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与未来同行 > Google的成功之道

Google的成功之道

作品:与未来同行 作者:李开复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

    引言

    在高科技企业中,人人都在谈创新,人人都希望利用创新制造出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真正能把创新和产品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并从中获利的企业并不太多,真正有效率的、能够深刻改变技术发展趋势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创新也屈指可数。创新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挑战,也非常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语音识别技术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将该技术转变成可以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而是像很多科研机构里的研究者一样,认为如果能发现新的方法或新的技术,并围绕这些方法和技术多发表一些论文,就一定会有许多公司重视它们并将它们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之中。虽然我所做的研究代表了当时语音识别领域的最高水平,我的论文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我在那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技术转变为实际的产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论文学术性较强,一般的技术人员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做研究时,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技术会在哪些特定的领域得到应用,没有考虑这些技术在具体应用领域的适用性和优化方法。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那些脱离产业实践的,纯学术性的创新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到了苹果公司以后,公司对我的语音识别技术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个技术部门负责开发语音识别产品。当时,市场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都非常急迫地想把语音识别产品推向市场,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项技术从诞生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发展和稳定阶段。因为缺乏足够的研发积累,过早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功。

    后来,我在微软公司工作时发现,微软为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创建了不同的管理体系,研究人员在微软研究院从事面向未来的创新工作,开发人员在产品部门开发面向市场的软件产品。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向产品部门转移。这种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并行管理的做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研发脱节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因为研究院和产品部门的目标不同,衡量业绩的方法不一致,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实际的研发和产品转换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摩擦、拖延等影响效率的事情。

    苹果和微软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的效率也许不是最优的,但它们都是在各自公司的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是最适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例如,微软的研发并行的体系就是我所见过的从事软件研发的最好的管理方式之一。

    但是,在新兴的、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产业中,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更加贴近网络用户需求的研发管理体系。Google公司在互联网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其独特的研发机制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可以与全世界的人自由沟通的平台,这也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依靠大家的力量,在研发过程中鼓励集体参与,在产品发布后通过网络迅速收集和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Google公司很好地兼顾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创建了一种开放、平等、自由、高效、研发一体、用户参与、快速响应的研发管理体系。

    本文细致、深入地探讨了Google公司面向网络时代的创新和研发机制,以及Google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要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模仿Google的体系——任何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毫无疑问,创新是今天这个时代里最有激情也最有活力的字眼之一。单独地审视创新,人们也许会把与之相关的事物看成是脑力菁英们在好奇心或功利心的驱使下所完成的超乎寻常的工作的总和,但如果把创新放在产业环境、经济布局、时代精神等更大、更广的语境中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创新其实是一种融汇了科学技术的阶梯状累进形式、社会经济的自我更新规律以及历史文化因素在新经济中的内在映射等更深层内涵的“立体”现象。

    尽管人人都倡导并鼓励创新,但却很少有人深入剖析过这种“立体”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内容。比如,不同类型的企业总是会选择不尽相同的创新模式,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如果说创新本身和产业、时代以及经济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最新、最酷也最绚丽夺目的网络经济中,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对一家将创新视为灵魂的新技术企业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因素的价值,以便更有效也更直接地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呢?

    随着It产业的逐渐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业内逐渐形成了几种流行的创新模式。当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以Google公司为代表的一种与网络精神内涵契合得最好的“创新理念”或曰“创新文化”正在逐渐兴起,并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Google而言,这些奇迹包括巨大的用户群(每天10亿次的浏览量);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100%的增长率,只用了7年时间就使得公司的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极高的员工满意度(接近0%的员工流失);高效的产品生产机制(从1998年公司成立以来,已经推出50多个成功的产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OED)和《韦氏大词典》(Merriam-ebster)已经将“Google”作为正式的单词收录其中,这说明与以往的It企业所不同的是,Google公司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不光给用户提供了可供使用的产品,还创造了一种大众文化。

    笔者借助自己在It产业中积累的丰富的研发、运营和管理经验,将深入浅出地探讨一下It业内最为流行的几种创新模式,并着重向大家介绍Google公司这种走在网络时代最前沿的“创新文化”,还有在这个崭新模式中的“核心财富”:人才和Google的“人才理念”。

    创新模式与“时代精神”

    作为人类社会和历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创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以物理学的发展为例,当年轻的牛顿在1666年回到乡下老家并独立完成了几项开天辟地般的研究成果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两百多年后,麦克斯韦、J.J.汤姆逊或是卢瑟福等人的科学研究竟会如此强烈地依赖于同一时期的产业革命进程,他更不会想到,三百多年后,盖尔曼、霍金、杨振宁等人的工作方式会与大范围的国际协作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密切的关联……

