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27节

第2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桓凌深深吸了口气,细看着那个极外表普通,内里沾满油墨,甚至有些脏旧的盒子,满眼都是惊艳:“这法子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有此物在,以后读书人便可自己印书,再不须仰仗工匠、书局,可一转当今匠人之书而至士人之书矣!”

    他拿着一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铁笔,又摸了摸钢板、蜡纸,看向宋时:“这板子上似乎能摸出细细的纹路,这纸光光滑滑的,是涂了油还是浸了蜡的?是拿铁笔在铁板上将纸划破,然后隔着网子涂一层墨汁,印到下层皮纸上的么?”

    可这墨汁怎么完全不洇,印出来的笔触如此纤细刚硬?

    宋时摇摇头,含笑解释:“不是把纸划破,若是纸破了油墨就洇成团了,只是把纸上涂的蜡层划掉而已,用力是有技巧的。而且这墨是加了油和碱特制的油墨,调起来挺费工夫的,我带来的也不多,回头还得在你这儿做。”

    他看桓凌满脸艳羡,似乎跃跃欲试的模样,便拿起一支笔在他眼前晃了晃,道:“硬笔的握法跟写法都和毛笔不一样,我教你。”

    他的握笔手势是小学老师盯着练出来的,长大以后虽然散漫了,但要教人用笔还是能摆得出标准姿势的。

    桓凌模仿他的手势捏住笔,目光落在他垫着笔杆的中指指节,皱眉问道:“这手是怎么回事,因何故红成这样?”

    哦,写字磨的嘛。

    用毛笔和硬笔的姿势不一样,雕版时又特别需要控制力道,捏笔捏得稍微重了些,就把手指磨红了点儿。不过不要紧,以后写多了,长了茧子就好。

    他随口解释了一句,给桓凌铺了一张新蜡纸,叫他自己试着写写——不要太用力,免得把纸面划破了。

    不过持惯了毛笔的手初次握硬笔,终究不像他以前有过二十几年经验的那么容易上手。桓凌用力捏着笔杆,在纸上一下下划着,终于明白了宋时的手指为什么那么红。因蜡纸上的蜡层极薄,他也不好观察落笔是轻是重,仅有在磋破纸面时才能分辨出力道,下次运笔再轻一些。

    他写了几个字便撂下笔,摇头笑道:“这可真不容易,我怕是得练几个月才能上手。我看你前些日子指上还没压出红痕,想来是这些日子制出铁笔、钢板来才开始苦练的?你这天份,为兄实在比不上。”

    不……我这也是苦练了好几个学期,还买了庞中华硬笔书法教程才练出来的。

    宋时谦虚了一句:“师兄谬赞,我也只是比你早练了些日子,你往后多练练自然就好了。你只是写字时的力道用得不对,腕根贴在纸上借力,指尖要活……”

    他把桓凌按在座位上,一手压着他肩膀,另一只手上去拢住他的手,用力捏住指尖,带着他往纸上划。

    效果……好像不大好。这么拢着别人的手其实不好用力,刻时也感觉不到力道对不对,电视上演的果然都是骗人的。

    不过当年他初到桓家,桓先生叫小师兄盯着他练字时,他就觉着按岁数、按身份,都该他盯着这个孩子练才对。如今一晃数年过去,他终于凭着一手钢笔字胜过这个小师兄,管他效果不效果,先要过过教人的瘾。

    他拖着桓凌的手刻了几个字,低下头说:“师兄感觉到该如何握笔、如何用力了么?就这样慢慢来,不要着急,我多浸几张蜡纸给你练习。”

    桓凌只觉着被他覆住的右手不像是自己的,但凭他握在手里拖着,想要挣开,却使不上半点儿力道。左肩上紧压着的胳膊、背后贴近的体温也叫他全身绷紧,背上渐渐洇出一圈汗水。

    怎么才四月天气,就热成这样子了。

    他压抑着呼吸,垂着头说:“时官儿先放开手,我自己试试。”

    嗯?这是想用称呼反抗他的教学?宋时沉默了一下,觉得不上算,硬将半啦身子都压到桓凌肩上,说道:“古人都有一字师的说法,我教师兄印书,也够得上个‘师’字了吧?师兄叫一声宋老师,我就放手。”

    宋老师?

