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凉州辞 > 第一百一十章 田亩增收

第一百一十章 田亩增收

作品:凉州辞 作者:子夜镇魂曲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秋末时节,广武郡及属下各县迎来了又一轮的收获。

    今次收获的田亩,恰恰是之前郡中安置的那些流民所耕种的田地。他们虽然错过了春耕农时。然而在郡府的安排之下,在夏至来临之前抢种了一波夏粮粟米以及菽类作物。

    如此一来,秋末之时又到了这季作物收获的时节。辛太守带着郡府的主要官员四下巡视,然而连日奔波,却不觉疲累。人人面上都是挂着骄傲自豪的笑容。

    这些流民起初在陇西至此途中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模样。然而如今望着郡中各地,一望无际的田亩,已成收获的喜悦海洋。之间偶有几个人头攒动,却是此间农人们正在抓紧收割自家地里的庄稼。

    如此一来,这些新安置到广武郡中的流民们,到明年春耕之前,端得已是衣食无忧。今年尚属他们安置到广武郡首年,府君已经布告全郡,今年新安置的流民田亩,一概准予免税。得知这一消息,这些民户们俱是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不已。

    首年不纳粮,这就意味着这些新安置到广武郡的民户们,在明年春耕之前,终是可以过上能吃饱饭的日子了。一些丁口众多之家,分的田亩也更多些,全家吃饱之余,还能攒下一些余粮。比起当初在关中陇西提心吊胆,颠沛流离的日子,不知道要好过上多少。

    施行这一政策的郡府太守辛翳,便被这些百姓当作神明一般的存在。不少百姓都在家中为这位体察民情的府君设立了长生牌位,并日日参拜。如今这位府君不管走到哪里,见到他的百姓们都要施大礼叩拜,并且说一些祝福之语。

    一时间,辛翳本人也非常享受这种感觉。这些百姓发自内心的,对他本人的这种尊重和祝福,使得他不由得有些飘飘然,深感自己便是这些百姓民户的救星一般。

    如今流民人户的夏粮仍在紧锣密鼓的抢收。而郡府已经开始计划,将其余秋初已收割过秋粮,如今暂时空置的民户田亩中,在秋末赶种上一批冬小麦。这样,在明年春夏之际,郡中便又可收获一季粮食。

    如是往复,今后郡府每年便可收获两季粮食。之前各县中主管农业以及税收的县丞等,业已大致统计了夏粮的预计收获情况。据他们估计,夏播的这些粟米以及菽类作物,虽远不及春耕产量,不过保持在春耕产量的一半以上,问题应是不大。

    去年冬,太守自己的职田之中,试种了几亩冬小麦。今年春夏之际,已是收割完毕。产量大抵与春小麦不相上下。如此看来,日后如若在全郡境内坚决推行此一年两季之法,粮食产量必然会以相当可观的速度增长。

    因此,太守本人也已趁着秋收时节,各郡粮食都较为宽裕之际,派人去得临近的西平、晋兴二郡,购置了为数不少的良种,准备在今年夏粮抢收完毕之后,将其下发给各县民户,争取在入冬之前,将这一些小麦播种完毕。

    而李延昭,这些日子里几乎一直在忙着给新设立的金城北岸大营输送粮草军械等物资。仿佛是生怕防御不够坚固,金城太守张阆与太府司马两人,又上书给州治,请拨军械粮草。于是粮草且不多说,制备运送军械的重任自然而然地便又落到了广武郡头上。

    李延昭昨日又带领部属,与赵都尉属下一道,往金城北岸大营运送了新近赶制的十余万支弩箭,以及一些圆牌长牌、刀枪剑戟等军械。自北岸立寨以来,广武郡前前后后估计已向大营输送了二三十万支箭矢,以及数量庞大的军械物资。

    然而今日归营之后,营中值守的射声都尉孙建雄又前来,传达千人督令,命李延昭率部前往永登县协助收割夏粮事宜,而孙部与赵部这些步卒弩手等,便就近协助广武郡府周边的田地收割。

    李延昭不由得又是气苦,又是无奈。这些日子几乎都在这些杂务中奔忙,属下骑卒差不多已有月余不曾好生操练。然而却是无法。如今凉州什么都尚且说得过去,就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使得他们这些郡县兵也只能来回充当救火队员。

    丁口稀少,便使得各项工作都缺乏人手,调配不开。然而若如同年初一般一下涌入大量人口,又面临缺少粮食,难以供给的窘境。地处偏远的凉州,似乎目前便一直处在这样的一番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脱身。

    不管怎样,缺少人手的隐忧,并不能阻止李延昭心中对于郡中粮食增产所抱持的那一分欣喜。

    粮食的增产,意味着郡中可以保证更多人口的生计。在这个时代,人口通常就意味着生产力。每年可以产出更多粮食,郡中便可用税收维持更多工匠的生活,也可扩充郡兵,使其更具战斗力。

    再次来到永登县,看着之前自己率部开垦出的荒地中,此时已满是粟米迎风摆动。李延昭不由得颇感心旷神怡。遥想上次,这些地方还都只是一片片杂草没膝的荒郊野岭,然而如今,却已是生产粟米的膏腴之地。

    想到正是自己带着手下的军卒们一手缔造了这块沃土,李延昭的心中便油然而生一阵自豪之感。眼看着广武郡这块倾注了自己与太守心血的土地,渐渐改变起来,这些事实,无疑更加深了他心中的自我认同。

    军士们来到忙于收割夏粮的田地左近,便已有一人迎了上来。李延昭定睛一看,竟是苏玄。于是也连忙上前见礼,一番客套之后,两人便进入正题,谈起抢收夏粮之事来。

    苏玄虽然相对于凉州本地的大姓如宋氏、阴氏、辛氏、窦氏等来说,只不过是一介流人,然而受惠于先公张轨所制订的厚待士族的政策,他此时亦是在县中谋取了一份差事。忠心跟随他而来的荫户部曲等,此时也尽皆在田亩中忙碌。

    苏玄已是将家安在了永登县。他支使由关中逃难来时所携带的财货,在县中置办了一间大宅。不计较划不划算,家族的脸面可丢不起。

    县中便指派他来负责,这片由流民户们所开垦耕种的田地,一应抢收事宜。于是此刻,他便与李延昭两人,站在田埂边上计议了一番,而后便回到队伍中,向各队率什长下达着指令,令其各自去负责一块田亩的收割工作。

    李延昭发令完毕,手下们各自散去。他亦是带着一什人手下到田间,而后各自划定了负责区域,便抄起手中镰刀开始忙活起来。

    百人将事事亲历亲为的做派,使得广大士卒们深感振奋之余,却也令个别士族出身的军官感到些许不满。之前只需要站在高处挥挥手,发号施令,指点江山即可。

    然而如今,在这个事事亲历亲为的百人将手下,这些本来发号施令惯了的世家子弟,也不得不跟他一起,拿着镰刀锄头深入一线,与广大军卒一起刨土干活,心中不满与怨忿,自是可想而知。

    李延昭挥舞着镰刀正在田间割得起劲之时,却不曾注意,就在田埂上不远,苏玄左近正坐着苏小娘子,看着这么一堂堂百人将,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也觉讶然不已。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