    将这种“时代色彩”套用到It产业中来,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断言: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程,产业进程决定企业的经营模式,而企业的经营模式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或决定了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的创新理念。

    举例来说,在互联网的浪潮到来之前,It产业中先后出现了四种主流的创新模式——“象牙塔式”的创新、“单向输出式”的创新、“脑力出租式”的创新以及“研发互动式”的创新。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缔造出了辉煌的科技成果和企业典范,虽然无法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全新挑战,但直至今天,它们仍然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象牙塔式”的创新

    在It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1980年之前),技术本身和产业链条之间的关系还不是特别紧密。软、硬件研发人员更习惯于单纯考虑研发目标的科技含量,而不重视或暂时不考虑其产业价值。这种“象牙塔式”的创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称为“拍脑袋式”的创新——研发人员有了灵感,就写出论文,发表到核心期刊,然后得到同行的认可。

    很显然,这种创新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但也同时具有与产业需求距离较远、研发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缺陷。

    “单向输出式”的创新

    有部美国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突然梦想要建造一个棒球场,同时他坚定地认为,球场建好后人们一定蜂拥而至,“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当然,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像他想像得那么好。

    这种先发明创造、后招徕用户的做法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It界非常普遍。许多著名的企业或研究机构依靠这种创新模式——先由科学家或技术人员主导产品的设计过程,然后再花力气将产品推向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也有不少采用类似做法的企业或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潜在的用户需求,或是因为市场推广不利而步履蹒跚。今天,采用这种创新模式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了。

    “脑力出租式”的创新

    .COM泡沫破灭的时候,许多公司意识到,为了用最小地花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就必须因市场而变,因客户而变。他们纷纷将研发工作转型为市场或客户导向的“研发服务”:客户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市场调查的结果中,而市场调查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要研发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部门必须紧密围绕着这一原则贡献自己的“脑力劳动”——所以,这种创新模式也被叫做“脑力出租式”的创新。

    这种创新模式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强,研发成果转化效率高。但反过来看,因为研发人员几乎直接面对来自市场和客户的压力,在他们的工作中,服务性和定制性的内容越来越多,真正属于“创新”的部分必然越来越少。

    “研发互动式”的创新

    为了解决研究与开发的矛盾,一些在PC浪潮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公司在产品部门之外专门设立了研究院或类似的研究机构。研究院拥有独立的架构,不需要在市场或产品部门的压力下工作,其使命就是创造出最新的技术;而产品部门则负责响应市场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将研究院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优秀的产品。同时,公司高层会统一协调研究院和产品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最好的“互动”状态。

    “研发互动式”的创新使许多公司摆脱了研、发脱节的困扰,并同时保持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以及对未来技术的不懈探索。当然,这种创新模式也有它的问题,比如,研究院和产品部门之间沟通的成本较高,解决矛盾和增加理解的模式不明确,公司对二者的管理投入也相对较大。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近年来,在摆脱了网络泡沫的困扰之后,It业和互联网已经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的商务模式开始盈利并飞速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用户群体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上市和生存周期大大缩短,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和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个真正的网络时代里,以网络服务和网络产品为主要方向的企业需要一种崭新的创新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保持最大的灵活度和最高的工作效率。

    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

    作为最成功的网络服务和网络产品提供商之一,Google公司从创立的那一天起就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创新之路。可以说,Google公司的创新模式在今天的It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它既成功地解决了研究与开发脱节的问题,又在管理成本和研发效率上达到了最优——Google公司在互联网上取得的成功就是这种创新模式的价值的最好见证。

    研发一体

    早在19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论述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时就曾预言:“研究者必然自发地涌向根本意义上的技术人员的本质形态的范围中。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活动能力,从而才能在其时代意义上确实地存在,不至于落伍。”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1938)客观地说,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界限在最近50年里已经相当模糊了,而这种模糊——更确切地说是“融合”——正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如果非要把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分开,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部门之间沟通和统一管理上),在采用研发分离方式的公司中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分工不同,研究部门的人主要把精力放在一些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项目上,当他们获得很有意义的想法时,却不一定能在产品部门的同事那里获得认同,直到某一天,当“研发一体”的竞争对手做出这样的产品以后,产品部门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错失良机。而有的时候,当产品部门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研究部门做些用户需要的事情,但是研究部门却不屑于去做这种“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失去了赢得更多用户的机会。更有甚者,这两个部门间还存在一种相互轻视的情绪,因为产品部门的人认为自己是“为公司赚钱的主力”而轻视研究部门的同事,研究部门的人又认为自己是“具有高学历的天才”而高人一等,这也给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制造了障碍。

