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的命特别好,一做就做成上市公司,一下子就成为亿万富翁,但说真的,我觉得自己的命特别不好,真苦。
——2006年,俞敏洪接受《青年时讯》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文弱书生俞敏洪,颓然作别北京大学,猛然掉进混乱、动荡的“江湖”之中。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
草根创业的俞敏洪,在马路边的电线杆子上刷招生广告刷了三年。寒风凛冽的冬夜,俞敏洪骑着辆老式28自行车游蹿在北京海淀区的大街小巷,看见电线杆子就兴奋地冲过去,从自行车后架上抓过糨糊桶,拿出一把鞋刷子,在电线杆子上使劲地刷起来,把一张张毛笔写就的招生广告贴上电线杆。尽管戴着棉手套,双手还是被冻得发麻发僵,打开背包抄出一瓶二锅头咕嘟咕嘟大口下肚,很快便满脸通红全身暖透。靠着一瓶二锅头的“麻醉”与强效刺激,俞敏洪把新东方的招生广告贴遍了海淀区。
俞敏洪离开北大之际,出国潮、经商潮的“惊涛骇浪”正轮番冲击着百年北大。当时出国是学生的第一选择,其次便是做生意,没能出国的同学,很多都下海经商去了。当年和俞敏洪一起留在北大教书的两个同学,一个后来下海开办了一家螺丝厂,成了百万富翁;另一个倒腾汽车轮胎,也挣得盆满钵满。
这两个北大教师的发迹,刺激着俞敏洪脆弱而敏感的神经,他感觉自己与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早年间,俞敏洪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做生意的天赋与能力,他也从没想过要经商。当时他唯一的选择是出国,所以就拼命地背词典、学英语、考tOEFL。经济状况窘迫不堪,甚至连向美国的大学邮寄个人申请材料的费用都成了问题,穷则思变,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瞒着北大偷偷摸摸地到社会上的培训班讲课挣钱。
这样的偶然事件,激活了俞敏洪的商业思维,最后的结局是催生了新东方。
行动指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