    桓凌下意识想看他一眼,看看怎么突然生出让师兄叫他老师的念头,但头刚刚抬起,目光落到他握着自己的手上,便即强压下去,低低地、无奈地叫了声“宋老师”。

    宋老师终于肯放开手,还在他背后拍了拍,笑吟吟地说:“看你这一身的汗,都是在城外等我时晒的吧?你先去换衣服,这张纸不用印了,等你多练几张,觉着自己刻得力道适中、刻出的字好看了咱们再印。”

    他想把自己教学失败的实证拿走,桓凌却按住那张纸道:“这张纸还能再用,且留给我吧。”

    ……没事,小师兄就是节约。等他拿这纸多练几回,把纸面都划满了,就显不出来他握着人家的手也没教好力度了。

    宋时自我安慰了几句,便说:“回头我叫匠人给你做一套新印盒,你想什么时候印书,什么时候自己就能印了。这套我还得先用它油印一部《白毛仙姑传》,拿去建阳卖了,扬扬武平县的名;然后用它印个几百份邀请函,请福建名士才子都到咱们建的讲坛讲学,你看如何?”

    桓凌沉思了一阵,眉头微皱,却是不太赞同。

    宋时诧异道:“师兄的意思是不能请人来讲学?可前朝朱陆两家鹅湖之会的盛事,至今学子仍是人人称羡,本朝太祖也极重视读书,我欲在武平设一场由本地名士共同论经析理的大会,难道不成么?”

    桓凌微微摇头:“我不是说这个。讲学自然是我儒家盛事,我不赞成的是你先印了《白毛仙姑传》去卖。你这印法开一代先河,字体也博采众家所长,又借这刻笔的特色独竖一帜,是名士大家的印法。若你先印了书放到书局里去卖,那便是将这士人之书变作了匠人之书,可惜了你的印法和笔法了。”

    也是啊……

    油印对现代人来说简单,好像随便来个中学生都能帮老师印卷子,可如今在这大郑朝却是只有他一个人能刻版,想找个接手的人都找不着。

    要印这书,首先得找个识字的匠人来,这人要能耐下性子花大量时间改练硬笔书法,最后还得有套字帖给人练,都练好了才能开始练习刻版、印刷。他教小师兄这么个殿试前十的天才学神,也不能一步教到位,换了别人,得多长时间才能教会他印书?

    那这套书就不能随便卖了,可以包装一下当个小礼物,随邀请函一道送出去。

    他便说了这意思,桓凌这才点头:“当今才子名士皆有些傲气,你就发了请柬过去,他也不一定肯来。若将这书随赠送过去,哪怕人不肯来,看见这书也要钦佩你别有才思清韵。”

    咳,小师兄真会说话。

    宋时也特别真诚地夸他:“小师兄也是我认识的第一才子,等书做好了,我第一个送给你。”

    桓凌看了他一眼,似乎不敢接受这第一才子之名,犹郁了一会儿,却只轻轻点头:“那为兄就等着师弟的书与请柬了。”

    既然油印从普通的,只能印个试卷、小报、私印书档次的技术提升到了士人专用等级,那印的东西就得少而精了。

    既然是走高端路线,索性就再高一点,《白毛仙姑传》搞起限额供应,只给进士、致仕在家的官员赠书,没官职的给一张请柬就行了。

    书由他亲自刻印,每一页都经他跟桓小师兄联手精校,有错的旋即挖版改错,细细印在光滑雪白的皮纸上。唯有绣像他自己来不了,好在原先叫匠人印的那版里就有画好的插图,府里也有极好的雕版工,桓凌这分府之尊要寻人干活,在班的匠人自都兢兢业业,不敢敷衍,照着原图精雕细刻了出来。

    封面也配了图,从上到下分别画着三个传统仕女风格的女性:最上的是扎红头绳的布衣少女,中间是披着白发的女子,左下却是挽高髻的雍容少妇,象征喜儿一生的转变。

    ——其实按他本心,只画上面两个就行,不过现时的观众喜欢大团圆,他又不想处处搞土改,最终只能折中妥协。

    因封面要画图,就没用市面上常用的蓝纸,而是用白色粉笺作封皮,先印绣像,再由画匠给人物描上色。他自己只管刻了一份仿宋体的主副标题印成书签,让人粘在晾好的书封上。

    印书数量是按着这几年《进士登科录》里福建籍考生的数量来的,请柬却是足足印了上千份。不光举人、秀才有份,连同还没考上秀才,但有诗文在书生间流传的名儒、处士、山人都能得着一份。

