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32节

第32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52章

    “天地外物,体认于心, 心得中正, 即天理也。但一念私利私心萌动, 则天理即消,人欲便生。若能于此心未萌动之前戒慎克己, 持居敬守一的工夫,心中所存的自然是天理;但若慎独工夫做得不够,念头为外物所乘, 人欲便要萌发出来。”

    桓老师高坐在评委席上, 对台下众生、也对那四位正在准备答题的嘉宾讲着自己的经验:

    天理、人欲都是从心底萌发, 尚未冒头时难以分辨天理人欲之别,惟其萌发出来后才能分辨善恶。善者为天理, 恶者为人欲, 故而学者要时时观照己心, 看他冒出的念头是善是恶, 去恶扶善,便是做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

    可这工夫也只是容易说出来, 做谁又能轻易做到呢?

    恐怕只有圣人才能时时心存天理、绝弃人欲。凡人在心中念头萌发时并不能完全分清是天理还是人欲。甚至在事后忽然惊醒, 明悟了心中所持是私欲之后, 依然不能下决心斩断。

    如他当初在桓家那样义正辞严地指则祖父和妹妹背信弃义, 真的只是为了礼义么?

    如他抛下前程千里迢迢来到福建, 难道就只为了守住心中信念?

    如他初到武平那天冒着大雨冲上决口的河堤,真是亲师弟正处于生死危机之中,非得他去救人不可么?

    如他陪着时官儿清丈田亩、打击豪强, 真的只出于利国利民的公心?

    他心里漫想着这些,口中却还以前辈师长的口吻教训学子:“于人欲上起念,一念萌发辄踏危机。故不可以因其念头初发之细微而侥幸,否则即心思行事皆为人欲所乘,昏昏然不知自误,到明白其害时恐怕就已经积重难返了。”

    台上几位嘉宾纷纷起身谢他提点,桓凌温和地回礼,目光却落在残留着肌肤温度的手臂上,心里深深叹息。

    讲学只是给别人讲,什么都能讲得清楚,劝人用工克己也容易。轮到自己时,明明已经知道念头发自人欲上,却还是不能、不肯下决心,灭掉自己这点既不合礼法,也全然没有希望的念头。

    他已经不知道这念头何时偏离,染上私欲,但回过神来后已只能存心养性,不教它更加放肆,却做不成个圣人,不得便将它一刀斩尽。

    幸好时官儿不知道他这心思。

    他悄悄看了宋时一眼,只见他精神都放在对面几个书生身上,按着扶手似要出去,便将两手收到身前,给他空出起身的余量。

    两人这回再无挨蹭,宋时顺顺当当地从桌后站出去,先朝头向他笑了一下:“感谢桓老师对诸位学子的指导。方才听桓老师所言,天理人欲之别原只在丝忽间,须从七情初动、念头才发时便行克制,故言慎独、克己是我等儒生一辈子的工夫……”

    他和桓凌是一门所出的亲师兄弟,这些日子住在府里,更是吃了师兄不少小灶,总结起小师兄讲的哲理来自然简炼精准,就像又替众人复习了一遍刚才讲解的重点。

    台上台下众人对着笔记、对照方才听讲的记忆相比较,见他总结得竟然丝丝入扣,毫无偏颇,不禁感叹。

    讲学一事可从来没有预先排演的,上台随心想到什么,自然随口讲什么。而听讲学的人自己心里原有个念头,听人讲学便有偏有重,有时甚至以自己的想法附会别人的学说,所以哪怕是亲生父子、同门兄弟,讲出的东西也都有所异同。可这宋主持旋听旋讲,与桓老师讲的内容竟全无差别,像是一个人重讲了两遍似的,这份默契真比亲师徒还亲了。

    难怪他们本来是师兄弟,主持人上台叫老师却叫得这么顺口,这师兄在宋舍人面前,也和第二个老师没有区别了吧?

    得一个进士老师、一个进士师兄全力教导,也无怪宋主持只是个生员,讲起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竟也有条有理,挑不出毛病。所以他才有底气办这一场讲学会,还敢上台作主持,不怕哪时上来个傲气的才子问住他。

    学渣只有羡慕,四位准备讲学的学霸却都紧张起来,生怕自己待会儿讲的不如他——不如桓老师倒可以说是理所当然,若是理解得还不如进学才一年的主持人深透,岂不是丢了他们本地才子的脸面?

