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脑时代新史学的试探 3

    三大阶段,两次转型 5

    没奴隶社会也没资本主义 6

    百代犹行秦法政 10

    战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 13

    第1章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 15

    1.1 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 16

    1.2 我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性 16

    1.3 阶段性和“一次革命”论 17

    1.4 孙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18

    1.5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19

    1.6 各阶段及其主题 19

    1.7 洋务和变法 20

    1.8 “莫难於破坏”的“五四运动” 22

    1.9 拿一个主义做标准 23

    1.10 本末倒置的中共 24

    1.11 抗战后的新主题 24

    1.12 大陆上在搞些啥子? 25

    1.13 现阶段,新主题 26

    1.14 中共的工业化和死结 26

    1.15 今后十五年的台湾 28

    1.16 最后阶段和文化反挑战 29

    31

    36

    3.1 我国古代国际公法的萌芽 37

    3.2 小老婆决不许做大夫人 38

    3.3 晏大使不入狗门 40

    3.4 握手风波和季辛吉的中国饭碗 41

    3.5 中国古代外交建制的转型 43

    3.6 只有理藩院,没有外交部 44

    3.7 耶鲁、哈佛合纵连横 45

    3.8 也谈谈西藏问题 46

    3.9 世界网路里国语的将来 48

    3.10 中国朝廷就是古代东方的联合国 50

    3.11 唐太宗征高丽,邓小平惩越南 51

    3.12 有个外交部,没个外交政策 53

    3.13 麻将台上四大赌客 53

    3.14 毛比蒋还要土 55

    3.15 飞弹不如老爸 56

    3.16 分裂外交与统一武力 56

    3.17 搞不过他,就同他合伙 57

    3.18 枕畔之言重于“否决” 58

    3.19 中国外交史上新的里程碑 59

    3.20 王尔敏式的基本功 60

    第4章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 64

    4.1 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 64

    4.2 海外史家看中国古代史 65

    4.3 “寻找真理”与“证明真理” 66

    4.4 “奴隶社会”的实证和反证 67

    4.5 “中央集权文官制”的形成与特性 70

    4.6 “重商主义”和“轻商主义” 72

    4.7 “国家强于社会”和“轻商主义” 73

    4.8 “主观意志”抵销“客观实在” 75

    4.9 “国家机器”是中产阶级的克星 76

    4.10 工业化、现代化少不了“城市中产阶级” 78

    4.11 结论:没有求证的假设 80

    第5章 中国郡县起源考(附跋)——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 82

    5.1 农业社会初期的人与地 82

    5.2 土地私有与封建 85

    5.3 封建的渣滓——县 87

    5.4 结论 91

    5.5 跋 92

    94

    6.1 “民国”政体的本质 95

    6.2 “后封建”时代的中西之别 97

    6.3 西方中产阶级之自然形成 99

    6.4 中国的“宗法传统”和“家长制” 100

    6.5 “集权”并不是“极权” 102

    6.6 “健康的个人主义” 103

    6.7 重农轻商的后遗症 104

    6.8 传统国家机器的周期性 107

    6.9 “西化”、“现代化”与“阶段性” 108

    111

    7.1 “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 112

    7.2 封建末期的解放运动 114

    7.3 “扩张主义”的“两面性” 116

    7.4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毒枭” 118

    7.5 “鸦片战争”与“茶叶战争” 121

    7.6 从“印度第二”到经济第一 123

    7.7 英帝政策的蜕变与法帝的“非洲模式” 126

    7.8 疆土帝国主义的俄罗斯 127

    7.9 日本的“欧罗巴社会” 130

    7.10 所谓“势力范围”的因因果果 131

    7.11 海约翰搞“门户开放”的闹剧 133

    第8章 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135

    8.1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征 135

    8.2 “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之形成 136

    8.3 从“千年不变”到“十年一变” 139

    8.4 “突破”与“转型”的规律 141

    8.5 “汉族中心主义”与婆媳循环 142

    8.6 “自由平等”是社会力量平衡的结果 143

    8.7 “十年一变”是“转型”的阶梯 144

    8.8 “定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 145

    8.9 向“欧洲中心主义”逐步让位 147

    8.10 “对立”、“统一”和“阶段性” 149

    8.11 从全盘西化到如何西化 150

    8.12 胡适的两大“突破” 151

    8.13 水清无大鱼 153

    8.14 “一国两制”和“半盘西化” 154

    8.15 也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156

    8.16 “启蒙后”的显学 157

    8.17 吾友欧阳哲生博士 160

    161

    9.1 李鸿章的惊叹,汤恩比的茫然 161

    9.2 中国历史上两大“转型期” 162

    9.3 处士横议中的“胡适学” 164

    9.4 几句疯话,暴得大名 165

    9.5 李鸿章的“四个现代化” 166

    9.6 魏京生、康有为、孙中山 166

    9.7 “西化”的最后阶段:“全盘西化” 167

    9.8 科技现代化只有一个,政治现代化花样繁多 168

    9.9 孙中山权“变”,胡适不“变” 168

    9.10 臭烘烘和香扑扑 170

    9.11 国民党容忍“异党”,共产党“一分为二” 171

    9.12 大方向和水的方向 172

    9.13 疮痍满目的小框框 173

    第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 174

    10.1 教我做RESEARCh的启蒙师 174

    10.2 《万有文库》没啥好书 176

    10.3 定远军舰四炮齐发 178

    10.4 洋书中竟有新天地 180

    10.5 从海军史到郡县考 181

    10.6 纽约接机以后 184

    第11章 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袁同礼先生 187

    11.1 先谈谈“转型” 188

    11.2 各行各业,各有启蒙之人 189

    11.3 传统目录学现代化的领导者 190

    11.4 从北京到台北 191

    11.5 引进“服务观念”和服务科技 193

    11.6 历史三峡中的龙舟竞赛 194

    11.7 西文汉学书目的重要性 196

    11.8 过五关斩六将的“博士论文” 198

    11.9 孙中山、毛泽东的“登月计画”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