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虎 > 第四百零二章 扩军平南镇

第四百零二章 扩军平南镇

作品:明末之虎 作者:遥远之矢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李啸主意既定,便立刻开始下一步行动。

    他传下命令,把现在的平南营,扩军三倍,成立平南镇。

    这平南镇,也与兴中镇一样,下辖三营,每营三哨,共有盾兵15队共1770人,枪兵70队共7540人,玄虎重骑总500人,飞鹞子总500人,横行总500人,辅兵000人,火铳手000人,火炮部队500人。总兵力达到5410人。

    所有扩充所需要的兵力,大部分从台湾当地的移民家庭中选入,还有一部分,则是从劳改完成的汉军与流寇军兵中补充。

    李啸在平南镇中,作出一项重大改变。

    那就是,从唐军序列中,彻底取消满州骑兵与步兵的编制。

    李啸一直认为,专门编制满州部队,其实也只是带有试验性的过度性措施。

    从长久来看,这样专门编制的,带有强烈民族特性的部队,一定会不断强化那些本已汉化的满州军兵的自我认同,对唐军将来的发展,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象现在,诸如额弼纶、萨穆什喀等人,虽对自已十分忠诚,可谓手指臂使。但这世间人心是最不足恃之物,如果长久地保持一个由专有民族组成的军队,这些人肯定会有意无意地抱团,并且强化自身属性,这样无疑是在自已内部埋下不可预测隐患。

    所以李啸要做的,就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在额弼纶等人对自已还是十分忠诚之际,在满州部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山头,拥有独有的归属感与相关利益之时,那由自已亲手来改变这原有的编制,让这些汉化后的满州人,彻底淹没同化在汉族的汹涌人海中,是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之事。

    再了,如果单单为汉化的满州军兵成立专门部队,那将来投降的蒙古八旗也多了,是不是也要专门成立蒙古部队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时不我待,这是一定要立刻加以改变的地方。

    在这个乱火纷飞的动乱年代,一个领袖,一个民族,一种思想,却是一个部队强大作战能力的基础保证。

    于是,李啸一声令下,各地的唐军中,原有的满州部队全部分拆,分别补充到玄虎重骑、飞鹞子、以及横行总之中。

    另外,由于现在鲁密铳还在研发阶段,火器之数尚是不足,故李啸下令,将原由兴中镇管理的000人的火铳手和500人的火器部队,全部划拔到平南营下,让这些火器部队能在东南亚再建功勋,不至于在现在局势平定的山东里,无所事事。

    接下来,李啸开始任命平南营的主要将领人选。

    原平南营营长李定国,提为平南镇镇长,原副营长罗正,提为平南镇副镇长。

    平南镇甲营营长,由镇长李定国兼任,副营长则为最近刚投靠李啸的原辽东援剿总兵祖宽。

    平南镇乙营营长,由副镇长罗正兼任,副营长则为原兴中镇满州骑兵总的额弼纶。

    平南镇丙营营长,由刚投效李啸的原陕西总兵官曹变蛟担任,副营长则为在彰化城守卫战中,立下大功的原流寇大将李万庆。

    平南营的监抚司司长,则依然由原先平南营监抚司司长赵文采担任。

    从以上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李啸的用人原则就是,表现忠诚,又有能力,便立刻加以重用,对于出身与过往等等,李啸反而并不看重。

    所以,才会在唐军中,出现了各种不同来路的军队将领济济一堂的大好局面,这些不同层级的将领,有从流民百姓中提拔的,有原先的明军将领,有招降后的流寇大将,还有来自投降的满州兵,蒙古兵,汉军等等将领。

    而且,因为这些将领,只有训练与作战权力,其余的军兵教育,战功审核,薪酬发放等等,皆由监抚文官负责,且有安全司的密探人员,在暗中监查将领的举动,故这些将领,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李啸这套借鉴了拱军军队的管理模式,在这个明末时代,完美实现了对军队的强力管控和深层控制。

    对手下军队的实际控制力,李啸可以毫不夸张地,他手下的唐军,甚至比一些近代军队,都有过之而不及,更不用与明军和清军这样的古代军队相比了。

    现在,这平南镇中,聚集了李啸军中最为精锐能战力的各类将领,可见李啸对这支军队的期望有多高。

    李啸下令,全镇的扩充与训练工作,最迟要在三个月内完成,然后便要开始,向吕宋进攻,要把整个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全部夺占,为当年惨死在西班牙人屠刀下的华人报那血海深仇。

    平南营的扩军命令,传到台湾后,从南到北的台湾的移民家庭,皆是踊跃报名入伍。

    在各个村镇府县的征兵报名处,大批的青年排成了长队。

    相比在台湾老老实实地耕地种田,或是进厂做工,成为一名光荣的唐军士兵,更是每名适龄青年的最大梦想。

    唐军待遇极好,保障齐全,退伍了还有大把的安置费,社会地位也是极高,这种种好处,无不强烈吸引着台湾的移民子弟们入伍参军。

    而且,如果自已将来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甚至被提拔为军官的话,那更是让全家人都在十里八村中,名声大显之事啊。

    由于报名人数踊跃,李定国的平南镇,竟在短短五之中,就全部名额皆已招满。

    而由于可挑选的军兵充足,那各地征兵处的军官,更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从而保证了所招军兵都是精干而强壮之辈。

    当然,在招兵工作完成后,成功入伍的青年自是喜笑颜开,而大批未被选中的青年却是十分失落,抱怨连连。

    幸得监抚文官和地方官员大做思想工作,向这些落伍的青年保证,将来军队再度扩招的话,他们还是有重新被选上的机会的。

    招兵工作完成后,李定国下令,全体新兵加紧训练,务必要在两个来月后,就要熟悉掌握相关的战斗技能。

    李啸规定的时间是新兵三个月训练完成,而李定国给手下定的时间却是两个多月,由此可见,作为主将的李定国,比唐国公李啸心情更为迫切,也更希望早日开始征伐吕宋的战斗。

    炎炎夏日里,李定国在加紧训练新兵,而李啸在安排完平南镇扩军事项后,又开始亲自监管济南城的重建工作。

    这一,李啸正在府中核算,济南城重建所需的各类费用,忽有军兵来报,是有一位名叫张煌言的年轻人,想来投靠唐国公。

    “哦,快快有请!”