    他们都是积年有名的才子名家,也不是没有进士老师的!

    好在宋时在台上并不卖弄才学,只是简单提领了一下重点,便向嘉宾伸出了手:“相信四位嘉宾听了桓老师的话也有所触动。如此,宋某就要先请一位嘉宾到台前来讲天理人欲之别了。”

    讲学嘛,还是高高地站在台前讲比较有感觉,站在桌子后讲就跟小学生上课答题一样,没有为人师的快感。

    正坐在桓凌肩下的一位建阳才子徐先生主动站起身来,拱手道:“徐某不才,愿意为众人讲讲这天理人欲之分。”

    他在宋时引导下,迈着小方步走到台前,看着台下一片求知惹渴的脸庞,心潮起伏,满怀激切地讲道:“赤子之心即是天理。赤子之心不忧不惧,不学不思,只一片亲亲之心浑然便是天理,及至他生长后受外物触动,生出利己之念,便有了人欲。”

    宋主持在旁鼓励道:“贤兄之言亦有道理。孟子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圣人之心浑然只是个天理,别无人欲;这赤子之心也无私欲杂念,只一片亲爱母亲之心,可说正合天理。”

    虽然这个理念在他看来是比较幼稚的,远比不上他祖传的唯物主义,也比不上能叫他进学的桓家家学,但人家嘉宾上台来讲学,就得鼓励啊!

    理念不合有什么问题,就当人家是甲方!

    他当年写软文、搞营销时,连自己那家全体员工不超过十个人的小旅行社都能吹出国旅风范,什么不能夸出花儿来?

    他拉着《孟子》给嘉宾站街,给足了面子。徐嘉宾被捧得飘飘然,舍不得回座位,又要讲他平常用以澄净心神,复归婴儿状态的工夫。

    静存。

    “静存”已经是另一道题的答案了,而且还是大题,论述题的那种。

    宋时只怕他答起来没完,听着这两个字就连忙打断:“徐兄提到静存之法,正是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天理愈明,人欲自然愈消。宋某想起方才福州章兄有问,问为何天理不能自己逐去人欲,想来章兄之意恐不乐于做静存工夫。那么除此之外可还有别的去人欲之法?徐兄不妨与我一道听听下一位嘉宾的说法。”

    他朝着徐嘉宾比了个手势,把他劝回座上,下首早等得眼中冒火的汀州举子赵先生便迫不及待地从桌后走了出来,指着章先生就骂:“你这一问便是人欲已蔓延满心了,还谈什么天理!”

    别人求知明理都要下工夫,这躺着就想成圣人的心思是谁惯出来的!

    章先生也委屈,指着刚坐下的徐嘉宾说:“徐兄与宋兄方才还说赤子心便是天理,我在婴孩时也是一片赤子心,怎么如今也想不起当初得了什么天理?我原先也做过静存工夫,天天存想着个天理,也不曾静存出什么,这天理凭什么不到我心里?”

    赵嘉宾气得骂他:“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才得立,你做了几年工夫?就是做了,我看依你这惫懒性子,也静不下心,寻不得天理!”

    赵嘉宾是汀州府人,他们本地山民打起架来可是很厉害的,宋时连忙把人按下,低声提醒“台上之事要记在语录里”,自己回头答复章先生:“章兄既知赤子心浑然皆是天理,便该知道赤子心中无思无虑,并不想着天理二字。天理天然自有之理,容一毫思想不得,章兄且自回去试试。”

    这赵嘉宾也是倒霉,赶上了这么道没法儿回答的题,差点就要以骂人出名了。做主持人的自然要一碗水端平,掐着点儿给了他几分钟自由发挥的时间。

    第三位嘉宾上来讲何时该居敬克己,却也是走的知——行——深知路线,与方提学甚至宋时之前讲的大同小异,没什么记忆点。第四位嘉宾讲如何灭人欲,却是从中庸上讲,讲理欲只是一念,中庸便是天理,过不及便是人欲,所以不须绝人欲,只须守中正即可。

