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 35.冷酷仙境(指甲刀、奶油调味酱、铁花瓶)

35.冷酷仙境(指甲刀、奶油调味酱、铁花瓶)

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作者:村上春树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车开到图书馆是5 点20分。时间仍绰绰有余,我决定下车在雨后的街上游逛一会。走进柜台式啤酒屋,边喝啤酒边看电视上转播的高尔夫球,又在娱乐中心玩电子游戏机来打发时间。那是一场用装甲炮歼击渡河而来的坦克阵的游戏。起初我方占上风,但随着战斗的进展,敌方坦克多得竟如铺天盖地的放鼠群,终于攻陷了我方阵地。阵地陷落之际,画面犹发生核爆炸一般全是耀眼的白热光。旋即打出这样一行字:GAME OVER—INSERt COlN。我顺从地往投币口投入一枚百元硬币。于是音乐四起,我方阵地完好无损地再现出来。这是一场不折不扣为失败而进行的战斗。若我方不败,游戏便永无休止。而永无休止的游戏是索然无味的。那样不但娱乐中心吃亏,我也伤脑筋。不久,我方阵地被再次攻陷,画面又闪出白热光,继而又现出那行字:GAME OVER—INSERt COlN。

    娱乐中心旁边是一间五金店,橱窗里煞有介事地摆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扳手、扳紧器、套装螺丝刀,连电动打钉机、电动螺丝刀也在此一展风姿。还有装在皮套里的一套德国进口的便携式工具。皮套只有女用钱包大小,里边却满满塞着小锯、小锤和电笔。旁边摆着30只一套的雕刻刀。这以前我从未想过雕刻刀竟有30种变化,因此这30种一套的雕刻刀给了我不小的震动,30只刀每只都略有差异,其中几只的形状真叫我猜不出该如何使用。较之娱乐中心的嘈杂,五金店永远静得如冰山背后。光线幽暗的店内柜台旁坐着一个戴眼镜的头发稀稀拉拉的中年男子,正用螺丝刀拆卸什么。

    我蓦然心动,进店物色指甲刀。指甲刀摆在刮须刀旁边,如昆虫标本摆得整整齐齐。有一个的形状甚是不可思议,如何用法全然叫人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挑了它拿到柜台。这是枚长约5 厘米的不锈钢片,扁平扁平,想象不出按什么地方才能剪掉指甲。

    我一到拒台,店主便把螺丝刀和已拆开的小型电气起泡器放在下面,教我如何使用这指甲刀。

    “好么,请注意看着。这是一,这是二,这是三。喏,这不就剪下来了?”

    “果然。”我说。

    的确是一把极妙的指甲刀。他把指甲刀又恢复成钢片,还给我。我按他说的,再次使之变为指甲刀。

    “东西不错。”他俨然泄露天机似的说,“赫格尔产品,终生受用。旅行时方便得很。不生锈,刀刃结实锋利,剪狗爪都没问题。”

    我花2800日元买了下来。指甲刀装在小小的黑皮套里。我付罢零币,他又开始拆那起泡器。很多螺丝钉分别按大小放在好看的白碟里。碟中排列的黑色螺丝钉看上去显得喜气洋洋。

    买罢指甲刀,我回到车上边听《勃兰登堡协奏曲》边等她。并思索碟中的螺丝钉何以显得喜气洋洋。很可能因为螺丝钉已不再是起泡器的一部分而重新恢复了自己作为螺丝钉的独立性所使然。或许由于主人提供白色碟子这一堪称破格的漂亮居所也未可知。不管怎样,看上去喜气洋洋毕竟令人快慰。

    我从衣袋里掏出指甲刀,再次组合起来略略剪了一下指甲尖。又装回皮套。剪切感触不坏。五金店这地方颇有点像受人冷落的水族馆。

    临近6 点闭馆时分,图书馆大门走出很多人来。看样子大部分是在阅览室用功的高中生。他们大多手提和我的同样的人造革旅行包。细细打量之下,高中生这类存在总好像有点不大自然。其某一部位过于膨胀,而另一部位又略嫌不足。诚然,在他们的眼睛里,我这一存在恐怕显得更不自然。所谓人世便是这么一种东西。人们称之为代沟。