    但在Google公司里,没有截然分开的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所有工程师的头上都戴着R(研究)和D(开发)两顶帽子。Google要求每位工程师既要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和才智,又要有把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技能和经验。在这个创新加实践的乐园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一个绝妙无比的创意,任何人也都有机会(或有义务)亲手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这种研发一体的做法彻底消除了创新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管理和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亲自动手,即研究又实践,有时候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得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思路,使一些技术难题变得更容易实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Google工程师朱会灿提出的图像搜索的解决方案。在以往的纯学术研究中,图像搜索是一个难题,大家往往采用色差和高深的信号处理技术来寻找一张与查询寻求最匹配的图片,虽然这些技术很“酷”但还不成熟。在过去的十年中,针对这个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员大多与产品开发脱节,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而朱会灿结合自己在并行计算和合作伙伴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长,提出“在网页上,每一张图片都有标题和周围的文字”,而且“链接到图片的文字(ancext)一般对图片的内容有很多提示线索”,这些标题、文字和线索非常容易提取,利用这样的想法,很快做出了“互联网上最好用的图片搜索工具”——Google图片搜索。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团队在结合实践的前提下能很快地做出很好的工作。当然,那些高深的技术也不是彻底没用了,但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比如应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的图片检索为了能达到实用的效果,搜索的数据量就不能太大,最近Google开始针对个人相册做“人脸识别”,就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来实现。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曾经有一次对话,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的表现一般都比博士后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博士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做课题,而博士后却无法选择。同样,在公司里,如果“研发一体”,那么工程师能够从构思,到研究,再到执行,从头到尾地跟进项目,就能使他们对项目具有主人翁感,从而更有热情,更在乎用户体验,把项目做得更好。

    这种“研发一体”模式的惟一缺点就是不适合那些只会创新但不能实践,或者实践强但创新弱的人才。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很好的科学家不是工程师,也有许多很好的工程师不是很好的科学家,这些人必须要经过必要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适应Google这样的环境。

    个人自由

    许多人都知道,Google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20%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20%的时间其实是Google的创新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有了这20%可支配的时间,蕴藏在工程师头脑中的创意就会层出不穷地“奔涌”出来,在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指引下,工程师们的价值可以得到最大的体现——许多令Google引以为豪的产品,如Gmail和Google News,就是由工程师在20%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

    在这20%的自由支配时间内,员工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培训甚至写书,但是员工的自由并不仅仅在这20%的时间里。虽然员工有80%的时间需要花在公司分配的任务上,但是这些项目公司一般只会决定一个方向,而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技术选择却是由个人决定,因此这80%的时间中也体现了个人自由。而且,对具体的项目,是占用个人80%的时间还是20%的时间,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未来的项目还只是个人的想法的时候,它可能只占用了提出该想法的人10%-20%的工作时间来进行具体实现;当产品想法提出来,经过大家的投票获得认同,并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后,这个项目可能会占用参与者30%到20%的时间,直到做出产品原型;将产品原型放在互联网这个“大实验室”中,经过广大用户的检验并得到支持后,这个项目就有可能变成项目组成员需要在80%的时间中完成的主要工作,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到新产品的诞生;当新产品推出后,又有新的点子出现,并且重复这样的一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此外,Google并不会像一般的企业那样,设法将工程师长期地固定在一个项目或一个产品组内。工程师可以比较容易地转换到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工作,也可以同时加入好几个产品的开发过程。显然,这种管理方式上的灵活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创新意识。

    Google之所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是因为公司认识到最好的人才都不希望被别人或者公司完全控制,而是希望有自己操纵自己命运的机会。公司的前进方向可以通过明确公司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和合理的项目分配(70%-20%-10%)来做宏观的管理,但是在实际项目该怎么做,对产品功能或项目时间表的确定,或是提出新想法等方面,不妨给员工更多的权力来选择。

    平等参与

    研发过程中的平等参与是Google产品不断创新的另一块基石。Google在公司内部建立了拥有评比和排序机制的“点子库”。员工们可以将自己想到的产品或技术创意放到“点子库”里,然后由其他员工投票评选。公司从“点子排行榜”中选出未来的研发方向,并根据每个“点子”受欢迎的程度决定该项目的规模和重要性。对每个具体的项目,工程师们不仅可以在“点子库”中用手投票,还可以直接用“脚”投票,即亲身参与到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去,或是参与公司内部的测试,与同事一起实现自己的技术梦想。当产品原型实现以后,它将放在Google“实验室”中开放给网络上所有人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是,Google几乎每一件产品问世后,立即就会接受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的考验,这些用户都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Google认为,一个产品是一个“好的”、对大家有用的产品的时候,大多数用户将非常乐意使用该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将有很高的点击率或者下载率;反之亦然。对于好的产品,公司将进一步开发,推出Beta版直至发布正式版本。Google深深懂得,这种来自最终用户的用鼠标进行的“投票”是最平等也最能指导研发进程的“优选法”。(如下图所示)

