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小公爷 > 第六百一十七章 京师枪炮雷声隐,滇南风雨急如晦(四)

第六百一十七章 京师枪炮雷声隐,滇南风雨急如晦(四)

作品:明朝小公爷 作者:贪狼独坐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咔嚓咔嚓砰砰砰”

    看着列阵的火枪手打出一排排的射击,不得不说此时的连续火力算是勉强做到了。

    要再进一步的话,只能是将钢轮、链条、弹簧、击锤等开发出来。

    先得做出燧发枪的前身转轮火枪,然后再改进机芯、主弹簧、阻铁等等。

    然后才能进一步的做出燧发枪,而且张小公爷也只是接触过现代枪械。

    但对于燧发枪他了解的,可真的不多。

    燧发枪要做出来,至少目前看来还得需要时间。

    还要再进一步改进弹壳的话,那就得等军械营造局把雷汞或者其他替代品弄出来才行了。

    “小公爷,咱们啥时候出发啊”

    户必裂这货觍着脸,嘿嘿的笑着搓手凑过来“兄弟们都等着急了”

    那尼玛的许家二兄弟,哪里够自己资历老啊

    可偏偏他们居然是第一批过去的,这让户必裂心有不甘啊。

    尤其是那俩狗犊子,尼玛装备了新枪在自己面前得瑟。

    这更让户必裂心塞了,算下来自己可是老早年就跟着小公爷的心腹呢。

    他俩是粤北那会儿,靠着自己和肥龙才搭上小公爷的线的。

    结果,现在人家这俩都混成先锋了。

    肥龙现在则是被调到了宣府去,主要是他出身大同熟悉情况。

    所以被安排到了那边负责周边的堡子,以及宣府区域的驻守。

    “着急啥许家兄弟过去,那是人家熟悉路数”

    小公爷如何能不知道这狗犊子心里的想法,弹了一把他的脑门笑着道。

    “他们过去的才多少人一个营,几百人而已。”

    顿了顿,小公爷望着他悠悠的道“你们,可是好几千人过去呢”

    换装之后,整个国防军的军伍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但这种调整是否能够适应战场,这却是一个未知数。

    张小公爷认为需要测试看结果,于是便让许家兄弟先去小面积作战检验。

    同时那些人手,也是相当给前往黔州的四女增加保障护卫。

    人数不算多,但却都足够精锐。

    许家兄弟手上的,除却一部分他们粤北时候的老下属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从原九边卫所遴选出来,基本都是有过战阵经验的厮杀汉子。

    再经由国防军训练数月,配以如今最新式的火枪、铠甲、战刀

    可以说,除非是被数千大军团团围住。

    否则就黔州,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他们彻底干掉。

    看着训练场上那些汉子们不断的呼喝着,小公爷的眼睛微微眯起。

    “且等着罢,到时候仗有得你打呢”

    数千条汉子,身着铠甲不断的变换演练战阵。

    青石条地板上被踩踏的隆隆作响,战旗在风中猎猎。

    小公爷身侧的靶场上,叮叮当当的弹壳散落一地。

    有军卒飞快的将这些弹壳都收集起来,毕竟这特么可都是银子啊

    弹壳回收后还可以再用的,只是得送回军械营造局去。

    “虎哥儿,我还是打算先修筑一条铁轨”

    熊孩子一瘸一拐的找了过来,他脸上没留下什么伤。

    可被妙安揍的挺狠,主要是妙安本来打算让着这娃。

    只是让他拿木刀,自己空手就算了。

    没成想,熊孩子自尊心还挺强的。

    哇哇丢了刀,扑上来就打。

    好意外的被妙安按在地上锤,被摩擦了几次还要蹦达。

    妙安本来脾气就没多好,顿时也恼了。

    于是,可怜的太子爷被强行清醒了一波。

    然后深切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与莽撞,痛哭流涕的表达了对自己错误的悔恨。

    这才逃脱了妙安的毒手,被张永、刘瑾俩连搬带抬的送到了张嫣然那边。

    张嫣然对于这臭小子那会儿破门而入一就怀恨在心,下毒倒是不至于。

    但药虽好,多让他痛一番倒是不介意的。

    “修筑铁轨这可得花不少银子啊”