    高中生里边也夹杂着老人。老人们在杂志阅览室里看杂志或浏览四大报纸打发完周日午后,便如大象一样贮存好知识,返回等吃晚饭的各自家中。老人们的模样倒不似高中生给人以有欠自然之感。

    这些人走光后,传来蜂鸣器的响声:6 点。听到这响声,我不由觉得饥肠辘辘——我实在好久不曾有这种感觉了。想来,从清早到现在我只吃了半个火腿鸡蛋三明治一个小饼和生牡蛎。昨天也差不多没有进食。空腹感犹如巨大的空洞,又黑又深,即使投入地下见到的石块也全无任何反响。我放倒椅背,望着低垂的车顶考虑吃什么东西。所有种类的食物在脑海中忽儿浮现忽儿消失。若浇上白色酱汁再辅以水田芥,螺丝钉也好像能美味可口。

    参考文献室的女孩走出图书馆大门时是6 点15分。

    “你的车?”她问。

    “不,租的。”我说,“不大相称?”

    “嗯,不大相称。这样式怕该更年轻些的人用吧?”

    “租车公司只剩这辆了。并非看中才租的。什么都无所谓了。”

    她“唔”了一声,鉴赏似的绕车走了一圈。然后从另一侧车门钻进坐席细细检查,打开烟灰盒,窥看后座。

    “《勃兰登堡》?”

    “喜欢?”

    “嗯,非常喜欢。常听。最好的我认为是科尔·里西特的,不过这个录音较新。呃——谁演奏的?”

    “多列巴·皮诺克。”

    “喜欢皮诺克?”

    “谈不上有多喜欢。”我说,“看见了就买了。倒也不坏。”

    “卡萨尔斯演奏的《勃兰登堡》可听过?”

    “没有。”

    “值得一听。或许算不得正统,但绝对够味儿。”

    “下次听。”有没有这个时间我都不知道。时间只剩18小时,还要稍睡一觉。纵令人生剩得再少,也不能眼皮不合地熬到天亮。

    “吃什么去?”我试着问。

    “意大利风味如何?”

    “可以。”

    “我知道个地方,去那里好了。挺近的。用料新鲜得很。”

    “肚子饿了。”我说,“螺丝钉好像都能吃进去。”

    “我也是。”她说,“咦,好一件衬衫!”

    “谢谢。”

    那饭店从图书馆要开车跑15分钟。沿着弯弯曲曲的住宅街躲人躲自行车缓缓行驶之间,坡路上突然闪出意大利风味饭店。一座白木洋房,大概是将住宅直接转做饭店,招牌也小,不注意怎么也看不出是饭店。店四周是围着高高围墙的住宅地段,高耸的喜马拉雅杉和松树的枝条在薄暮的空中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树的轮廓。

    “这种地方居然有饭店,实在不易发现。”我边说边把车停在店前。

    店内不很宽敞,只有3 张餐桌和一张可兼餐桌的柜台。身扎围裙的男侍把我们领进最里面的餐桌。桌靠窗,窗外可望见梅枝。

    “喝的东西,葡萄酒可好?”女孩问。

    “随你。”

    葡萄酒不比啤酒,我所知无多。她就葡萄酒絮絮叨叨同男侍商议的时间里,我观赏窗外的梅树。意大利风味饭店的院里栽梅树,这点总像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也许不足为奇。意大利也可能有梅树。连法国都有水獭。葡萄酒定下后,我们打开食谱研究起来。点菜很费时间。先来个冷盘加小虾色拉(淋草莓汁的),又要了生牡蛎、意式牛肝酱、炖墨鱼、奶油茄爪、腌公鱼。另外要了通心粉,她挑了细面条。

    “嗳,再另要个浇鱼酱的空心面,每人一半怎么样?”她提议。

    “好啊!”我说。

    “鱼今天什么样的好?”她问男侍。

    “有新鲜的鲈鱼进来。”男侍说,“来个巴旦豆焖鲈鱼如何?”

