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的神话
谈到世界格局,人们喜欢用“极”来表达。“极”实际上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强国”或“大国”。
就20世纪的情况来看,冷战期间是“两极格局”;二战前则是“多极格局”;一战前也可以算作“两极格局”,因为是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冷战结束后的格局,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一超多强”只是一个过渡形态。不过,“一超多强”已经存在了10几年,而且在未来10-20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其存在时间很可能接近或超过人们已经认可的“格局”,所以还是将之看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格局”更为恰当。
亨廷顿就认为目前的格局是“单极加多极”,即一个超级大国与多个主要力量并存。这实际上就是“一超多强”另一种说法。
未来的格局将是什么样子?在“单极”与“多极”较量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多强”中的哪些“强”会成为未来格局中的“极”?对此,战略家们众说纷纭,各持一端。
美国新保守派的“单极时代”就是一种说法,不过,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更多的人认为未来世界是非单极的世界。但是,至于是几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测。目前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说法:
“两极”说。早在1999年,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汉斯·宾尼恩迪克就提出了国际体系有回到两极的可能性。宾氏首先通过考察国际体系演变的历史,得出两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国际体系的结论。
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种国际体系,即1776-1815年的两极体系、1815-1856年的多极体系、185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极体系、一战至二战的多极体系和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的两极体系。
宾氏认为,国际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既是由大规模冲突催生的,也是由大规模冲突毁灭的;国际体系一般会持续20-30年,而且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历史上的国际体系起初都是多极,但一旦成型,就具有了两极性,一战和二战前所形成的各种对立的同盟以及冷战时的两极结构都是突出的例证。宾氏接着分析了现存国际体系的演变方向。他认为,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国际体系基本上重复了历史上其他国际体系早期的状况,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变动较大,具有不稳定性。现存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五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变化。
这五类行为体是:市场民主国家,这是最主要的行为体,它们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全球的样板;转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它们的最终走向将是决定未来国际体系结构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不过它们有望转向市场民主国家;无赖国家或排外国家,主要有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苏丹、阿富汗、古巴、塞尔维亚等;失败国家,包括波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柬埔寨、阿尔及利亚、索马里、塔吉克斯坦和海地等;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恐怖主义组织、国际犯罪集团等。
这五类行为体的关系如何演变取决于当今世界的四大趋势:全球化、民主化、民族分裂主义和武器扩散。四大趋势对不同的行为体会带来极为不同的影响。全球化给大多数市场民主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财富,也吸引了转型国家,但却有利于跨国犯罪及武器扩散。
此外,由于无赖国家趋于拒绝全球化,失败国家根本没有获得全球化的收益并进一步落在后面,这两类国家与市场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民主化所产生的效应与全球化相似。民族分裂在市场民主国家带来普遍的积极效果,但却在转型国家导致了武装冲突。分裂也是失败国家走向“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分裂还为跨国犯罪组织及恐怖主义组织提供了新的机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使无赖国家以及某些非政府行为体有潜力威胁美国并破坏美国的政策。
此外,武器扩散对转型国家有双重影响,它们可能会从武器扩散中得到好处,但也受到其威胁。宾氏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四大趋势的作用和影响会使五类行为体进行重新组合,将一些行为体拉到一起,而把另一些行为体分开,最后促进国际政治的极化,导向一种两极体系。这种两极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市场民主国家为一方,而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其他各种行为体联合成一方。
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奠基人肯尼斯·华尔兹也认为未来世界将走到“两极”。不过他的“两极”说与宾尼恩迪克有所不同。华尔兹认为,未来的两极将是美国和中国两极,其他各种力量都将聚集在这两极周围。
问:您曾提出过中美两极说,两极形成的根据是什么?
答:中国经济正迅速扩展,任何重返中国的人都会看到这一点。快速的经济进步,会带来军事力量的增长。中美之间实力差距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中国保持高速发展,就像6-8%这样,两国的实力差距会逐渐缩小。国际政治是基于实力对比的,中国和美国将成为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
问:照此下去,中国会成为超级大国吗?
