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人的社会化漫谈 > 1.彼得和他母亲的账单

1.彼得和他母亲的账单

作品:人的社会化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母亲的账单》是一个讲得很久了的故事:有一个商人的儿子叫彼得,他常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他爸爸常派遣小彼得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小彼得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天,彼得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一张账单寄给妈妈,索取每天帮妈妈做点事的报酬。

    某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张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也没说。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0芬尼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围裙口袋里。

    再讲一个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周X,家中排行最小,从小母亲溺爱,百依百顺。在家里以他为中心,他与哥争吵,总是他占便宜,哥哥还要受到母亲的训斥、打骂。小小年纪,花钱动辄几十元,常常一个人到饭店里去吃喝。犯了错误后,母亲只是稍许责怪一番,母亲的庇护成了他犯错误的保护伞。从此,他更肆无忌惮,已形成的不良品质,在走了坏道后犹如催化剂一样加速了他走上犯罪道路。母亲急了,为了不让孩子外出,她买了电视机,想拴住儿子的心;买了小提琴,想锁住孩子的手脚,但儿子已被一批坏朋友牵住鼻子,当母亲跟他外出时他却骂母亲神经病;当母亲拉住他的衣服,不准他外出时,他却用开水浇母亲的手。此时,母亲虽然十分痛心,但为时已晚。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同样都是孩子的母亲,不同的教育态度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前一位母亲很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孩子,她对小彼得的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刚满10岁的孩子竟然向母亲索取报酬,这是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发生的危险信号,母亲看到了,可她不迁就、姑息、迎合,不娇惯、溺爱,而是采取积极的办法,因势利导,使孩子懂得很多事情。而后一位母亲由于不能严格管教孩子,只是一味的偏爱、溺爱、放任、庇护,结果导致孩子品质的畸形发展,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这就启示我们,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多么重大。

    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国外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而在这个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建立了他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家庭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天地、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他们学习人生的第一课,由此产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

    常言说:“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儿童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首先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周围的环境开始的。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幼小的儿童往往以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和模式。例如,把妈妈当作妻子和女人的象征,把爸爸当作丈夫和男子的象征,逐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而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范型,他们的喜悦或沮丧,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和机会,他们的相互爱慕、争吵、合作、竞争和冲突,甚至习性爱好,也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对人、对社会的看法。

    家庭中的社会化有许多是经过精心安排而进行的。例如,家长教孩子写字、算算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对人要有礼貌等,都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社会的规范。同时,无意识地进行的社会化在家庭生活中也大量存在。当孩子用脚踩桌子时,母亲可能会制止他。不过,母亲这时候注意的可能只是不要把桌子踩坏踩脏,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一制止实际上向孩子传达了多种社会规范——要爱护财物、尊重权威、克制自己、喜爱整洁、服从长辈等,而这些规范也正是今后社会将对他提出的要求。

    在影响社会化的家庭诸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素养也许是最主要的因素。父母是儿童智力、个性发展的最早启蒙者,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知识经验、理想、情趣以及家庭关系等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

    德国社会学家1974年曾作过一个调查,他们按学生父亲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划分的十年级学生的在校成绩是:

    学生在校成绩       优秀  良好  一般  及格  没回答

    父亲职业和文化水平

    未接受良好的训练和教育  6%   52%   41%  1%

    熟练工人         7%   61%   30%  1%   1%

    专科学院干部       16%   59%   24%  1%

    大学干部         15%   63%   21%

    从这个统计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父母亲文化素养较高的儿童的学习成绩占优良的数量较大。