    “好的。”

    “我也同样。”我说,“再加个菠菜色拉和蘑菇饭。”

    “我加个清煮菜和番茄饭。”

    “饭里有不少钡……”男侍不无担心地说。

    “没关系,我从昨天早上就几乎没吃东西,她是胃扩张。”我说。

    “就像个大黑洞。”她接道。

    “请稍候。”男侍说。

    “饭后要葡萄汁、柠檬酥和蒸馏咖啡。”她加上一句。

    “我也是。”我说。

    男侍花了好些时间才写好菜单。他离开后,女孩粲然一笑,看着我的脸。

    “不至于为配合我才点那么多东西吧?”

    “真的是饿了。”我说,“好久都没饿到这个程度。”

    “妙极!”她说,“我不相信饭量小的人,总怀疑那种人在别的地方补充给养。你说是不?”

    “不大明白。”我说。是不大明白。

    “不大明白是你的口头禅,肯定。”

    “或许。”

    “或许也是口头禅。”

    我无话可说,默默点头。

    “为什么?因为所有思想都飘忽不定?”

    不大明白,或许——我正在头脑中窃窃私语,男侍走来以御用接骨医为皇太子校正脱臼的姿势,毕恭毕敬地拔下葡萄酒瓶软木塞,斟入杯中。

    “‘怪不得我’这句话是主人公的口头禅吧,大概。那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呃——”

    “姆鲁松。”我说。

    “对,是姆鲁松。”她重复道,“高中时代读过。如今的高中生却根本不读什么。近来图书馆做过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作家?”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算不得很了不起的作家,又落后于时代。”

    “或许。”我说,“可我喜欢,福楼拜和哈代也蛮不错。”

    “新的不看?”

    “毛姆有时读一下。”

    “毛姆算新作家?这么以为的人如今没几个。”她斜拿着葡萄酒杯说,“就跟投币式自动唱机里不放格德曼的唱片一样。”

    “不过挺有意思的。《刮须刀》我读了三遍。虽说不很出色,但读得下去,比相反的好得多。”

    “唔——”她显得有些费解,“也罢。这件橙色衬衫你穿倒很适合。”

    “多谢。”我说,“你这连衣裙也无与伦比。”

    “太谢谢了。”

    她穿一件深蓝色天鹅绒连衣裙,领口镶条细细的白边,脖子戴两条银项链。

    “接到你电话后回家换的。家离单位近也真是便利。”

    “有道理。”我说。是有道理。

    冷盘上来不止一个,我们便闷头吃了一会。味道清淡质朴,材料也够新鲜。牡蛎像刚从海底捞出一般缩成一团,带有其赖以生息的大海的气息。

    “对了,独角兽的事进行得可顺利?”她边用叉子从壳里剥牡蛎边问。

    “一般。”我用餐巾擦去口角沾的墨鱼汁。“基本告一段落。”

    “独角兽在哪里来着?”

    “在这里。”说着,我用指尖戳了下自己的头,“独角兽在我脑袋里,一大群哩。”

    “象征性的?”

    “不,不是,几乎没有象征性意义。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的意识中。一个人替我发现的。”

    “这倒像很有趣。想多听听,说呀!”

