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霜冷长河 > 游戏还是战斗

游戏还是战斗

作品:霜冷长河 作者:余秋雨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居然有一本书叫《游戏的人》,我一见书名便如遇故人。

    作者荷兰人,约翰·赫伊津哈,在我出生前两年出版此书,在我出生前一年英勇牺牲在德国法西斯手下。那时,离法西斯灭亡已经没有几天。

    法西斯分子哪里知道,这是一个从游戏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人。

    他临死时,嘴角可曾浮起过微笑?

    但是,连尊敬他的人也不大理解:既然已经把人类的一切活动看作游戏,为什么还会那么英勇?

    这是出于我们对游戏的误解,已经误解了很久,很久。

    是康德和席勒他们引渡了我,然后我再去引渡我的学生。但我知道他太晚了。

    记得十余年前我在写作《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受到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影响,很自然地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中国戏剧发生学的重建上。这种重建是针对quot;劳动产生戏剧quot;、quot;经济水平决定戏剧quot;、quot;阶级矛盾造就戏剧冲突quot;等等凛然框架而言的,在当时风险很大,连能否出版都成了严重问题,因此只能借助于王国维先生的巫觋学说来艰难行事。因为由巫觋的扮演来说明戏剧起源,倒是有很多文化人类学的文章可做。但越写越感到避不开quot;游戏说quot;了,中国戏剧为什么比希腊戏剧和印度戏剧晚产生那么久,也可以从游戏说中找到答案。当然我又明白,学术研究不能满足于一个概念的引人,如果仅仅把康德、斯宾塞、席勒有关游戏的论述与中国戏剧史上已有的文字资料连结起来,那只是搭建积木而已,算不上像样的文化行为。因此,我在带着一系列疑问完成那部著作之后,立即打点行装投人对边远地区现存原始演剧方式的长时间考察,考察报告的英文本后来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报上,不少外国学者正是读了这篇考察报告后前来我国进人这一问题调查的。至此,我对游戏这个美学和人类学的命题掌握了不少感性材料,只是这些材料大多无法作年代论定,对中国戏剧文化史的修改仍无太大的实际补益。

    有一次,我在国内一个研讨会上就游戏学说多讲了几句,报纸上立即出现了一篇批判文章,题为《是游戏还是战斗》,副标题点了我的名,但作者很客气,没说批判,只说是quot;商榷quot;。至于文章内容,我想一切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当时我还年轻,很想反驳,因为多数读者不可能分辨是非,只知道我成了quot;有争议的人quot;,这一头衔在当时麻烦甚多。但再一想,我如果反驳,由于缺少共同前提,quot;商榷quot;十年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大概也正是从这件事开始吧,我干脆养成了对一切商榷都不予回应的习惯,省了很多心。只不过有时闲下来无事,嘴里也会嘟哝出一句quot;是游戏还是战斗quot;,学着哈姆莱特给自己开个玩笑。

    不管是我还是当年的批判者都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位西方学者早就提出,连战斗也可能是一种游戏,一种争夺荣誉的竞赛游戏;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游戏学者是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读了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之后,今后我在嘟哝quot;是游戏还是战斗quot;时,不会完全用一种开玩笑的口气了。

    赫伊津哈把游戏看作是quot;先于文化的文化现象quot;。他以很大篇幅论述了游戏与典仪的关系,游戏的自愿原则和公平原则——即我们首先从鲁迅那里听到过的quot;费厄泼赖quot;,只不过他把quot;费厄泼赖quot;看成是把游戏做下去的基本前提。他又探讨了在十九世纪人类文化创造中游戏意识减少的原因,这使我很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赫伊津哈对游戏的前途表现出很大的不安,因此全书提出的问题多于答案。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不安,足以引导人们进人具有宗教意义的鸿蒙思考。此书最大的吸引力也在这里。

    ——读《游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