    这段讲得十分有新意,宋时花式吹了几句,可惜那位一心绝欲的林先生不大满意,又起来问桓老师应当行什么工夫。

    桓老师自家还不曾灭人欲,听着这问题心思便有些复杂,下意识看了宋时一眼。

    宋时却以为他是让自己替他回答,便朝他打了个眼色,表示明白他的意思,朗声道:“方才罗兄已经讲了去人欲之法,桓老师于此也一样只教人致中和,没有别的道理。贤兄想绝弃的人欲究竟是何何物?朱子合道理的是天理,徇情事的是人欲,饮食衣服、男欢女爱都是天理,只不过份贪求即可。”

    他不再刻意放洪声量,用台下听不到的声音,平平和和地说:“林兄若一味绝弃人欲,恐怕流入佛老之说了。”

    说得好,宋兄说得太好了!

    刚答完题,却被提问者彻底否定,还想让桓老师答题打他脸的罗嘉宾就差起立鼓掌了,下台之后拉着亲友口沫横飞地骂那林书生:“简直是佛门混进来的儒奸!”

    他是头一个被提问之人否定的,要是桓老师在台上点评几句,流露出他解答不好的意思,那他的脸就丢大了!

    岂止这台下二百多人,那书印出来呢?

    他自己都想买回去印几百本慢慢送人,天下看到这本语录的儒生得有多少?岂不都要笑话他沙县罗敬斋先生?

    那位林生员倒是平平和和的,听着别人骂他也不动怒,反而有种豁然开朗的意思——理学中寻不到他要的清静,或许可以看试试佛学。

    宋主持把这场嘉宾送下去,也解脱地松了口气,看着差役换了几套新纸笔、杯盘,自己倚在桌边喝着晒得微温的梅汤,低声感叹:“办这大会真不容易,幸亏叫上来的人少。”

    也幸亏只按着辩论会的规摸放了桌椅,没按辩论会的模势放开他们自己辩论,不然他一个主持人恐怕劝不住架。

    福建人能打啊。他顶多能劝一两对儿,得多几个小师兄这样的才能镇得住全场。

    他喝了自己那碗还不够,又拿过师兄的喝。桓凌刚说了句“我喝过”,那碗梅汤就见了底儿,宋时拿手背抹抹嘴,无辜地说:“都热了,回头叫差役再给咱倒杯凉的来。”

    桓凌不敢看他湿润后微微发红的唇色,低下头却又见那滴酸梅汤顺着他瓷白的掌缘滴下去,心里越发翻腾,垂着眼问他:“师弟可否再说一下方才与那林生员说的,天理人欲之辩?”

    他想再听一遍那句“饮食衣服,男欢女爱都是天理”。

    宋时却不懂他的苦心,啧啧两声:“要不师兄能当进士,我才是个儒生——差点连儒生都不是,只是个监生呢。这学习态度我可比不上。不过我刚才说的都是背熟了的旧词,再学也学不出什么来,我跟你咱们亲师兄弟就不讲这个了,我给你讲个新理念。”

    心即理也。

    天理必寓于人欲。

    两个理念都是姓王的大师提出的,前一位是王圣人,后一位是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要是学王圣人的心学,说不定就能承启陆王,当个名垂青史的贤人;要是学王夫之要是学王夫之——王夫之可比王圣人晚生一百多年,讲的还是反人性压制的朴素唯物主义,哪怕现在不出名,过几百年妥妥就是反抗程朱理学压制的先锋级大师。

    这可抵得过他的一碗酸梅汤了吧?

    宋时笑吟吟地看着桓凌,等他问自己这两条是什么意思。可他师兄竟像是触发了悟道模式,直勾勾看着他的脸,自己参悟起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还是主要参考明儒学案

    第53章

    做理学就跟修仙差不多,没事就持静、持敬, 持着持着忽然就开悟了, 然后就能悟出一堆理论文章来。可这讲台上还需要评委老师点评呢, 你这随便悟道可还行?

    要悟也先憋着,回家再悟!

