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 导师盖茨

导师盖茨

作品: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作者:刘世英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张亚勤第一次见到盖茨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

    1990年,亚勤还在GtE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当时他代表研究院到拉斯韦加斯参加计算机年会,盖茨在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信息在你手指上”的著名演讲。当时微软公司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公司,盖茨也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有一万多人在现场聆听了盖茨的演讲。年轻的张亚勤也是他的粉丝,跟其他崇拜者一起倾听了盖茨的演讲。

    张亚勤说:“盖茨的远见在那场演讲中就可见一斑。他居然提到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云计算’概念,并且还指出了云计算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个性化的PC、网络以及大量数据信息。”那是张亚勤第一次切身感受盖茨独特的魅力,演讲中掌声不断。35岁的盖茨聪明幽默,妙语连珠,24岁的张亚勤听得如醉如痴,盖茨的宏伟梦想对正处于激情岁月的张亚勤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激励。

    1992年,在亚特兰大另一次计算机领域的年会上,张亚勤还是作为GtE的代表前往参加。这次会上同样是演讲嘉宾的盖茨讲的是微软公司正在启动的“芝加哥计划”,这就是后来划时代的indows95—让电脑界面由命令模式变成图形界面的杰作。就是在这次年会上,张亚勤第一次与盖茨面对面接触了。

    在GtE的展台上,张亚勤和同事们忙着给前来参观的客人作技术演示。突然,张亚勤听到身后有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问道:“你这项技术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是多少?”

    张亚勤一回头,提问的居然是刚才站在讲台上的比尔·盖茨。张亚勤先是一阵小小的紧张,盖茨竟然对他讲的技术感兴趣!然后尽量平复激动的心情,详细地回答了盖茨的问题。盖茨也听得很投入,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就这样,盖茨居然跟张亚勤面对面探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回忆那次交流,张亚勤说:“当时聊得特别好,无所拘束,是一次难得的美好邂逅。”

    从第一次遥远地聆听盖茨演讲,到后来近距离的交流,张亚勤说自己对盖茨的钦佩不断升温,不过要真正全面领会盖茨的魅力,还得从自己加入微软公司,第一次代表微软中国研究院给盖茨汇报工作时算起。当时,张亚勤折服于盖茨简化问题的能力:“我根本就没有预想到盖茨对我所汇报的技术那么了解,问的问题针对性很强,这让我对盖茨的技术能力深感钦佩。”

    张亚勤升任副总裁调到美国总部之后,盖茨成了张亚勤的导师(mentor)。导师制在微软是一种制度,每个加入微软的新员工都可以从老员工中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导师。到总部和盖茨第一次汇报完毕,张亚勤随口问盖茨能不能做自己的导师,没想到盖茨一口应承下来,并且叮嘱秘书安排两人每月至少一次的会面。盖茨当然不会随便给员工做导师,同意张亚勤的请求,除了张亚勤负责的移动业务关乎微软的未来,更因为盖茨个人对张亚勤的赏识。事后,张亚勤还有些后悔:“每个月见他一次,就是说我每个月必须有成果给他,在盖茨这种人面前,你不可能拿任何有水分的东西去搪塞他,所以每个月一次的频率还是有些压力。”

    之后,张亚勤也经常参与总部的高层会议,谈到对盖茨的印象,他总结说:“盖茨讲话从来没有什么‘废话’,不但高瞻远瞩,也特别注意重要细节。他演讲的内容很丰富,逻辑性非常强,讲问题总是一二三逐层展开。当然盖茨的讲话不乏幽默,那种比较cool的冷幽默。”

    1998年促使张亚勤加入微软的三个因素是:中国,研究,以及盖茨。盖茨以常人少有的勇气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微软,一路经历了无数波折,但他始终不变的信念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电脑。盖茨穷其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情,并最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顺便”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准备从舞台中心谢幕的时候,他又宣布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成立“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投身慈善事业。这种大智慧和情怀令张亚勤感佩。

    每年微软都会举办一次全球首席执行官峰会,全世界的顶级首席执行官和政界领袖聚集一堂,探讨未来趋势。首先,能够邀请到世界级的精英,盖茨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而真正打动张亚勤的则是盖茨对人类发展强烈的使命感,以及承担这一使命的勇气。

