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42节

第42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八月初九考试,桓凌初六就要入帘,从府城到福州府这一路有府里提供的官船,他就顺便也把宋时带上了船。在船上更不必复习,桓凌每天拉着他或到甲板上钓鱼,或在船舱里下棋、玩升官图,品尝船娘做的新鲜鱼虾,总以放松心神为主,以免他进了贡院太过紧张,反而发挥不好。

    宋时也说不好这个状态像是高考前放的一周考试假多些,还是像两人约会多些。不过横竖他自己长得人高马大,不是当今时兴的少女美少年,他师兄多半儿不至于看上他……

    不对!他一个大老爷们儿,哪有成天想着同性看不看上他的事的?这思路就不直啊!

    趁着桓凌到提学衙门里聚餐,见主考和同考官们的时候,他在客栈里深深反思了一天,总算把心情调适到了考前无悲无喜、大彻大悟的境界。

    聚餐之后,考官们就要到贡院闭关出题,宋时也翻出旧日桓凌给他押的题目,从头看了一遍。他看书的速度一向快,又因为这辈子从一出生就开始背论文,背书效率也极高,一篇篇文章翻下来,都是他曾背过的,记得也颇牢靠,稍稍回忆就都能从头背到尾。

    到初九凌晨,他提着篮子到贡院门外,仍能看到许多学子捧着书苦读,抢着最后一点工夫复习,他却不愿在这种时候看书。一时临考前心情高度紧张,看也看不进脑子,二来容易冲淡旧的记忆,不如趁这工夫调整心绪,平平静静进场,拿到题目后尽量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就足够了。

    五更龙门大开,他顺着人流走进贡院,路经考官所在的官厅,不禁驻足看了一眼。

    他师兄应该就在这官衙内歇着,等考生卷子送进来后,春秋房的卷子就都会拨到他和另外两位考官手里。

    小师兄肯定一心盼着读到他的卷子,那他就答快些,早点交卷,叫他早点踏实下来吧。宋时笑了笑,寻到自己的考号,爬上爬下地架起雨棚、擦净桌椅,坐进去准备考试。

    太阳初升时,巡场官便举着题版从考场中一遍遍转过。他仔细看了一遍,三道四书题,三道经义题,果然都避开了福建讲学大会上老师押过的题目。但老师出的题目容易避,学子所问的涉及性理之辩、理气之思等经义背后的圣人真义的部分却是避不开的。

    第一题的“君子喻于义”便要讲君子遵循天理,故有好义之心,精义之学。“义”即任理而行,又可引至天理人欲之辩。

    第一场讲学大会讲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存天理、去人欲,这一题以君子本性即合天理,心中不容义外之物存在为主便可破攫住要领。

    他再不思量,提笔便写下一句极简洁又能阐发理欲之辩的破题——

    “君子之心知有义而已。”

    接下来,便是从义引入理,阐释君子守义之行如何合乎天理。

    “盖君子,纯乎理者也,自义之外何容心哉?”他仿佛还在武平那座讲坛上慷慨论学,脑海中响着他自己朗朗的声音,一句句念出流丽的文句,不必再作思考,只要握着手中之笔将心底涌出的句子记录下来即可。

    他埋头飞快地写着,竟没注意场中已有一位又一位考官刻意巡到他面前,看他的卷子:担任监临官的方提学,提调官的周布政与邵按察、监试官冼副使、李佥事……

    几位或是早就认得宋时,或是闻名许久未曾得见的帘外官都借着巡视的机会看了他几回,回到堂前议论起来,都不禁深深感慨。

    他年轻也罢了,生得居然还这么漂亮。生得好也罢了,写起文章来竟有袁虎倚马千言之势,落笔时似完全不加思索,写出来的文章偏又是别人深思熟虑也未必及得上的。

    难怪这学生狂傲到敢在福建参加乡试!

    方提学约略知道他要在福建考试的真相,但因涉及桓凌家事,他们师兄弟关系又要好,他不愿在人前多言,令他们两人尴尬,便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有才学,又与福建这地方有缘,或许借了本地文气更容易中试呢。我方才只看他写的几句,字字切合道学之理,想来便是京里来的两位主考,也无有不爱的。”

    何况有他师兄在,哪有师兄认不出师弟的卷子的?自不会教他明珠蒙尘。

    作者有话要说: 义即任理而行原句出自明儒学案,义宜理

    本题作者嘉靖四十三年四川举人张维

    第67章

    帘内官八月初六入帘,从此便只能住在贡院, 直到九月判卷结束才能出去。虽说帘内有本省官员好吃好喝地供着, 可为防作弊, 只字片纸不能入帘,“无聊”二字却不是几顿筵席能打发。

