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张炜

    原发刊物:《当代》

    发表时间:1986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炜,男,汉族,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张炜在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了一千二百余万字的作品,在海内外出版了几百部单行本,获奖五十余次,作品被译成英、德、日、法、韩等多种文字,成为新时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实力派作家之一。

    1982年以来,张炜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成为国内最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并接连两次获得全国文学奖。198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古船》,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再次获得巨大荣誉。这两部长篇一直被视为张炜在上个世纪的代表作。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张炜的创作迎来了新的高潮期,先后在境内出版了《张炜文库》(10卷),《张炜系列》(10卷),长篇小说《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文论散文集《世界与你的角落》、《芳心似火》等作品单行本三十余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单行本三十余部。特别是《芳心似火》,引起读书界热烈反响。

    内容简介:《古船》所描述的是: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表达了作家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

    《古船》写于1983年,在1986年第5期的《当代》发表,它以山东半岛地区洼狸镇为中心,来展开故事,对中国现实和历史展开描写,跨越时空40年,反映了从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到饥饿年代,以及改革开发所经历的社会动荡与心里冲击被誉为“具有深刻艺术魅力的鸿篇巨制”。 《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 隋抱朴扮演着忏悔者的角色,隋抱朴是《古船》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家张炜将隋抱朴塑造成一个忏悔者的形象,通过隋抱朴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隋抱朴是家国苦难的承受者。所以他在《古船》中居于不可争辩的重要位置。

    张炜赋予隋抱朴深厚的苦难意识,他的身上凝聚了很深的道德精神。隋抱朴的名字就出自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但在同时作者将隋抱朴也刻画上儒家的影子,他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为人生的格言。而此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隋抱朴是一个家国苦难的承受者,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忍受着常人难以深受的苦难。隋抱朴在六七岁时经历了严酷的抄家,被扫地出门,目睹了父母的惨死和兄妹被抓被打的情景,幼小的心灵便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土改和镇反运动中还乡团屠杀群众、残害妇女的暴行又加深了这种恐惧感,给隋抱朴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后来妻子的死去、叔父的落魄、弟弟的失意和妹妹的疾病又使他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原罪感,他以为隋家的人注定没有好的下场。由于特殊的家庭出身,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隋抱朴形成了他独特的生存哲学——忍让妥协,同时为他铸造了一个人物的性格形象,也是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所谓的“怯病”。 隋抱朴有着深重的苦难意识,他是一个历经人生苦难、饱经世道沧桑的人,他从小就目睹了亲人和乡亲们遭受的各种非人磨难,可以说,作家张炜把个人、家族、民族、国家的苦难都积聚到了隋抱朴的身上。如此,隋抱朴有着充足的理由去与不公抗争、与命运反抗,将苦难还给施暴者,但隋抱朴以隐忍和忠恕的充满儒道智慧的思想是使自己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充分表达了张炜内心的道德理想: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自由人格的呼唤。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隋抱朴的忧患和内省使他成为家族的忏悔者,一个“坐着的巨人”。自粉丝厂被承包之后,他就终日坐在老屋中,有着与他年龄所不符的沉寂,沉默着沉默着……他在探寻着受苦受累的劳苦大众的出路,一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使隋抱朴看到了希望,他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开始“思考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思考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思考着人” 隋抱朴终于明白我们之所以遭受苦难,是因为没有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他明白的时候他主动担任粉丝厂的总经理,带领大家努力致富,战胜了“怯病”。

    隋抱朴从思考到付诸行动是他对人类、社会、民族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立在对自我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身价值的实现。抱朴承受着各种苦难,家庭责任和精神的重担,但是他却没有被苦难击垮,正是由于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苦难,才懂得了摆脱苦难实现理想的必要性。

    隋含章,隋含章是老隋家的小女儿,也是全书中最让我们可怜的女性。如果说隋抱朴是苦难的忏悔者的话,那么隋含章就是苦难的忍受者。隋抱朴在他明白之时他选择了战胜“怯病”,而隋含章则是对于苦难一直在忍受,遭到苦难的严重折磨。

