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02章 绝境

第102章 绝境

作品:汉世祖 作者:芈黍离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薛禄镇,在京兆西部,西南去武功县四十里,东南去兴平县三十里,西北距奉天县不足三十里,以初唐名将薛仁贵食采于此而得名。

    因为居三县之中,交通便利,汉兴以来,成为京兆有名的市镇,周遭三县乃至东北距离较远的醴县都有百行,聚贸于此,交易粮食、土产、山货、牲畜、种子、工具等等,发展到乾祐九年,已成为京兆西部最大的市镇。

    然而,这座极负盛名的京兆大镇,已然褪去了其繁荣的外衣,任乱军肆意凌辱,践踏,炎炎天日之下,尽是凄清,市镇之中,混乱不堪。

    王顺的起义军,纵横诸县,杀掠士民,掠夺百姓,逼良为寇,西向之后,自然不会放过这座有名的镇甸。有一说一,薛禄镇的扩建,还有一部分蜀军俘虏的功劳,参与乱军的苦役,有不少人都被安排来修建过道路、沟渠。

    不过,当初的修建有多辛苦卖力,如今毁起来就有多肆意轻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王顺带人西来之前,闻讯的镇民,多舍家弃业,逃入县城,托庇官府以避祸。

    即便如此,在薛禄镇中,乱军也搜刮出了大量被掩埋起来的钱帛、绢布、粮食,刮地三尺的本事,对于寇贼而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事。

    到目前为止,刨除死伤的乱军,仍有四千余众,暂时盘踞在薛禄镇。而其中,有近半都是俘虏劳役出身。王顺曾努力地想要将降服集中起来,但碍于分散于各地,关中各州府又采取了严厉的管控措施,终究没能让他成功造成“两万蜀卒乱关中”的局面。

    即便如此,让他带起近两千的旧卒,也是颇有手段了。

    剩下的,除了少数因缘为恶的泼皮无赖与罪犯之外,都是被乱军裹挟逼迫的百姓。在“起义”初期,王顺也并没有想着大加杀戮,甚至意图蛊惑各乡里百姓,以“朝廷苛政,贫富不均”为口号,想要招徕人手,扩充队伍。

    然而,事实证明,王顺是想多了。及至如今,大汉的税收不算轻,且徭役不绝,但也没到过于压榨民力的地步。而关中的百姓,难得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又有雍王口碑在外,布政使扈彦珂安政抚民,哪有人愿意跟着折干蜀人造大汉的反。

    当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王顺果断变了策略,开始以武力相逼,掠夺钱粮,结果便是,大造杀戮,一路所过,血流成河。有太多乱卒,胸中积压戾气,更助血腥。

    初起兵的那段时间,趁着官府的疏忽怠慢,以及驻军的分散,在赵弘殷调动兵马,镇压东面乱事之时,乱军就如王顺的名字一般,顺风顺水,席卷诸县,无可阻挡。各县官府,只能敛民以自守,渭河平原,成了乱军驰骋的沃土。

    咸阳、兴平、武功,都被其进攻过,虽然没能破城,但也大涨声势。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官军的调动与布置,就如一张扼喉索命之网,朝他罩来,无可挣脱。

    王顺曾放手一搏,打武功县,不顾伤亡,差点让他破城,只是凤翔的汉军来得太快,不惜马力的奔袭,让王顺的计划落了空。

    知道汉骑的威力,畏惧之下,果断撤军,东渡漠水,并将浮桥焚毁,即便如此,也在武功留下了上千的乱军尸体。

    其后,形势对于王顺的“义军”便急转直下了,凤翔那边先后东来两千汉骑,由汉将马仁瑀与慕容承泰率领。二者自陇州调动,一路奔袭两百余里,在武功稍作休整,即渡过漠河,踵迹而追。

    一路驱杀,像狩猎一般,不断压缩折乱军的活动空间。若不是此前,王顺曾派人,先行占住了薛禄镇,以作接应,只怕渭河平原,不会有他们的立足之地,都不用赵弘殷西来,马仁瑀与慕容承泰就足以将这数千乱军击破。