    考卷还没送进来, 帘外却已有巡场官的脚步和议论声传进来,更衬得他们帘内寂寞无聊。王、张两位老先生便忍不住回忆起了五月间那场热闹的讲学会:

    “能邀来十几个讲学的先生还不算什么,难得的是能安排数百学子同场听讲, 大会还颇有秩序。事后我与乡间后生提起这两场大会, 他们也都说能学着不少东西。”

    张郎中是办学校的, 对讲学大会的流程观察得更仔细,笑道:“我倒从他们这里学了几手。回去之后给书院里也添了自习课, 叫那些学生们自己选人起来讲学, 自作评论。原先有些跟着先生胡乱念一气书就想糊弄过去的, 如今都怕在同窗面前丢人, 自家就肯用心读书了。”

    另一位在大会上做了老师的致仕给事中林老先生则回味道:“我看最新鲜的是那掌声。闭幕试时咱们这些老师一同上台,底下七百余学生卖力地给咱们鼓掌致谢, 我这老泪都要出来了。”

    他们渐渐说得热闹起来, 几位在职的同考官也凑上去问那些只看语录看不着的趣事。

    两位京里来的主考官途经各县, 也得当地县令送过几本《语录》, 听他们聊到这场大会, 也顾不得主考的矜持,竖起了耳朵听着。

    他们打进了福建省便直接到行馆下榻,之后一直闭门谢客到初六, 这一天进贡院吃了入帘宴,就又换到贡院帘内闭关,实在比这些同考官的日子还孤寂沉闷。此时听几位同考官说起讲学大会上的趣事,他们二人比别人听得更入神:

    无论是芳树夹道的河堤,充满农家气息的野游宴会、高台讲学的乐趣都能叫他们心向往之。就连自家研究多年,足以出题考别人的经文章句,在这群老先生们充满感情的回忆之下,也能品出几分新鲜趣致。

    那位亲自筹办这场大会,又想出“开幕式”“闭幕式”这等花样,又能在台上主持辩难,又能琢磨出宋氏印法……的主持人宋某,实在叫人感兴趣。

    副考官户科给事中周用便问同考官们:“这宋学生今科也要入场考试么?”

    桓凌应道:“正是。宋时前年在本省提学方大人手上考取了汀州府第三名廪生,今科便随下官一并到福州来应考了。”

    周给事中对他还有几分印象,知道他本该是翰林院的人,后来不知何故来了福建,对他自然又有几分同衙之亲,温声提点道:“你与那宋生情份倒深。不过情谊归情谊,读卷时却不许有半分差迟。若他卷子不好,你胡乱呈荐上来,我与高兄也不会饶你。”

    编修高榖笑道:“周兄何必太严厉。桓通判是有分寸的人,他那师弟也有才学,若文章不好又何必在福建应试?我如今倒有些遗憾咱们不能出帘巡场,不然就能亲眼看见他如何写出那细如悬丝的宋氏字了。”

    桓凌笑道:“前辈便是出了帘也看不着,因为那宋氏字不是写出来的,是用尖锥样的铁笔刻出来的。其起笔、顿笔之处都要多划几记,模仿出书法的笔致,练起来其实也颇费力。”

    也就是他师弟聪慧勤苦,才能弄出这全新的刻印法,还能刻出这么多精修精校、全无错讹的好书来。

    同考官们也有看过他那腊版刻印法的,有说那刻印法省力快捷,有说此法不必经工人之手,适合文士闺秀的,却也有人说这法子费眼,不合常用的……

    高编修听着他们说印书,便不由想起宫内正在建的藏书楼,悠悠叹了一声:“这刻书法若能速成便好了。叫大内匠人俱都学会此法,早日印出足以填充藏书楼的新书……”

    周王也好早日成亲。

    只要周王成了亲,他们便可上书请封太子,早定国本,圣上也再无推拖之理了!再不定国本,底下几个皇子年纪也大了,都在宫里养着,又是一样皇子的身份,只怕人心易乱……

    周给事也想到了这桩婚事,同样有些心乱。但抬眼看见桓凌,又觉着相较眼前被拖了近三年的未来王妃兄长,他们的焦虑又不算什么,真正焦虑的还该是他才对。

    他借着饭后更衣的机会将桓凌拉到无人处,低声安慰他:“今夏户部已批了建藏书楼的银子,我们辞别御前出京时,听说工部就要在皇后住的坤宁宫动宫了。可见当今……”

