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重生之暴君 > 二十二 夜讯

二十二 夜讯

作品:重生之暴君 作者:赫连春水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二十二 夜讯

    这种刷刷声太轻微了,简直就像什么东西迅速掠过雨幕穿过竹林时衣片带起的气流声。

    姬苏聚精会神的听着,手臂突然一软。

    完蛋了!

    姬苏暗叫一声不好, BIAJI一声,摔在地上。

    郭义猛的睁开眼化成一道黑影往里间奔去:“殿下!”

    姬苏紧张又尴尬,弯腰手摸着腿,睁大眼睛看着眨眼间就冲进来的郭义,还有破窗而入的常孟人、于淳廷。

    看着两人手里雪亮雪亮锋利无比的刀与剑,姬苏咽了口口水。

    ——妈妈,我好害怕,我要回家。

    ——————————

    侍卫们的房间紧挨着姬苏与郭义的,房间里没有灯却开了门窗,一只箭鸷抖着身上的雨水,利尖的嘴灵敏的梳理着身上的羽毛。

    正在此时一道黑影幽灵似的出现在门口,这人一身黑衣,头上戴着斗笠,倒也不急着进房,抱手依在门边像是侧耳在听主房里的说话交谈声。

    姬苏可怜巴巴的一边看着于淳廷,一边痛得抽气:“那是我的,你还给我。”

    于淳廷拿着笔筒走出去,然后空手走回来:“殿下要顽可以,可夜间不能置于床头睡觉,方才踩到那物摔一跤未酿成大祸已是幸事,若殿下执意,在下不介意背了罚把笔筒与院中所有竹子都砍了。”

    ……

    姬苏可怜的看向常孟人,常孟人点头,表示同意于淳侍卫。

    一扁嘴,姬苏再看郭义,郭义正在给姬苏揉腿,像是头顶长了眼睛似的,声音严肃:“奴才以为于淳侍卫说得是。”

    憋了半晌,姬苏弱弱的哦了一声。

    好险,马甲保住了。

    门口的黑影听到这里方进了房,径直找到案几,拿了陶杯给自己倒茶水。箭鸷盯着他看了一会,又低下头去。

    过了一会儿常孟人与于淳廷方回来,见到房里多出的一人一鸷也不吃惊,反而低声问:“陛下可有密令?”

    来人嗯了一声,“竹纸呈上,陛下大喜,于朝上集思广益,全境建立造纸局推广此纸,明年春天实行科试。”

    “即于春、夏、秋,各地乡、县、府州三层考试,试题以法、儒、术等大贤能人所着之书为题作试卷。拔头者,来年春初入京城行京试。得进前百者,殿前陛下亲考,观为人、观书品、观才能,兼优者,再审家世出身,着翰书院为庶官,考察三年为放地方乡县官。”

    常孟人吃了一惊,看向于淳廷。于淳廷听得此言,面上并无什么变化,反而像是了然若胸的微微点了点头。

    “陛下此举,那些世家望族且不阻拦?”

    于淳廷问。

    黑影像是笑了,喝口水,声音在黑暗里只隐隐比蚊子嗡声稍大一点:“朝上广议,世家望族可以各地书院收取门生。到了殿试,为陛下所赏识者,陛下可收之为门生。”

    朝官门生!

    天子门生!!

    很好,读书人有机会成为世家望族朝廷大员的门生,然后成为他们手里有用的控制地方的力量。

    世家们也更高兴,帝王把权力分放到他们手中,而且画出一个极大的饼:你的门生若有能耐,就给我当弟子。

    这是帝王血洗世家根基后表现出来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显然是长期的,可见并可得的。

    天下的世家与文人名士庶人寒门们又要疯狂了。

    还来不及吃惊,黑影又丢下一个炸弹。

    “此纸现世,陛下又于朝上商讨,各地邸驿分为通政邸,五日一送一返,专责定期送传圣上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情报。陛下戏称之:邸报。”

    若是姬苏听到,定要吃惊到跳起来。

    ——什么科试?分明是科举!在华夏,科举始于隋文帝在位时,终于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就算朝代更迭,都是很长久的封建社会官员选拔选用的有用手段。

    至于邸报,分明就是那个邸报!

    华夏的邸报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亦称邸抄,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邸报是华夏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还是从宋朝开始的。

    历史或许隔着时空并不相同,但却惊人的相似。

    可惜姬苏没有听到,不然要在心里疯狂吐槽顺带震惊到麻木:渣爹竟然能从一个竹纸的发明弄出来这么多事情,并且从中寻找到与世家贵族们的平衡点,把社会向封建推进,谁说武人只有暴力呢?