    小公爷皱着眉头,对着朱厚照道“这钱,谁肯出啊”

    “所以,本宫这不是来找虎哥儿你来了么”

    熊孩子此时谄媚的跟宫里的老太监似的,嘿嘿的凑过来“虎哥儿,帮帮我呗”

    看着这娃那眼神,小公爷不由得苦笑。

    这娃不知不觉中沾染了与他一般的脾性,那就是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顺毛驴子不能逆毛摸,不然就得炸刺儿。

    “你的铁轨马车虽然好,但问题是太耗费材料了啊成本那么高”

    张小公爷一脸苦笑,先带着这太子爷便往学馆去。

    朱厚照也哭丧着脸,叹气道“我亦知道啊,可这东西要承受马车载重就便宜不下来”

    “之前试过几条其他的杆子,全断了这是最合适的”

    缺点就是特么比较贵,需要很多精钢不说还得进行水压锻造。

    熊孩子其实也是满心郁闷,之前全身心投入到造铁轨车的时候他没考虑这个问题。

    但现在造完了,也忙完了新式枪管的事儿顿时想起来了。

    这玩意儿这么贵,谁特么愿意砸钱下来给他修一条用啊。

    马车缓缓的停在了学馆门前,张小公爷与朱厚照一并下车。

    看小公爷低头思索,朱厚照亦不敢打断。

    只能是期盼的看着小公爷,希望自己这俊俏聪明的虎哥儿能提出解决方法。

    走进了学馆里,六十几号学子们呼呼呵呵的在操场上奔跑着。

    他们这是在打蹴鞠。

    蹴鞠在明代可比前朝流行多了,甚至可能其普及率都高于张小公爷的那个时代。

    金瓶梅中西门庆出门吃饭,就遇到了“圆社”。

    而这“圆社”,根据明中后期之蹴鞠谱载便是这蹴鞠社之名号。

    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各位看官可理解为大明的足球俱乐部就对了。

    而蹴鞠谱中不但记载了蹴鞠的来历、发展,更是记载了大量当时的球技。

    肩、背、拐、搭、控、拽等,当时蹴鞠的十种踢法。

    明中后期的陈眉公在太平清话中亦载

    “以女流清芬,挟是技游江海,叩之,谓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

    这是说的当时的女球星彭云秀,据说她会十六种踢法。

    而且还能表演全身触球,而球不着地的绝技。

    这便十分类似于现代的“花式足球”的玩法,所以说咱们现在的很多玩意儿老祖宗早玩过了。

    说不准比现代人玩的还牛批多了。

    “材料成本”

    张小公爷心里苦笑,这玩意儿真是个要命的活儿啊

    成本居高不下的话,那么要收回投资可不容易啊。

    球场上,最近一直被操练着的勋贵崽子们总算能挥洒一把热血青春了。

    学馆管的严,平日里是不许出去的。

    更不许逛青楼、不许饮酒,亦不许街上纵马。

    一通管束下来,这些个血气方刚的崽子们哪里熬得住

    好在每日的读书操练,下学了还得伺弄农田菜田。

    没事儿又组织他们蹴鞠、穿上护甲,互相怼上一番打的稀里哗啦。

    被折腾的算是彻底没精力的崽子们,这才算是勉强安分了下来。

    “那崽子踢的不错啊”

    朱厚照到底是孩子心思,没一会儿便将心头事丢到了一边兴致勃勃的看起了球。

    边上的一位汉子哈哈一笑,拱手行礼道“那是某家亲自教授的,哪里能差了”