    比尔·盖茨是张亚勤在微软公司内部的“导师”。对技术的热爱和对产业发展的思考是他们常常能碰撞出“火花”的话题。

    有一次张亚勤跟盖茨开玩笑说:“我加入微软的时候是32岁,在微软做了差不多10年,我已经把我的青春贡献给微软了。”盖茨也幽默地回答说:“我也一样,把我的青春也贡献给微软了”。

    虽然盖茨是张亚勤的导师,但是一谈到中国,张亚勤就反过来成了老师,给盖茨补习中国知识。自张亚勤加入微软,几乎每次盖茨或鲍尔默到访中国,他都陪同随行,给他们讲中国知识,不但包括整个科技的发展,也包括风土人情各个方面。尤其是2006年,张亚勤回国建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之后,他完全变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盖茨有很浓厚的中国情结,张亚勤说:“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第一次碰到盖茨,他就向我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好奇心,问了我许多关于政府架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一次盖茨来中国访问的时候,因为临时取消了一个会议,多出来两个多小时的空当,连续吃了好几天中国菜的盖茨想吃汉堡了,于是,盖茨、张亚勤、陈永正和张宏江、刘凤鸣几个人聚在一起啃起了汉堡。也许是汉堡抚慰了盖茨的胃,他兴致很高,边吃边向张亚勤他们询问中国的情况,问得最多的就是在中国农村里怎么选举,为什么中国的学生都这么优秀等。

    其实早在1994年,盖茨就开始了他至少每年一次的中国之行。1997年,盖茨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演讲,受到了中国学生的热烈欢迎。之后,他每次来中国都和学生有交流,他总是觉得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也正是在1997年这次访问之后,盖茨将原计划设在印度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改为设在中国北京。

    在美国总部,张亚勤是雷德蒙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负责评议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计划。它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包括盖茨在内的微软高层“洗脑”,讲中国的情况,“教育”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国家战略,知道在中国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行为模式。盖茨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开会前半个小时,都会让张亚勤先讲讲中国最新的宏观政策。所以张亚勤每次回到总部,都要传达中国的重大政策报告,比如每年“两会”的核心议题、新的“五年计划”的战略重点等等。

    2009年“两会”期间,正在美国出差的张亚勤“遥望两会”,引用温家宝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所说的“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表达自己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的期许。如果说,那时的他作为一个关注国计民生的跨国企业高管,表达的是自己作为行业领袖的观点。那么2010年,张亚勤终于可以亲身参与两会,直击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最核心议题,以自己的力量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去。

    2010年,张亚勤作为39位特邀海外列席代表之一,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全国“两会”。对此,他坦言“感谢这份信任”。对应这种国家信任的,正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不单纯是参政议政的“身份”,而是对“代表”之责的敬畏。当张亚勤在自己的微博上向网友征集他们关心的问题时,短短数小时,即收到200多条回复,房价、教育和民生成为最热的三个关键词。

    教育资源的共享。我提议教育部选择5所顶尖的大学,将这些学校各专业的课件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大家。在国内,有机会接受一流大学名师指点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样做既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让更多学子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教育……知识无国界,应该造福全人类,中国的大学也应该有这个胸襟吧。

    我是赞成最终取消“户籍”制度的—即便这一进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但取消户籍一方面可以促进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现在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民工子女入学难)都是由户籍制度引发的。另外,也有必要针对海外的高科技人才,适当放宽签证限制—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中国正在努力由制造大国转型为“智造”强国,这就必须对“软硬件”给予同等的重视,甚至应更重视“软实力”的培养—比如采取更有效的手段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他们不断投入新的创新冒险;再如增加国家的研发投入,目前中国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4%,是美国的1/2、日本的1/3。建议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5年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能达到2%。

