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70节

第70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自家兄长得罪了婆婆的娘家,这日子岂有好过的?一般也是阁老孙女,却为兄长一封弹章受这等搓磨,也是可怜。

    ……

    周王回到宫里时,听说王妃去见了母亲,回来又将自己关在寝宫不出来,自也怕她受了委屈,连忙闯进宫里问她如何。

    桓元娘得了这么个好婆婆,倒觉着周王都比平常顺眼得多,难得向他露出个笑容,柔声道:“殿下不必担心,贤母妃对我极好,是为我兄长做事有差,连累外祖获罪,娘娘怕我心中不安,特召我进去安慰的。”

    周王这才放心地舒了口气,拥着她说:“母妃是最贤明的人,自然不会怪责于你。不过此事说来却也不是舅兄的过错,他只是查那些无才无德的庸将,谁知兵部中竟有许多尸位素餐、只知为自家捞好处而不顾军士百姓生死之人,犯下累累罪责,拖累了祖父。”

    他倒有些讶怪她会觉着兄长不该弹劾这乱相,但转眼又替她想出了理由——她孤身在宫里,又无亲朋庇护,唯能依附自己,此时怕自己为了外祖家事迁怒她,不得不先自诬服尔。

    周王压下心中那一丝异样,怜惜地拍了拍元娘的背,说道:“咱们不提外面的事,你又写诗文了?可否与我看看?”

    他抬眼看向桌上还未写完的那张纸,却发现纸上不是诗文,而是一封信,信当中还有个“空一格”的“周王”。

    桓元娘大大方方地将信拿给他,含笑应道:“贤妃娘娘待我犹如亲生,我自然也要还报。我已修书给祖父,请他务必再上奏章替外祖父洗脱罪名。”

    周王却不能以王妃之举为荣。他看着纸上不见多少亲情,字里行间只顾批评她兄长不念两家亲眷之情,不该弹劾亲家的短信,有些僵硬地说:“此事不合适你说。太祖当年有训,后宫妇人不能干政,你与老先生写些亲情便罢了,何必写这些东西?”

    第109章

    桓元娘这封信终究还是没送到她祖父手上。

    周王一句“后宫妇人不得干政”提醒了她:她如今已是周王的王妃,只须孝顺圣上、贤妃, 管好宫里的事, 令周王可放心在前朝办差。若动辄牵扯到桓家势力, 贤母妃和周王殿下也要觉着她炫耀家世,没有做皇家媳妇的自觉。

    马尚书若有事, 周王一定会亲自营救,她所以做的只是尽新妇之职,善事翁姑, 以便在圣上面前为周王殿下多添几分份量。

    但这天下佳物都要先敬天子, 她们重华宫中之物也都是上赐, 若献上去也没甚趣味。幸好她当年在闺中时也做得一手好针线,当今圣上又有了春秋, 不如绣一部佛经献上。

    恰好大伯母李氏受公公之命到宫中来见她, 她便请伯母寻一寻前朝名家抄写的经书, 拿来给她作绣样。

    李氏夫人见她未受搓磨, 贤妃与周王反而比从前对她更好了,不禁念了声弥陀:“正是有佛祖保佑姐儿, 姐儿才得了这样的造化, 赶上恁好的婆母与夫婿。明日我便叫你伯父和哥哥们一齐到市面上寻经卷, 你一针针地绣了, 自家也沾些佛性, 也有佛爷庇护。”

    她知道元娘在宫里过得好便安心了,辞别侄女儿出来,恰遇着周王回来, 连忙避道行礼。

    周王对王妃亲长都颇为客气,扬手叫她起来,叙了寒温,问她与元娘说话说得可尽兴了没,又请她无事多进宫陪陪王妃。

    李夫人谢了恩,也将王妃说要为圣寿节准备针线一事告诉与了周王。周王便道:“此事合该我这做夫婿的来寻,怎好麻烦伯父伯母?伯母安心回去歇着,我自然寻得一份当世仅有的佳作给元娘。”

