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揭底山西煤老板 > 离开煤,煤老板还能当“老板”吗?

离开煤,煤老板还能当“老板”吗?

作品:揭底山西煤老板 作者:山西病人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痛。

    这句“因煤而兴”背后的“潜台词”是山西人长期以来曾以自己的“角色存在”而引以为傲。

    这是一句意味深远的话语,也是一行经坊间智慧集体加工成“经典名言”。

    它听来能让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山西人心里“解气”,更会让那些“山西煤老板”平添几分自我“炫耀”的“底气”。

    而发出“也因煤而痛”的尴尬痛楚,则是来自于山西在中国整个煤炭产业链的“低端角色”。在这种“低端角色”的思维主导下,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顺理成章”地造就了“一煤独大”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如今经济产业结构畸形失调的严峻后果。

    更为可怕的是,山西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失衡”环境下,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时表露无遗。

    这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残酷现实:在“一煤独大”发展思维主导下的“单一经济模式”,让曾经陶醉在“夜郎”式“小自我”思维下的山西吃尽了苦头,进而导致山西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大潮中很难独善其身。

    如在2008年,国际煤焦价格在站上历史高位后突然掉头“跳水”,由此导致了山西煤炭产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同时,山西全省2008年的GDP也由上半年的增长12.6%降至全年的8.3%。先是“领涨”,再接着“领跌”,这种“一哭一笑”、“一惊一乍”的“小孩面孔”状况着实曾让人万般费解。要培养“增长力”,更要强化“抗跌性”,这是教训。

    其实,由此而得的“教训”还不止这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山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曾以GDP年均增速10.1%,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傲世而立。而高强度的开采留给山西的是更为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对此,有人在深思,没有了煤,山西怎么办?

    而眼前的现实是,“山西就是有煤,山西怎么办?”

    此时,在全球大环境下形成的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山西当政者开始重新思索能源型产业转型。

    随后,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称之为“山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在他看来,这个“规划”并不是简单的“合并重组”,而是着眼于山西煤炭行业的整体产业优化升级考量。

    对于转型,山西的主政者似乎决心更加坚定。

    省委书记张宝顺和省长王君均在不同场合表示:“煤,不是山西的全部。山西必须转型,宁可慢,不能乱。”

    是啊,“煤,不是山西的全部”,但煤老板的“全部”却只能是煤。

    面对未来,“山西必须转型”,而众多的山西煤老板都只能走这条路。

    要么“转身”,涉足其他相对生疏的行业,要么“退隐江湖”,慢慢享受自己当初“挖”来的财富。

    当然,我们知道,“1”这个数字并不起眼,但如果后面有若干个“0”,那就不得了。反过来,如果若干个“0”的前面没有那个不起眼的“1”,充其量还是个“0”。

    同样道理,没有了“煤”,“煤老板”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