    实时高效

    以往的产品研发总会经历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产品封装、市场推广等诸多流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工程师们对最终用户的响应速度也不会特别快——尤其是在做市场调查方面相当困难,而且耗时长久,很有可能在得到调查结果后开始做产品时,就已经被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Google利用了互联网实时的特性,把整个互联网当作了自己的实验室。工程师们有了新的创意,就立即动手实现产品的最初版本,然后将它放在Google实验室里接受用户的试用;就在第一批用户试用产品的同时,用户的下载和使用频率就可以帮助公司判断什么产品是用户喜爱的;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和建议已经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地反馈到工程师那里;工程师总是能利用实时获取的信息修正或升级产品,让实验室中的产品尽快成熟;而Google则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决定哪些产品可以从实验室中“毕业”。如果大家不能决定产品是否应该具有某个功能,按照以往的做法,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力来做市场调查或者对目标用户进行访问,这样做起码需要花费一个月或者更久的时间才能得到结论。而在Google,那些天才的工程师只用两三天时间将新功能先做出来,并在一半的服务器上提供这个功能,而另一半不提供,最终根据用户的试用和反馈结果来决定要不要纳入该项功能,这就大大缩短了做出决定花费的时间,而且结论还非常准确。

    在Google,我们可能同时开展很多项目,在网上放上很多产品,但这并不是因为公司的资金充足,可以浪费,才这样做。其实很多这样的项目都只是一个尝试,并不一定是公司以后的发展目标,之所以在不确定时就放到网上,就是因为公司认识到以这种方式得到用户回馈的周期比做一个市场调查或者目标用户访问要快得多。不盲目做市场调查,而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将市场和技术结合起来,实时地得到市场回馈,这是非常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

    用户优先

    很多软件企业都遵循用户优先的准则,但“用户”这个词在Google公司又多了一层含义。有人批评Google是技术主导而非用户优先,这是一个误解,因为?Google的产品都是面对互联网用户的,而Google的员工其实也是互联网的用户,也就是说,工程师们在研发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以最终用户的身份审视和评价产品,所以由他们来做就是用户主导。Google所有的产品都以互联网为平台推出,实时地得到用户的反馈,实时地得到用户下载和使用产品的统计数据,并实时地根据这些反馈和数据修改或升级公司的服务或软件。

    这样一来,Google绝大多数产品的研发过程都会有最终用户直接和全程的参与:在产品设计阶段,最终用户的需求可以毫无障碍地反映到研发小组;在开发阶段,处于迭代周期中的软件产品不停地接受着最终用户的测试;在产品稳定和发布阶段,来自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和来自全世界的用户共同组成了高效的测试团队。经过了“工程师创新,用户投票”的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会在用户满意度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虽然Google公司采用了以工程师为主导的研发机制,但是其产品创新利用了互联网的特性,使最终用户从始至终参与其中,所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Google坚持“用户优先”的原则还体现在公司实施的项目上。Google开发产品的依据是“这个产品是否对用户有用”,而不是“这个产品是否能让公司赚钱”。例如,Google大力推行的图书搜索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巨大。而且因为对终端用户免费,公司短期内没有得到回报的机会。如果是其他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司,可能就会把人员放在更有回报的项目上,或者把经费花在雇佣更多的业务员,而不是工程师上。但是Google认为,这个项目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任何一本书,无论这本书以前是否有电子版,是否在互联网上,并且不必知道书名或作者名,只要用书里的任何一个词进行查询就可以了,这是用户需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做下去。

    使命清晰

    微软公司在三十年前的企业使命是“让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一台PC”,因此在十多年前把四个成功的产品合并成Office套装产品,来推动这个使命的实现,最终获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福特公司设计一款新车时,为了实现自己在成立之初就设定的企业使命——“让每个普通美国人都能买得起一辆汽车,以享受美丽的生活”,放弃更强调汽车的性能的设计,采用另一种更强调汽车的廉价与舒适的设计,最终成为汽车行业中的巨擘。跟这些最成功的企业一样,Google公司也拥有清晰、明确的企业使命,那就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并用这个使命来主导资源配置,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有些人看到了Google的许多新产品,例如Google视频、GMail、Google 桌面搜索等等,不理解这些产品中的内在联系,因此怀疑我们的产品线是不是凌乱不堪,随便由工程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所有的这些产品都是符合Google的使命的。因为面对互联网上数量惊人却明显缺乏有序性的信息内容时,普通网络用户总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何使最有用的信息以最恰当的形式展现在最需要它的用户面前,这应当是网络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Google公司正是看到了这一挑战背后蕴藏的巨大机遇,才不遗余力地将研发力量投入到信息整合和网络服务中来。Google的目标是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字、图片、新闻、邮件、商品、音乐、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提供一个统一、便捷的组织方式和检索渠道,这一目标也正是Google在规划和制定创新方向时最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下图展示了Google已经向用户推出的、符合Google使命的产品家族)

    企业具有清晰的使命,除了对企业本身在做重要决定时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激励员工,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让文化成为创新的“源动力”

    可以说,Google公司的创新模式为网络时代的It产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但是,如果继续探究下去,以便进一步寻找潜藏在这种创新背后的驱动力量,我们又能发现些什么呢?