    “不怎么有趣的。”说着,我把茄子盘推给她,她则把公鱼盘转过来。

    “但我想听,非常想。”

    “事情是这样的:每人意识底部都有个本人感觉不到的类似核的东西。就我来说,那是座镇了。镇上有一条河,四周围着高高的砖墙。镇上的居民不能外出,能外出的只有独角兽。独角兽像吸水纸一样把人们的自我和自私吸光带往镇外。所以镇上既无自我又无自私。我便住在这样的镇上。其实我并没有亲眼看过,更多的我也不知道。”

    “极有独创性。”她说。

    向她说明完后,我才发觉老人一句也未提及河流。看来我正在被一步步拽往那个世界。

    “这可不是我故意捏造出来的。”我说。

    “即便不是故意,捏造的也是你吧?”

    “那倒是。”

    “这公鱼不错吧?”

    “不错。”

    “不过,你不觉得这同我为你读的那段俄国独角兽的故事有些相似?”女孩边用刀切茄子边说,“乌克兰独角兽也是在四面都是绝壁的共同体中生息来着。”

    “相似。”

    “说不定有某种共同点。”

    “是的。”说着,我把手插进衣袋,“有礼物送你。”

    “我顶喜欢礼物的。”

    我从衣袋掏出指甲刀递给她。她从皮套中取出,惊奇地看着:

    “什么,这是?”

    “我来试试。”我从她手里接过指甲刀,“看好!这是一,这是二,这是三。”

    “指甲刀?”

    “对。旅行时方便。恢复原状时把顺序颠倒过来即可。喏!”

    我将指甲刀重新变回金属片,还给她。她自已组合成指甲刀,又还原回去。

    “有意思,多谢多谢。”她说,“你经常送女孩指甲刀不成?”

    “哪里,送指甲刀是头一回,刚才在五金店里想买样东西,就买了它。雕刻刀太大。”

    “指甲刀可以,谢谢。这玩艺儿很容易丢到什么地方,得时时塞在挎包的小兜里才行。”

    她把指甲刀装回皮套,藏进挎包。

    冷盘撤掉后,面条端了上来。强烈的饥饿感仍在持续发展。六个冷盘几乎未在我体内空洞留下任何痕迹。我在较短时间里将相当多的通心粉送入胃袋,又把鱼酱通心面吞了一半。吃掉这许多之后,一团漆黑中才好像现出一线灯光。

    吃罢面食等鲈鱼端来之间,我们接着喝葡萄酒。

    “对了,”女孩嘴唇贴在酒杯上说道。她的语声因而听起来格外瓮声瓮气,仿佛憋在杯中,“你那被破坏的房间,破坏时用的是某种特殊机器吧?还是很多人一哄而上搞的?”

    “没用机器。一个人干的。”我说。

    “那人怕是健壮得可以。”

    “不知疲劳为何物。”

    “你认识的人?”

    “头一次见。”

    “哪怕在房间里打橄榄球,也不至于弄得那么狼狈。”

    “想必。”

    “莫不是和独角兽有关?”她问。

    “有可能。”

    “解决了?”

    “没有,至少他们没有解决。”

    “你解决了?”

    “可以说解决,也可以说没解决。”我说,“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可以说解决;因为并非自己选择的所以可以说没解决。在这一事件上,我的主体性从一开始便没被人放在眼里,就像孤零零一个人加入海驴水球队。”

    “于是从明天开始出门远去?”

    “算是吧。”

    “肯定卷进复杂事件里了吧?”

    “太复杂了,我根本摸不着头脑。世界一天比一天复杂:什么核什么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什么电脑进化什么人工授精什么间谍卫星什么人工心脏什么脑白质切除手术……就连汽车仪表板变成什么样子都不得而知。就我而言,简单说来是被卷入了一场情报大战。总之就是电脑具有自我之前的过渡。权宜之计!”

    “电脑迟早会有自我?”

