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 要做就做最大,哪怕当一个曲别针大王

要做就做最大,哪怕当一个曲别针大王

作品: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作者:周德文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生意不怕小,就怕你做不到位,只要你做的足够好,再小的商品也可以创出大市场。

    温商寿加定,是温州眼镜商会会长,他已经成为温州眼镜业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对此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他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当初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已经开始接触眼镜生意。那时,市场上非常流行太阳镜,很多年青人为了追赶时髦都会买一副太阳镜。19岁的寿加定看到了蕴藏其中的商机,于是他买了几副眼镜回家自己琢磨,随后买来材料,手工制作了10多副。第二天拿到大街上卖,很快销售一空,这大大触发了他的灵感,回到家,他发动兄弟姐妹一起办起了一个家庭眼镜厂。

    最初,生产的眼镜尽管很粗糙,但基本上可以销售出去,维持厂里的经营还是可以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善于总结,动脑筋,为了改变品种单一弊端,他时刻琢磨研究新产品,甚至睡觉的时候都把样品放在床头。学百样不如精一行,凭着他自身的努力,他终于摸索出了眼镜加工行业的规律,总结出了一条一优质求生存之路,由此,他逐步以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国内眼镜行业中脱颖而出,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后来他又意识到,无法形成相当的规模和销售基地,是难以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抗衡的。凭着高瞻远瞩的额眼光,深谋远虑,他又将自己经营的新兴眼镜厂与温州新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地质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投资创办了泰恒眼镜城集团,并出任董事长。自此他也车更为开创温州眼镜行业新纪元的第一人。

    经济学家费孝通给温州题的六个字“小商品、大市场”,这是发展了30多年的温州经济模式的代表。比如,钮扣是再小不过的商品了,利润十分微小,如果在别的地区一家生产纽扣的企业可能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然而在温州却不一样,小小的钮扣行业竟能发展成为主导产品,并且,在温州本地,很多以生产纽扣为主导产品的企业跨地区经营,把工厂开到温州以外的市场去。

    温州人是如何以“小”打开大市场的呢,这并不是小打小闹就可以得来的。其实,温商在经营自己的小商品、小生意时都有一套独特的模式,即是“小商品大商机,小配件大配套,小企业大协作”。

    温州的小生意,说它“小”既包含着温州人艰苦创业,从“零”起步的来之不易。也包含着商品高度的“精”、“专”特点。

    印刷工业是温州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之一,每年的产值占全市总量的5%。而印刷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现“精”、“专”的特点。温州市苍南县的龙岗镇是著名的印刷之乡,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实现了大产业的运作。全市25多家企业大部分集中于此,其中包括产值5000万以上的25家企业,产值超过1亿的10家企业。在这个印刷工业园区,温州人真正地做大了小商品,大运作,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信息、营销、物流多个相应的配套系统。

    在温州,像这样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市场还有很多:

    温州灵溪——塑编之都

    温州瑞安——汽摩之都

    温州龙湾——五金洁具之都

    温州乐青——男装名城

    温州柳市——低压电器之都

    温州鹿城——剃须刀生产基地

    温州平阳——礼品之都

    ……

    正是温州人这种独特经营策略,把产品由小做大,由弱做强,造就了温州民营经济的辉煌。

    从小商品中发现大商机

    市场中,越是无人关注,被人忽视的地方,温州人却往往可以从那些市场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长期以来经营小商品似乎成了温州人的专利,他们总是看似漫不经心,不温不火,从一点一滴做起,最终积小成大,由弱到强,达到成功的彼岸。

    1982年,很多温州人依靠在外弹棉花为生,慢慢地,一些手艺人发现很多国有服装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于是将那些积压的废料进行清理加工,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卖,竟卖的很好。渐渐地自发形成了摊点的聚集地,这就是温州服装业的雏形。

    小商品也要努力做大

    温州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断地把小生意做“大”、做“精”。生意不怕小,就怕你做不到位,只要你做的足够好,再小的商品也可以创出大市场。

    ◎小生意只要去做,都能做大——很多人对小生意有误解,以为生意小随着外在形势的发展,理所当然会得到发展。然而如果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小生意永远是小生意,经营不善还有可能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