    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它的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Google公司对创新的敏感以及对建立新一代创新模式的渴望从根本上源自Google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其实,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该公司的行为模式,只不过在Google,许多企业文化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创新”色彩。

    平等、互重

    公司放权给每一个员工主导自己的工作。公司没有“打卡”制度,每个人上下班的时间基本上由自己决定。

    在Google,所有员工是平等的,资深人员基本上没有“特权”,项目主管和技术经理依然要亲身参与具体的技术工作。在公司内部,任何人都可以找任何人谈任何话题,可以发电子邮件给任何人。一个平等的公司可以降低公司内部的信息阻塞,增加所有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例如,我的办公室的门一直都是开着的(除非有噪音会影响别人,或别人有噪音会影响我)。任何人有任何事情时,都可以直接来找我。

    有一次,一位新加入Google的秘书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司里的传真机,于是就请身后等着发传真的一位先生教自己怎样操作。成功地发出传真后,新来的秘书对那位热心人感谢不已,二人分别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让秘书小姐惊讶万分的是,那位热心人竟然就是Google公司的CEO施密特。

    CEO施密特刚刚加入Google时,Google所有员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员工们还是觉得有必要给他老人家一个相对安静的办公场所,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十分小的独立办公室。有一天,有一个工程师自己来到施密特的办公室,说“别人都是共享办公室,我那边太挤了,所以我想做到你这儿来。”施密特很惊讶,问他:“你有没有问你的老板?”那位员工去问了老板后回来说:“老板也觉得我该坐这儿。”于是,他们就共享一个办公室,直到公司后来购买了更大的一栋楼后。直到今天,除了几十个“整天与人开会”的员工之外,所有的员工依然是共享办公室。

    在Google,任何人都要亲自动手处理自己的事情,连CEO也不例外。正因为有了这样企业文化,Google公司的研发人员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研发一体的创新理念。

    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由工程师集体决定的。有一次我们开会讨论一个应聘者,他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成绩很糟糕,有几科只得60分。虽然我很想雇用他,但是有一位工程师提出严重的顾虑:“成绩不是最好的没有关系,但是这么差的成绩就是一种与态度或责任心相关的问题了。”当时,有半数的工程师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在很多其它公司,老板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采纳该工程师的意见,但是在Google,我决定遵循公司平等的文化。当时,我问这位工程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决定权交到你手上,你打一个电话给这位应聘者,如果他不能说服你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们就不要雇他?”

    创新、实干

    著名的Google News其实是源自一位工程师的“灵机一动”:他希望看到最热门的新闻,但又不满意门户网站编辑的筛选结果,于是就亲自动手,实现了一个由软件自动编选、排序的“新闻中心”。这种创新加上实干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了Google公司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思考方式。

    其实,在Google,创新文化已经深入到了员工身边的每一件事。有一次,公司的一个老板告诉自己手下的一个团队说,你们只要达到目标,我就送你们一个游泳池。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不可能,因为在高楼大厦中间没有足够的地方建游泳池。结果,那个团队真的达到了目标,这个老板第二天就把游泳池带来了——不过这是一个吹气的游泳池。后来,Google真的建了一个游泳池,而且很创新的,只有四米长。四米长怎么游泳呢?它有一个逆流喷水装置,让你永远在同一个地方游,跟跑步机的原理一样。这样的游泳池也需要一个救生员——不是怕游泳的人溺水,而是怕可能有撞到头的危险。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透明、客观

    在Google,所有员工,所有研发小组的工作进程、工作业绩都会在内部网上公布,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考核员工业绩时,Google并不仅仅依赖管理者的评价,反而更看重与该员工一同工作的其他人的意见。透明和客观的管理方式可以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创新热情。公司的任何员工都可以发“奖金”给别的员工,来感谢他对你的项目的帮助。

    在公司内部,没有什么秘密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放在内部项目管理系统中,让所有其它的人能够看到。公司开会任何人都可以来。有一次郭去疾去开会,结果十分钟后发现来的都是副总裁,还有CEO和两位创始人,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走错房间了。但当时没有人问他是谁,也没有人赶他走。

