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 胆大心细,抓住机会做战略投资,千万不要以为“投机”可耻

胆大心细,抓住机会做战略投资,千万不要以为“投机”可耻

作品: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作者:周德文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市场上的商机稍瞬即逝,有时候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雷不接掩耳之势抓住。

    2002年大批温州煤商进军山西,花天价承包煤矿。那时煤炭市场正经历一个困难时期,全国能源危机,电荒、煤荒困扰着北方各省,很多山西煤老板亏损过半,苦不堪言。而就在这时,大量温商把目光聚在山西煤炭市场上。

    周时选,温州平阳人,早期承包着一个井巷施工队,整日奔走在平阳与苍南两县的井巷施工现场。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山西承包了西山矿务局的西曲矿的一个挖井工程,此间发现煤炭市场潜在商机。从此也与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他回忆,那时他花了1个亿承包了一个煤矿矿。谁知当时煤炭价格非常惨淡,1吨煤开采成本30元,售价20元,不生产亏,生产更亏。周时选苦不堪言,但煤矿无法脱手,只好硬挺着。

    市场总是公平的,2000年,他在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年之后,第二年,煤炭市场开始复苏,煤价飞涨,他由最大的输家变成了最大的赢家。咸鱼大翻身,用一夜暴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位原先只是一个井巷包工头,摇身变为家缠万贯的煤老板,这样的消息传回温州,犹如一个炸弹迅速炸开了锅,煤炭行业的巨大的利润吸引了一大批温商来山西投资。他们或是家族成员,或是朋友集资、组团入股购买煤矿,也有通过民间借贷,也有通过地下钱庄的,还有抵押房产向银行贷款的,仅在晋城投资的就高达七八千万。要知道这些温商对煤炭行业纯属外行,很多对煤矿生产一窍不通,是纯粹的投资客。他们宁可高薪聘请专业人才,也要先把煤矿承包下来。

    因为当时煤炭行业十分不景气,很多小煤矿出现了经营困难,工人工资也发放不了,当时很多温商就低价把煤矿买过来,先垫付一部分工资。随着煤炭市场的复苏,煤矿经济效益逐渐好转,他们财富也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在外人看来,温州人做生意似乎有趁虚而入、趁火打劫的意味,但在他们眼里,这就是赚钱的最好时机。越是市场惨淡的时候,越是介入的好时机,越是别人不敢涉足的高危险行业,利润越大。就像2002年温商发起的这场炒煤风波,大部分晋商已经在最有利中的市场赚足腰包,准备撤离市场。温商却大批进入,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赚钱机会。2002年后,煤炭价格飞涨。有人算了一笔账,在晋城当时的煤价每吨高达300多元,净赚220元,如果一个日产300吨煤的煤矿,煤商每天即可进账6万多元。一个投资一两亿元的温商,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温州人不寻常的投资方法,正是他们大胆、精明、富有冒险精神的体现,投机往往是表现在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采取不合法的手段,以牺牲、破坏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攫取高额的利润。温州人则不同,他们在赚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反而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温州的巨大民间资本具有很大力量,温商每到一个地方投资,都会带去大量的资本。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介入,对当地市场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正如一位温商所说:“他花高价买下一个中小企业,聘请的全是当地的工人,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开销都是企业独资承担,而且按国家规定还要正常缴税。”温州人经商向来不讲究规则,不按常理出牌,这也使得很多人对温商有种种误解。

    在温商看来,只要有利可赚,就值得去一试,他们的投资活动向来是靠着自己的辛辛苦苦赚下来的,再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投机取巧,相反,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路走来。即使是在企业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轻易放弃,因为他们不仅仅要努力赚钱,还要努力为自己的企业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时刻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新领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温州人总是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他们总是走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几十年来,温州人热衷的制造业已经处于一个衰退阶段。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什么行业最赚钱,什么行业利润最高,温州人看的非常清楚。他们先人一步涉足地产、煤炭、石油这些行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这也反映了温商敏锐的市场眼光,勇于创新的精神。

    投资高风险市场不能贪得无厌

    温州人虽然有冒险精神,精明的头脑,但是他们为了赚钱并非失去了理智,相反,他们心里有明确的目标。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无论是炒煤还是炒房,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值,如果达不到心目中的期望值则会全身而退。

    ◎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温州人非常信奉这句话,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往往是在危险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介入市场,这样才可达到预期目的。如果一个市场正处于没落、衰退阶段,一旦介入则可能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