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20年后中国和世界 > 二十、CO<sub>2</sub>少一点,生活好一点

二十、CO<sub>2</sub>少一点,生活好一点

作品:20年后中国和世界 作者:皮埃尔·皮卡尔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步入经济增长阶段,也是历史上最需要能源的阶段,这是其工业化和不断增长的经济的需要。这一时期将持续至少十年。

    与数十亿人们的合理愿望相悖,推行限制性政策,甘冒经济增长变缓的风险,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正在为未来的能源和环境改革做着准备!

    2030年的CO排放量将是多少

    如果我们袖手旁观,将增长40%!

    据能源情报署(EIA)预测: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从2006年的290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330亿吨,到2030年将达到400亿吨。

    在2020年之前,地球上需要减少30%的二氧化碳,否则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警告是由美国发出的,而此前美国在数字的承诺上一向很慎重。

    而中国则指出了工业国家该负的责任,它们在本国内部做的是一套标准,而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却明显是另一套碳信用标准。

    减少CO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

    当国际机构仍在质疑和考虑该采取怎样的新环境政策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低碳”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流行词。

    而在这一新观念和新词条尚未发明之前,许多中国人已经开始了更环保的生活方式,节电节水、精打细算。

    的确,环境和污染问题在中国已经人尽皆知,而如今这些问题与减排二氧化碳成为了国家大事。

    几个中国网友的看法

    在国家级的计划和指导方针之外,中国网友发出了“今天你低碳了吗?”这样的口号!

    在豆瓣网上,成千上万的网民讲述着自己生活行为的巨大变化。在这些普通网民的论述和建议中,我们看到如下这些标题:

    “垃圾分类以减少碳痕迹”,“变化来自日常的点滴积累”,“六个习惯减少你餐桌上的碳痕迹”,“低碳生活的50条建议”,“用电子发票取代传统发票”。

    我们该为环境做些什么

    少一点,生活好一点&lt;/h2&gt;在中国的网站上,我们还找到了其他的评论:28岁的魏宁,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外资银行工作,她讲述了她是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做起的。她每天都很重视环保和低碳:“我从很多小事入手:用打印纸的两面打印材料、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单车、离开时记得关灯和关电器、在超市用环保购物袋而不是塑料袋等等。这些细小的行为可以产生大的影响。”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魏小姐也从来不把空调开到26℃以下。她认为,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适应这些生活习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在她看来,一旦确立这些原则,低碳生活就很容易实现了。

    魏宁很喜欢栽培植物,因为从豆瓣网上的一个碳排放量计算器上她了解到,人们可以通过种植植物来吸收这些排放出的碳。

    魏宁发现,每消耗140度电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可以通过种一棵树来抵消掉。这就是为什么她买了许多室内植物,并将它们摆放在阳台上。“仅仅是看着这些绿色植物,我就觉得空气清新了很多。”她说道。

    勤奋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魏宁受父母的影响很深。她很清楚,贫困和欠发达的经济使得父辈们不得不生活节俭。而如今,人们提出低碳生活则是出于保护环境的原因。

    “跟爸爸妈妈一样,当我在外面吃饭时,我从来不点过多的菜,以避免浪费粮食。这也是省钱的好办法。”

    殊途同归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外交学院的龙媛芳赞同魏宁的观点。

    “政府应当出台法律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作为个人而言,则要从自身做起,比如栽培植物、循环用水、垃圾分类等等。”

    作为学校环保社的成员之一,她参加过许多不同的活动。

    “一些诸如离开房间时关灯这样的小事,都是在为环保做贡献,为未来的下一代着想。我认为,沙砾可以堆砌出宝塔,微小的凝聚可以孕育出伟大。如果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注意环保,必然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魏宁和龙媛芳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环保做着贡献,但并非所有人的行为方式都是一样的。其他的,比如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王锦和于燕,他们更喜欢用一种引人注目的行为来呼吁低碳生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这对来自辽宁锦州的新人决定骑着自行车来举行婚礼!这一行为吸引了当地居民的注意,它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少一些汽车,少一些垃圾。

    教育与媒体的重要作用

    媒体和互联网在全球宣传低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也不例外!其中,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就是一例。

    除了众多提供环保信息的网站之外,随着它们在网民中人气日益高涨,获得成功,“微博”则逐渐成为了中国的舆论先锋们的下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