    公司每个星期五都有tGIF活动,在该活动中,管理者把最新的方向、信息、产品、决策等及时地介绍给所有员工。在总部,这个活动由两位创始人亲自主持,在中国就是我和周韶宁亲自主持。

    许多公司便大了就会有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出现。比如,一个团队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却会和别的团队发生冲突,或者是一个领导在背后批评另一个领导。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要求每一个技术总监不要和自己部门共享办公室,而要和与他合作或工作重叠得最多的另一个技术总监分享办公室。这样一方面两个人可以保持合作,另一方面,也不提供机会让人可以关着门在背后和“自己人”说别人的不是。

    利众、真诚

    利众、真诚是Google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坚守的信条。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过后,一家与Google Map合作的卫星公司得到了最新的灾区卫星图片,并将图片发给Google。当时,Google Map小组的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尽快将这些卫星图片免费发布到网上,可以解决政府机构和灾区民众的燃眉之急。于是,他们彻夜不眠,用最快的速度更新了服务器中的地图信息,为救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大部分公司上市都是经过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又会把最多的股票分给大户低价买进,一两天后再卖出获得暴利,而小户可能就此被套牢。Google股票上市时,一位中国工程师沈修平提出:“为什么我们不用平等的方式来拍卖我们的股票,无论大户小户都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买入”。因此,Google自己做了一套软件来完成这个符合公司价值观和文化的上市流程,并赢得了广大股民的一致好评。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公司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符合文化,只有这样,优秀的文化才会得以传承和延续。

    激情、风趣

    Google的员工都喜欢在愚人节那天开玩笑。有一年4月1日,有位Google员工甚至在网站上推出了Google牌的彩色汽水。这种提倡激情和趣味的企业文化体现在研发上面,就成了无数新点子、新创意的最好源泉。

    在月球上建立研发中心是另一个愚人玩笑,还真有人上当了,要申请加入Google未来的月球研发中心。愚人节玩笑开多了,真的都被当成了假的。Gmail正好在4月1日发布,很多人以为这又是Google这帮聪明家伙的玩笑,而且,那时候并没有企业曾经免费提供如此大容量(1GB,现在超过了2GB)的邮箱。最初,这个消息甚至被不少内部员工也认为是假消息,可见愚人节玩笑后遗症之“流毒”深远矣。

    一位刚加入Google的新员工,由于尚未租到房子,就在公司生活了一个月。他的生活远比汤姆汉克斯在机场的生活——电影《幸福终点站(terminal)》的故事情节——爽得多。一日三餐自然不用愁,到处都是可以睡觉的舒服的沙发,洗澡可以在十分高级的浴室完成,锻炼身体可以去折腾游泳机和跑步机,偶尔还可以在钢琴室里活动活动手腕,比在自己家里还舒服。据说他居然做到了一个月足不出户!

    人才:Google的“核心财富”

    Google自创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视做最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因为只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才能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在工业时代,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效率差异可能是30%,但在信息时代,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异可能高达10倍以上。例如在Google,公司最顶尖的编程高手Jeff Dean曾发明过一种先进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让一个程序员在几分钟内完成以前需要一个团队做几个月的项目。他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计算机语言,可以让程序员同时在上万台机器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极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对公司来说是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的。公司必须善于追踪、挖掘、面试、聘请、评估、培养、重视和留住这样的人才,并总是把与人才相关的工作视为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发现人才

    重视人才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管理者要善于雇佣高水平的人才。在Google,每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招聘。有一次,记者问我们的首席执行官施密特,未来公司的成长瓶颈是什么?我想,许多其他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能会回答市场前景、竞争、技术发展等等。但是,施密特当时不假思索就立即回答道:“我们能不能够继续找到世界一流的人才。”

    “招聘专员(recruiter)”这个职位在其他的公司可能只是人事部门里面的一个普通职位,一个公司最多也不过有几十个招聘专员。但是在Google,我们几千个员工中居然有500个招聘专员。之所以设置这么多专职负责招聘的岗位,那是因为我们深深理解,公司需要人才的岗位非常多,每一个应聘者又都要经过周密、严格的面试流程,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招聘专员来完成这样繁重的工作。

    我当初打算来到Google的时候,Google一知道我对Google有兴趣,一位资深副总裁就立即发电子邮件告诉我说:“随时打电话给我,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任何时间都行!”为了我的方便,当我到Google去面谈的时候,他们特意选择了一个高尔夫球场作为谈话场所,而每一个参加面谈的资深员工也都不介意为了我一个人跑这么远的路——特别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他们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踩着滑板来到了高尔夫球场。

    Google公司坚信: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因此,当一个队伍雇用第一个二流的人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所以,公司强烈鼓励员工推荐自己认识的高手加入。公司有一半的人都是经过员工推荐进来的。最近,为了鼓励大家帮助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招募人才,公司更是推出了诱人的奖励政策:只要你能成功地推荐十个人进入这个部门,就送你一辆车!