    作者深受儒家文化所影响,所以在人物的名字编写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隋含章的“含章”二字取自中的《象》:“含章可贞,以时而发。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含章可贞”的卦象为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有美德而不显耀,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所以含章人如其名,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含章”着两个字的深刻内涵。

    含章是最有理由、最有资格得到幸福的,可她却成为整部小说中最可怜的女人。 含章的苦难来源于她出生在老隋家这个倒霉的家族中,含章的苦难是多重的,生命得不到安全的保障,爱情的不到呼应,尊严得不到保护。含章的苦难也是时代的苦难,文化大革命是她的两个哥哥因为是资本家的后代被人抓走,她被赵多多抓到地窖子里,当赵多多要对含章进行侮辱时,四爷爷的出现解救了她。这也许对于含章并不是一件好事,四爷爷的解救对她而言是逃出狼口,进入虎口。 含章是漂亮的,她细眉如描,身高腰细,走到哪里都让小伙子们不知所措。但这份美丽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深深的苦难,把她推入四爷爷预先设置的万丈深渊。她从十八岁起就被迫陷入四爷爷的魔爪之下,被其蹂躏了十几年。 当她的叔叔做主把她嫁给李知常的时候,她先是答应了,可是结婚前她又反悔了。虽然她也爱着李知常,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纯洁,已经配不上自己心中的挚爱。当她就这样欲死不能,欲活无趣的生活着的时候,反抗、报复的种子也悄悄地萌芽。一个人承受苦难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么多的苦难加在含章的身上已经到了她承受的极限,所以,她拿起了剪刀,将刀尖直指四爷爷。当她把剪刀刺进了赵炳的身体时,也为自己这些年的屈辱与苦难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农村题材的小说怎么都少不了那种男女偷腥之事,把淳朴的农村人的爱情写的很不纯真,感情之事太乱太乱,写的有如越来越肮脏的土地,与我印象当中的淳朴的民风大相径庭。作家张炜在描写含章准备刺杀赵炳的时候安排了含章还被四爷爷“要”了一次。这种描写不仅无伤含章的形象,反因人类自身弱点的揭示而使这种长达十几年的畸形性关系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更富批判力。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渗透着作家内心的苦难意识,隋抱朴和小葵、隋含章和李知常等,他们都在苦难中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古船”是一条苦难之船,船上的人都逃不出命运的魔爪。就连赵炳这个依仗着宗族辈分和阴谋窃取高位的幽灵,即使他的一声喘息都能影响了小镇的正常运转,他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他不止一次悔恨自己对含章做的太过分,但他心里有着对含章畸形变态的爱,他一直被这份折磨着。当含章发现自己青春不再,不可能再接受李知常的爱时,她彻底崩溃了。含章对赵炳的刺杀,是让两个人都从苦难中解脱。在本书中给我最深的是跟随作者的描述,主人公的一路走来,我最初的疑惑是:怎么我开始看似不上进的人反而最终是被作者和世道所赞美的,比如叔叔隋不召不受家族的胜衰私自跟随郑和出海游玩,回归故里后也不娶亲生子,没有正事,爱喝酒,我等世俗之辈看来纯属游手好闲之人,不过最后死的很伟大,追悼场面很大,看来人们对他是怀念的;抱扑,简直就是一个大榆木疙瘩,整天做在磨房中,就如长在里面,无视女人的爱,无视家道的沦落,感觉胸无大志,可是错了,应了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原来他是在沉默中爆发呀,我原以为弟弟那种动力那种雄心壮志最后确是冲动,最后急欲攻心差点没有了性命,只是苟且地活着,静心修养。

    慢慢地悟:赵多多、赵炳称霸一时,但其手段恶劣,成功只是短暂地,有因有果,就象沉默的抱朴所说的:粉丝厂不属于谁的,它是大家的,难道就象现在社会上的商人成功后都要回报社会,想想他们也是悟出了这个道理吧!

    世人争来争去,悲伤也好,高兴也好,最终都是争的一手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为何,就为了问心无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