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朱自清散文集 >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作品:朱自清散文集 作者:朱自清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悼闻一多先生

    一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 的大损失。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来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 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 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 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 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 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 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 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 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 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 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 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餖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 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 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 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 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 “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 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 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 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 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 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 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 心里。研究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 研究,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 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 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 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 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 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原载1946年《文艺复兴》)

    二

    闻先生的惨死尤其是中国文学方面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

    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楚辞》、唐诗,许多人都知 道。他的研究工作至少有了二十年,发表的文字虽然不算太多,但积存的稿子却很多。这些 并非零散的稿子,大都是成篇的,而且他亲手抄写得很工整。只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完密,要 再加些工夫才愿意编篇成书。这可见他对于学术忠实而谨慎的态度。

    他最初在唐诗上多用力量。那时已见出他是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他注 重诗人的年代和诗的年代。关于唐诗的许多错误的解释与错误的批评,都由于错误的年代。 他曾将唐代一部分诗人生卒年代可考者制成一幅图表,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他是学过图案 画的,这帮助他在考据上发现了一种新技术;这技术是值得发展的。但如一般所知,他又是 个诗人,并且是个在领导地位的新诗人,他亲自经过创作的甘苦,所以更能欣赏诗人与诗。 他的《唐诗杂论》虽然只有五篇,但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 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后来他在、《楚辞》上多用力量。我们知道要了解古代文学,必须从语言下 手,就是从文字声韵下手。但必须能够活用文字声韵的种种条例,才能有所创获。闻先生最 佩服王念孙父子,常将《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当作消闲的书读着。他在古书通读上有 许多惊人而确切的发明。对于甲骨文和金文,也往往有独到之见。他研究,注重那 时代的风俗和信仰等等;这几年更利用弗洛依德以及人类学的理论得到一些深入的解释。他 对《楚辞》的兴趣似乎更大,而尤集中于其中的神话。他的研究神话,实在给我们学术界开 辟了一条新的大路。关于伏羲的故事,他曾将许多神话综合起来,头头是道,创见最多,关 系极大。曾听他谈过大概,可惜写出来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他研究《周易》,是爱其中的片 段的故事,注重的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表现。近三四年他又专力研究,探求原始 道教的面目,并发见庄子一派政治上不合作的态度。以上种种都跟传统的研究不同:眼光扩 大了,深入了,技术也更进步了,更周密了。所以贡献特别多,特别大。近年他又注意整个 的中国文学史,打算根据经济史观去研究一番,可惜还没有动手就殉了道。

    这真是我们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啊!

    1946年7月20日作。

    (原载1946年8月30日《国文月刊》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