    总能发现并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Google似乎拥有一种不可抵御的“魔力”。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先后来到了Google。他们中有资深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也有技术超群的工程师。而且,他们中的每个人一到了Google,就好像被充了电一样,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在这样优秀的公司里,怎么能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优秀产品呢?

    在Google,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单单列举一下这些大师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了:互联网之父Vint Cerf,世界上第一个网络爬虫(Craon,Apacein,Pyth,中文搜索第一人简立峰……%%%选拔人才

    众所周知,Google的面试机制既严格、精密,又充满了Google特色。

    对于面试,Google采取了极为严谨的态度,使用统一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面试流程。例如,Google虽然在其他方面非常习惯放权给主管经理,但在招聘方面,每个团队的主管经理或招聘经理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因为公司担心每个经理会因为自己希望尽快充实团队而放松了对招聘标准的把关。例如,很多人在招聘时会有类似于“在五个申请者中挑一个最好的”的想法。当应聘者都不能满足公司要求时,他就会不自觉地降低标准。因此,在Google,几乎所有应聘者都必须沿着统一的面试流程走完所有招聘步骤,然后被“招聘小组”客观评估。

    例如,假设在一个星期内有一万人投简历,我们会先对简历做一次筛选,那些较优秀的会优先得到我们的电话面试(在中国也可能有笔试)。电话面试过关的,我们会安排面试。在面试中分数较高的人的资料可以被提交到每周的“招聘小组”讨论。最后,“招聘小组”挑出来的最优秀的人又被送到公司的“副总裁小组”再一次审查。这一万人里可能只有100人过关,我们这时会把录用通知发给这100个人,也许里面有90人接受。然后,接受录用的人就可以决定自己从哪一个月开始工作了。一直到这时候,各团队的主管经理才能来“争取”这些“应聘成功者”。同时,每一个刚加入Google的新员工也会根据个人爱好提出自己希望从事的工作列表,公司则会把那些最合适的人分配给最需要他们的部门或项目组。

    在整个流程里,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拿面试来说,除了极少数有特殊技能的应聘者之外,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会被不同部门的人面试。每一个面试官都可以看到此前的面试官提出过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重复提问的情况),但是他看不到其他面试官的打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足够客观)。每一个面试官在面试后要填写非常详细的反馈信息(通常在两页左右),然后还要为应聘者打分,分数从1.0到4.0不等(可以是小数,1.0表示绝对不能雇用,2.0表示反对雇用,3.0表示可以雇用,4.0则表示坚持必须雇用)。给分时,每一个面试官都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他的面试技能也会被打分和评估。如果一个面试官多次在别人都给低分的情况下给出高分(或者反之),他自己就会被扣分。如果他的判断经常和别人相反,那么他以后可能就不会有参加招聘的机会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情况,公司内部还有一个自动化的软件,它会针对每一个应聘者的简历自动去询问那些可能认识该应聘者的公司员工(例如,这个软件如果发现了一位1995年在苹果公司从事多媒体工作的工程师,就会自动发邮件问我认不认识这个人,请我给出评价,因为该软件知道,当时我正在苹果公司负责多媒体工作)。

    当所有反馈信息都搜集好了之后,“招聘小组”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招聘小组”和公司内的任何项目都没有直接关系,小组成员会审查关于应聘者的所有反馈信息,以及应聘者的学校、学历、工作经验、推荐信、推荐人等信息,然后对所有应聘者的分数进行排序。通常,如果一个应聘者得到了一个2.0,或两个2.5,或有非常明显的负面反馈(如难以沟通、诚信有问题等等),“招聘小组”就不会考虑他了。

    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招聘模式,也许它并不是最有效率的,但它能够真正保证我们所雇用的都是一流的人。

    重视人才

    在Google,因为我们招聘的大都是编程高手或算法大师,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并不鼓励他们成为经理,因为那样的话他们的编程、算法功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工程师有一个和经理一样好的“双轨道”制度,也就是提供一套合理的晋升机制,让一个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做到和副总裁、总监一样的级别。在不同的轨道上,Google为员工提供的机会是平等的,员工并不一定非要做管理工作才能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在Google,一个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可能比副总裁还要资深。这样的“双轨道”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Google非常鼓励人才在公司内部流动和发展,员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改变工作内容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例如,大约每六个月,工程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要换一个新的项目,以便学习新知识或更好地发挥特长。因为Google的大多数项目都比较短,差不多每六个月,手头的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同时Google在项目管理和知识共享方面做得也很出色,一般的项目都不会因为人员变动而受到影响。当然,这一切都是看个人兴趣决定。如果一位员工很热爱爱的项目,他可以长期地留在这个项目。如果一位员工只喜欢做最新、最有创意的工作,而他确实也很有创意,那么它就可以每六个月(甚至更频繁)开启新的项目。