    不过这种邀请函只是听课的邀请,跟客户的讲学邀请函不完全相同。

    两份邀请函都是现代风格的折叠请叠,封皮上印着交融水墨和木版画风格的交椅山,山体怀抱一座讲坛。唯有右侧配的字不同——一者是邀请对方来讲学,一者是邀请对方参加这场大师讲学的盛会。

    内页则是他自己写的《修建福建省名士讲学会坛记》。

    文中细细记述了他观武平县衙差清丈土地时,见豪强多占田地而使百姓穷困,贫家子弟无力念书,恐致武平县文气渐衰的痛心与悲凉。为使本地书生有地方开文会、讲学,为使百姓能听到圣人至理,他特地挑了交椅山风景秀致之地,为真学者建起讲学论坛。

    但这青山环抱之地、端阳丽景之天,若只有武平一地的书生得享讲学的乐趣,也忒辜负这美景和讲台了。故而他特地印出邀请函,请全省名儒才士,凡有兴趣的,皆可趁端阳长假到武平县参与这场儒家盛事。

    ——讲文学也好、诗词也好、经义也好、性理也好,只要真有才学,讲学内容不涉时政、不影射当今天子与朝廷大臣,什么都能讲。

    字体纤细刚劲,画面清丽秀致,含意无穷,纸亦是敷粉涂腊的厚实皮纸,足可当作案头把玩的佳品。

    宋时亲手糊了个挺实的纸袋,装上一套邀请函和书,双手递到小师兄面前,含笑邀请:“下月端午正日,我武平县便要开讲学大会。若不幸没有别家名士到场,就全丈师兄你撑场面了。”

    怎么会没有别人,他亲眼看着宋时刻版,还帮着他校过书的,拿到这邀请函,都恨不能端午节立刻到来。那些不曾见过的,哪儿有不被这套书函一眼惊艳,立刻就想见见制书人的?

    桓凌接过纸袋,看着书封和邀请函上纤秀却极具筋骨的文字,再看一眼宋时长身玉立,弈弈神令的模样,下意识比较了一下——

    还是字不如人。

    第45章

    第一届福建省名家讲学交流会暨武平县思齐讲坛竖碑仪式的邀请函和赠书既然做出来了,宋时便借了桓凌的家人, 从他爹和黄巡按、方提学两位相识的御史大人起头, 按着名录将邀请函套装送了出去。

    他估摸着上官们不会趁端午来参会, 不过领导来不来不要紧,他们将礼物送到, 就为表明一个态度而已。

    不过他还是给有可能来参会的领导准备了一排领导席,摆上条桌、交椅,严严实实地罩在石墩上。领导席后是嘉宾席, 布置档次就要比领导席低一档, 只有交床没有椅背。而再外层的观众席则又低一档, 只能两三人挤一桌条桌条凳。

    讲台上布置好讲桌、座椅、遮阳伞,讲台下也建起遮阳棚遮阳, 按人头摆上茶杯、薄荷艾草驱蚊水、瓜子、鲜果、粽子, 场外服务人员随时进场斟茶倒水。

    没有入场邀请函的, 必须得有参加者邀请, 或是出示本人科考中试的证明才能入场——今年是头一年筹办这样的大会,从主办方到参加者都没经验, 宁可少放些观众进来, 也不能让来历不明人的轻易混入。

    宋时临时回了县里一趟, 请父亲主持会议, 给本县在班的衙差和帮身白役们开了个会, 重点强调会议期间的安全工作。

    要防火、防盗、防重大意外事故。

    全县必须建起突发事件紧急响应机制。

    定岗定责,工作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

    这一开起安全工作会议来, 当年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他们这些私人旅行社学习的东西就都神奇地回到脑子里了!现代社会的记忆真是宝库,曾经学过的只要不忘,都能成为他建设社会……大郑时代新武平有宝贵助力。

    他在县里勤勤恳恳地开会,桓凌的家人也将邀请各位上官来武平指导讲学大会的邀请函递到了黄巡按与方提学府上。

    方提学其时正在漳州府主持这一年的科试,自然接不到邀请函。黄巡按倒是在家,拿到那份清新雅致的邀请函和比第一版更精洁出奇的《白毛仙姑传》,登时就眼前一亮,捧着文字细细看了几遍,感叹道:“这竟是印出来的!怎么印得出如此清新隽逸的文字!虽是笔致太过瘦削,筋骨毕现,血肉不够丰实,可这纤如发丝的文字他是怎样雕出版来的?”

