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 > 第三章 中国为什么没有抄底高盛,华尔街水太深,中投前车可鉴

第三章 中国为什么没有抄底高盛,华尔街水太深,中投前车可鉴

作品: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 作者:克里斯托夫·金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现代社会是一个离不开资本的世界,是一个透过资本操纵和运行来主导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乃至一切的时代,而资本之王就是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倘若中国有一天参与引领世界,不与高盛缔结连理将无法成为真正左右世界经济命运的局内人,而是永远游离在金融资本舞台的边缘人。

    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由华尔街引爆的次贷危机继而演变成全球性经济危机进入高峰期,包括高盛(Goldman Sacanley)在内的世界金融巨头均遭受重创,跌幅高达75%以上。

    在那一刻,从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强国之梦呈现百年不遇的最佳时机,紧急出手,直接抄底高盛股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走出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简称中投)2007年5月抄底美国黑石基金首战受挫的阴霾,在犹豫彷徨中贻误了战机。

    百年一遇的机遇就这样一逝而过。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言下之意,智慧之人不迷惑,仁德之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是一次百年一遇的出海机会。如果没有这场危机,中国走出去的成本无疑会非常高。

    中国若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间以民营或国营资本的任何形式,在纽约公开或店头交易市场像“股神”巴菲特一样果断出手,那么今天中国极可能是高盛的最大股东。无论其他解释如何,中国的隐性或显性“金融话语权”将得到实质性飙升。

    当时,抄底高盛的时机千载难逢。

    高盛在第一波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差点陷入同行雷曼破产倒闭的难堪境地,无法独善其身。幸亏高盛系统出身并在白宫做官的财长鲍尔森急中生智,临门一脚出手相助,高盛才得以一夜之间改头换面,转为商业银行,绕过一劫。

    作为投资银行,高盛主要从事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并不参与零售性借贷业务。然而,在前几年次贷衍生品盛行的鼎盛时期,高盛作为华尔街一级投行,不可能与次贷“毒药资产”和次优贷“逐渐变质资产”相关的投资组合不沾边。

    次贷危机引爆了第一波金融风暴,金融机构首当其冲,形成打击的震中。高盛的股价顷刻间从2007年的248狂泻至2008年11月的50,接近75%的跌幅令人跌破双眼。数月后,高盛股价直冲云霄,重归180。

    在那一刻,昔日称王称霸金融世界百年的大银行家贝尔(Bear Stearns)、雷曼(Leernational Group)看破红尘后,投身联邦政府,隐姓埋名,皈依佛门。而金融投资巨子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危难中屈尊降贵,无奈中下嫁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改头换面。

    在金融危机的风雨飘摇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投行大佬们舍弃了显赫身世,危机中匆忙出逃,一夜间变身商业银行。

    难以置信,高盛王国竟然在风暴中如此不堪一击。

    不过,高盛的综合价值和整体实力不容挑战,在75%的跌幅区间,战略抄底世界上最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并长期持有,对中国跳跃式跨入全球金融中心具有不容置疑的战略意义。在危机的肆虐下,纽约股市已经呈现出不少受金融危机连带影响深跌后理应长期持有的优良企业。于中国而言,拥有高盛一部分资产和股份是明智之策,一旦成功,事半功倍。

    这样的机遇百年不遇,高盛多次逼近目标价位。

    在中国可以抄底的价位上,高盛自2008年10月中旬以来已经多次逼近理想的价位,其中2次进入50美元,无数次在60、70、80……购买区波动。不过在金融风暴盛期,股神巴菲特捷足先登抄底高盛,购买价格为115,斥资50亿美元购入年息率达10%的优先股,并获得有效期为5年的认股证,即可以每股115美元认购总额50亿美元普通股。

    2008年10月22日,高盛因金融股全线下跌,大幅急挫11%,创下自1999年上市以来的低位,其市值大幅缩水至260亿美元(约2028亿港元),只相当于一年前高峰时的1050亿美元(约8190亿港元),即每股248美元的五分之一。

    高盛10月24日开市再跌9%,报49美元,跌穿当年53美元的招股价。在这一价格的区间抄底高盛5%到10%的股份和相关资产,是货真价实的价值抄底,是短期长期均能获利的极佳机会,风险已经降到相对最低或者零。更重要的是,投资人可以买到巴菲特购买高盛一半的价格。

