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7.身正也怕影子斜

7.身正也怕影子斜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文章四友”中的苏味道,他的孙子不如杜审言的孙子杜甫那么有名气,但他的后人是中国文坛罕见奇才——眉山三苏,苏东坡为其代表人物。苏轼的文人性情更为严重了,他因未能看清熙宁变法的大形势,写文章讥讽阻挠新法,不知深浅地试探宋神宗的改革魄力,结果可以预见,被革新派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他的《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作中断章取义,罗织了罪名,以“谤讪新政”被御史台查办,这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三十九人受到牵连,主要有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黄庭坚、王诜等人。苏轼身陷囹圄四个月,经过多方斡旋,被贬黄州。宋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苏轼被召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临行前有人嘱咐他一句,愿君至杭少作诗,恐为不喜者诬谤(《明道杂志》)。经过一次打击,也该明白官场险恶了。到了杭州之后,闲着没事喝酒赏花练书法,别瞎写诗诽谤朝廷。说这句话的人是名相文彦博。

    文彦博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其诗作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著有《文潞公集》。文人出身的文彦博身上看不到文人的通病,反而深谙官场之道,游刃有余。或因他读书很广学问很深,所以思路开阔,看清了官场的真实面目。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前前后后长达五十年之久。执政得体、处事圆滑、恩威并施,写得一手好文章,练得一手好书法,还能带兵打仗,八个儿子、三十九孙进入朝廷,皆居要职。文彦博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二岁,为北宋名相的杰出代表。《宋史》赞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字宽夫,河北东路汾州介休(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县)人。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先祖仕宦后晋,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而改姓文。赵匡胤建立大宋,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军阀割据局面,文彦博恢复本姓,没想到赵宋翼祖中有个叫赵敬的,再次避其讳又改姓文。文彦博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第,以大理评事知绛州翼城县,先后知榆次县、通判兖州等。

    兖州这个地方产墨,是文人士大夫的最爱。任满回京述职的文彦博没少带回去,他不像同年包拯“不持一砚归”那么实在。书写公文离不开墨,北宋中期每枚墨的市场价在十贯钱左右,好一点儿的墨可达三十贯。文彦博回京述职,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吕夷简一见奇之,直截了当地问他,有带兖州墨回京吗?吕夷简是太宗时名相吕蒙正的侄子,宋仁宗即位时尚年幼,由太后临朝听政,《宋史》载:“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吕夷简辅佐执政,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吕夷简与文彦博一样,同是文人士大夫出身,但身上没有文人情结,要不然也不能做宰相长达二十年之久。吕夷简一眼洞穿了二十八岁文彦博的小九九。文彦博非常识时务,次日献墨。文彦博拿着墨,吕夷简也不接,就在那儿熟视良久,大有看手相的意思。《梦溪笔谈》也是这么记载的,称“盖欲相潞公手也”,给一桩雅贿事件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宋代士大夫之间相赠礼物稀松平常,只要数额未到大得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家是默许的。就好比朋友从地方回京带点儿土特产送你两只烤鸭,人情所致可以理解,同样朝廷大员默许地方官带礼物进京。吕夷简主动“索贿”实际上是在试探文彦博,看看这位后生是否上道。如果文彦博具有文人情结,估计得写首诗骂他一顿臭不要脸的,这是当朝老宰相暗中教了他一招为官之道。文彦博心领神会,借着“献墨”的机会,让领导给看看手相。明道二年(1033年),文彦博留在了京城工作,任殿中侍御史,主管监察的。文彦博从老领导这里学会了这招,后来用到了刀刃上,遂登堂入室,直达相位。