    若是知道,姬苏会更加小心翼翼,甚至表现平凡,根本不会为了自己舒适而当搬运工,同时也会对武帝更加防备。

    可惜姬苏此时并没有听到。

    讲了京城的消息,常孟人方道:“如陛下所言,那些残王对二皇子出手了。郁、棣二人必然有关联,并州府郎那边我等已经派人过去再次细查,叶家公子我就关在皇子府的地窖当中,你做些手脚我再把他放回去。”

    “好。”

    “今日回去,知义与我抱怨遭个伪皇子遣来遣去,怕得介天要他跟在身边,连上个西间都要他在一侧守着,气得他都想把人切了换个人顶上。”

    黑影笑道,常于二人闻言想像了一下,都忍不住无声的笑了。

    常孟人看着于淳廷走到箭鸷身边抚摸它的羽毛,笑道:“快些把叶家公子弄走吧,我们可答应教殿下御、射之术呢。成天关在这院子里难受得很。”

    “皇子府这两日又来过一拔刺杀,好在衙卫官兵人多,挡住了。那边实在不安生,我和知义倒是羡慕你两人,陪着小殿下躲在这里过自在日子。”

    “小殿下能想出竹纸这种造福天下流芳百世的东西,竟是聪慧,不若我与你们之中一人换换,换我过来陪殿下顽?不知我不在时殿下又顽出什么好东西来?”

    “去去去。”于淳廷闻声赶人。“不换,你二人脸面在外显路过,怎能出现在此?快去看那叶家公子去。”

    黑影摇摇头,丢下句:不讲义气的,脚尖一点,如乳雁投林越出窗外便又像道幽灵般快速消失在雨夜当中。

    见他走了,常孟人道了声睡了,便径直回了自己房间。于淳廷拍拍箭鸷的头,无声走到案几前坐下,从怀里摸出姬苏的笔筒来,置于几上,黑暗里只见嘴唇微微掀了掀,房间里忽然出现另一道幽灵似的黑影。

    黑影跪于地上行了礼,同样亦只有嘴唇翕动未有声音。

    过了一会于淳廷自怀里拿出一张折叠得极小的竹纸递给这黑影,黑影架起箭鸷,如同先前的那位那样,无声的消失。

    关了窗,于淳廷再次回到几前坐下,拿起笔筒来把玩。

    这就是个简单又平常的竹子做的竹筒,筒身微胖,四周打磨得很光滑,并没有其他异样。

    转摸了一阵,于淳廷又把手伸进了筒内,慢慢的转着圈摸着。

    小孩子好玩,便是自己再没带过孩子都知道这个天性,但像姬苏这小崽子居然那么宝贝一个平常的竹筒,就是有哪里不对劲。

    于淳廷相信自己的直觉。

    然而摸了几圈,他拿出手,把竹筒提起来端详:自己想错了?

    若是错了,那小子的爱好还真不同常人。

    无声的笑了笑,于淳廷拿着竹筒走到里间躺下,把竹筒放到床头边,打定主意从明天开始,好好伺候自己的二皇子殿下。

    爱好不同常人的姬苏提心吊胆了一整夜,到了寅中照常被喊了起来练功,于淳廷顺手把笔筒还给姬苏,温声道:“殿下,此物夜间还是放在案几上,可不要再置于床头,以致滚落于地,害得殿下起身踩到摔跤了。”

    见到笔筒还回来,姬苏松了口气,上前抱着于淳廷的腰笑嘻嘻道:“我知道啦,以后我放到床里,就不会滚下床了。”

    于淳廷:……

    郭义:……

    常孟人:……

    殿下这是得多喜欢这个笔筒啊。

    雨到了午前终于停了,然而天依然阴沉沉的,下午姬苏午睡起来,常孟人在院子里挑竹子。

    姬苏好奇的去看,常孟人选的是根并不粗的竹,微微带些硬须的根部,已经削了须,在下方钻上了五个孔,此时正在打磨孔洞,与姬苏记忆里的箫有着外观上的区别。

    “这是什么?”

    姬苏好奇的歪着头打量。

    郭义跑着追上来:“殿下,您怎能披头散发就出来呢?”

    嘴里说着却也没有非要姬苏回房,反而半蹲着用梳子给姬苏梳发,再用丝帛长布扎起来。

    常孟人一边用指刮着孔边感受粗细程度,一边回姬苏:“这是尺。中通无底,管体一尺八寸,歌口为外切半月形,正面开四个按孔,背面开一个按孔。”

    “在下马上就能制好,等会便教殿下吹奏。”常孟人见姬苏好奇,干脆停下工,把尺递给姬苏。

    姬苏左右上下的打量这个乐器,隐隐的有种熟悉感,但不确切,于是试着把歌口抵到嘴边,呼呼的想吹,吹出来的只有细细的呼声。

    “根本吹不响啊。”

    姬苏皱眉,拿着尺看了又看,把尺又放到嘴边用力。他动作可爱,惹得常孟人嘴角都翘起来,伙计与匠人们都纷纷背过身抿笑。

    常孟人等着姬苏吹玩了一会方接过手:“殿下先去顽会,做好了在下在廊下等你。”

    姬苏得了信,又梳好头,于是转头与郭义道:“那我去灶房找小桃玩。”

    不等郭义说话,姬苏拔腿就跑。

    郭义哭笑不得,看了看手中的梳子又看看姬苏跑远的身影,扬声道:“别跑用走的,可别摔了。”

    姬苏一边跑一边哦哦应着,眼看着就到拱门,结果面前突然出现一道肉墙。

    *******************************************

    本来想让姬苏掉马,想想还是循序渐进吧,不过姬苏不知道于淳廷已经有怀疑的了。

    笑,情节发展得慢,主要是想通过几个事物做为这个朝代的发展过程,顺带让武帝的形象渐渐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