    抄底高盛,并不是简单地逢低吸入的股票交易,而是中国通过切入高盛、走向世界、争取参与引领世界的战略行动。

    高盛与中国喜结连理决定战略抄底的成功与否!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更多的冲击将不断浮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有长期和深化的迹象;加上科技危机和社会危机一触即发,中国相关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抄底或收购资产时要把风险意识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高盛却是精品中的精品,在75%的跌幅,风险趋近于零。

    在当时全面抄底高盛,无论是股权、资产,还是抄盘手人才,都对中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增值潜力。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界和企业界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及时采取实际行动。就这样,与进入世界金融心脏的百年机遇失之交臂。

    一个死不了的高盛是未来世界领袖必须与之共处的华尔街战略伙伴。

    中国失去成为高盛最大股东的历史性机遇,与中国缺乏海外视野、跨国经验、国家金融政策和国际抄盘手人才不无关联。但另一个无可争议的原因是,2007年中投抄底黑石基金铩羽而归,一直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精神隐痛。

    追高不买低是投资人屡战屡败的顽固特性,而巴菲特总是在股市大跌时毫不犹豫,毅然出手大规模抄底,用最低廉的价格收购最具潜力的价值公司。

    这一点,许多投资人学不到,明白了也学不到,一辈子也学不到!

    中投公司于2007年5月委托汇金公司旗下的建银投资以3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PE公司黑石集团10%的股份,计1.01亿股无投票权普通股,每股认购价29.605美元。

    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造成了中投投资大幅缩水。2010年7月26日,黑石仍在低点徘徊,股价跌至11美元。

    当初,黑石吸引中投的是其显赫的地位、强大的实力和优秀的经营业绩。黑石作为美国第二大私募基金,旗下管理的资产高达近1000亿美元,其2001年以来的年资金平均增长率达41.1%。

    中国第一笔大宗海外交易砸在美国黑石公司上并不奇怪,没有人不为之叹息,但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支付的学费。基于这样一笔浮亏不是实亏,中投为中国企业家们缴纳了昂贵的学费,因此也汲取了难得的教训。

    事实上,中投近年来投资的海外公司已大有斩获。

    “中投-黑石”案例至今尘埃未定,但已成为商战经典,清晰地展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更大的机遇来临之前缺乏经验,有些胆怯的致命缺陷。

    中国企业近年惊爆的几起规模较大的海外抄底投资亏损事件,以中投投资黑石失败案例为主轴大加鞭挞,其实并不公正。坚称中投抄底黑石亏损惨重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一个时点的账面盘整并不能代表最终卖出的实际数据。

    中投最深刻的教训是在时机把握上,生不逢时,没有遇到一如2008年底华尔街触发的次贷危机继而演变成全球性实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价格之差天埌之别,成本比危机时不知高出多少;在没有危机的背景下高价买入,中投的亏损在所难免,而中投现在所处时机和积累的经验不可同日而语。

    高盛牵着世界的鼻子走,玩世界于鼓掌之中,并非戏言。不要以为被高盛牵着鼻子走不体面,有失身份,其实不然。实际上,你想让高盛牵着你的鼻子都近乎天方夜谭,不知有多难。只要高盛看中你,牵上你的鼻子,你就好戏登场,不好都好,英姿飒爽。你一定是明日之星,行业带头人,一步登天;你一定左右逢源,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所向披靡,高歌猛进;你一定时时得到高盛的关照,化险为夷,旗开得胜。

    这就是高盛独一无二的实力,点石成金,呼风唤雨,众望所归。即使败走华容道,深陷欺诈丑闻,高盛照样气宇轩昂,如日中天,一样门庭若市,趋之若鹜,一样牵着世界的鼻子走,还走得酣畅潇洒,轻松自在。换上雷曼、贝尔斯登,早死了,轮到花旗、美林,也只有一口气。

    即使高盛死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一句话,高盛死不了。

    高盛如雷贯耳,是华尔街的精神象征。

    高盛品牌声名显赫,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1869年,德裔犹太移民高曼((Marcus Goldman)创立了高盛公司的前身,1882年,其女婿盛克斯(Samuel Sachs)亲情加盟,公司合二为一,改名为高盛(Goldman Sachs)。高盛历经139年,磨难重重,巍然屹立。在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黯然倒下三家,高盛却傲然屹立,硕果尚存。