    三十五岁时,文彦博以户部员外郎下地方,出任河东路转运副使。当时西夏李元昊相当猖獗,经常侵犯宋域,隔三差五过来抢劫。有那么一次,李元昊突袭麟州,恰好文彦博在,老文临危不惧,组织人力抵抗。李元昊围困了十日,攻城未遂,知道人家以逸待劳不怕他,最后只得撤军。文彦博成功抵御西夏入侵,因此名声大噪,经范仲淹的举荐,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知秦州。文彦博的经历说明了有人提携是一方面,关键自己得干出点儿政绩来,给上峰提携你积累资本,提个混吃等死的主儿,让其他官员情何以堪,保不齐连同你的伯乐都被攻击下野。

    文彦博的仕途仿佛一把火烧完了,接下来进入了瓶颈期。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时期,如能突破,仕途会很明朗,如果突破不了,这辈子估计也就到头了。四年后,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辖区在今天的四川成都。四川是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民俗喜行乐。文彦博作为益州长官入乡随俗,很快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大搞娱乐活动。文彦博在地方花天酒地的嗜好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传到了京师,中央派御史何圣从前来查办。文彦博的消息十分灵通,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文彦博的眼线是他的干侄女,文彦博接到消息后十分紧张,如果何检察官摆平不了,很可能影响到他的仕途晋升。幕僚中有个叫张少愚的说,不足虑,我与何圣从是同乡,保证逢凶化吉。等他来了咱们如此这般招待。

    张少愚特意前往汉州去迎接何御史,招待场面十分隆重,酒乐伺候。酒酣耳热后,张少愚施展了杀手锏,请出来当地著名营妓表演歌舞。何御史意志不坚定,在糖衣炮弹的打击下,没几个回合沦陷了。面对闭月羞花的营妓,何御史就问她姓什么,营妓答姓杨。半醉半醒状态下的何御史才子情结涌上,想起了“章台杨柳”的典故。唐代韩有妾柳氏,以艳丽称,因安史之乱,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后来韩给留在长安已经出家的柳氏寄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于是何御史给杨营妓取名“杨台柳”。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张少愚瞧准了时机,解下杨营妓的罗帕,提笔在上面写道:“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娆。从今唤做杨台柳,舞尽东风万万条。”并让杨台柳唱出来,给何大人助兴。有酒有肉有美人,这么一伺候,何御史甚感四肢百骸如坠云端,悦然销魂。

    何御史有杨台柳陪伴,整天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不提去成都的事儿。张少愚提醒他该办公事了,何御史这才告别佳人,怏怏不乐地赶往成都。何从圣到了成都后拿出了监察御史的嘴脸,表示要公事公办,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文彦博说行,那就公事公办吧!每天工作结束后,文彦博好酒好肉小心翼翼伺候着,但何御史的脸上始终阴天。招待会光吃酒没什么意思,正在何御史郁闷时,忽听有人唱道:“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娆。从今唤做杨台柳,舞尽东风万万条。”何御史定睛观瞧,这不正是他朝思暮想的杨台柳吗?心里猛然“咯噔”一下,暗道不妙,着了人家的道。

    张少愚的安排很巧妙,他也看出了御史的面目,仿佛给孩子吃的药,水果味的、包裹糖衣的为佳。先让何御史尝到美色的甜头,然后就此打住。好东西不能一直供着,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张少愚准确地把握了他的心理节奏,先给他培养出习惯来,断掉之后必然非常难受。到了成都,御史必然铁定拉长个驴脸。当急于所求的东西再次出现,他还有什么好说的?消除文彦博在益州宴安逸乐传言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前来检查的人拉下水。

    双方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建立“涂鸦模式”,双方的形象一样黑,才能够消除文彦博花天酒地的谣言。如果监察御史不识相,吃干抹净了走人,回到朝野告文彦博一状,估计他不想活了。既然文彦博能把他拉下水,必然有他“有福同享”的证据。果不其然,在文彦博盛情款待下,何御史满载而归,及还朝,文彦博之谤遂息(《邵氏闻见录》)。假如换了别的文人,估计清高的情结会出来作怪,管你什么监察御史,老子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实际上,舆论是把看不见的利刃,可以杀人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