添加文化气息,正是影人书写令人喜出望外的地方,而我确信王晶一定可以在这方面为读者带来惊喜。

    事实上,影人书写从来都有广阔的天空。迄今为止,我所看过之最精彩的艺人文字创作,肯定是玛莲娜·迪特里茜的《玛莲娜·迪特里茜之ABC》(Marlene Dietrich ABC)。文如其人,内里以字典写作的模式,(那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而已!)充分反映出她的睿智及识见,和她银幕上的智慧及老练形象不谋而合。她甚至在增补版的前言再来幽自己一默:“我正在写新版的前言,来告诉大家它出现的源由。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供求’,也即是我专业生涯中的座右铭——无论是银幕又或是舞台上。”

    我想正好可借她的分享来借鉴——市场供求从来与展示个性不一定冲突,尤其在影视名人身上。此所以王晶导演,请你大胆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