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揭底山西煤老板 > 系列调查:煤老板创业模式调查

系列调查:煤老板创业模式调查

作品:揭底山西煤老板 作者:山西病人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煤老板能有今天,成功路上各有千秋。

    有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在对煤老板创业模式的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自我奋斗”型。

    挖煤掏土是山西人的“祖传绝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晋东南山沟里漫山遍野的都是左肩扛煤镐,右肩挎干粮袋的“找煤队”。

    五十出头的王社清在当了一辈子煤矿“老头”,早年先在当时的公社办的煤矿,后来到县办国营煤矿,再后来又到当地私人承包的小煤矿。就这样,他在当地产煤山区坑下犄角旮旯里一钻就是几十年,天长日久,他对当地煤层分布、地质水文了如指掌。用一位和他同龄的老矿工的话说就是,“人家都成‘精’了,他磕磕碰碰一辈子没有给儿孙攒下啥,只落下一肚子‘煤经’”。

    后来国家允许农民“单干”。他赶快把三个儿子带上,上山找“口子”,不出半年,当地煤储量最大的“口子”在他手里被挖开。没过几天,他们就以50万的价格卖掉,父子四人又接着干。短短四年,他们已有800万进帐,第五年,王老汉又挖出了一个,这一回,他不想出手卖掉了,他要自己当老板。

    第二种,“公权借租”型。

    刘成生是刘家庄大队支书,当时国家对煤炭市场刚刚开放。

    当年刘家庄村办煤矿正红火的时候,刘成生就赶紧给镇上打报告,说是要“搞活农村经济”,自己要“带头”,随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刘家庄煤矿的老板。

    第三种,市场“买办”型。

    这是煤老板在事业初期的成功捷径,其核心理念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资金,通过煤矿市场的经营运作来谋取事业空间。

    煤矿经营初期,“黑口子”买卖市场异常火暴,且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卖的只管卖,买的先买下,运营一段时间,择机倒卖,再后来出现了周旋于买卖“口子”之间的“经纪人群体”。

    这其中一部分人专门为煤矿投资商人在“黑口子”市场购买坑口,长此以往,他们也“转型”为煤老板了。只是一般情况下没几个这样的幸运儿。

    第四种,“树下乘凉”型。

    有道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在煤炭经营过程中,一些人依托姻缘亲情关系为事业发展核心纽带,在创业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煤老板在政府部门的亲戚关照下,取得运营煤矿的关键岗位。比如团结村的煤老板康玉宁,就是在他当时在镇上当副书记的舅舅的关照下,才当上团结村的煤老板的。一开始他只是以承包人身份出现的,再后来通过资本运作和矿权组合,才“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个体煤老板。

    另外一种是一些煤老板在事业起步初期的“一穷二白”阶段,在资金、设备、技术方面得到另一位当煤老板的亲戚资助。如胜利村煤老板赵成功,初中毕业一直在家种地,接着娶妻生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后来,山西民间兴起挖煤潮,他一个开矿多年且成功运作的大舅哥实在没精力管理自己旗下多处煤矿,只好把他请出来,“揠苗助长”式地把他培养成“煤老板”。

    于是,赵成功终于“成功”地当上了煤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