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_r(); <script>app2();</script>
南面的格局因为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的王迪毫无称王称帝作死叛乱的野心,反而刻意黏合东吴与季汉的合作局面(背后采取经济战手法和文化洗脑手段挖空其根基不提,短期内不会引起大波动),胡烈和诸葛绪那里也因为多多少少得了好处,又有卧底卫瓘的帮衬,也是维持这相安无事的局面,所以,这动荡格局来自于北面。
隆武元年,王迪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北方各个异族多路出击侵扰中原的“五胡乱华”1.0版本出现了,不过,虚惊一场的是,大概是奋起的太早,再加上自己的“从中作梗”,无意之中,让秃发树机能和李特这样的人没掀起原时空那样大的风浪便“夭折”了,所以,没有发生八王之乱,更是连西晋都没得机会建立的北方政权,曹魏,居然顶住了前几波攻势,这也是令王迪松了口气。
前方有个肉盾扛着,自己在后面抓紧发展,猥琐发育,也是蛮不错的路数,让我现在就帮你抵御外辱是不可能的,这几万人马不够看啊,不在后面捅你一刀就不错了。
所以,王迪一边抓紧时间发展,一边也在关注着北方的战局。
还不错,司马攸与司马炎虽然是势不两立,但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居然还能放下成见,一致对外,考虑到不管是匈奴,还是鲜卑以及其他的五花八门的部落联盟,都是在攻击西北之地,令司马炎苦不堪言,这司马攸还能主动去支援……嗯,这熟悉的味道和配方不错啊,还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司马氏没有原时空那么废啊(还是处于上升期的)北方汉族统一战线也算是在曹魏这个名存实亡的旗帜下勉强建立了,不错不错。
虽然路途遥远,情报网也没有建立,但是,通过卫瓘那里私底下传来一些信息,王迪断断续续的倒也是能知道些大概。
诸葛绪和胡烈虽然已经是半独立的姿态了,可是,毕竟还是北人,虽然在两位司马之间如何站队还不好说,但统一在曹魏的大旗之下到也说得过去,关键时刻该赞助人马就赞助人马,该提供钱粮就提供钱粮,对司马炎也算得上是“慷慨解囊”了——西北雍凉二州顶不住的话,备不住下一个要挨打的就是自己了,司马炎,就当他是个挡箭牌好了。
对此,王迪认为没什么问题,不管怎样,精力放在了西北,巴西郡那里也就安全了,巴西郡无事,季汉就无忧,那么自己也就可以继续搞经济大开发了。
根据卫瓘提供的情报显示,司马炎能够顶住四面八方一波又一波的攻势,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胡烈与诸葛绪,而是司马攸派来的一支“友军部队”。
这支友军部队的规模不是很大,全军不过20000多人,但是,架不住领头的是个狠人,支援大西北之后,面对生死存亡时刻亮出獠牙的异族,居然牢牢的立住、扎根、发展起来,不光没有减损,还把队伍规模扩充到了40000多人,虽然人数还是要少于“正面战场”的司马炎部队,但是,已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统帅,便是马隆。
知道王迪不认识(还真的不认识),卫瓘还特意做了一个背景介绍。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寒门,虽然也算是文武双全,但是因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家世,所以,一直以来,在北方世家大族眼中,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他之所以能够声名显赫,完全是后来做了一件很“作死”的事情。
当年,王凌于嘉平三年发动叛乱失败后,与王凌合谋的令狐愚虽已于两年前逝世,但也要被开棺曝尸三日,事后,全个兖州都没有人敢收葬他。马隆于是假称是令狐愚的门客领去令狐愚的遗骸,后用私财为他殓葬,更加在墓地侧列植松树和柏树,甚至为他服丧三年。
在司马氏当政的背景下,这么做,固然名声很好,但是,要想得到重用,也是不可能的了(不整你,只是像以往一样晾在一边就不错了),后来司马炎与司马攸撕逼,马隆,连个站队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当一个吃瓜群众。
直到隆武元年,蛮族入侵,不光西北之地,就连幽州、冀州和并州等地也有了规模不等的流寇型异族出现,沉寂多时的马隆,居然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孤身跑到了并州,接受当地政府的招募去抵抗入侵者,大大小小打了十几场之后,不光没死(当然,身边的战友已经换了好几茬了),还履历功勋,尤其是在雁门郡马邑城一带,一反消极防御的姿态,大胆出击,斩杀了数十个鲜卑人,名声一下打出来了,而后提拔为屯骑校尉,拿着比两千石的“工资”,领着七八百兄弟四处征战……直至成为讨虏护军,被司马攸“破格提拔”,领着10000多人去支援司马炎。
