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 > 第一章 见了《建国方略》里的北方大港

第一章 见了《建国方略》里的北方大港

作品: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 作者:何建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眼前的那片港湾很美、很壮观……旭日升起时,高高的吊车伸展着雄健的臂膀,总在多情地拥抱每一轮新的希望和新的沸腾;晚霞落海时,这里又是一个机欢船歌的不夜城,叫你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我如此相信:京唐港,这个位于渤海湾上的港口很快会被所有的世人铭记,因为它必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令人瞩目的大港。

    在地图前,与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民站在一起回顾昨天、今天和畅想明天的这个港口时,我们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这种冲动对主人而言,是奋斗和创业征程上的一种气势磅礴的斗志与胸有成竹的信心;对我这样的旁观者而言,那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与光荣感。

    渤海湾上的中国北方大港,从无到有,从100万吨吞吐量,到1000万吨……1亿吨吞吐量,大约只需用20年的时间,这样奇迹在世界港口史上也是罕见的。而依然在飞速崛起的京唐港的今天与明天,更加令人惊叹和振奋!

    为这,谁能不激动?如果你也站在那片大海边上……

    所有这个港口的建设者们告诉我,在他们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便是要在渤海湾上亲眼看着从自己手上建起一座与百年名港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岛港一样的大港,甚至要超过它们。然而,在以刘卫民为董事长的这一班领航人之前,谁也不敢这么想过。因为在十几年前,此处还是一片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和秃裸的原始海岸线。

    刘卫民说,他想过,但这个梦想是在他近几年的不断奋斗和思考中渐渐形成的,并且也是受着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宏愿所激励的——

    孙中山的伟大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旧中国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而存在的,他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而曾不辞辛劳,用数年时间考察各地,写出了那部《建国方略》大著。其中在“北方大港”一节中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国情角度,以满腔的爱国赤诚之情,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建设中国北方大港的地理优势以及远景规划。他指出:“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兹所计划之港,为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清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岬角上”,并提出“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与纽约等大”,建成“不淤不冻”、“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

    有一幅意外获得的中国旧地图,让刘卫民格外珍藏着。那幅中国地图上,“北方大港”,“使与纽约等大”!孙中山用其指点江山的手杖,在上面清晰地画了“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北方大港”三个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海港。其后的峥嵘岁月里,“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早在广州和宁波建起,并称雄世界港业界。唯地处“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清河、滦河两口之间”的“北方大港”,始终在涛声不绝的渤海湾内哼吟着企盼的催生曲……

    “北方大港”,“使与纽约等大”。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雄伟的蓝图!

    然而,先人的遗愿,终因风雨的无度变幻,贻误在无数的踌躇与贫穷之中。倒是近邻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岛两港迅速崛起并成一代名港而风流至今日,而具“地势居水陆要冲”,“深水与岸头相近”,“终年无封冻之虞”,又“港湾能容多数船只停泊”四大优势的天然良港的“北方大港”,则在左右双雄的夹击下始终没有出世。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也因此少了一个金色的亮点。

    唐山人感到一种遗憾,一种无法平静的遗憾。孙中山划出的“北方大港”,就在唐山隶属的乐亭王滩海岸线上。这里是李大钊的故乡,忙于播撒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火种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没有来得及拾起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细细品味故乡土地上建起一座通商大港的那种惬意,便热血洒尽在敌人的刀把下……唐山人失去了一代拥有乡情的伟人的呵护,也就失去了一段漫长而珍贵的兴邦之旅。这期间,渤海湾没有平静过,各路港口纷纷崛起,紧随其后的是大片腹地的乡村和城市的大发展。唐山人感到了一种失落和紧迫。尤其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波高过一波的涌天巨澜下,深埋在唐山人心目的那个梦想,被一次次的搅动和唤醒。

    唐山是谁?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条工业铁路,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唐山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起始点与代名词。这里的煤炭、钢铁、水泥、纯碱和陶瓷,从始至终称雄于中国工业界,即便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格局仍然没有多少改变。