    “云计算”一定是影响今后全球科技格局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新一代计算趋势和核心技术,也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平台的基础和中枢神经,所以中国有必要提早研究和部署与之相关的创新战略。我的提议是,应建立中国“云计算”研发和产业基金;积极参与并领导国际“云计算”标准的制定;选择合适的地域,开始着手部署建设大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上述四点是张亚勤在2010“两会”上,针对教育、人才和科技领域提出的具体提案。任何一项都和他自己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融汇中西方文化的张亚勤深知,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性。而面对目前的社会现实,平衡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巨大的需求,引进国外先进做法是应有之义。声名显赫如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也遭受过户口的困扰,1999年创立初期,凝固的户口政策无论在挑选人才还是引进人才上,都成为“伯乐”张亚勤和他所看重的“千里马”必须解决的问题,甚至连美国总部都知道“户口”在中国研发团队的意义;从研发集团创立的第一天起,张亚勤就从来没有把这里仅仅视做一个研究基地,否则他也不会不遗余力地和中国本地合作伙伴一起开拓软件外包产业、不会成立“工程院”拓展从基础到应用的科研转换之路,“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始终是研发集团的指针;就像若干年前,在中国研发团队设立移动小组做移动互联网一样,先知先觉地抢占重要的战略制高点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国家来说,都极其重要。这也是张亚勤对于“云计算”投入如此巨大精力的原因。在他看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在过去十年间赶超欧美的速度的基础上,在未来完全有可能因为“云计算”而再次提速。

    “每年的‘两会’我都十分关注,而今年的感受更有些不同。一方面,因为列席参会,能更近距离地聆听,更直接地参与交流和讨论。这样的契机,还启发我对一些并不熟知的领域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我相信是互联网赋予了我全然不同的‘两会’体验。正如我在上一篇博客中提到的,微博平台为我提供了听取网友建议和意见的便捷通道,真实且及时,许多代表也是首先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提案和建议,网友们对‘两会’代表们的言论进行了实时的严格监督和评议,既有‘对讲真话办实事’最真诚的表扬赞颂,更有对‘雷人’提案毫不留情的批评。我觉得这样开放的交流,会让‘两会’更加高效、更加贴近人民。

    “我们正在坚定地走向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透明、更富有人性温情的社会,我满怀信心和期待。”

    如何让与中国远隔万里的雷德蒙总部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首先就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最广阔的市场、最聪明的计算机人才,还有可能孕育着下一个微软级别的创新公司。也是因此,比尔·盖茨才会坦言:“下一个盖茨会出在中国。”1997年清华演讲之后,盖茨改弦更张,把微软在亚洲的研究院从原计划设在从印度改为设在中国。而过去十年中国研发团队的作为证明,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承担微软海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研发业务。

    张亚勤回味这十余年来的努力,心得颇多:“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真正落到实处,靠的是微软对于中国的信心,对于中国团队的信任。但是前提是,你要让他们明白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感谢中国的伟大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都在以高于全球一倍的速度发展,而且经济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逐渐展现出了新的气象。每年的‘两会’就是个风向标。从这里,你可以观察到中国社会上至宏观大政、下至民间舆情的方方面面。”

    大部分跨国企业在华分支都是总部作决定,其中国分公司执行,而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90%的事情由张亚勤和中国团队作决定,只有10%是盖茨和微软总部作决定。所以张亚勤常说,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职业经理人,他一直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创着研发集团在中国的事业。

    Link 我的导师盖茨

    张亚勤

    盖茨是我的“导师”,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的会面,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每次聊天也好,开会也好,总是受益匪浅。因为这是一种智慧的碰撞,盖茨希望和别人有思想的碰撞,希望彼此有不同的观点,跟他在一起聊天会十分愉快。盖茨对技术和产品的感觉都很敏锐,对市场等综合因素的把握也游刃有余,这造就了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盖茨简化问题的能力很厉害,不管是技术问题、产品问题还是市场问题,他都会用精练的语言把问题的实质提出来。他对技术、产品本身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讨论得非常细致深入。

    前不久我到美国,参加微软举办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峰会,在他家里聊了很多,聊到中国地震,聊到一些最近的业务。他最近正在上课,是关于生态和新能源方面的课。我很敬佩盖茨,他每天都在学习。他说:“关于技术研究的问题,你随时可以来找我。”

    盖茨退休让我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因为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的时候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是一个技术天才、商业天才,也是一个十分幽默、善良的人。他是我碰到过的最聪明的人,技术功底相当深厚,他对商业的洞察力也很厉害,超过了我所碰到过的所有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对人类有使命感的人。盖茨有很多财富,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很简单,这种使命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他用30多年时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并投身慈善事业。在巴菲特把所有基金都交给了他后,他决定全身心付出。所以我十分敬佩他。对于他的慈善事业,我也愿意做一个志愿者,贡献一份力量。比尔对于财富的态度和他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是我的楷模。

    亚勤的话:做人就应该简简单单,晚上睡个好觉,早上起来,高高兴兴来工作。Life is s(生命很短暂),用心机是不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