而马隆也是胆大包天(不然当初也干不出公然纪念令狐愚的事情来),接下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打好了吧,那是在给司马炎出力,打不好吧,自己的小命就交代进去了),毫无怨言不说,一路上还一边打报告申请,一边就地征募人马,也不需要额外的财政补贴,直接在那帮异族身上喝血吃肉:管你是哪个部落,只要不是汉族,打你就是了。
壮大了实力,抢了正规军的风头,还做到了自负盈亏。
总之,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在王迪看来,即便这马隆不能彻底扼杀入侵的外族,将其驱逐出去,遏制住其上升势头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北方之糜烂,主要在于雍凉二州,马隆若能守住,则不足为惧。
这是位置比较靠前的卫瓘得出来的结论后给王迪的反馈。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了隆武四年,王迪内心的戒备也渐渐放了下来。之前担心的是司马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异族的入侵而消失,只不过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已,如果匈奴和羌族他们表现的太弱怎么办?会不会有人不顾大局再度开撕呢?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虽然不知道马隆究竟是何方神圣,但居然真的扛了下来,司马氏之间也能做到以大局为重。
所以,即便到了隆武五年,年老体衰的张翼和廖化相继病逝,王迪也觉得事态发展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只不过,这一年年末,方方面面的一些信息让王迪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首先,雍凉之地的异族发现(才发现)对面的敌人有些不太好怼之后,有点偃旗息鼓的意思,然后,司马攸的防区,并州、冀州和幽州开始有大股敌军出没,劫掠人口,焚毁边地村落。
然后,司马攸认为敌军的攻击方向已经发生变化,以此为理由,要求将马隆调回来,同时,司马炎也要像之前的自己一样,投桃报李提供支援。
谁料,司马炎居然全都否决了,第一个,马隆很好用,这敌军并未彻底离开,不能放;第二个,拒绝的更是干净利索,没人没钱,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是再度出现裂痕了,好在,司马炎还算是“有分寸”,没有直接打出中央的旗号压人—幸亏没有,司马攸之前可是一直坚称中央政府已经被叛贼乱党挟持的,真要说了这种话,团结抗外的和谐局面就彻底闹掰了。
不过即便没有闹掰,这几年难得维持的和谐氛围也淡薄了不少。
接下来,东吴大将,硕果仅存的活化石丁奉终于还是没熬过去,死了,边境线上为此还紧张了几天:曹魏方面的石苞有点要趁火打劫的意思—孙皓手下没什么够级别的将军了。
消停了许久的梓潼一带再度发现了鲜卑人的踪迹,是不是当初的秃发部不得而知,但是和当地的氐族人参杂在一起闹事已经石锤了。
诸葛緒,甚至包括胡烈,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了这边,连带着,巴西郡方面,也开始提高警惕。
终于,隆武六年,突然之间,形势急转直下。
二月,雁门郡附近突然出现了十数万规模的鲜卑人;
三月,不堪重负的雁门郡沦陷,成功突入的鲜卑人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刷一波经验就有,而是……继续向周边地区扩散。
无奈,猝不及防的司马攸不得不停止了和司马炎的嘴仗,一方面从兖州和青州等地调动人马,加强防御,一边扔给马隆一个讨寇将军的封号,一个雁门太守的行政职务,立刻率领本部人马去收复失地。
五月,感念自己的真正发迹还是来源于司马攸的“栽培”,所以,马隆整队完毕之后,率20000人,兵分三路迅速前往雁门郡汇合:当初就是带着这么多人来的,留下10000多人驻扎在雍州,也算是都不得罪吧。
结果,同月,在前往雁门郡的途中,偏偏马隆所在的主力部队遭到了羌、匈奴、鲜卑、羯等部族,多达八万多人的围剿偷袭,猝不及防,全军8000多人覆灭,马隆……战死。
事出突然不说,这里面居然还有了司马炎部下的身影!
<script>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