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3.京官的巨额福利

3.京官的巨额福利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郊赐,就是朝廷给广大京官提供的热量。

    读书人做官一方面为了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优越的物质生活,通俗说是“千里为官只为财”,官方叫“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见为官的初级目标是先要获得财富,而后再去施展政治抱负。郊赐,是朝廷为广大官员提供的一次合理、合法拿钱的好机会。

    宋代官俸之低是中国历代之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杨亿上疏论官俸低称:“左右仆射乃百僚之师长,月俸所入,不及军中千夫之帅,岂稽古之意?”国家副宰相工资不及中级军官高。从这开始,宋代公务员开始涨工资。

    北宋官员俸禄大致有三大组成部分:其一,正俸,什么官、什么级别开多少薪水;其二,津贴,如禄粟、职钱、职田(根据职位高低分给田地不等)、马料(类似车补、油补)、茶汤钱、公使钱(类似招待费)等;其他福利,如冬春工作服、随从人员衣服、绫、绢、冬棉、茶、酒、厨料、柴火、米面、牛羊等。《宋史·职官志》载:包拯(时任权知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年收入为大米2180石、小麦180石、绫10匹、绢34匹、罗两匹、绵一百两、木炭15枰(每枰15斤)、柴禾240捆、干草480捆。这些实物折算成钱,包拯年薪约为21878贯铜钱,相当于人民币大概1000多万元。

    北宋官员工资已经非常高,但每逢过节、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死亡、皇帝驾崩等等,朝廷会额外有所表示,总称“郊赐”,其中包括赏钱、恩荫等等。钱财不定额,有多有少,但赵官家出手绝不会寒酸。

    赵匡胤喜欢在御花园打鸟,玩得正兴头上,大臣有紧急政务禀报。赵匡胤急忙召见,结果是一件平常事,龙颜不悦。大臣认为这事远比打鸟重要。赵匡胤抄起随身携带的玉斧打掉大臣两颗门牙。大臣不声不响地找到门牙揣在怀里。赵匡胤问他,你捡牙齿难道要起诉我吗?大臣答道,臣不能起诉陛下,自有史官书之。赵匡胤“转怒为喜”,赐金帛若干。

    《涑水纪闻》记载的这则故事说明了皇帝对个别臣子的赏赐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然而大型郊赐每三年一次,时间固定,钱财非常丰厚,犹如单位发放福利。郊外祭天枢密使赏赐银帛四千两、宰执三千,以此类推。李符为三司使,赐银三千两。李沆、宋湜、王化基初为右拾遗(皇帝顾问),各赐钱三百万。杨徽之迁侍御使,赐钱三十万。魏廷武为转运使,赐钱五十万。宋抟为国子博士,赐钱三十万等。真宗时雷有终平讨四川王均之乱,赏钱两千贯。

    北宋历史中曾有七次财政记录,三次盈余、三次赤字、一次盈亏持平,其中郊赐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下表

    这是官员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拿钱机会,绝不怕监察机构盘查,拿得绝对心安理得,没有人会拒绝白给的金银财帛。正所谓天下熙攘利来利往,读书人入仕的初级目标正是发家致富。京城的繁华,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吸引着所有人前来闯荡碰运气。新科进士自然明白这一点。见的人多,识的人广,思维开阔,对待仕途的看法也为之一新。一名新科进士,只有在中央工作才有可能赶上官方发放的巨额福利。在地方工作,年节时候组织上最多给几斗米意思意思,难有如此阔绰的红利。上述表格中显示太宗时郊赐钱财已达到了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大员因此钵满盆圆,分到新科进士头上属于杯水车薪,但这点“薪”足以令新科进士们欢欣鼓舞,令在外为官的同事们垂涎三尺。

    当然,有的官员选择宁做鸡头不为凤尾,宁可在偏远地区做一个说了算的“鸡头”,也不在京师做毫无实权的跟班,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这句话放在官场里完全行不通,鸡头终究是只鸡,什么时候才能飞上枝头变凤凰?终老闾里,造福一方,恐怕不是士大夫们的理想,更不是为官的终极目标。凤尾虽是尾巴,但毕竟长在凤凰身上,象征高贵的身份不会改变,留在朝廷的优势显而易见。就好像篮球场上的得分后卫通常选择突破,杀入篮下上篮得分,距离篮筐愈近命中率愈高,得分也就愈高。因此,留在朝廷无论在政治上与生活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郊赐才是官员宁可留在中央做“凤尾”的首要原因。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