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来使,其亲信自是首选。
又来到尚书省这种权利部门,若无一定身份,即便奉女皇之命前来,也难免会受轻视。
杂役先一步到阅卷公堂禀告女皇遣人询问省试阅卷进度,知贡举并四位同考官就立马猜到来使是谁。
快步迎出公堂,果然见院子里走来一位云鬓高髻的宫装丽人。
那丽人身材高挑,体态纤秾合度,一身宫装施以遍洒兰花的白色袒胸长裙,上身直披一件淡蓝色的大袖锦缎外袍,轻掩双胸,致使上身甚是雪白的肌肤隐隐显露,双臂则挽着湛蓝色的披帛。
行止间,因着二月中旬天气回暖,微风拂动衣袂裙摆,端是道不尽的轻柔飘逸。
她看着约莫有三十岁的年纪,鸭蛋脸面,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有飞扬的神采,让人见之忘俗,真是忍不住赞一声好一位清幽绝俗的佳人。
泱泱盛世,皆喜浮华似锦,贵妇名媛无不浓妆艳抹,也唯有她最喜一身清淡的蓝色衣裙,又嫌弃满头珠翠繁琐,常以一朵碗口大的兰花戴在如云的高髻之上,观之却无一丝一毫的寡淡,又大概是饱读诗书之故,她就仿若那沉博绝丽的文章,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而这样一个出众的女人,自非寻常女子,整个长安城唯有一人,那就是欧阳子衿。
十四岁便因才情出众,被还是高宗皇后的女皇钦点为女官,从此常伴圣驾至今,已经有二十二年之久,深受女皇信任,封为“内舍人”,委以处理百司奏表之权,更拥有每日上朝的权利,参决政务,其手中权力已然大于沈氏王朝开国之初,内舍人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秩正五品上,职比中书侍郎。
是故,欧阳子衿虽被称之为“内舍人”,但因其职权堪比中书令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又有“巾帼宰相”之名。
似乎女皇也不愿意委屈了欧阳子衿,在其封“内舍人”的第七年,也就是三年前,虽未对欧阳子衿另行封官位,却赐三品命妇朝服,自此,欧阳子衿正式坐实“巾帼宰相”之名。
五位考官有两位侍郎,也乃正三品,还是实打实的官职和品阶,但欧阳子衿却是天子近臣,还奉圣命前来,少不得要多给些颜面。
即使女皇天下,但时下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孔圣人有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心下多少对女子存有一定偏见,不过欧阳子衿才学出众,所作诗赋备受文人士子推崇,更是时下“绮错婉媚”诗风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甚至将现行流行的浮华文风称之为“欧阳体”。
是以,欧阳子衿虽是女子,却也是堪比文坛大儒般的存在,对这样的女子见礼,倒也不折身份。
见来人正是猜测的欧阳子衿,户部侍郎姚崇正、吏部侍郎杨贯之两位尚书省大佬对看一下,便率三位同考官迎上前,叉手一礼,“欧阳内舍人。”
她虽有正三品命妇朝服,却比不得姚崇正和杨贯之是名正言顺的正三品尚书省侍郎官职,欧阳子衿自幼掖庭为奴,十四岁之后又伴女皇从皇后一路走到今天,所见所闻非比寻常,自不会受二人之礼。
欧阳子衿当下侧身避开,笑吟吟道“姚侍郎、杨侍郎,以及诸位相公阅卷辛苦,欧阳领圣人之命前来慰问,怎能受你们如此大礼。”
声音不徐不疾,笑容如沐春风,加之周身常年沉浸在诗书中的书香文气,让人不觉心生亲近,认为其性格温婉。
然而,不说远的,就是眼前的科举,十年前女皇突然增加女科举,正是欧阳子衿一手促成,其胆识之大,可不是她表面上那般温婉。
姚崇正就对欧阳子衿的话不予置评,他只客套道“当不得辛苦之说,为圣人选出有才之人,乃我等荣幸。倒是欧阳内舍人,常伴圣人身边,为圣人分忧解难,才是劳苦功高。”
如是,二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客套间,来到阅卷公堂。
欧阳子衿目光不着痕迹地瞥过公堂,见堂上正中一张矮案,左右两侧又各有矮案两张,应是五位考官的阅卷的书案。
此时,左右案上皆无卷子,只有正上方的主案摆有数张宣纸,心知现在的进度,多半已经在主考官姚崇正这里开始汇总讨论最后排名了。
遂收回眸光,又顾眸间似不经意与中书舍人贾章四目一对,见贾章几不可见的微微点头,欧阳子衿脸上的笑容刹那如三月春风漾开,却是言归正传道“诸位相公阅卷已有旬日之久,不知现在进展如何了,可有出类拔萃的有才之人圣人可是为此叨念了好几日。”
她一说一笑,仿佛就是寻常与人闲话家常一般,“圣人说今年考风清正,姚侍郎和诸位相公又是清廉之人,一定能秉公选出真正有才学之人。”言语间尽是恭维。
姚崇正却听得眼睛微微一眯,想到纸条上的“公正”二字,不由心下一松,也就越发坦然道“欧阳内舍人来得可巧,我等正好已阅完卷,金榜名次也刚草拟好。”
欧阳子衿一听,又是笑吟吟道“已经拟好榜单了,那真是巧了,圣人此次派我前来,正是想看今年的榜单名次和前十名的试卷呢。”
相对于科举取仕,现在入朝为官的主要途径还是门荫,所以皇帝一般不会干涉科举名次,又因现在没有后世科举中皇帝亲考的殿试,等于考生上榜与否及名次,皆由考官定夺,然后直接张榜公布。
现在女皇却要看试卷和榜单,姚崇正不由再次庆幸这次完全是按卷面成绩排名,他当下就和同考官一起把放在案上的名单以及前十名的试卷装匣,随之递给欧阳子衿。
拿到匣子,又一想贾章的点头示意,欧阳子衿不觉微微一笑,双手捧着匣子欠身一礼,道“那就不打扰诸位,圣人还等欧阳复命,欧阳告辞。”
说罢,欧阳子衿出了尚书省,登上步辇,向宫城复命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