    当今皇后薨逝多年,坤宁宫虚悬已久,这藏书楼建在坤宁宫中,可见圣上已经把周王妃看作未来皇后了。

    他作为王妃的兄长,怕也没多久就能回京了。

    周给事隐晦地劝慰桓凌,桓凌却不似他想象中那么激动,只淡淡一笑,对他说:“多谢周大人关心,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不论来日如何,桓凌唯有尽臣节以报效而已。”

    他这么宠辱不惊,周给事先是有些惊讶,后来倒觉得欣喜。

    历来国戚在朝中都会有些权柄,他这样沉得住气的性格,却比那些仗着后妃之势骄人的外戚强得多了。兄长如此,想必妹妹也是温柔敦厚之人,周王立储甚或登基之后,前朝后宫想来都能安宁些。

    他拍了拍桓凌的肩膀,朗然一笑:“说得好,我等唯尽臣节而已。”

    等藏书楼建成之后,若圣上还迁延不肯令周王成亲,他就要联络敢舍身的同僚去跪宫门,求圣上兑现诺言!

    他慷慨地想着家国大事,桓凌心里却唯有眼下这场考试而已。等到下午未末申初,终于有誊抄好的朱卷送进来,一共五份,其中正有一份春秋房的卷子。五房同考官分了卷子,各归判卷房,春秋房因为统共就这一张卷子可看,两位老先生商量商量,便先给了最年轻的桓凌。

    年纪大的人总比少年更能受得住寂寞。等他看完卷子,他们两人再看也不迟。

    桓凌接过朱卷,开卷没有几行,看见第一道题目后紧连着的破题,便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体认明切,发明透彻,与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不谋而合,是他师弟的文章。

    往常他都是以师兄的身份考虑如何教师弟将文章写得更精深周密,如今以考官的身份考察他的文章,感觉倒十分新鲜。

    他做师兄的既然判到了师弟的卷子,原本该有些避嫌的心思,格外从严判卷。可他越读这篇文章就越觉着写到了自己心底,怎么挑也挑不出毛病来。尤其文章末尾一句“阴阳生于太极,仁义生于心极,其理一耳”,更是将君子之义上升到了天人之妙的高度,其中展露的理学工夫之深足可比拟当世大儒!

    他不管是不是自己看自己师弟一切都好,提笔便写下了一道饱含感情的评论:“讲义字从心入手,辨于理欲之际,末篇则统之以心极,发明天道之妙,非浅学者可得之,尤宜高荐。”

    满卷朱红映衬下,他这蓝笔的批语反而有种惊心动魄的突兀。他回看了一眼“尤宜高荐”,微微一笑,又朝下方翻去。

    第二题“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出自《中庸》第二十六章 中“今夫天”一节,是讲天之道。第三题“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则出自《孟子·尽心上》,盖指人皆有形色,各具天然之理,唯圣人能尽其理之意,其理正合今年讲学会上做自习时所论的第一道论题“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虽然经文不同,其中蕴含的天道、理气之辩却是他们曾经复习过无数遍,也是他的时官儿在数百人围观的大讲坛上也能侃侃而言,不需预加演练的。

    三道题他旋即批罢,又看《春秋》题——春秋微言大义,是他带着师弟一处一处比较过的,答题时则须从两条史料细微差别入手,明尊王攘夷之意,见书史者对安天下者的褒扬与对乱臣贼子的批判。

    此处宋时自然不会写错,他读卷读得畅快,写评语也写得流利,不一时三篇四书、四篇五经题便都批阅完毕,送给另两位同考官审阅。

    那两位考官中,一位致仕工部大使徐老先生在讲学大会上与他共过事,另一位布政使司参议卫大人也从讲学大会语录里看过他如何点评学生讲解,自然都深信他评文的水准。见他给的评价如此之高,都笑道:“开门便得了一份好卷子,意头倒好,但愿之后来的都是好文章,叫咱们读着提神。”

    二人还担心他是不是年轻面嫩,给的评语过高了,一前一后地看了卷子,却也都挑不出毛病,只能在卷子天头添满红圈,批上几句“义理纯正,词气森严”“议论英发,文气老成”的评语。

    要不要再添一句“场中似此不可多得”“宜冠本房”呢?

