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正文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正文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 作者:哼哈大王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军机大臣孙承宗、兵部尚书南居益、工部尚书毕懋康,以及兵部侍郎武备院总监孙元化等人,本就紧跟在崇祯皇帝的身后,此刻听了崇祯皇帝说的这番话,个个用心记住,连连口称领旨。

    李天经与宋应星则是一左一右走在崇祯皇帝身前,小心翼翼地始终保持着一个身位的距离。

    这两人听了皇帝的这话,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皇帝对于工学院的考虑也好,对于这个热气球的研制也好,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灵光乍现,而是有着长远的筹划。

    同时也不是寻仙问道、玩物丧志,而是要把这种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用在战争之中,用在两军对垒之时。

    一个工学院制作的热气球,随着崇祯皇帝的这么一句话,一下子就有了大明朝军国重器的地位。

    李天经与宋应星都不是普通的书呆子,要不然也不会成为明朝末年名垂后世的科学家。

    当他们制作和实验的热气球,已经可以成功载重升空之后不久,他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东西的军事用途。

    如今,听到皇帝果然有这样的打算,两个人的心里都是振奋不已,“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已经过去了!

    这一行人陪着崇祯皇帝,穿过已经泛青的野地,来到了“万户号”热气球的跟前,宋应星站在热气球下面一个巨大的吊篮旁边,大声地向崇祯皇帝和随行的大臣们讲解着热气球升空飞行的远离和它的基本构造。

    崇祯皇帝一会儿仰看看这个与后世形制相近的热气球,一会儿看着此时已经人到中年、四十多岁的宋应星,饶有兴致地听着他那一口带着浓重江西口音的北京官话。

    此时的宋应星大概四十四五岁的年纪,与当年入宫参加殿试时的样子已经有所不同,不仅两鬓的头发有些斑白,而且身体已然有点发福,而且额略微有点驼背。

    宋应星的浓浓江西口音和噼里啪啦的快语速,让崇祯皇帝和诸位大臣们听得云山雾罩,并不是很清楚。

    站在一边的工学院祭酒李天经,则时不时地补充几句和解释一通。

    然而,对于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来说,他本来也不太需要别人的讲解。

    热气球的原理不复杂,而其构造也很简单,以大明朝如今的技术工艺水平,制造出来完全不成问题。

    要不然的话,崇祯皇帝也不会对工学院这些人提出研制的要求了。

    而宋应星领着工学院的一干学徒工匠,搞出来的这个热气球,与后世的简易热气球基本相同。

    除了一个巨大的内有骨架支撑的水滴型密封球囊之外,就是一个用来载人和载物的巨大吊篮。

    而吊篮与球囊之间,则固定着一个用来烧出火焰加热球囊空气的“炉子”,它一人多高的的形制,看起来就像是道士们炼丹使用的鼎炉。

    不过这个鼎炉,拥有许多个用来添加燃料或者隔绝空气的的火门,目的是通过调节火焰的大小来控制万户号漂浮的高度。

    至于“万户号”热气球飞行的方向,眼下当然是完全控制不了的了,一切都只能取决于风向。

    这种层次的热气球,当然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的起步阶段,但是目前能够做到载人漂浮并顺风飞行的程度,崇祯皇帝已经十分满意了。

    他可不会让宋应星等人超越这个时代去做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内燃机什么的。

    即便是蒸汽机这样的东西,他也不会去强求。

    他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他如今努力开创的这个大明朝,会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是数十年后,也许是百年之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这样的技术成果。

    有些东西强求不来,就是强求来了,若是不符合这个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也会因为水土不服而走向消亡。

    且说当日下午,崇祯皇帝在通州东十里堡的工学院实验场上,亲自看了宋应星等人搞出来的万户号热气球,又亲自观看了万户号热气球的载人点火升空实验。

    最后,更是当场褒奖了李天经、宋应星、杨之华、黄宏宪以及工学院内参与“万户号”热气球研制并且表现突出的人物。

    根据崇祯皇帝的口谕,工学院祭酒李天经就地被晋升为工部侍郎,并继续兼任工学院的祭酒。

    而工学院的司业宋应星,在继续兼任工学院司业的同时,则由工部矿冶清吏司的员外郎晋升为工部一个新设司的郎中,即崇祯皇帝就地新设的一个清吏司,即百工清吏司的郎中。

    除了工学院司业的本职之外,开始全面接手主管工部对大明朝各地各类匠师资格的认定、晋升与考评。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继位之前,大明朝的工部应该说一直都是一个小部,除了尚书、侍郎之外,总共设有四个经制司:

