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节

作品:在年代文里当厂长 作者:番茄菜菜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杨秘书看着侃侃而谈的领导,真的怀疑她有三头六臂。

    明明那么忙碌的一个人,怎么还对美国那边什么样如数家珍。

    怎么做到的啊。

    “你们这里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吗?”

    八十年代初的国产电影,其实南雁也没怎么看过。

    “电影是国外的艺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南雁提到了京剧。

    对南雁而言,她更熟悉其他剧种。

    倒是对京剧知之不详。

    不过不妨碍忽悠人,“即便我们听不懂意大利语和法语,这也不妨碍我们欣赏歌剧表演,京剧也差不多。”

    “但京剧并没有像意大利的歌剧那样传播到其他国家。”

    南雁笑了起来,回答这位生物学家的问题,“大概是因为在过去几百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也没有去海外殖民其他国家吧。”

    那位生物学家听到这话微微错愕,好一会儿这才开口,“赫尔曼,亚瑟的妻子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姑娘。”

    被拉下水的赫尔曼·希克斯也只是含蓄的笑了笑,似乎无意和南雁提到儿子和前妻。

    尽管南雁不时的会表达一两句锐利的想法,但整体而言这位四机部的副部长,还是很好的尽到了一位东道主的情分。

    招待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学术代表团。

    甚至在晚宴结束后,有几个专家想要去听听京剧,看看与意大利的歌剧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然,我做安排,明天晚上如何?”

    “能邀请kelly你一起去吗?”

    南雁笑着应下,“我很乐意收到您的邀请。”

    明天剧院表演什么还不知道。

    但在送几人到酒店后,南雁已经拿到了明天的表演剧目清单。

    “那就《定军山》、《失空斩》、《武家坡》和《四郎探母》吧。”

    郑主任对这几个选段倒也算熟悉,“要不要加一些现代的京剧唱段?”

    “我觉得小高选的这几个就挺好,经过人民群众认证的,久经考验的才是好的曲目。”

    于主任觉得南雁选这个《武家坡》和《四郎探母》似乎另有玄机。

    一个是薛平贵与王宝钏夫妻相遇,一个是杨四郎探望母亲佘太君。

    怎么瞧着,似乎都像是专门为贺兰山的父亲选择的曲目。

    不过还能指望这位德裔科学家留在中国吗?

    真要是搞这么一出,只怕中美之间的关系都能出现裂缝。

    挖人不要紧,但得看怎么挖。

    你从日本搞来一些人,即便是小鬼子闹腾的厉害也无所谓。

    但赫尔曼·希克斯的象征意义太大,挖他是真不行。

    于主任他们陪着南雁去剧院那边,因为要安排一些事情。

    “我不熟悉这些唱段,麻烦给我找来这些唱词,我晚上翻译一下,明天也方便他们看一看。”

    她考虑事情十分周全,毕竟中文与外文之间的隔阂,总比英语与意大利语的区别大。

    看那些老生的大花脸也不见得能欣赏出什么。

    做足了工作再说。

    办公厅的郑主任瞧着南雁拿到这些唱词,“要不我找外交部的来帮你的忙?”

    哪能把这事都交给高南雁一个人办。

    “没事,我先粗翻一下,明天上午再请外交部还有搞翻译的几位老师给润色下。”

    郑主任想了想觉得也行,这样似乎更稳妥。

    他一大早就安排人去四机部那边,等拿到南雁翻译的草稿送到外交部。

    外交部的笑了起来,“这还用得着我润色?”

    已经翻译的很到位,特别留意的联系了一些欧美的故事来做印证,更方便了解这唱词。

    “是高南雁的手笔?”

    “您怎么知道?”

    外交部的笑了起来,“听说她昨天被喊去帮忙,又能熟悉这些国外典故的,除了她你也想不出第二个人来。”

    外交官需要通晓古今,毕竟接受采访时很可能要引经据典,你不熟悉古今历史很容易被记者们坑。

    但其他领导的话……

    说实在话,最熟悉历史典故的还是去世多年的主席。

    他熟知历史,也能从历史中学到许多,用这些历史总结的道理深入浅出的教育大家。

    较之于他对历史的熟悉,现在国内的领导的历史学一个个的都不怎么合格。

    高南雁的历史学成绩如何不好说。

    但能够熟练用典,又能把英语说得如此流畅如母语,专业人士也不过如此吧。

    毕竟术业有专攻,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汉语言专家还是个语言大家。

    跑腿的秘书把这话带回到办公厅,郑主任沉默了好一会儿,“那成,就不用去再跑这一趟了,对了你去四机部那边,南雁同志上午有什么工作安排?”

    秘书立马答道:“说是要去清华开一个座谈会。”

    “今天上午,希克斯教授是不是也要去清华?”

    “好像是……”

    郑主任一阵沉默,所以这是无意的呢,还是有意的呢?

    作者有话说:

    南雁:无意的,见到他我躲得远远的,省得被老先生碰瓷。

    第217章 怪胎

    谁都知道, 赫尔曼·希克斯原本不在受邀的学术代表团行列中。

    他的执意到来,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昨天点名要南雁过去后,也不曾与之交流。

    这位德裔美籍科学家的态度着实让人猜不透。

    今天上午两人又有可能在清华碰面……

    秘书小声说道:“高副部长应该不会吃亏吧?”

    自家人, 率先考虑的当然是吃亏与否。

    郑主任则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吃亏?谁能让她吃亏呀, 我怕的是她把人老教授气着。”

    秘书:“……”

    好像是这个道理。

    昨天高副部长那可真是舌战群儒, 一点不肯示弱于人。

    也不知道是美国的学者不善言辞, 还是高副部长的嘴皮子太过麻溜, 愣是一点没输人。

    这位希克斯教授跟高副部长正面对上,还真说不好。

    “理论上是长辈,应该也不会太欺负人吧?”

    郑主任笑了笑, “这可说不好, 你安排人过去盯着点。”

    说是盯着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真要是打起来,他们能做什么?

    只怕主任过去也不见得能拦住啊。

    秘书不太放心, 亲自去清华那边盯看。

    到访的学术代表团有他们此行的目的,学校和研究所本就是他们要去的地方。

    座谈会也好、讲座也罢, 这才是最常见的方式。

    陪同着的多是学部的委员,也就是后来的院士。

    因为专业性较强的缘故,行政官员往往无法应对这些学者们的专业性问题。

    为了避免太过尴尬的情况出现,便十分有自知之明的不与之同行。

    只是谁能想到, 这群学者专家们在游玩的时候都能提出为难人的问题。

    意外之所以称之为意外,那是因为发生的突然。

    像他这么上赶着去凑热闹的, 大概也不多见吧。

    秘书到了清华这边, 就看到学生们往礼堂那边去。

    乌泱泱的一群人将大礼堂塞得水泄不通,秘书也挤不进去, 只能站在窗户旁边垫着脚看。

    听到希克斯的声音时, 秘书眉头一皱。

    也不知道谁来给这位老教授做翻译。

    不然学生们能听懂这全英文的讲座?

    不过这种讲座应该不会涉及到太高深的内容吧?

    不知道学部委员们是不是带来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