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6.京城也有穷官

6.京城也有穷官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福建神童杨亿才学卓著,七岁那年已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十一岁时,宋太宗召试,果然非常了得,当即授官秘书省正字。宋太宗问他,你久离家乡,想不想念父母?不用说当然想念,可杨神童毕竟是神童,就算他想也不能说出来,杨亿对曰:“臣见陛下,一如臣之父母。”(《墨客挥犀》)杨亿担任的秘书省正字,主要掌管图书勘误校对工作,月工资十六贯。在店宅务租个单间,充其量跟随三两仆人,十六贯钱足够他们在京城生活支出。

    杨亿十八岁时赐进士及第,随着他长大,生活阅历逐渐丰富,开支明显增多,尤其担任翰林学士时,经济状况大为紧张。翰林学士接近皇帝,职位特殊,但不给开工资,没有正俸可拿,“文馆职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唯内外制不给”,只每月领一些绫罗绸缎等生活用品。

    翰林院在唐代属于供职艺人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是翰林学士,一是翰林供奉。翰林学士院是清水衙门,毫无实权可言,油水少得可怜,朝廷给的公使钱摊到个人头上没多少。不像其他部门有自己的创收,如群牧司,管理军队战马的,他们把马粪卖掉作为内部活动经费。其他有钱部门则把余钱放在榷货务,进行官方放贷。

    翰林学士的工作类似文秘,但与领导的生活、办公室行政等无关。头衔显赫,但不如小小的太常博士来得实惠。太常博士隶属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寺,设有四人,月薪二十贯,社会地位与绫罗绸缎等补贴不及翰林学士,就这么不起眼的工作岗位,它的灰色收入远高于翰林学士。

    宋代规定殡葬标准,如皇亲宗室、当朝大员去世,朝廷遣礼官为丧主主持殡葬事物,称为“祭”,由四名太常博士轮流负责。干一次活所得的绢四人分,主祭的得十四匹,其他人得十二匹。朝廷礼官的出现是对丧主的莫大殊荣,赶上家境殷实的有额外辛苦费,一年下来,吃喝不愁。他们闲着没事满城溜达看看最近有没有业务,一次,数名年老皇亲退朝而出,边走边唠嗑,一太常博士窃笑道:“这帮老家伙皆材也。”(《孔氏谈苑》)翰林学士名头叫得响亮,论物质实惠上焉能与太常博士相提并论。

    杨亿手里没钱叫苦不迭,此外他有赌博的嗜好,经常与章得象(仁宗宰相)、李宗谔(太宗宰相李昉之子)等人聚众豪赌。有一次章得象输了三十万,在十赌九输的经验下完全有理由相信杨亿经常输得兜比脸干净。(《宋史·章得象传》)杨亿于是请求下地方工作,上表千余言,其中有“虚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莫敖之馁鬼”句。

    杨亿十一岁来到京城,仕宦多年应该有些经济实力,如果像他这种个人生活负担不大的官员已快成饿死鬼,料想那些拖家带口的新科进士想要留在京城当真需要魄力和勇气。相比之下,王安石的选择较为客观实际。

    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其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尚在,有两位同父异母兄弟,六位弟妹,再加上若干仆人,十五六口人的生活开支全仰仗着他的工资。文彦博举荐他回京直接进入馆阁工作,不需要经过馆阁的考试。王安石在《乞免就试状》中写道:“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原因很简单,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弟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一大家子人口众多,很难在高消费的首都生活。王安石继续留在地方工作,一干近乎三十年。

    地方消费相对较低,生活环境很是单调,人事关系没那么复杂,朝廷对去地方上任的官员有相关政策,这是很多新科进士放弃中央挥泪下地方的原因。京城的巨大政治诱惑令很多新科进士争相留在此地,超高的物价又令他们望而却步。物价尚且如此,关系维护费用更是捉襟见肘,没钱的进士想要保持与同事、领导及其他大员的关系唯有赠送诗文,出卖自己的才华。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