    两位考官纠结了一阵,又觉得这篇来得太早,其后未必没有更好的,不该写得那么绝对。于是便将卷首的序号单记在墙上,备着与后头的佳卷比较过一下,看其够不够选作呈给主考官的经魁之卷。

    但这第一批考卷进来的少,考官们读着还比较新鲜,也能沉浸进文章用心细读。到后头千数考卷接连涌入,众考官一天批阅多至数十人,每人又有七篇三五百字的长文,文章所含之理相近,内容相差不远,除非有极惊艳者大家可拿来提神醒脑,凡庸之卷或取或落,便悉由天命了。

    两位主考也不轻松,每天至少有三十份考卷送到他们主考厅内,他们只情低头批阅不断递进来的四书五经题,早忘了今夕何夕,直至第三场考卷递进帘内,才意识到中秋已过,这场秋试竟已结束了。

    学子们都已散去,只留他们这些考官还要慢慢批阅考卷。

    直到八月末,五房递上来的朱卷才终于批完。两位主考手中拿着可堪中试的卷子,比着弥封处印的座号向五房同考官要二试、三试的卷子。

    “天字五号,洪字十三号……”

    眼见着考官要对后两场的卷子,春秋房徐、卫两位考官才想起当日阅判第一份朱卷时的心情,连忙从二三场的卷子中寻出考号对应的一份,在递上考卷时向两位主考当面推荐:“这考生的卷子我等特地记着,他的首场文章实足为魁首之选,二三两场文章亦词气通达、典雅可观,望大人试品读之!”

    作者有话要说: 题目和评语参考自明代进士登科录

    第68章

    春秋房力荐为魁首的卷子……

    周副考官接过那份荐卷,笑问:“两位房考官如此力荐, 不会是桓同考师弟的卷子吧?本官倒要仔细看看了。”

    两位同考也不知是不是桓凌师弟的。这几天大家判卷子判得头晕眼花, 看不少文章中解释典章的句子都觉眼熟。他们二人猜来猜去, 不知谁中谁不中,拿着卷子问桓凌他也都笑而不答, 反倒叫他们两人琢磨得心中难安。

    这份莫非真是宋子期的?

    可他一个北直隶人,若说能考得比福建本地的才子还好,不可能吧?

    二人苦笑着摇头, 指着桓凌说:“我们两个自然不知桓同考的师弟文风如何, 他自己必定是早认出来了, 只是瞒着不说,看我们这里猜测为乐呢。”

    桓凌笑道:“宋时虽是我师弟, 我也不能强求诸位考官给他多添几个圈, 抬抬手取中了他吧?不如索性不说, 只看他自己的文章入不入得诸位考官之眼了。”

    当然, 时官儿的文章本就是千好万好,只看取中名次高低, 万无落第的道理。

    两位主考也被他这说法逗笑了, 高编修握着那束卷子说:“我猜宋学生的卷子必在春秋房取中的这七十份卷子里, 不然这几天早见桓考官急着搜落卷了!”

    众人笑道:“不错不错, 看桓考官这般胸有成竹的模样, 小宋怕是考得极好,不然他怎地全不担心师弟会被黜落?”

    福建省乡试总共只录八十五人,诗经房便占去十之三四, 春秋至多能占两分,他能有这般淡定,必定是师弟的卷子已是本房荐卷中最好的几份之一。

    高编修暗暗猜测他们手中这份堪为魁首的荐卷便是宋时的,取来各房二三两场试卷后,便叫周副考官与他同看手中那份。

    第二场考的是四道判题、一道拟宋庆历元年进万年历的贺表、一道论“大哉圣人之道”的小论。

    判题皆是出自大郑律,对便是对、错便是错,这份卷子里又能在依制合律之上对于弱者加了几分悯恤,兼顾律法与人情——

    如判妇人背夫私逃之罪,别人多按和奸直接判了两方各杖九十,他却要分出妇人是自愿通奸或是受男子挟制不得已与之通奸的。若是自愿的,双方问罪之外,更要细究有无居中牵线者,若有也须治罪。但若是因男方以势挟迫妇人相从的,便宜按官吏逼奸治下百姓之例,将其罪加二等,杖一百、徒三年,妇人则宜视情况减等。

    只看这道判题,便不是只坐在房中看书,不问窗外之事的书生能判出来的。

    给事中主弹劾天下官员违法之事,于律法都学得格外精熟,见了他这能善用律法十六字意诀中加减刑之诀的答案,惊喜道:“难怪两位房考官一力推荐此人,单这道判题便写得严谨细致、轻重得宜,不似未经官场的儒生,倒像是个断过无数案倒的老道通判。”

    老道不老道的且不论……这些考生中好像确实有一位的师兄就是个通判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