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溯流文艺时代 > 第二二二章 赤膊上阵

第二二二章 赤膊上阵

作品:溯流文艺时代 作者:肉都督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没什么。”于东摇头回应,“只是没想到他写得这么好,比起之前,要进步很大。”

    “是吧,我也觉得很好,他很有天赋啊。不过感觉他的行文风格还是有些你的影子在,虽然没见过他,但是只看文字就能看得出他很崇拜你。”

    于东笑着点点头,阮小虎确实受到自己不少影响。

    至于这篇里面写的内容,于东一开始没往自己身上想,但是里面的一些细节让他没办法不把里面的事情往自己身上联系。

    如果里面写的是真的话,那小虎当时看的那篇就应该是《一天》。

    但是于东也不敢完全确定,文学创作这事……说不定是阮小虎在自己身边待时间长了,觉得自己帮了他很多,后来又看到《一天》,然后结合跟自己在火车上的那场相遇,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篇。

    不过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于东都不方便跟人说,即便是程砚秋都不行,因为这关系到阮小虎的以后。

    如果阮小虎只写这一篇,以后封笔不再发表,那也就无所谓了。但假如他以后写出了一些名气,这事对他就很有影响了。

    虽然人们对作家的私德非常包容,但也不排除因为这事毁了他的可能。

    “怎么样,有没有一种自己教的学生终于学成的成就感?”程砚秋笑盈盈地看着于东,“其实你们之间,跟里面是有点像的。你经常借他书看,平时还会指导他,不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么?”

    “成就感嘛。”于东也笑了,“有,但是不多,这小子还差得远呢。模仿我的痕迹太重,连你都看出来了。”

    “什么叫连我都看出来了,我看你是找打!”

    于东缩了缩脖子,然后一抬腿跨上自行车,“扯呼——”

    程砚秋喊了两声,然后迈着长腿赶了上去,一跃就上了后座。她已今非昔比,一整套上车的动作行云流水,稳稳当当上车之后,不用再做调整,双手也不需紧紧抓着于东,一手拿杂志,另一只手还能腾出来去挠于东痒痒。

    “落落同志,注意安全驾驶。”于东扭着身子说道。

    “你不是吹牛说不扶把也能骑么?”

    ……

    转眼到了十一月份,集的事情吉米已经谈好,最终还是交给了川省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那边虽然接受版税的形式,但是给出的版税点比川省人民出版社那边少四个点,这样的差距吉米当然接受不了。

    其实人民文学那边对这次的集计划并不太看重,他们更加关注《向西》的单行本,在谈判的时候,出版社那边也透露给吉米一些信息,假如《向西》在《当代》上发表后反响不错的话,他们会考虑以比较高的版税点来出版《向西》。

    ……

    十一月初,徽州府的游客并不算多,阮小虎运气不错,虽然已经进入淡季,却依旧每天能够带个小团。

    当然,他带的小团,其他人未必愿意接。

    其他导游都忙着“挣大钱”,像是那种“关系户”,打过招呼不能宰的游客,其他人都不想要,阮小虎却来者不拒。

    这次带的是两对老夫妻,他们穿着讲究——能出来旅游的基本不会穿得很差,不过这四位的气质一看就像是读书人。

    早上阮小虎去接他们的时候,一眼就看到其中一个老头手里拿着一本《当代》。

    这杂志这两天才出来,阮小虎自己都还没看。

    他通常会去书店在《钟山》《收获》《当代》《花城》这几本杂志中买上一到两本,书店老板跟他很熟,经常会借其他几本给他看。

    所以虽然经济拮据,但是这些杂志他总能都看到。他现在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赚了点钱大部分都拿来买书了,除了跟导游有关的工具书,剩下的都用来买文学类书籍。

    之前他在《青年文学》发了篇七千多字的,稿费拿了近两百,拿到钱后,他第一反应是后面可以多买几本书了。

    将游客带到旅店办住宿,办好后阮小虎听到拿杂志的老头跟另一个老头说:“这期《当代》又出了个大长篇,只有一半,你猜是谁的?”

    “谁的?”

    “于东的。”

    “于东啊,他也写长篇了?”

    “瞧你这话说的,之前《收获》上的那篇《混沌日记》不就是长篇?”

    “嘿,《混沌日记》我感觉一般,有些取巧了。倒是同期发表的《活着》很不错,余桦的语言朴实些,但是生命力显得更强。”

    “你呀,是有偏见了,我就觉得《混沌日记》很不错。当然,这篇《向西》显然更好……”

    阮小虎听到于东两个字的时候,眼睛就已经开始放光了。

    于老师又发了?

    他目光炯炯地盯着老头手里的《当代》,那眼神像是要把杂志给吃进去一样。

    老头看到阮小虎来了,笑道:“小导游,房间弄好了?”

    随后他又注意到阮小虎的目光,好奇道,“你平时也关注《当代》么?”

    阮小虎点头回道,“闲暇的时候会看看,没想到于东老师的作品也会发在《当代》,他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在《收获》和《钟山》发表。”

    “还有《科幻世界》。”老头笑道:“看来你对于东确实挺了解的。”

    阮小虎倒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这老人家一把岁数还看《科幻世界》。

    “老胡,看把你高兴的。”另一个老头说道。

    老胡笑道:“我不高兴,谁高兴?”

