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揭底山西煤老板 > 煤老板“转型路”:“山高”、“水深”、“坡急”

煤老板“转型路”:“山高”、“水深”、“坡急”

作品:揭底山西煤老板 作者:山西病人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有钱没文化,有心胆没能力。”这是即将进行“产业转型”的山西煤老板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我们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煤老板在“转型路”上的现状:山高、水深、坡急。

    “当你手中有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当你面临众多‘可行’但却很陌生的项目而无从抉择时,你就会理解到我们的苦衷。”一位煤老板说。这由此让人想到这样一则古代寓言,其大意是说,从前,有一头饥饿的毛驴为吃左右两堆草而犹豫不决以至饿死在路边。事实上,在今天,煤老板面临的也许并不是“吃草”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找草”的严峻现实。

    从目前可“转”行业来看,“转”入涉农行业,是当前一些煤老板的首选。其原因是由于这个行业投资规模可大可小,投资项目“丰俭由人”,行业准入门槛低,不过,在专家来看,从“煤老板”到“农老板”,这中间似乎还有一条不小的鸿沟。

    山西是中国知名杂粮大省,畜牧产业兴旺发达,林果产业前景广阔,这个特色鲜明的朝阳行业为山西发展“农”字号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市场保障。然而,在这一前景广阔的“朝阳行业”背景下,山西农业产业的“成绩”却乏善可陈。

    据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8年山西省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36家,资产规模达到439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25家,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6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大多数。

    而据另一份资料:山西农业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更是不尽人意。与国内相关行业相比,山西省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这充分说明,面对国际国内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山西农业在“上规模、上档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一旦进入“农行”后,煤老板们将要走的这条“转型路”,也许正是一条“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

    从煤老板的角度来看,煤老板要“软着陆”式的顺利转型,就必须要有一个友好互动的“转型环境”,它包括人性化的政策措施、灵活多样的税费管理、科学合理准确的产业导向和可持续成长的市场产业链群。

    这一切,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在政府、企业和市场等多方找到一个“合力点”。

    我们先说政府的功能定位角色:

    在此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曾制定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计划纲要》(草案)并报请中央批准。由此,开启了一个对山西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能源基地建设时代。而在这一次“晋煤大整合”中,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煤资转型”的政策措施。

    制定政策高瞻远瞩,服务企业热忱贴心。

    从管理角色向服务定位转变,这是给煤老板转型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

    这个道理很简单,“晋煤大整合”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某个产业“一味做大”后就放着不管,而是需要培育一个各市场要素“友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这样才能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经济的集体振兴。

    再回过头来说企业:

    煤炭作为特殊稀缺商品,不需要营销,事实上煤老板很少知道自己的煤卖给谁,反正你挖出来,自然会有人给钱拉走。

    这种“商业训练场”的“缺课”现象,将成为煤老板们二次转型的“现实劣势”。

    我们姑且把煤老板的“运作团队”放在市场经济中,在现代企业商业竞争环境中你追我赶的大背景下,就会发现,人才引进的困难成为束缚一些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没有高素质人才,企业在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突破人才引进瓶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强筋健骨”,增强抗衡市场风浪能力,才能让他们构建信息服务、人才培育、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市场体系建设,带动一个产业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