    高盛历史横跨三个世纪,伤痕累累,历经至少三次大劫难,斗志不减。

    1929年大萧条,股市崩盘,高盛股价从每股329美元跌到只有1.75美元;1970年,大中央铁路(Penn Central)宣告破产,高盛因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被诉,接受美国证监会司法调查,几遭停牌。

    2008年至今仍在发酵升温的金融危机,高盛再一次历经巨大波折,股价从247美元下挫75%,最低跌破47美元,半年后收复失地,重回180美元。第三次死里逃生。

    今天,2010年,高盛又一次轻松逃生。

    自2009年年底不断攀高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于遭美国证券监督交易委员会(SEC)指控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涉嫌欺诈丑闻横空出世,终于在4月16日戛然而止,义无反顾地掉头转向。

    如果高盛不能迅速洗刷清白之身,平息风波,这一场星星之火极可能酿成燎原烈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迫使全球相关股市向下作10%至20%的严重修正。

    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证券监督交易委员会敲山震虎,正式起诉高盛公司和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在设计和销售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中涉嫌违规操作,欺诈消费者,导致至少1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

    尽管高盛强烈回应,矢口否认美国证监会的多项指控,认为在法规法理上根本不成立,誓言抗争到底,随时对薄公堂。但证券监督交易委员会似乎证据确凿胸有成竹,反之高盛的辩解苍白无力。受此影响,高盛股价当日领衔跌势,一泻千里,暴跌12.8%,创下了自2009年华尔街金融危机探底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股神巴菲特此次受伤不轻,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猖獗期间斥资50亿美元抄底高盛,但十六个月后的今天,4月16日,高盛股价再次大幅度下挫使巴老不堪忍受,一场新的股灾导致单日账面损失高达10.2亿美元。

    全球市场,好不容易从华尔街引发的次贷危机继而演变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中艰难走出,但SEC重拳出击,在加大力度对华尔街金融机构实施全面调查和整顿的阴霾下,风声鹤唳,曾经历过无数危机而硕果仅存的高盛落为第一个待宰肥牛,铁板钉钉,使得期盼经济全面复苏的各国投资人失语、失望和无奈。

    经过长达半年的持续上扬后,美国乃至全球主要或相关股市正在寻找任何负面理由调整下挫,是否微挫或大挫取决于事件背后的神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或波及幅度。高盛近日因涉嫌金融欺诈遭受金融监管机构民事诉讼的消息,不迟不早地提供了引发这一事件发酵升温并最终导致股市调整的催化剂。

    山雨欲来风满楼,后势走向如何,各方静观其变。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难有单个大国的大动作不影响和冲击世界各国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股市尤其如此,更具传染性。

    是否影响中国股市,是否中国政府动真格正式出台高利率、高房税、高首付整顿高房价,是否由此引爆股市大幅度下挫,投资人和监管者马虎不得,理应格外关注。

    2010年5月,欧洲进入剧烈振荡期,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推波助澜,全球股市应声整体大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股市平均跌幅超过10%以上。

    美国股市甚至一口气跌破10000点大关,中国股市也不示弱,长驱直下2500点。后市如何,得静观各国经济数据和欧洲相关国家是否产生连带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的蚁洞如不加以防范及时补救,一样会顷刻间引发大坝崩溃,洪浪滔天。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永无止境。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只是冰山一角,在深藏不露的冰层底下仍然长眠着暗潮汹涌的旋涡和急流。

    高盛危难之时总有贵人搭救,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必有祖传密宗过人之道。

    高盛是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总部设在纽约,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其他主要世界金融中心均设有分支机构。高盛集团首先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和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及投资管理公司,在世界各地向重要、多样化的客户提供全方位全系列的服务,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高净值个人。

    高盛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美国乃至世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史。

    事实上,高盛决定着美国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全球战略走向,高盛代表着美国顶级跨行业人才资源,高盛的失败将是美国的失败,高盛的消失将代表美国自动退出主流社会的历史舞台。

    高盛深藏不露的触角早已渗透到美国政府、教育、科研、企业,甚至国防军事和太空开发的每一个领域。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财长鲁宾,到布什政府时期的财长鲍尔森,都发挥着有形或无形的关键作用,深深影响着世界力量的平衡和经济版图的布局。