    第一个,是掌管宫室官衙营造和修缮的营缮清吏司;

    第二个,是制造和收发各种官用器物,并且主管度量衡及铸钱事务的虞衡清吏司;

    第三个,是掌管水利工程事务的都水清吏司;

    第四个,是掌管朝廷各地屯垦事务的屯田清吏司。

    各司一级设有郎中一员,员外郎若干,下辖主事若干。

    仔细算起来,这么一个部,总共也没有多少人,与后世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

    等到崇祯皇帝恢复了白冶城官办的钢铁冶炼业之后,工部迅速向朝廷大部迈进,先是恢复了工部在白冶城的分司衙门,然后又新增了一个矿冶清吏司,专门管理朝廷和天下的矿产开采与冶炼行业,后来更仿照兵部下设武备院、驿政院等等做法,给工部又增设了一个工学院。

    从此,工部不仅有了派出机构比如工部分司,更有了直属机构,比如工学院,而且所属的工部经制司,也增加到了五个。

    到了这一回,崇祯皇帝的工学院一行更是新设了一个百工清吏司,算是将工部的经制清吏司,增加到了六个。

    而崇祯皇帝也借此机会,将掌管天下百工匠人之事,一股脑地交给了这个新设的百工司来统管,同时也在不调整工部其他官员职务的同时,解决了对工学院这些有功之人的升赏事宜。

    崇祯皇帝这么做,没有跟内阁商议,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是人人皆大欢喜。

    崇祯四年三月十六日上午,崇祯皇帝的御驾离开了通州,踏上了返京的归途。

    在离开通州之前的三月十五日这天上午,崇祯皇帝时隔三再一次御驾亲临皇明忠义讲武堂,并沿袭之前的惯例,先是检阅了讲武堂三百名在校学员的队列会操,然后与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员同桌共进午餐。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员里,就有崇祯皇帝听说过但没见过的好几个人物。

    其中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学员,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傅山。

    不过,现在这个傅山,眼下还只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傅鼎臣。

    要一直等到满清入关、明朝灭亡之后,他才会改成傅山这个名字,然后当了道士,四处奔走、联络反清,并以此名垂青史。

    这些事情,除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外,在这一世自然没人知道,而且也不会有人能够预见到将来的结局。

    在与讲武堂即将毕业的这一批优秀学员们共进午餐的时候,崇祯皇帝看着小心翼翼在条凳上坐了半拉屁股的傅鼎臣,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当日与讲武堂的学员共进了午餐之后,崇祯皇帝的御驾离开了讲武堂,去了通州城北的潞河湾近卫军第一镇大营。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正留宿在上一次前来近卫军潞河湾大营检阅近卫第一镇时住宿的院子里。

    这处院子里的一切,都还是当初的模样,铺地的青砖一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小二楼里的陈设也是一如当年。

    只是院子外面的一切,却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大明朝再也不是三年前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了。

    从二月下旬离开京师前往天津方向,崇祯皇帝这一路走来,越看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越来越坚信,以现如今崇祯四年大明朝的形势,几乎已经不可能再重蹈历史上的覆辙了。

    虽然天津大沽口船厂引进仿造的这种大福级海军战船,眼下还只有定海号、镇海号这么两艘山寨货,而且其中的镇海号还没有进行过海试,但是海军大型战船的问题上,总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与此同时,崇祯四式前装燧发线膛枪的定型量产,神威克虏大将军炮的定型与量产,以及工学院历时一年多搞出来的“万户号”热气球的定型与量产,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要军事上保持住目前领先的势头,在研发热兵器和军队火器化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后再搞出几种杀手锏武器,那么或许几年之后,大明朝在面对任何敌人的时候,就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就是崇祯皇帝离开通州之后,在回京路上一路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