    这是唐山人的骄傲。然而,正是这种依靠智慧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锻铸出的骄傲,让唐山人感到了另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耻与不甘,那就是“有海无港之痛”!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相信,能熟读老子这段的唐山人不止今日执掌“北方大港”航舵的刘卫民一人。“上善若水,利民者兴”,以水利于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发展他人,在发展他人同时又促进自己前进的理念,正是刘卫民这样的唐山人的宽阔胸襟和处世立业的坐标,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抉择。

    唐山的发展何止是唐山人自己的事,唐山的崛起波及的是整个渤海湾经济圈和京津唐乃至中国版图上的北部和西部的无垠疆域,那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

    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渤海湾,偏偏钟情于在唐山地域的海疆上建一座定名“北方大港”的港埠,是“此地西南为直隶山西两省,与夫黄河流域,人口之众约一万万;西北为热河特别区域及蒙古游牧之原,土旷人稀,亟待开发。夫以直隶生齿之繁,山西矿源之富,必赖此港为其唯一输出之途。倘将来多伦多诺尔库间铁路完成,以西伯利亚铁路联络,则中央西伯利亚一带,皆视此为最近之海港……穷其究竟,必成将来欧亚路线之确实终点,而两大陆于以连成一气。”中山先生因此认为,“中国该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论。”

    伟人的目光总是犀利的,并能一针见血,明察秋毫,言及本质。

    “北方大港”,不建是一种国威的丧失,民族的遗漏;晚建同样是一种浪费和迟钝。唐山无法再等待了,只争朝夕是好汉。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唐山人的建港之想就无时不在牵动着每一根神经。“以钢为纲”的岁月里,“北方大港”的建设问题随着唐山钢铁基地的建立而一直在酝酿之中。这一构想即便在1976年几乎彻底毁灭了这座钢铁城市的“唐山大地震”中,它也从来没有被泯灭过。

    唐山人的建港信仰如同珍视生命一样毫不动摇。

    有一段历史和有一批人是永远不能忘却的: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的1979年至1984年间,国家计委提出了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要向滨海地带推进和重点开发冀东地区的战略。“北方大港”的所在地王滩海滨一下骚动起来,一项由600名专家组成的调研工作如火如荼的全面铺开了。“钢铁基地和海滨大港”必须同时考虑!专家们的建议让参与这一伟大战略构思的副市长王大名和市计委负责人魏振江兴奋不已。1984年,一位在“北方大港”建设史上必须提到的重要人物到唐山市任职,他就是新任市委书记岳岐峰同志。这位后来又出任河北省省长的建港热心人,以非凡的远见,组织决策了建设唐山港的宏伟规划,并在筹措资金上不遗余力。就在他离开唐山到石家庄就任省长时仍不忘用冀东水泥厂所交省政府的能源建设基金里每年留下5000万元作为唐山建港启动资金,这笔钱决定了“北方大港”从纸上谈兵到具体实施的历史性转折。

    1988年,唐山市建港指挥部正式成立。“8”字从此与这个港口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后的港口许多重要日子几乎都连着吉祥的“8”字。

    谋划建港的初始,当时的市长陈立友作出唐山港“要建就建万吨级泊位”的决策,使日后的王滩海滨向真正的“北方大港”迈进,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砸锅卖铁也要把港口建起来!”唐山人的热血为建港的宏伟蓝图沸腾着,一支支建设大军开始向那个只有烟波、没有人影的盐碱荒滩进发。刘卫民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深情地说:“那时我们听说要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大港口,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年我刚好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一听说这事,连夜跑到县里去打听消息,后来又去找资料。当知道要建的港口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规划的‘北方大港’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去王滩建港!”当年,刚刚脱下军装的刘卫民在唐山港打下第一根桩的两个月后,与一群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来到了建港工程指挥部报到。

    “波高浪涌涛声紧,建港大军枕海岸。烈日当空酷暑炎,洒下汗珠融碱地……”唐山港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艰苦创业和工程技术及市场经济的三重历练。