    听到张煌言来投的李啸,脸上是忍不住的喜悦之色。

    前世读过明史的李啸,自然对这位在明末鼎鼎有名的抗清英雄,有过一番详细的了解。

    张煌言(16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一直坚持抗清斗争,前后将近二十年。

    直到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复明再无希望,遂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后被叛徒告密,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

    李啸知道,在真实历史进程中,现在的张煌言,应该是在家中紧张备考,然后,于崇祯十五年,张煌言才考中举人。

    却没想到,在这个被自已改变的时空里,这位满怀抱国之志,时年不过0岁的张煌言,竟从浙江千里而来投靠自已,倒是大为出乎李啸的意料。

    李啸方步出唐国公府的大院之中,一身布衣却精神抖擞的张煌言,已由军兵引领,款步来到了院子之中。

    “张先生,这位便是唐国公李大人。”

    张煌言一怔,立刻对面前蟒袍玉带,一脸笑容的李啸,纳头下拜。

    “学生张煌言,拜见唐国公。”

    “张先生不必客气。快快请起。”李啸快步上前,扶起张煌言。

    张煌言见李啸亲自出迎自已,又这般谦恭下士,不由得心下十分激动,他拱手道:“张某是浙江鄞县人,字玄著,号苍水,乃是一介白身。没想到,却得唐国公这般盛情相迎,学生心下,何其惶愧之至。”

    李啸大笑道:“玄著,有道是,有才岂在年高,本官用人,向来不拘一格,但凭才能与品德为用,张先生就不必过谦了。外面热,不是话之地,请玄著随本公一同入客厅叙话。”

    很快,二人入得客厅,分别看茶后,李啸注意到,张煌言似乎有语想对自已,但目光却又不时朝丙旁的侍仆身上瞟去,李啸会意,急急屏退左右,独让他与自已二人,在这客厅中细谈。

    “玄著,现在房中只有你我二人,你若有话,但讲无妨。”李啸直视着张煌言的眼睛,轻声道。

    张煌言放下手中的茶杯,他那年轻的脸上,却有着与他年纪完全不相同的沉重之色,他压低声音道:“李大人,以您看来,我大明,还有救么?”

    听张煌言这般发问,李啸脸色不觉一凛。

    好么,这张煌言,刚来投靠自已,便来问自已这一出,倒是什么用意。

    “这个问题么,依玄著你看来,却是如何?”李啸把皮球踢回给了张煌言。

    张煌言眨了眨眼,便道:“学生以为,我大明已所以沦落至此,却是缺少忠臣良将之故。若有李大人忠心辅国,铲除流贼与鞑虏,则我大明亦可中兴,我华夏必可重振。”

    听了张煌言这般书生意气的话语,李啸轻轻地摇了摇头。

    “李大人,您不认同在下的看法么?难道,以你看来,我大明已不可救药,只会继续这般沉沦下去么?”张煌言面带窘态地轻声问道。

    李啸以一种复杂地眼神,看着面前的年轻的张煌言。

    看到张煌言探询的目光,他本有心把前些日子对陈子龙与姜曰广等人过的话再一遍,只是,在这时,他突然感觉,对这个年轻人这些话还是早了些。

    此人虽有才学,但年纪尚轻,一直在家中闭门苦读的他,对朝廷对现状还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在正式任用此人之前,让他先自已去各地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好些。

    “玄著,有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又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依本公看来,你年纪尚轻,虽有才学,但社会历练毕竟不足。很多事情,本公现在跟你了,怕你也难于理解明白。”

    “李大人,你的意思是……”

    “本公之意,便是你先不用急用在我军中任事。可先去大明各地游历一番,再去本官治下看看,两相对比,你就会知道,本公为何会持这般态度了。”李啸平静地道。

    张煌言低垂下头,对李啸的这番话,他在内心虽多有意见,却也不好反驳,毕竟自已一直以来,都是在家中闭门苦读,虽有才学之名,便对于真实社会是何形状,却还真是了解不多。

    “好,那学生就依唐国公之见,先去各地考察巡游一番。”张煌言最终点头同意了李啸的话。

    李啸点点头:“很好,张先生既同意本公之建议,那本公可再资助你一大笔盘缠,让你这一路旅途,顺顺利利,不会为钱犯愁。”

    张煌言站起身来,慨然道:“多谢唐国公,你伏放心吧,最多过个一年半载的时间,待我各地考察完毕,一定再来唐国公处任职。”

    “很好,等张先生考察回来之后,本公一定为你接风洗尘。”李啸大笑道。

    张煌言走后,又过了两,李啸接到了一封家信,是他的那名蒙古妾英格玛写来的。

    信中,英格玛用潦草的汉字,向他报告了一个喜讯。

    那就是,自他离开登州后,自已已经一个多月没来好事了,看起来,应该是怀上了。

    英格玛这封信,让李啸十分喜悦。

    他心下暗喜道,现在的自已,已有一男二女,现在英格玛又怀上了,看来,自已的第四个后代,又快要来到人世间了。

    李啸心下暗想,也许,离开登州已有一个来月的他,虽然诸事繁忙,却也该抽空回去登州,去和自已的妻妾们,好好聚一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