    这汉子的话让朱厚照好奇了,边上的张永见状小声解释道。

    “殿下,这是蓟北蹴鞠谱排名第五的潘黑子直隶遵化人”

    张小公爷听得这话,不由得脑子似乎闪过了什么。

    “遵化,莫非是有铁矿的那个遵化”

    刘瑾闻言顿时躬身道“小公爷博闻强记,遵化的确产铁颇多”

    “如今铸造司、锻造司中大量铁料、荧石,接源于遵化开采”

    张小公爷点了点头,这事儿他是隐约记得的。

    明末期的宋长庚公著天工开物,上便有载

    “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

    “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亦便是说,古人早就发现了遵化铁矿丰富加以开采利用。

    “遵化,距离京师还有些距离罢”

    小公爷若有所思的对着刘瑾问道,那边上的潘黑子听得这话便接口道。

    “倒是不远,只是现下还没有驿道。于是过来的话,估摸也得一日路程。”

    这潘黑子的话,一下子让小公爷抓住了什么。

    却见他“呼啦”一下起身,拉着朱厚照便走。

    朱厚照本来看蹴鞠正入港呢,被小公爷扯起来顿时不愿意了。

    “嘿你莫不是不想修铁轨了那我亦省事儿了”

    听得小公爷这么说,朱厚照不由得一愣。

    随即马上起身“虎哥儿,你想到招儿了”

    “还不完全,只是初步的想法”

    现在修一条到遵化去的铁轨,耗费实在是太大了。

    但京师附近有采煤的煤山啊,用那些地方做试验就合适了。

    路途不长,很多只需数个时辰便能够抵达铸造司。

    于是,小公爷便扯着这熊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京师如今的地几乎都收归户部、皇家了,勋贵们所剩的地不多。

    而且他们的重心如今几乎都转移到生意上去了,毕竟那更来钱不是。

    “此事一家是吃不下来的,还得弄一个专门的部司来负责。”

    张小公爷沉吟了会儿,轻声道“一则规划路线,这事儿你得亲自去办”

    毕竟只有熊孩子搞过二里多的铁轨,且身份足够啊。

    弘治皇帝就这么一个儿子,不信他还能信谁

    帝国就这么一个太子,国朝到勋贵谁敢对他炸刺儿

    熊孩子自己一心就想要把自己在铸造司里的铁轨,拿到外面来使用。

    “先做货运,就运煤只要看到收益了,各方自然不会反对。”

    张小公爷笑吟吟的望着朱厚照,轻声道“这可是第一条铁轨啊,你得亲自盯着”

    朱厚照原本对这事儿,都有些不报希望了。

    如今听得居然能够启动,顿时激动的拍着胸脯给小公爷保证。

    “放心这事儿,本宫亲自盯着老刘,你最近也别看其他摊子了就随着本宫盯着这事儿”

    可怜的刘瑾满脸不情愿,开玩笑啊

    盯着其他的铺子他可是有分红的呢,每年下来小几千两。

    那银子可都是光明正大的,谁也不能说他刘公公拿的不对。

    血汗钱啊,陛下的内库给的谁敢不服

    “老刘啊你别就盯着你那点儿银子,你可得想想”

    小公爷一瞅刘瑾的德行,就知道这家伙在想什么。

    这两年刘瑾算是彻底抖起来了,掌着几家生意正经银子哗哗流水一样的来。

    戴义戴老祖宗据说将来不仅要进显忠祠,而且不久后的元老院戴老祖宗也能进。

    想到这点,老刘那激动的差点儿没当场就尿了。

    卧槽若是戴老祖宗都能进,那岂不是说我老刘也是有机会的

    只要我老刘鞍前马后给皇家卖命,再拿着皇家如今的分成银子。

    日后不仅能荣入元老院退休,还能身后如显忠祠啊

    敲里吗谁特么在这条路上与我老刘作对,那就是不死不休

    行贿神马的,我老刘瞧不上

    元老院啊那可是跟阁老、各部尚书们一并荣退的地方,光祖耀祖大大滴

    显忠祠啊那可是以后入宫的崽子们,都得去跪拜添香火的地方。

    老刘想想都美滋滋,谁特么稀罕那点儿银子啊

    我老刘现在是有身份、有地位、有理想、有道德是个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内官

    “此事或许会辛苦几年,但你得想想此事的功绩啊”