    “有可能。”我说,“那样一来,电腕就可以自行组合数据自行计算,谁也偷不去。”

    男侍走来,在我们面前放下鲈鱼和米饭。

    “我不大理解。”她边说边用鱼刀切鱼,“因为图书馆这地方十分风平浪静。有很多很多书,人们都来阅读,如此而已。情报向所有人公开,谁也不争不抢。”

    “我也在图书馆工作就好了。”我说。实际也本该如此。

    我们吃掉鲈鱼,饭也吃得一粒不剩,饥饿感空洞终于得以见底。

    “鲈鱼真香!”她心满意足地说。

    “奶油调味酱在做法上是有诀窍的。”我说,“把青葱切得细细的,和奶油拌在一起,再小心翼翼地烧好。烧时稍一疏忽味道就报销了。”

    “喜欢烧菜?”

    “自十九世纪以来,烧菜这东西几乎没有进化。至少美味佳肴的做法是这样。材料的鲜度、工序、味道、美感,这些永不进化。”

    “这柠檬酥很好吃,”她说,“还能吃?”

    “没问题!”若是柠檬酥,吃5 个都不在话下。

    我喝了葡萄汁,吃了柠檬酥,喝了蒸馏咖啡。柠檬酥确实可口。饭后甜品这东西必须这样才行。蒸馏咖啡口感甚是厚润,仿佛可以盛在手心。

    我们刚把所有的东西一古脑儿投入各自巨大的空洞,领班厨师前来致意。我们告诉他非常满意。

    “承蒙吃这么多,作为我们也算做得值得。”厨师说道,“即使意大利,能吃这许多的也没有几位。”

    “谢谢。”我说。

    领班厨师回制作间后,我们叫来男侍,各要一杯蒸馏咖啡。

    “食量上能同我分庭抗礼而又泰然自若的人你是第一个。”女孩说。

    “还能吃哩。”

    “我家有冷冻比萨饼和一瓶帝王牌威士忌。”

    “不坏。”我应道。

    她的家果然离图书馆很近,房子是小型商品住宅,独门独院。大门像模像样,还有块足可供一人睡觉那么大的院子。院里看样子几乎见不到阳光,但一角仍好端端长着一棵杜鹃,一直长到二楼。

    “房子是结婚时买的。”她说,“分期付款,用丈夫的生命保险金支付。本打算要个孩子,一个人住太大了。”

    “也许。”我坐在沙发上打量房间,她从电冰箱里拿出饼放进电烤箱。然后把帝王酒和杯子、冰块放在客厅茶几上。我打开组合音响机,按下盒式磁带放唱键。我随意挑选的磁带里有杰克·马柯夫、迈尔斯·戴维斯和维顿·凯莱等人的音乐。饼烤好之前,我一个人边喝威士忌边听《后卫队员》和《有装饰的四轮马车》。她则为自己打开葡葡酒。

    “喜欢旧爵士乐?”她问,

    “上高中时专门蹲酒吧听这玩艺儿来着。”

    “不听新的?”

    “从《警察》到嘭嚓嚓,什么都听。人家让我听的。”

    “自己不大听?”

    “没必要。”我说。

    “他——去世的丈夫——也总是听过去的音乐。”

    “像我。”

    “是啊,确有点像。是在公共汽车里给人打死的,用铁花瓶。”

    “因为什么?”

    “在车上看了一眼使发胶的小伙子,对方手拿铁花瓶劈头就打。”

    “小伙子干吗拿什么铁花瓶?”

    “不知道。”她说,“想不出来。”

    我也想不出来。

    “居然被人打死在公共汽车上,你不认为死得太惨了?”

    “的确,是够可怜的。”我表示赞同。

    饼烤好后,我们各吃一半,并坐在沙发上喝酒。

    “想看独角兽头骨?”我试着问。

    “嗯,想看。”她说,“真带来了?”

    “复制的,不是真品。”

    “那也想看。”

    我走到外面停车处,从车后座取回旅行包。10月初平和的夜晚,令人心旷神怡。原来布满天空的云断断续续地散开,从中透出近乎圆满的月。看来明天是个好天。我折回沙发,拉开旅行包,取出用浴巾缠着的头骨,递给她。她把葡萄酒杯放在桌面,仔仔细细地观察头骨。

    “不简单!”