答:肯定。不仅是军事实力,而且还有综合实力,包括稳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及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问:依您看,中国需要多长时间能赶上美国?
答:大约20-40年。
问:为什么欧洲不会成为一级?
答:欧洲有发达的经济和技术,但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问题是欧洲能否变成一个政治单位。欧盟从15国增加到25国,这意味着它变成一个政治单位的进程减慢。将许多国家改造成一个国家是非常困难的。当欧洲是一个“非国家”时,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能力就非常有限。每一个欧洲内外的人都知道,欧盟不能制定军事政策,这是它们自己争论的事情。如果欧洲变成一个政治单位,它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综合实力上赶上美国。但由于它自身的难题,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三极”说。“两极”说法主要是依据国际关系史的经验,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轨迹看,确实有走向两极的趋向。不过,当今的国际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有很大变化,国际体系不会简单重复过去的演变模式。一些战略家提出“三极”说,认为国际力量经过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最后会形成三个主要力量中心。不过,具体讲都是哪三个,说法不一。米尔斯海默认为未来世界会形成美、中、欧三个主要力量中心。中国的崛起和欧洲一体化都是大势所趋,而美国的相对实力趋于下降,最后退回美洲,但仍保持强大的实力。罗伯特·罗斯(陆伯斌)则认为,未来世界将形成美、中、俄三极格局,只有这三个国家具备成为世界级大国的条件,而欧盟不可能发展成一个国家,如此,就不会改变“政治侏儒”的局面。
“多极”说。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就是一种典型的“多极”说。随着印度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战略家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著名英国学者布瑞恩·彼得汉姆在《新地缘政治学》一文中预测了2050年时的世界地缘政治形势,认为届时可能出现六个巨大的权力中心,即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有人则更看好美国、欧盟、中国和印度。
“非极化”:国际政治大趋势
用“极”这个概念来描述国际格局,虽然直观明了,但有一定缺陷。“极”有点大国政治的味道,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权力政治思维的窠臼。从20世纪国际政治的变迁来看,“极”虽然一直挥之不去,但“极”外的力量却呈上升趋势,与“多极化”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在冷战期间的两极时代,第三世界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力量。冷战后,非“极”力量发展得更快。如果按照约瑟夫·奈的三维空间棋盘作为分析框架,暂且将美欧中俄日印作为“极”,可心看出,“极”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
军事上,在“极”之外,仍然有巴基斯坦等国家掌握着核武器,伊朗、朝鲜、以色列都拥有开发核武器的能力;“极”外国家的军费开支仍占世界的1/3左右。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极”外国家所掌握的军费会越来越多,军事实力相应趋于增大。
经济上,在“极”之外,既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南非、以色列等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又有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有海湾地区、中亚地区等拥有丰富能源的国家。东南亚、拉美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有的份额将趋于上升。
政治上,诚如约瑟夫·奈所说的,除了非“极”的国家行为体之外,还有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特别是没有“极”参加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各种恐怖组织和犯罪组织以及个人。金融大亨绍罗什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甚至超过某些国家。“在这个层面上,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
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些体育大国多数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全世界的盛会,奥运会奖牌获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体育大国的总体相对实力趋于下降。如果把历次奥运会获金牌数排前五名者看成是“极”的话,那么它们所获金牌总数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所占比例上都趋于下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五名(美国、罗马尼亚、西德、中国、意大利)获金牌总数为149枚,占全部金牌225枚的66%强;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五名(苏联、东德、美国、韩国、西德)获金牌总数为151枚,占全部金牌250枚的60%;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五名(独联体、美国、德国、中国、古巴)获金牌总数为145枚,占全部金牌257枚的56%强;1996年亚特兰大奥动会前五名(美国、俄罗斯、德国、中国、法国)共获金牌121枚,占全部金牌269枚的45%;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五名(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德国)共获金牌129枚,占全部金牌285枚的45.4%;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五名(美、中、俄、澳、日)共获金牌127枚,占全部金牌302枚的42%。
总的来看,国际力量分散化、非极化是个大趁势。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极”虽然还会存在,但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将趋于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