    张小公爷笑眯眯的忽悠呸是怂恿呸

    唔这是好声气的解释着,配着那双丹凤桃花和俊俏的鹅蛋面儿。

    反正老刘觉着,小公爷怎么说怎么可信。

    毕竟跟着小公爷,他可是实实在在的挣了银子、有了身份地位。

    现在入宫里,身份都高了一大截。

    “你且想想,这铁轨路若是能够在煤矿盈利会只修煤矿一处么”

    小公爷笑眯眯的望着刘瑾,轻声道“必然是周边的矿山,都先修筑上的。”

    这点倒是,刘瑾也知道很多地方修筑了铁矿场就是因为运输不便。

    只好在当地进行铸造,但这些地方铸造技术就那样。

    哪里有送到铸造司来铸造好啊

    可这运输路途遥远、缓慢不说,成本还居高不下亦是个麻烦。

    若是这铁轨路真能发挥作用,那说不得其他矿山就得一并修筑了。

    “老刘你再想想,若是这京师周边全部修筑、甚至冀北、豫南等地都修筑”

    小公爷笑眯眯的样子,他自己觉着很诚恳。

    可在小公爷手上吃亏吃多了的熊孩子不由得一个哆嗦,每次虎哥儿要收拾他都这么笑的

    “如此之大的铁轨道,调配马车、修筑维持、日常管理可不都得需要人么”

    “那到时候,宫内谁最合适呢”

    这话一说,老刘一耳光“啪”的就抽自己脸上了。

    激动的给朱厚照“扑通”跪下,嘴里哆嗦着“殿下,老奴吃了猪油蒙了心啊”

    “这事儿,老奴就算是拼了这条老命也会帮着殿下促成”

    张小公爷只是提了个开头,然而老刘那也是计然商场上厮混过的人啊。

    他瞬间想到的不止是这些,若是货运得当那国朝运粮、运兵是不是也能用上

    那铁轨路他也是去看过的,太子爷说的载重的确能达到。

    虽然成本是高,但这是初造啊。

    若是能够生出利润来,自然是要请大匠们再行改进的。

    如果说铁轨路影响到了国朝的运兵、运粮问题,那么铺开到整个大明也就是时间问题。

    没有什么比帝国的安危更加重要的事情,即便是现在做不完也会逐步做完。

    到时候这可就是一个巨大的、贯通整个大明的铁轨路线网络,而自己将会成为其中的管理者之一

    太子此时参与,但他不可能永远的来打理这件事情。

    若是太子将来登基,那就更不可能来管了。

    如此巨大的铁轨路网,到时候会由谁来打理谁代表皇家

    而如此巨大的一条网络,相当于是天下漕运集于一身啊

    这其中的利润又是多少

    卧槽到时候自己的分红,那可真是要爆表啊

    “放心老刘,你跟本宫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本宫何曾亏待你”

    边上的张永对这事儿倒不是特别关心,他现在琢磨的是啥时候上战场练练手。

    他一心向往的还是刘马儿老祖宗那样,厮杀疆场、扬名宇内、名留青史

    “明日罢,今夜我先琢磨一番”

    亦是此时,来自于滇南的快马轰然冲进了京师。

    马上的军卒几乎整个人都要虚脱了,看着便知道他已经不眠不休的跑了多日。

    他的背上挂着一面旗帜,提醒行人避让于他。

    整个人冲到了宫门前便轰然滚下马来,对着宫门外的禁军侍卫们用尽力气狂吼了一声。

    “滇南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