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即前面讲的五个知胜之道,五个方面,都清楚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对比。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
“不知彼而知己”,李筌的注解里举了淝水之战苻坚的案例,说苻坚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敌人。
王猛临死时对苻坚说:“晋室虽然立于偏远江南,但承继正统。谢安、桓冲,都是伟人,不可征伐。我们内部的鲜卑、羌虏才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
王猛死后,苻坚没听他的,挥师伐晋。又有人跟他说:“对方也有人才啊!谢安、桓冲都是人杰,不可轻敌。”
苻坚说:“我以八州之众,士马百万,投鞭可断江水,何难之有?”
淝水之战,苻坚大败,之后鲜卑,羌族反叛,苻坚最终被羌族首领姚苌杀害。
苻坚之败,真的是知己而不知彼吗?非也,他的问题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或者说内部的不知彼。他的卧榻上,酣睡的都是仇敌。
王猛劝他的话,前半段有些可疑。说晋室不可伐,因为是正统所在。少数民族不太会认为你是正统,不能伐。历史是正统的汉人写的,很可能编了这一段吧。
后面才是重点,“鲜卑和羌才是我们真正的仇敌,应该灭了他们。”
苻坚有巨大的性格弱点,就是对人太好,没原则地好。灭了他人之国,别人都是斩草除根,他则是你只要投降,皇帝也可在我帐下做将军,胸怀大得没原则。
所以淝水之战前,他已经犯了“知胜五道”里“上下同欲者胜”这一条。他的百万大军里,上下不同欲,那些降帝降将,心里想的是复国,而不是帮他统一天下。所以一喊退,都跑了。
鲜卑慕容冲,前燕被苻坚灭国后,他和十四岁的姐姐一起被送进苻坚宫中,姐姐做宠妃,他做男宠,姐弟俩宠冠后宫。慕容冲后来起兵复国,苻坚在阵前看到他,还旧情泛滥,派人送一件锦袍过去。国破家亡,身为皇室贵胄,和姐姐一起被送到敌国后宫,这对慕容冲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和国恨家仇,苻坚却认为这是爱情!他就这么荒唐,太把自己当天下共主了,不知道别人也想当皇帝。
我们用“知胜五道”一条条去评估苻坚。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王猛已经说了,内部才是大问题,不可以去跟晋室战。但苻坚不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这一条,苻坚太大意了,没有分兵,挤在一堆,一退全溃。
“上下同欲者胜”。前面说过了,他手下好多将领等着机会复国称帝呢。
“以虞待不虞则胜”。谢玄设计好圈套,他却以为任你什么圈套我都不怕,不做准备,被动挨打。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他是御驾亲征,百万大军,却是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
所以这五条,他一条也不及格。他不是知己不知彼,50%胜率,而是不知己也不知彼,必败。
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因为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现实是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现实是你想知彼却得不到,别人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呢?
所以唐太宗说:“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不利乎?”
我认为,知己不知彼,胜率不是50%,至少是80%!要把工夫下在知己上。我不管你怎样,因为我也管不着,我只管我怎样,你怎样我都有准备,我还能调动你。读《曾国藩全集》,他的日记里很少谈敌情,都是研究自己军队建设管理的事。敌情,打了才晓得。
今天我们学《孙子兵法》,用在经营活动中,还有一个问题,知己知彼,彼是谁?竞争对手吗?
非也!是顾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学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谓对手,那是瞎耽误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