    美国决不会让高盛这杆大旗轰然倒下,也不允许任何取代高盛的国际力量出现在华尔街上,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同盟国日本和欧盟也不例外。

    从高盛的历史生涯中,中国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将受益匪浅。

    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限的贪婪导致失控的创新,极端投机源于无节制的杠杆作用,使得投资银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2010年7月20日,高盛历史性地低下高昂的头,终于就抵押贷款误导消费者支付5.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与证监会SEC达成和解。华尔街松了一口气,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熄火,股市期待水涨船高。然而,受花旗和美银盈利趋缓和消费信心低迷,今天道琼斯开低走低,大跌200点,下周全球股市势必跟进。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纪。

    高盛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从风险的角度考虑,即使高盛处于因资不抵债而陷于破产倒闭的边缘,美国政府也不会弃而不顾,一定会出手救助。原因是,高盛代表着美国顶级人才资源。

    投资界的抄盘精英以智慧和胆略搏击天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投资银行又是投资领域的王中之王,自然在外界看来相当神秘。投资银行既不像商业银行那样无人不知,也不像证券机构那样泛滥成灾。投资银行聚集着一批批出自于“常青藤”名校、常常西装革履的精英。他们从刚刚走出校门涉入华尔街开始便从来没有离开金钱的交易,他们对资本的理解直接而敏锐,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指令便换手成千上亿的金钱,一笔买卖就令一家500强公司随着股权的变化而遽然易主。

    高盛人对华尔街着了迷,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华尔街鳞次栉比的大楼里,24小时灯光明亮,每一个人都在目不转睛地工作,每一个人都在为金钱和未来废寝忘食地拼搏。一瞥24小时的华尔街时段,分析师在睡梦中仍然酝酿着如何解析明天即将发布的产业季度预测,外汇交易员夜以继日地与全球金融机构连线把握货币上下浮动的走势,基金经理不停歇地敲打着键盘输出大宗交易的信息并发出买卖指令,世界各主要交易市场的首席经济学家和策略师马不停蹄地敲定腹案应对开盘前预先出笼的领先经济指标和最新失业数据。

    凌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里,高盛的产业分析师早已揣着记事本,一边喝着浓浓的热咖啡,一边参与或观摩一个接一个例行晨会和项目路演。

    周末,当人们正与家人亲友团聚、派对或狩猎,高盛的投资银行家已经风尘仆仆地赶往纽约机场,搭乘下一班飞往上海的专机,几小时后便飞行在几万英尺的高空。旅途中,他们还没忘审核IPO和兼并项目的最后细节,准备下机后即与精明强干的客户和同行展开艰难的谈判。

    高盛这家有着14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更因为是华尔街上历史最悠久、最后一个公开上市结束合伙人制度的投资银行,而倍添神秘。在高盛全球闻名的华尔街“85”号大楼总部外立面上,没有任何其他公司通常巨大醒目的LOGO或标志,然而却是投行精英们最孜孜以求工作的地方。

    高盛对合伙人的惩罚和激励机制非常明确,高管人员普遍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了高盛特有的追求长期价值、雄心勃勃的文化;高盛成为有抱负的银行家首选银行,在这里工作就是身份的高贵象征。

    上个世纪90年代,能够成为高盛合伙人就意味着成为华尔街万众瞩目的骄子,价值连城。直到今天,高盛雇员获得的年度奖金平均75万美元,中高层主管更在百万千万美元之上。怎不令人趋之若鹜?

    作为全球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又因成为首个参股筹办中国证券公司的外资银行而备受瞩目。从其在中国金融业尤其是证券业依然严格控制外资进入和参与的领域的合资方式与机遇选择上,高盛脱颖而出,可端倪高盛对资本运营之巧妙,与中国高层打交道之娴熟。

    鲍尔森曾评论说:“随着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资公司成立,高盛将在中国掀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作为跨国合资投资银行版本只是一个特例,高盛在中国的成功在业内几乎具有不可复制性。

    中国的投资银行还处在刚刚涉世的孕育阶段,虽然也有不少来自高盛的“智囊”为国献策,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踏两只船,受利益的驱使,他们不可能将维护中国的利益作为首选。

    无论如何,高盛的中国模式促使全球投资银行家改变了中国战略。

    高盛切入中国也为崛起的中国搭建起参与引领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