    父母文化素质高,一般会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培养,同时也善于发现孩子的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一位传记作家曾经描述过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的经历。一次,有一位客人去瓦特家访问,见瓦特手拿彩色粉笔,蹲在火炉边不知干什么。客人对瓦特的父母说,你必须把孩子送进学校,在家里玩没有什么好处。瓦特的父亲说:请你看看他忙着干什么。客人仔细一看,火炉子边上满是瓦特画的线和圈,另外还有一些计算出来的数字、文字传记作家在文中写道:“瓦特的父母凭着他们那双慧眼,就是这样几乎抓住所有机会来激励孩子,来巩固瓦特对机械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也是一位善于培养孩子独具慧眼的父亲。他有五男四女,对孩子的天赋秉性,兴趣特长,他既注意发现,又因势引导,启发鼓励。他的一个儿子少年时喜欢读子书、佛经,他便指导他去研究哲学。另有一个儿子十分喜欢玩积木,堆造建筑物,他便时常带他去看市容,游览名胜,培养孩子对建筑业的兴趣,后来,黄先生的子女都学有所成,有的还成为知名学者。

    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表明,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有的都是一家人,像我国的李冰父子、祖冲之父子;外国的达尔文父子、赖特兄弟等,瑞士贝努利家族中先后出现过重要成就的数学家达11个之多。这种现象很难完全用遗传基因解释,但是可以看到父母文化素质对子女的影响。家庭中一位造诣较深的成员树立的榜样、充当了导师,是一种“家庭优势”。我国古代就有“书香门第”的说法。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大书法家、北宋的“三苏”(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大文学家。当然,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只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一种有利条件,能否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关键在于儿童的自身努力。

    家庭气氛也是影响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家庭是人生存过程中最早的一种环境。因这个环境中,家庭成员们共居一个生活空间,朝夕相处,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习惯心理、道德水准,处事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性格。例如,妈妈是慈爱的,还是冷淡的;是勤劳的,还是懒惰的;爸爸是勤奋的,还是游手好闲的;兄弟间是亲切友爱的,还是专横跋扈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无拘无束的、温存的,还是小心翼翼的、紧张的;是合作型的,还是竞争型的这些都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程度和倾向。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相反,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有些家长不读书、不看报,言行不检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秽言污语满口,或谈一些低级趣味的话等等。这一切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老师、单位领导苦口婆心的教育,往往被家长这一些“身教”冲得一干二净。

    有这么一个16岁的青年,刚进工厂时表现还不错,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厂领导的表扬,而同时也受到了周围某些人的议论和讽刺。他回家跟父亲讲,父亲对他说:“你不要在厂里拔尖,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你在厂里保持个中流水平就很好。”听了父亲的话以后,他采取了一个办法,做两件好事,受到表扬了,马上再做一件坏事。他认为这就叫不好不孬的“中流水平”。可见,家长言语、思想、习惯、作风等等对子女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成为什么类型的人,常常是在儿童时期就打下了基础,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教养态度对此影响尤其重要。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家庭访问来评定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与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1.专制型。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和指责来强迫孩子服从。

    2.溺爱型。父母用盲目的爱来满足子女的要求,由于对子女过分爱护而变得百依百顺。

    3.抗拒型。父母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常常会讨厌孩子而放任不管。

    4.民主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与要求,经常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作出选择与决定,父母对孩子表现为冷静与爱护。

    不同的教养方式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勤奋习惯,负责精神和谦逊态度;相反,倒可能使孩子养成任性、执拗、不合群等坏习惯,甚至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以至到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有一位失足少女曾经沉痛地说:“父母的宠爱,使我变得十分任性。我的脑子里,只有父母依我的事,根本没有我听父母的事。后来我变坏的时候,父母也曾经提醒过我,但是他们的话我根本听不讲去,甚至不愿理睬他们。”“我走上邪路的根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扎下了。”可见,“娇儿一日百年悔”,溺爱表面是爱,实则是害。对儿童过于苛责,一味训斥,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而是简单地诉诸棍棒,以为不打不成材,同样难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或首创精神。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对父母、对家庭产生反感、抵触,可能从此与父母对立。有不少失足青年反映,他们不止一次地挨父母的棍棒,有的从小就挨打,跪洗衣板,甚至捆绑起来打。然而,并没有打好。有的学生说:“我已经养成了忍受痛打、漠视痛打的习惯,并常用夜逃、欺骗的方法来对付父母的棍棒。”

    总之,家庭过去是、现在依然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关系,父母的教育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意志的培养、智力的发育、社会性发展以至于身体的状况等等,都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