    “头骨专家做的。”我喝着威士忌说。

    “简直真的一样。”

    我止住磁带,从包里掏出那双火筷敲了敲头骨,“咕——”声音一如上次,干巴巴的。

    “怎么?”

    “头骨的声音各不相同。”我说,“头骨专家能够从声音中读解出各种各样的记忆。”

    “妙!”说着,女孩自己也用火筷敲了下头骨,“不像复制品。”

    “一个相当执著的怪人制作的嘛。”

    “我丈夫的头盖骨完全碎了,声音肯定发不准确。”

    “难说,不好估计。”

    她把头骨放在桌上,举杯喝葡萄酒。我们在沙发上肩靠肩干杯,眼望着头骨,血肉尽失的独角兽头骨,看上去既像朝我们发笑,又似乎正在尽情地大口吸气。

    “放支音乐!”她说。

    我从磁带堆里抽出一盒大致合适的,塞进音响,按下键,返回沙发。

    “这儿可以么?要不然上二楼?”她问。

    “这里可以。”

    扩音器中流出帕顿的《故乡行》。时间似乎流往错误的方向。不过错对都无所谓了,只管流往它喜欢的方向就是。女孩拉合临院窗口的花边窗帘,关掉室内电灯,在月光中脱衣服。她摘掉项链,取下手镯式手表,脱去天鹅绒连衣裙。我也取下手表扔到沙发背后。随即脱上衣,解领带,喝干杯底剩的威士忌。

    当她把长筒袜裤卷成一团脱光时,音乐正换成查尔斯的《佐治亚州,我的故乡》。我闭起眼睛,两脚搭在茶几上,像搅拌酒杯里的冰块似的搅拌脑袋里的时间。恍惚所有事情都同时发生在遥远的往昔,只有脱的衣服、背景音乐和独白有一点点变化。而这种变化并无什么了不得的意义。飞速旋转几圈,又跑回原处。恰如骑着旋转木马赛跑。谁也超不过谁,谁也不会被超过,终点只此一处。

    “好像一切都发生在过去。”我闭着眼睛说。

    “当然,”说着,她从我手中拿下酒杯,像剥豇豆筋那样一个个慢慢解开衬衫扣。

    “何以见得?”

    “因为知道。”言毕,一口吻在我赤裸的前胸,长长的头发落在我的腹部。“统统都是过去一起发生的。不过来回兜圈子而已,对吧?”

    我依然闭目合眼,把身体交给她的嘴唇和头发,品味其感触。我想鲈鱼,想指甲刀,想洗衣店门前长凳上的蜗牛。世界充满数不胜数的暗示。

    我睁开眼睛,悄然搂过她,手绕到背后解她的胸罩挂钩。没有挂钩。

    “前面。”她说。

    世界的确在进化。

    我们冲罢淋浴,一起裹着毛巾被听克劳斯比的唱片。心情畅快至极。女孩的头发漾出洗发香波的气味儿。沙发虽然弹簧稍硬但仍不失上等沙发,乃是做工讲究时代的遗物,散发着古时阳光的气息。确曾存在理应提供这种沙发的美好时代。

    “好沙发!”我说。

    “又旧又寒伧,本想换掉来着。”

    “还是这样的好。”

    “那就不动它。”

    我随着克劳斯比哼唱《少年丹尼》。

    “喜欢这首歌?”

    “喜欢。”我说,“上小学时一次口琴比赛吹过这首歌,还得奖得了一打铅笔。过去口琴吹得无懈可击。”

    她笑道:

    “人生这东西也真是不可思议啊。”

    “不可思议。”

    她从头放《少年丹尼》。我又随着哼唱一次。唱完第二次,心头不由一阵悲凉。

    “走后能写信来?”她问。

    “能写。”我说,“如果能从那里寄信的话。”

    女孩和我每人一半喝掉瓶底最后剩的葡萄酒。

    “现在几点?”我问。

    “半夜。”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