    说着他又将杂志递给阮小虎:“我看差不多了,借给你看吧。”

    “这怎么……”

    “没事,看完记得还给我就行。”说到这里,胡月明忽然想起了某个借书不还的不肖徒。

    ……

    《向西》一出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代》一年才出几部长篇啊,所以基本上每出一部长篇都会引起关注。

    特别是《白鹿原》正畅销,《当代》最近很受读者青睐。

    另外,于东这段时间也确实是火,《生化危机》先不说,改编自《寡妇之死》的电影《软刀》引起的反响不小,为原著带来不少名气。

    按理说,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这部才发表一半,一切还要等到全文发表完才能作定论。

    但是批评家们已经等不及要动手了。

    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兴起寻根文学,一批批乡土作品崛起。

    跟寻根文学密切相关的就是拉美起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现在人们一提到寻根文学,就会想到魔幻现实主义。

    《向西》也不例外,才出来一半就被打上了寻根和魔幻现实主义两个标签。

    一部分人觉得《向西》不过是寻根浪潮中,一部不太魔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实实在在的平庸之作。

    但另一部分人又认为,《向西》恰恰走出了一条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道路,现代的作家们可以学习拉美的成功,却不应该死盯着魔幻两个字,应该充分表现国内文学的特色。

    还有一部分人将《向西》跟魔幻现实主义区分开,认为这部就是套了点魔幻色彩的全景式现实主义,甚至可以归为新历史主义。

    批评家们起了争执,大家各持己见,谁都说服不了谁。

    本来这事没什么大影响,批评家们相互争论,都没说什么太过火的话。

    这些年的批评家还算克制,胆子都不大,撸起袖子干的比以前少多了。

    但是这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导火索,直接把炸弹给引爆了。

    余桦因为看到有人批评于东,觉得十分不爽,在《文艺报》的文艺作品创作交流栏目发表了一番“暴论”,矛头直指批评家。

    “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在应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法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有些批评家总喜欢教家写,就像是太监总喜欢教别人***。于东的《向西》在我看来,即便只有这半部,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但即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番“暴论”一出,之前骂于东的一下子坐不住了。

    干吧,撸起袖子干吧!干死这个余桦,之前先锋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没把你骂死,这次可饶不了你。

    他们现在不但骂余桦,还将于东骂得更狠,之前还算克制,现在基本上是刀刀见血。

    最牛逼的是,有一个叫方言吾的批评家对《向西》进行分段批评。

    其中有一处批评让于东印象颇深。

    “整个第十一章,两千五百七十多字,却分为了六十五段,每段不足四十字,此行文风格大大受到外语作品荼毒,失了我中国语言之美……”

    批评家们骂人,一堆圈外人又来架秧子,事情就热闹起来了。

    于东啥话也没说,但是事情因他而起,他就成了事件的中心点。

    余桦的说法有些太过直接,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激进了一些。于东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文学批判的看法跟余桦肯定不完全一致,但是对现在的一些批评家的看法却大概相同。

    现在很多批评家,只记住了批,却忘记了评。批评家本不应该去教家写才对,而是要将作品里面的东西以专业的角度批判性地呈现给大家。

    人在江湖,于东也就“身不由己”地也做了些回应,但是他的回应跟余桦又不同。

    这些人不是批评我么,那我自己我自己也可以批评吧,于东不得不拾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对《向西》进行了一番批评,写了一篇论文,文章的标题叫做【《向西》中宏大叙事背景与人物个人意识的冲突】。

    文章发在了后面一期的《文艺报》上,署名于西。

    虽然署名是于西,不过大家都知道是于东,因为之前《寡妇之死》里就有于西。而且《文艺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还特意附了一行小字,介绍了作者正是《向西》原作者。

    这篇文章一出,众人直呼于东脸皮够厚。

    还有人自己写论文分析自己的?!

    之后又有人开始研究于东的这篇论文,表示这篇论文功底深厚,知识点扎实,非常值得快要毕业的学生借鉴。

    文章发出去当天,余桦给于东打来一个电话。

    “你这招以牙还牙,绝啊。”

    于东笑道:“还不都是你逼的,你说你好端端的去惹他们干什么,你是不是这两年出名了,有些飘啊。”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这不都是为了你。”

    “噫!可拉倒吧,我看那些话你是憋了好久,就是借着这次的茬给说出来了。这事到此为止吧,后面他们再说什么你也不用理会了,过段时间就过去了。”

    “行,回头请我吃饭,这次为了你,我裤衩都撂出去了,直接赤膊上阵。”

    “吃饭多大点事,回头你来金陵,饭管够。还有,撂裤衩那不叫赤膊上阵。”

    “那叫什么?”

    “那叫光腚上阵。”

    于东跟余桦这边偃旗息鼓,但是争论依旧在继续。主要于东占了个燕师大毕业生的便宜,还亏了胡月明的帮助,燕师大系的校友这次在于东的论文出来之后就一致对外,写了好多论文分析《向西》。

    不过这一切都是圈内的事情,圈外的读者们压根不关心这些,他们只关心书好不好看。

    好在《向西》的群众反响挺不错,什么文学不文学,他们也不太想了解,反正这书读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就是舒服,人物就是有意思,让人笑,让人哭,让人发呆,让人精神焕发。

    于东本身读者基础就好,现在的通俗文学读者跟纯文学读者分得还不是太明显,重合度很高,所以于东的读者中很多都愿意看他的新书。

    《当代》编辑部最近作壁上观,看着大家吵吵闹闹,他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只要你讨论《向西》,就不得不提一句《当代》。

    ……

    十一月底,余量带着《深空》的稿子去了蓉城,于东则放下手中的笔,专心执掌教鞭。

    这段时间学生们有些松懈,他得给这些孩子们上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