    田师爷也拿着自己那份请帖,跟方提学的两份细细对比,沉吟道:“大人可注意到没有,这满纸文章竟和人写就的一样——只除字划太纤细刚硬了些,长短疏密、向背承接俱有章法,全不似寻常印书,字体大小疏密一均到底的匠气!这位宋公子又从哪儿寻来的高手雕版匠?”

    他一个中县县令的儿子,天幸得着个会吹玻璃板的匠人也罢了,怎么还能有这样的雕版匠?

    黄大人摸了摸邀请函上精细的山水,道:“上回听白毛仙姑传,我便疑心是他叫人做的,结果果然如我所卜。这回这种新雕版,我看也不是什么匠人之作……匠人怎敢轻易用新字体,又怎能将这字划转折交叠处都刻得精细入微?我看他创出这种字体,定是故意炫耀技法!”

    这新雕版技法也好,这邀请函上提到的讲学大会也好,的确都叫人心向往之。

    田师爷看出他心动,主动问道:“大人可要去看看他那讲学大会能做成什么样子?”

    黄巡按深叹一声:“我去年才从武平回来,怎好立刻就再去?不成,贤弟代我去看看罢。”他忽然想起在外吊考学生的方提学,自问了一声:“印山兄在哪一府吊考,不知赶不赶得及过去?我去信问他一下,若他有空便能过去,省得像我这样遗憾。”

    遗憾啊!心爱的幕友与同僚都能去,只有他不好意思赶去。

    田师爷安慰道:“等学生回来,必定给大人细细描述那大会的景象,再多捎几本他亲手印的新书回来。”

    田师爷收拾东西,踏上去武平的路,黄巡按的信也递到彰州府,附上自己的请柬,告知方提学他去年取中的学生宋时办了个讲学大会,还印了这样新奇的帖子。

    彼时方提学正填着彰州生员的名次。

    他是将儒童的院试与生员的科试两道考试连下来考的,这些日子不在监考便在判卷,衙门根本不许人出入。直到科试大榜填完来,他才从学庙改的临时学道衙门出来,接着了黄提学的信。

    看了数日内容、字体都大同小异的卷子,突然看见这个清新秀致的请柬,简直有种一洗胸中俗气的舒畅。

    请柬做得雅致,请柬里印的文章也醇和雅正,不愧是他亲自点了全府第三名的学生。彰州这边既然已经考完了,就直接去汀州——反正如今离着端午也不远,到府里不必急着叫各县诸生来应科试,先到武平见识一下那讲学大会,再回汀州府吊考学生。

    上回宋时取到前三,不必考科试便能下场应秋闱,他本还以为见不着宋时了,想不到他们师生还是这么有缘份。

    方提学含笑摇头,叫人传信彰州府道辞。

    彰州府上下自然要设宴送别,酒宴上方提学说起自己下一场要去汀州吊考,本地陶知府便叹道:“若去汀州,离着武平县就不远了。听说那武平端阳节时要办一场讲学大会,定是福建才子士人的盛事。可惜下官负着一县重责,离不得本县,不然也真想去听一回。”

    嗯,怎么武平县的事,这彰州府也知道?

    他追问了几句,才知道宋时满省邀请才子名士参加大会,府里几位官员和附郭的刘县令都得了一份邀请函和新印的《白毛仙姑传》。

    而他这里却只有黄巡按赠的一份邀请函?

    陶知府体贴地说:“想来武平县寄给大人的请柬和书是寄到府上了。下官这里还有一本,若蒙大人不弃……”

    方提学一抬手,大袖在空中振响:“不必,本院这就要去汀州府吊考,到时见了那宋学生,亲自找他要一本便是。”

    提学御史都要亲自去参加讲学大会,那么哪怕主办的只是个小县县令之子,这场大会至少也能扬名一时,载入文章了!

    方提学走后,陶府尊便唤来管事,给府里相熟的名士、乡宦致信,叫他们若得工夫就去武平看看那场讲学大会。万一能在会上压倒其他府县的才子,不特是给府里争名,更是显耀了他们自家不是?

    他亲自下场劝人参加大会,自然响应者众。除了那些本身就常欺凌佃户、强占产业,看着《白毛仙姑传》就心虚的,大多名士看见这份前所未有的邀函,都会生出几分好奇心,想见识见识那大会能办成什么样。

    也想见识见识制出这不知是什么书体、什么印法的请柬的人物。

    所以方提学去武平县一路上,就常见着精心装扮的名士与他同路而行。且因他一个提学出行,处处都要通知当地官府迎送,竟不如那些才子走得快,目送了许多人先他一步去往武平。

    宋时这些日子也是头一次见着这么多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