    建港初始,王滩海滨的条件十分艰苦,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无一片瓦,下无一棵树”的不毛之地。按照港口建设惯例,建设一座万吨港口,一般至少需要5年乃至10年以上。然而唐山人知道:自己的港口建设已经被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耽搁了太久,现在留给他们的唯有只争朝夕、迎头赶上。早日在蓝色海岸线上托起自己的理想,是所有参与建设唐山港人的全部追求。他们为此展开了与时间争速度的卓绝战斗——盛夏的海滩上,烈日炎炎,无遮无挡,周围的水洼里衍生着漫天飞舞的大嘴毒蚊,张着血口,肆虐地向施工人员袭来,即便穿着厚厚的帆布衣也常常被咬得浑身疙瘩;冬日里,刺骨的寒风,漫天的风沙,吹得睁不开眼。但唐山人以当年的“抗震精神”,迎难而上。没有道路,在荒滩上踩出一条条盐碱堤;没有住处,在杂草丛中竖起一座座简易帐篷;没有淡水,便从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拉运。甚至开个党员大会和业务培训,竟然也只能在通勤车上。建港者们说:祖国处处都在大发展,我们唐山人没有理由再言一声苦和累,唯有迎头赶上,才能对得起孙中山先生当年建设“北方大港”的遗愿。

    “笑拓亘荒成旧事,壮哉重觅新缘中。”建港者的精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唐山是座英雄组成的城市。唐山人的不朽,在于他们的热血里涌动着不甘落后的骨气。

    “兹港所在,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远,而无河流带淤,填积港口,有如黄河口扬江口时需浚渫之患,自然之障碍,于焉可免。又干燥平原。居民极鲜,人为障碍,丝毫不存,建筑工事,尽堪如我所欲。”这是孙中山先生当年巡视王滩海域后,面对大海,在《建国方略》中对“北方大港”良好海域地理所作的欣然描述。唐山王滩海域水深岸陡,即由海岸线向海洋每推进5公里,自然水深就达负10米,基本上是每500米海域水深1米这样一个极具建设深水港口的天然良址。技术人员在这一海域建港工程时采取的是“挖入式”造港,即在陆地上人工开挖形成港池,好处在于投资少、见效快,港内泊稳条件好,一次投资、长久受益。渤海湾的王滩海域属于粉沙质海岸,在这样的地方要建设停泊万吨级船只的“挖入式”港口码头,当时在国内是首创。更让建设者们感到自豪的是,在建设这一“挖入式”万吨级大港时,他们还有一项“世界首创”技术,即依靠地下连墙作为码头主体结构的工程技术,在建港中发挥了巨大的效应。由于这两项技术在港口建设中发挥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使得建设者们实现了两年完成4个1.5万吨级码头工程建设的世界建港奇迹,而且工程投资节约20%。

    “可以说,我们在港口工程建设中运用‘挖入式’和‘地连墙’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在粉沙质海岸线上建设港口的创举,为日后的京津港能够向世界级大港口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一直参与工程建设的现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董文才,谈起这一话题时,神采飞扬,难以抑压内心的激动。

    1991年8月28日,渤海湾的王滩海岸上出现了一次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数以万计的人群,如海潮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刚刚建好的简易港口,翘首仰望从远海驰来的“海龙”号巨轮。“来啦!大轮船来啦!”那一天,长长的王滩海岸线沉浸在沸腾之中。有趣的是,无论是唐山市委领导,还是祖祖辈辈居住在海边的渔民百姓,他们都被第一次驻足至眼前的巨轮所惊喜、所震撼、所激动。“别看唐山有几百里黄金海岸线,别看王滩盐碱荒地有600年人迹,但我们都是头一回见到如此巨轮,那个高兴劲甭用说。‘海龙号’停泊的那些日子里,天天吸引了几万的围观群众,他们有的是祖孙三代、有的是从几百里外的唐山市区和北京城里赶来的,当然最兴高采烈的要算我们这些建港人。”现任京唐港公司党委副书记的李贵琢,是位在建设祖国重点工程战线上转战南北、又见过大世面的老“铁道兵”,但谈起京唐港开埠的那一幕时,同样显得很兴奋。