    他一篇科普文都能拖半个月一个月的, 也没有灵感被打断就写不出来的时候,悟道肯定也不差这一会儿半会儿!哪怕他师兄回家真的再悟不出来了也不要紧,反正他之前应考时买了明清理学论文, 从王阳明到李贽、王夫之……甚至梁启超的都有, 回去给小师兄讲讲, 说不定讲到哪儿他就重开悟了呢。

    宋时回首看了看台下,见底下大多数人都在温习刚才记下的笔记, 没什么人注意台上, 他又正倚着桌子, 身子还能挡着这边的动静, 就抬手在他眼前挥了挥,低低叫了一声:“师兄, 回魂了。”

    他师兄果然猛地惊醒, 轻喘了一声, 只不过不像回魂, 倒像惊魂。

    宋时伸指弹了弹空杯, 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笑着问他:“方才师兄悟到什么了?是觉得‘心即理’好还是‘理寓于欲’好?可是再好也不能在台上悟啊,这会儿已经讲完天理人欲, 该开讲理气了。”

    桓凌很快平静下来,也回了他一个淡淡笑容,摇头说道:“虽是在台上讲完了,这天理人欲的工夫却是要做一辈子的,不由人不细思。”

    说着又主动往外坐了坐,劝他:“你也坐一会儿,这么倚着不是个书生样子。下头还有十一道题目要讲,你都要像方才那样站到台前讲解,怕是到后头腿都要站弯了,还是趁这能歇的时候多歇歇罢。”

    宋时舒舒坦坦地坐下了,但目光落下时扫过他椅子上刻意留出的位置,又有些不好意思,拍拍椅侧说:“师兄你坐回来些个罢,这么坐着不嫌硌的慌么?不用那么照顾我,我跟你们这些文弱书生不同,我当年……”

    当年出去带团时,一口气爬上黄山都不带喘气儿的!

    从来不坐缆车!

    还能帮游客扛包,照相,从队头来回溜达到队尾!

    初中数学追及题里要是挑了他的工作日常当例题考,中学生都要难哭了!

    就是这辈子,他也是个骑马的汉子,锻炼强度够大,大腿都是肌肉,不用跟刘皇叔似的担心髀肉复生。

    他骄傲拍了拍大腿,朝桓凌一挑下巴:“我就站一天也不嫌累,师兄只管坐回来,我热了自己就起来了,不用你这样委屈。”

    其实若把椅子挪到两边会更舒服些,可这小桌上还能勉强摆张纸、写几个字,他看桓凌时不时要记录嘉宾言论,若把椅子搬出去,他侧着身子写更不方便,也不好看。

    他便吩咐来换水的差役去书院抬张书桌来,第二场嘉宾下去就抬上来换了。

    那差役应声而去,桓凌将茶盏推到他面前,劝了一句:“多喝几口。你待会儿又要在台前周旋许久,口渴了也不方便回来喝水,就趁这机会喝足了罢。”

    他这主持人也不能歇太久,匆匆喝了水,就到台前继续点名,请人上来讲“理气”。

    理与气无非是个谁先谁后,理气一体还是各自独立的问题。

    考亭学派所传,原是理先气后,理气合一的理论。

    但因理气本身都是玄虚的概念,连朱子也曾说过“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理,有理便有气,”和“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这样将理气孰生在前、孰生在后自相矛盾之语。而这两句一则理先气后、一则气先理后,细究起来又能品出理气为二物的意思,与他“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这一阐示理气一体的说法相矛盾。

    明白如春秋这样的史书,后人都能解读出八百种说法,何况这从头上就解释得不清楚的宇宙观呢?

    四位提问者、四位解题嘉宾几乎能搞出九种理解来,什么理气一、理气合、理气同、理气混……宋时仿佛穿回了小学,听满场语文老师做同义词分析。

    大家意思都差不多,和和睦睦地互相点个赞就下台岂不美哉?

    但是不行。

    工夫就下在这些近义词里,差一个字就是“不得要领”“扰金银铜铁为一器”!

    他这头一次举办的、没名家推荐、没口碑没信誉的大会请来的多是少年名家,少年就愈气盛,愈要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