    Google总是选择那些最优秀的经理人来完成管理和招聘工作,同时尽量保持经理队伍在人数上的精简,以便让管理结构更为扁平,无论是经理还是普通员工,都可以在这样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中充分发挥特长。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每个经理都能直接领导一个较大的团队(某些经理甚至直接管理一百多人的团队)。因为这些经理人都非常优秀,这种扁平的管理方式实施起来并不很困难。当然,这样做的一个问题是,经理可能不会详细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于是,我们又建立了员工间相互评审的制度,即每个员工在接受考评的同时,也要对他身边同事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相互评审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公开的,评审者和被评审者都能看到。经理可以收集所有自我评估和相互评审的反馈信息,然后给出最终的评审意见。

    大多数公司都会根据员工业绩和末位淘汰的原则,定期解雇一些业绩较差的员工。但Google几乎从不主动解雇员工。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在招聘时采用的面试标准已经非常高了,只要能够通过面试,进入Google的员工就一定是出色的人才,没有必要施行末位淘汰制度。

    留住人才

    在Google,人才流失率不到1%,相比之下,美国硅谷的平均人才流失率约为20%。这时因为Google非常重视发挥人才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以便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

    很多人可能认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待遇。的确,每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当的待遇,但对一个软件从业人员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如何。与提高员工待遇相比,Google更注重创建一个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优越环境,这包括:

    * 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都没有后顾之忧。例如,Google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性能最好的电脑,以及两个24英寸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

    * 吸引人的科研工作,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每个工程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适当的时候变换项目,以便更好地发挥特长。

    * 领导者理解并支持员工的研究,让每个人都能在紧随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 创新实践者的乐园

    * 在Google,喜欢创新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最先进的、最有价值的网络服务产品,真正把互联网变成造福世界的平台。

    * 在Google,一切都可以自己创造,一切也都需要自己动手(因为工程师最喜欢的就是自己动手,创造奇迹),甚至连Google使用服务器都是自己组装和定制的(与购买现成的服务器,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 自由创新,改变世界

    * Google将世界看做自己的实验室,并尽力在最短的开发周期内推出最好的产品,“今天就改变世界”是所有Google工程师的坚定信念。

    * Google的创新思维和优越环境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才华和潜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 如果想创业,员工甚至不必离开公司。因为Google内部每年都会有几个项目得到Founder’s Award,奖金大约美元100万美元,和出去创业所能得到的也差不多,而且没有创业的风险,周围还可以有那么多杰出的人一同工作。

    * 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 正如上文所列举的那样,Google靠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师,并借助他们的智慧、经验培训和影响新员工。事实上,这些大师的存在就已经意味着出最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了。

    * Google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课程,包括内部课程,科学或人文的讲座,也包括支持员工(包括中国员工)到斯坦福大学读硕士学位等等。

    * 新颖的环境和福利

    * 优美的办公园区,新颖的办公室装饰,诱人的美食,漂亮的健身房,舒适的按摩服务,各式各样的游戏和娱乐装置,通过媒体的宣传,这些典型的Google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工作,员工的工作热情怎能不高涨,工作业绩怎能不出色呢?

    * 百步之内必有食物!这是Google内部一条规矩。一位工程师觉得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就量了一下他与最近的食物之间的距离,果真发现超过了100英尺,距离是120英尺。于是他幽默地要求后勤部门改进自己的服务,对方的回答十分经典:你的头顶就是餐厅,距离你绝对没有超过100百步!

    企业员工是Google的主人,工程师是Google的灵魂。在Google工作的员工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但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发挥特长的机会,以便把自己的技术理想变成千万人使用的热点产品——对那些渴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技术天才来说,这样的人文环境该有多么强烈的诱惑呀!

    结束语

    Google公司是高举创新旗帜,走在互联网时代最前沿的创新型企业。Google公司的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是文化和管理的创新。正是因为有了平等互重、创新实干、透明客观、利众、真诚、激情风趣、以人为本等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了全力发现、选拔、重视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坚定理念,Google才实践出了一条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创新之路。

    希望Google这种集研发一体、个人自由、平等参与、实时高效、用户优先和使命清晰等特点为一身的创新模式,以及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理念能够为更多的It企业所借鉴,希望大家都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创造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也最能满足未来时代要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