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 第二百七十三章 鱼鹰舟下水

第二百七十三章 鱼鹰舟下水

作品: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作者:夏侯龙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李孟羲问鲁犁,鲁犁说,架子好做,只是没地方放,木匠营人手足够,放开了做,一晚能做四十个架子。

    李孟羲再问篓子能编多快,鲁犁找来编篓的老人。

    老人说,要是有树枝,藤条,一天就能编一个。

    现在是秋天,路遇的好多树木,树枝都干枯了,除非遇到像是杉树,松柏之类的常青树,树枝才能用来编筐。

    最后,老人说出了一个数,五个,一天最多能编五个大篓而已,这还是每日扎营,都能在营地四周搜到松柏枝的情况下。

    五个篓子,着实有点少了。

    李孟羲又问柳氏,问如果让妇孺营的妇人们,都帮着缝袋子,一天能缝多少袋子。

    “要是布够,俺们妇人们闲住没事,人又多,一天少说得小百十个袋子。”柳氏说到。

    缝袋子的工作量不大,一个妇人一天能缝制四个袋子,百十个袋子,也就是二十五个人的一天的工作量而已。

    妇孺营不止有二十五个妇人,柳氏没有夸大的成分。

    袋子缝制速度这么快,粗麻的织布速度就更快了。

    一架小织机,柳氏两天织一匹布,麻布织成,可以够做十个携行具所需的背带。

    如果按防雨袋的缝制速度,携行具,一天能做出一百副。

    如果按携行具骨架大制作速度,一天能制作四十副。

    按篓子的制作速度,一天只能做五个篓子,携行具也只能做五副。

    背带的生产速度,虽说平均一天,也只够做五副携行具的量,但是新的织机在做,木匠们有了一次成功做织机的经验,第二架做的更快。

    预计三四天后,第二架织机可以做成。

    到时麻布生产速度,是现下两倍,携行具制作速度,也是两倍。

    七八天之后,第三架织机做好,生产速度是三倍。

    半个月之后,这个速度很快就变成四倍。

    也就是说,最制约携行具生产速度的环节,在树条篓这里。

    麻布可以扩产,而树条篓受限于自然资源,没有足够的材料去编篓子。

    一天最多就只能编五个篓子,也就是说其他的木架袋子缝的再多,每天也只能做出五套携行具。

    关羽部战兵现在有八百人,每天只能做五套携行具,也就是说,这八百人,得一百六十天才能全员配备。

    一百六十天,是五个月,小半年,黄巾都打完了,携行具还没配齐,

    这可怜的后勤能力。

    之前编篓的时候,李孟羲问过那个很擅长编篓的老人,老人当时说,用藤编篓最好,再者就用竹条,实在不行,用树枝。

    春夏时节的树枝倒是还行,秋冬时节,树枝一掰就断,断然不行的。

    李孟羲告诉关羽,估计一天,也就能做五具携行具。

    听到这个数字,关羽沉默了。

    不管怎么看,李孟羲鼓捣出来的携行具极其好用。

    有能防雨的袋子,就算再碰到下雨天,士卒的被褥衣物放在袋子里,不至于被雨淋湿了。这一点极为重要。

    一天只有五具,相比八百人之众,太少了。

    李孟羲也觉得义军现在的后勤能力,虽说有一点,但是后勤能力还是极为薄弱的。

    李孟羲于是便问,问关羽,这北方之地,是否有竹林。

    “如何没有?”关羽反问。

    竹子也能在北方生长的。

    好像,北方,陕西秦岭一代,也有大熊猫的。

    当地也有大片竹林。

    既然北方有竹子,现下义军在冀州境内,冀州地理位置,大致在后世的河北境内。

    河北肯定属于北方,或许随后行军,能遇到竹子。

    携行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原材料如此稀缺,看来,往后游骑得多一个任务了,每日除了散出去找水源以外,还得注意看哪里有竹子。

    但凡碰见一片竹林,哪怕这片竹林就百十根竹子呢,这百十根竹子就足以解了燃眉之急。

    百十根竹子,给劈成竹片,再怎么着,也能编五十个竹篓吧。

    商定让游骑多留意何处有竹,刘备和关羽都点头赞同。

    携行具之事事关战兵营,关羽比李孟羲更为上心。

    此间事了。

    李孟羲想起,还有一事,也相当重要。

    鲁犁不是说,把鱼鹰舟做好了吗。

    “鲁犁,船在哪?走,拿上,咱去河上试试。”

    鲁犁跑回去,眨眼间,便扛过来一艘小舟。

    跟李孟羲记忆中的一样,这小船是成H形的,左右两个船舱是香蕉形状的。

    李孟羲好奇,木匠们用木板做成的小船,密封性是如何保证的。

    鱼鹰舟很轻便,鲁犁扛着就能轻松扛走。

    不知为何,李孟羲总觉得,鲁犁把船做的小了点。

    可能是因为见过真正的鱼鹰舟,印象深刻,所以才能感觉的到细微的差别的吧。

    民夫营效率很快,大概是上午,顶多有九点多的时候,那时候还在救治伤兵,也就是那时,刘备下令,今日依然原地扎营。

    也就是说,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四点,就这么段时间,民夫们用麻线,编好了十四张渔网。

    鲁犁扛着船,一些士兵带着渔网,一群人浩浩荡荡朝河边走去。

    众人目光汇聚,皆是视向鱼鹰小舟。

    所有人都惊奇,这么小的一个小船,能浮在水上吗。

    鱼鹰舟下水,下水之后,一下就出现了问题。

    首先不知怎么搞的,这船一边高一边低,其次,可能是船舱做的有点小,浮力不够,入水线很深。

    李孟羲隐约觉得有些不妙。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木匠们第一次做船,能保证不漏水已经十分难得了。

    船在水上放了一会儿,没沉。

    也就是说,没有进水。

    “谁水性好?上船试试。”李孟羲向众人问到。

    立刻,就有一名士卒自告奋勇,走到河边,趟着水走近鱼鹰舟,一脚往上踩了上去,就这一脚,鱼鹰舟被一脚踩的一边一歪差点沉到水下去了。

    士卒慢慢的爬上鱼鹰舟,一脚踩着一边的船舱上的挡板,晃晃悠悠的站稳,最终,虽然船舱都快完全没进水里了,但是,足够证明,如此轻量化的船只,能经受的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的。

    还不错。

    当站在船上的士卒,很快因为船进水了,船往下沉,被迫跳进了河水中之时,李孟羲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