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革宋 > 第29章 官家无私事(四)

第29章 官家无私事(四)

作品:革宋 作者:绯红之月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地图挂起,礼部尚书熊裳打起精神,准备在临时决定的说书会上展现一下礼部尚书应有的风采。环顾周围,熊裳在那帮理工科出身的家伙身上看到了求知的认真,也看到了文人出身的家伙们那种因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不经历露出的失落。

    有了地图,很多东西就无需多讲。除非是能够推翻地图的真实性,否则大家都能从地图上看出地中海东岸的重要性。这里是赵官家所说的‘世界岛’的核心部位,连接中土大宋,西边的欧罗巴,以及南边的西牛贺洲,由赵官家发动的大宋环球大航海船队带回来的地理图让所有人都看到世界的真实模样。控制了地中海东岸的关键地区,就可以在遥远的西方枢纽上占据了关键位置。

    熊裳尚书心中欢快,就他所知道的消息,能够看到这点的国家只有大宋一个。拜能够环球行驶的大宋舰队所赐,大宋才知道这里的关键。在争夺这个地区的各个势力眼中,世界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片而已。

    熊裳曾经是文人,当他不得不恶补地理知识、自然科学以及历史知识之后,此时熊裳高高兴兴的就开始讲述起地中海东岸的局面。

    “罗马也是个千年古国,这个历史我们以后会给诸位做个说书讲座。现在的东罗马乃是罗马残存,地中海东岸诸多小邦乃是被欧罗巴北方蛮族征服的西罗马地界上的欧罗巴各国贵人所建立。这后面的背景乃是罗马城的罗马十字教教廷希望能够压倒东罗马传统的十字教东正教教廷,从而成为十字教的领袖。因为这样的理由,才有了十字军东征……”

    地图的存在让文人失去了瞎bb的机会,没了剥夺了知晓一切的光环之后,文人也只能安静的看着地图。便是现在已经安静下来,在地图挂起来之前,极少数文人们还扯了几句‘两千套钢甲是不是太多’之类的废话。在过去三年里,大宋已经向红巾军提供了超过两万套的钢甲,两千套钢甲在有理工基础的人看来根本不算事。

    熊裳侃侃而谈,不过自家人知道自家事,熊裳这些看法完全源自赵嘉仁拿出的情报。不管这些情报到底是源于哪里,只要思路正确,就能把那些情报给串成一个整体,并且让聆听者们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印象。

    “欧罗马西部各国借助十字军东征在东边发展,顺道打击抢掠东罗马,东正教随即式微,不得不承认了罗马城十字教教廷在十字教中的领导地位。罗马城的十字教教廷从此就不再鼓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十字军东征都是欧罗巴西部各国自行发起。他们劳师远征并没办法有收益,所以就放弃了对地中海东岸各小邦的支持。而我大宋这些年的船队已经进入红海做生意,还在红海打败了各路海上的敌人,那些小邦才提出想归属大宋,以保住他们自己。”

    了解了最基本的局面,大宋的大臣们发现这和大宋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弱。最后工部尚书书问户部尚书孙青,“却不知道每年能有多少外贸收入?”

    孙青答道:“那边很穷,也不盛产金银。只是官家下令,在天竺洋收购书籍,红海那边的埃及原本有大图书馆,加上被蒙古灭掉的阿拉伯国家搞过一个什么百年翻译,勉强算是平衡了贸易。”

    这话一出,大宋的大臣们转过来看着大宋官家赵嘉仁。赵嘉仁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历史上那么多的书籍被毁,在21世纪的赵嘉仁看来,就非常可惜。虽然知道很多书的内容都是瞎扯淡,可归于大毒草的行列,但是赵嘉仁希望书籍能够被保留。

    赵嘉仁也不愿意瞎吹嘘,他在众人的目光下淡然说道:“我大宋乃是文明之巅,既然如此,收集全世界的书籍也是我们的义务,保存我们自己的文明,保存全球的文明,自然是我们当仁不让的事情。”

    虽然不理解赵嘉仁的胸怀,这番话倒是没人能够反驳。大宋这些年对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点基本的自信已经恢复。最重要的是,掏钱的乃是赵嘉仁而不是这帮官员,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觉得能够从中分到一份荣光也不错。

    熊裳趁机继续讲道:“当下东罗马希望得到两千套钢甲,就是希望能够建立起压倒周边各国的武力。大家看下面的地图。”

    说完,熊裳和工作人员一起把东罗马帝国比较全胜地图的地图给挂了出来。现在的地图和全盛时期的地图一比,大宋官员中就响起一阵惊叹。身为被北方势力持续打击的大宋,最能理解这种兴衰的痛苦。

    以前大宋因为败给契丹,失去了幽州,让契丹能够在平原上发动南侵的攻势。比契丹更靠北的女直兴起,不仅干掉了契丹,更把大宋撵到了淮河以南。被女直建立的金国更靠北的蒙古消灭了金国之后,更是打得大宋出现了临安总投降的惨剧。

    直到赵官家当政,大宋才不断反攻,不仅光复旧地,更夺回幽州,重新控制了北方山区,封锁了北方势力南下的通道。

    有了之前熊裳的介绍,加上东罗马全盛时代的地图,大宋重臣们明白了东罗马这个千年古国的延续者也经历了大宋这般的惨痛经历。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变成了只剩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少量土地的衰微势力。而东罗马试图恢复的心情,大宋大臣们也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