    然而,有其利就有其弊,固然有了立足点,却也将手脚限制住了,困于愁城,坐以待毙。

    薛禄镇外缘,在有军旅经验的贼军军官的安排下,有些防御工事的修缮,不过因陋就简,所幸市镇的土城还算牢固,以三合土筑造,可以依凭。

    不过,几千人的乱军,屯于其间,显得十分拥挤,混乱。士气低落,人心丧乱,若不是有那些蜀卒弹压,贼军自己都散了。而还能维系着军队,以抗官军的缘故,只在于一个求生的念头。

    低矮的镇郭上,零散地插着几面简陋的旗帜,书“义”与“王”字。少军甲,缺武器,士兵的脸上几乎写着四个字:乌合之众。土石之物,倒是备得不少,显然是做好了汉军进攻的准备。

    不少贼军,都面露绝望,沉浸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不断有由蜀军俘虏组成的营队,巡逻于其间,既为查看敌情,也为监察那些强迫的杂兵。

    还有的人,粗鲁地在杂兵中宣讲,大意是,他们已经是“义军”的一员,被官府视为叛逆,如果不想死,只有拿起武器反抗,否则,落入官府之手,之后清算,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薛禄镇中心,原本的官署内,同样挤着一些贼军,比起大部分的贼军,看起来要明显精炼些,多配铁器,甚至一部分穿戴着盔甲。这支队伍,自然是由贼首王顺拣精壮组建的,都是蜀军旧卒,也是乱军的中坚力量。

    整支乱军,被王顺编为八个营,王顺自号将军,总率其众,麾下有四名“大将”,被拜为指挥。

    烈日高照,诸邪僻避。而坐在镇署内的“义军”首领王顺,正与手下的弟兄,议论着军情,心中拔凉拔凉的。

    王顺三十来岁,人高高瘦瘦的,脸色蜡黄,看起来很不健康,原本是蜀军御汉军队中的一命低级军官,秦凤大战之时受伤被俘。也正因为负了伤,没能被选中入怀威或怀德二军。否则,他的命运或许该是走向另外一条路,成为大汉的爪牙。

    “将军,我们已经困在薛禄镇三日了,形势不妙!”其中一名贼将,表情凝重地向王顺道:“你快想想办法,再拖下去,义军就是等死啊!”

    “弟兄们也怕了,那些汉人,也不安分,人心动荡......”

    “官军只怕正在调动,前来进攻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一干人,七嘴八舌,说着处境的艰难,情绪都显得很紧张,再没有初举兵起义的豪情与痛快,满满都是对未来的彷徨与绝望。

    “要不,还是尽快逃离薛禄镇吧!”有人建议。

    “怎么逃,外边游弋着官军骑兵,随时可以绞杀我们。断绝了一切联系,其他义军情况如何,也不知晓,又逃到哪里去?”有人反驳。

    “现在粮食也不多,再待下去,不用官军进剿,我们都会饿死!”有人提醒道。

    “早知如此,应该夺抢些粮食!”

    “怎么抢?现在周边乡里村镇,已经抢无可抢,杀无可杀。况且,出去就是个死!”

    “还是得走!”

    “怎么走?去哪儿?出去就是个死!”

    “那也比在这里等死强!”

    “当初,就应该趁官军没反应过来之前,南下逃到终南山去,或许还能活命!”有人话里透着后悔与怨气。

    “当日怎么不说,只顾着杀人、抢劫、玩女人!”一人斥道。

    当面对生存危机的时候,一干匹夫的脑筋,似乎都灵敏起来了,对局势,竟也看得比较清楚。

    “够了!”终于,王顺开口了,一张脸显得格外阴沉,默然一会儿,方才环视一圈叹道:“现在,我们待在薛禄镇,尚有防御可依托,出了此镇,就会像猎物一般,被汉军所猎杀。我们此番举兵,本就是拼死一搏,成了活命,败了不过一死而已。事已至此,哀叹何用?”

    “要不,还是投降吧......”有人弱弱地提醒了一句。

    言方罢,便迎来王顺怒目而视:“愚蠢!糊涂!我们起兵这些时日,破城、杀官、掠民,犯下这等事,朝廷能够放过我们?纵使留我们一命,只怕还是被押回去做苦力,做劳役,甚至监管更严,干活更累、更苦,迟早累死!早晚是个死,还不如死个痛快!”

    此言一落,在场的人都被慑住了,方生起的投降念头,迅速被掐灭。王顺的话,很有道理。

    沉默,又是沉默。还是一名贼首,望着王顺:“将军,不管怎么样,你做个决定,是死是活,我们都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