    “啊,我的港湾/你是水手温柔的摇篮/你是游子梦中的唐山……”也许唐山人太渴望早日“张开热情的双臂去拥抱远方驶来的风帆”,当第一艘巨轮来到自己跟前时,他们甚至还没有准备好与之相配套的吊车和自动输运带,其实我知道是他们“囊中羞涩”。于是,第一船的几千吨货物,有近一半以上是靠人拉肩扛的原始装运从码头搬到巨轮上的。干这一活的领头人就是今天京唐港的掌舵人刘卫民。“那时我们就是凭着一股要在家乡的海岸线上建设一座北方大港的信念,靠肩膀和汗水托着万吨大港的码头……”当了十几年军校教官的刘卫民在学习一年多的专业知识后,回到自己的港口时被安排到生产一线的装运队当队长。谁都不会相信,这位文气十足、为人坦诚的军校教员出身的转业军人,竟然是铁骨铮铮的一条硬汉,200多斤重一袋的原盐和粮食,“吭哟——”一声落上肩膀后健步如飞,那些腰胖体壮的装运队员探探舌头,搬起麻袋,随之跟上……

    唐山人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与干劲,“还中山夙愿,绘渤海彩虹。”素有“神京之肘腑”的唐山有了自己的港口,从此使这块富庶而神圣的热土与海疆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简易港通航不到一年后的唐山港在1992年7月18日,随着万吨巨轮“风采号”徐徐驶出港湾的那一刻,向世人宣布正式通航,从此之后的这片渤海湾的金色海面上,白日笛声习习,暮时高灯送晚。

    1992年,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是个让人们难以忘却的年份,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渤海湾的唐山港口同样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期。就在这时,一位当年在冀东抗日游击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北京市老领导来到了唐山,他在烈士陵园为那些死去的老战友扫墓之后,应唐山市委同志的邀请,参观了正在不断建设中的港口时,兴致勃勃道:“北方大港”不只属于唐山的,北京也应该有份。何况北京现在正愁着找一个理想的出海口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愁着寻找建港投资合作者的唐山人的心弦被这位北京市老领导重重地拨动了一下,于是试探性地提出:如果北京方面愿意与我们合作建港,我们举双手赞成。“好事嘛,我给你们撮合撮合!”这位老领导欣然应诺,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多次穿梭往返在北京和唐山之间,为两家合作建港立下汗马功劳。

    “北方大港”迎来又一个7月18日的重要日子。1993年的这一天,由北京市政府和唐山市政府领导共同起草的更名为“京唐港”的文件签署的那一刻,正值万吨巨轮“洪茂海号”远洋货轮乘风破浪驶离港口,它示意了渤海湾上一个向国际通航的新港口诞生了!

    “京唐港”从此成了“北方大港”的正式名字。

    北京和唐山的合作,使孙中山先生近百年前梦想建成的“北方大港”真正插上了翅膀……京唐港人因此不会忘记为这一成功合作做出特殊贡献的北京市老市长焦若愚,英年早逝的北京市副市长、“好人”李润五,唐山市梁志忠、张士儒、张和及京唐港早期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们的功绩。

    逝者如碑,今人如旗。

    京唐港从在渤海湾打下的第一根桩柱那一刻开始,就与众不同。这里的建港不是靠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是港口生命的全部血脉。与首都北京联手投资的股份制建港形式,谱写了我国第一个跨省市建港的精彩篇章;企业独资、合资建设业主码头则是京唐港在发展蓝图中出彩的又一创举。当你迈步在日夜沸腾的大港码头时,你会发现这里有开滦矿务局的煤炭专用泊位,有冀东水泥集团与新加坡外商联合投资的散装水泥筒仓设施;有中晨能源仓储公司的进口液化石油气泊位,还有山西晋煤等琳琅满目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专用码头……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繁星,烘托着京唐港这轮光照四方的明月。

    刘卫民十分自豪的告诉我:京唐港用10多年的时间,跨入了别的港口需要用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千万吨国际贸易大港的行列,靠的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靠的是运营机制的活力。如今,该港口包括码头建设、港口铁路等辅助设施在内的50多亿基础建设投资,几乎完全依靠的是社会资源和企业自身能力。难怪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听取京唐港建设的汇报后,动情地说:只要中国人民发扬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任何愿望和理想都是可以成为美好的现实。

    京唐港人,把昨天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遗愿和今天中国人强国富民的理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