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刀啸苍穹 > 第七十七章 薛涛

第七十七章 薛涛

作品:刀啸苍穹 作者:江牡丹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

    “这段话是一位姓查的先生写的,他的写的文章一共有十几本,那可是老好看了。”

    “老年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历朝历代的著名文人中曾有一位姓查的先生呢?”

    “独孤师弟,独孤师弟,在场诸人都已发表过高论,不知你是如何看待位与德之间的关系呢?”

    独孤煜实在是对这枯燥的讲经没有任何兴趣,今日圣贤庄讲经的主题是“德以配位”,所讲的内容也是枯燥至极,不过是举些上古先贤的例子,把他们所有的功绩都算在了读书读来的“德”上面。

    参与者共二十余人,除了三位圣贤庄小一辈的杰出俊杰之外,倒是洛阳的“名士”们占了大多数。

    发现今日讲经,没有圣贤庄的几位长辈庄主在,尤其是和自己有梁子的三庄主宋之问在,独孤煜着实是松了一口气。

    而圣贤庄的人似乎对伏龙观只派了他这么一个最小的弟子来应邀,也没什么不意外的反应,似乎是早就料到了一般。

    在他刚刚被引进坐席的时候,在场诸人还对他伏龙弟子的身份很是诧异,每次哪一位提出一个观点之后,总有人要请问一下他的看法。

    可是自从独孤煜实在不厌其烦,主动解释了自己入观不过十年,只不过是最小的弟子,也并不通晓什么高深之后,几位“名士”对他的态度就从谄媚变成了无视了。

    依照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都与国主的德行相关,国主有德上天便会降下祥瑞,自然国泰民安,若是国主无德便会天灾不断。

    对于这种天真到可爱的道理,独孤煜自从读过第一本史书之后就从不相信了。

    治国就是治国,打仗就是打仗,民生就是民生,一码归一码,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这帮迂腐文人偏偏要把什么事都往“德行”上面靠,汉武帝是靠德行扫荡匈奴的,还是始皇帝是靠德行统一六国的?

    王莽篡汉之前,还是天下第一大好人呢,他都被一群儒家弟子给夸成“尧舜在世”了。

    登基之后却胡乱改革一通,让老百姓吃不了饭,不是照样被一个向来被读书人看不起,家中经商的光武皇帝刘秀给灭了吗。

    今日圣贤庄邀请自己前来,除了这枯燥无味的讲经之外,之后肯定还有别的意图,独孤煜也就没把这讲经放在心上,刚刚正在回想小时候老年对圣贤庄的种种评价,正想到关键处,却被一声询问打断。

    故意打断之人是圣贤庄的三位弟子之一,圣贤庄最为著名的女弟子薛涛,此女除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之外,尤其擅长诗词,由于她作诗作赋时,喜欢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誊录,十分特别雅致,被洛阳文人尤其是女子竞相效仿,近年来以这种桃红纸作诗的,直接被称之为“薛涛笺”。

    由于薛涛此女不仅能言善道,又有一副端庄秀美,国色天香的姿容,所以极其受到洛阳皇城中世家子弟的追捧,圣贤庄也就借着她的“人气”,令她担任了每月枯燥无味讲经的主持。

    今日薛涛身穿一袭淡红色长裙,宛如一朵出水芙蓉,长裙抹胸而止,将一对玉兔勾勒成傲人双峰,抹胸之上,露出一片白璧无瑕极为诱人的玉颈,秀丽庄重之余,似乎还有几分难以言喻的娇媚。

    独孤煜见到这位“艳名盖洛阳”绝世美女的第一眼,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个大大的“艳”字,这位薛涛从头到脚都美的令人几乎窒息。不论是头服才行。

    薛涛旁的两位师弟几次想拦住师姐,不再让他为难伏龙观的弟子,都被薛涛一眼瞪了回去。

    “薛师姐既然说汉景帝要比武帝德行更高,不知师姐可知道,当年七王之乱时,汉景帝为了不给造反七王以‘清君侧’的借口,第一时间就将他的授业恩师晁错给杀了,并且用的还是最为残忍的腰斩之刑,薛师姐认为这种欺师灭祖的行为,也是德行好吗?”

    薛涛凤眼生威,声音变得清冷,向独孤煜回道:“平复七王之乱是大德,诛杀恩师晁错一人是小罪,不能因为一时的小罪,就遮掩了汉景帝的大德行,看来独孤师弟还是因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了。”

    薛涛一番反驳说出后,在场诸人纷纷称好,几位第一次参加讲经,也是第一次目睹薛涛绝世姿容的青年才俊,为了讨好眼前佳人则是将双手都快拍肿了。

    “哦~”

    独孤煜装作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又追问道:“汉景帝将恩师晁错杀死,这是小过,不能遮掩他的大德行。但是当年造成七王之乱的削藩政策,不就是汉景帝自己同意并且提出的吗。

    汉景帝因为自己错误估计的藩王对削藩政策的反应,造成了七王之乱,叛乱发生之后,他不想着如何安抚诸王,或者如何平叛战乱,却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老师杀了,事实证明就算杀了晁错,七王也没有就此退兵。

    我倒要请问薛师姐了,这不叫慷他人之慨吗?

    至于先前所说的大禹的德行要比其父鲧好,这师弟我就更不认同了,自古以来尧、舜、禹三皇以前,都是禅让继位,偏偏到了大禹这里没有将王位继续禅让下去,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自此也就有了夏朝,从此世间也就再也没有了禅让一说。

    请问薛师姐,大禹的德行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