    李氏连声感激他对元娘用心,安心地离开皇宫,回去跟丈夫、儿子说了此事,又道:“虽然周王殿下要替王妃娘娘寻书,可我想此事既是娘娘亲口吩咐了,只是一部经书,咱们做伯父伯母的也不能装作无事,还是派人去寻一寻的好。”

    她还想借这机会把小儿子也放出来。

    他当初只是年纪小做错事,这都几年了,宋状元大人大量,岂会一直计较?大不了放出来后叫他跟宋家赔个礼,那宋状元的父亲又在丈夫手下当差,总不会不给上司这点面子?

    但她只试探着说了说,桓参议便断然拒绝了:“如今马家出了事,难保不连累咱们,咱们家还是少生些是非罢。文哥儿那倔脾气你还不知道?说也不听,打也不听,像极了咱们爹……唉,可惜才学又不像。你就把他拉去给宋状元赔罪,还不知是赔罪还是结仇呢。”

    不过元娘要绣佛经做圣寿的主意倒不错,若能寻得一本唐人写的《妙法莲花经》,他父亲也可拿去做圣寿贺礼了。

    桓参议这里吩咐儿子慢慢寻觅经书,周王那边也自打算起了如何给王妃弄一本好经书。

    倒不用汉唐经卷——那字体肥厚敦实的绣起来又耗力又伤眼,不如当今正时兴的宋时体,笔致细细的,约摸一两针便能绣出一划。且那宋三元还不曾写过佛经,若得他专门印出一本,也不比前朝名家经卷差什么。

    只是请大家作书印书是风雅事,若凭皇子身份强压着人家作可就无趣了。幸而他之前见过宋时一面,多少有些亲切,他又和元娘长兄关系极亲厚,凭着桓御史的面子,便去寻他印一本经书也不算突兀。

    他打定主意,也并不告诉王妃,而是要当作个惊喜给她。

    进了六月,圣旨终于发下来,令周王到礼部见习政务,第一件要参办的便是魏、齐二王选妃的事宜。

    这选妃并不像他印象中那么简单,只是几个世家女打扮得严严整整,行着规矩地宫礼觐见宫妃和皇子,由贤妃挑选出合适的人选便算结束,而是从选妃一步便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

    先严令四品以上官员人家女孩儿不许嫁娶,再细细挑选祖上、母家都无罪的佳丽入宫初选。初选三筛后,选得三名品貌皆佳,身无疾病、瑕疵者留在宫中抚养教习,待满三个月后,熟悉了宫中礼仪,再由宫妃挑选。

    这其中接送秀女的车马、供秀女休息的彩棚、检查秀女身体的稳婆、众人在宫中的饮食、医药、意外取用的衣料首饰……更为难的是两位皇弟成亲后便要开府,建王府的银子、开府时赐下的银两、用器、王府所用的下人,都要在备办婚事时一并筹集齐。

    处处都是银子……

    当初他父皇拖着他的婚事不办,他还猜着父皇是不是要冷落他了,此时人在礼部,见识了这些烦琐的仪式,自家心底估算一回价钱,也暗暗觉着心惊。

    他那婚事兼着小选,比弟弟们的更耗费民力,父皇还给他建了座藏书楼呢!

    其实王妃虽爱看书,可宫中有秘书库,重华宫中自有藏书,实在也不必建一座新楼。父皇如此厚待他,他又岂能只安心享受此情,不为父皇、朝廷着想?

    那楼已建到中途,若要拆了反而空耗人力物力,倒不如回头劝父皇将它改作矮阁,也不必要存什么古籍、孤版,只藏一套编好的《新泰大典》,留作看书歇息的地方便是了。

    他回宫之后,不到重华宫歇息,先跑去文华殿见驾,说了自己这些日子所悟。他父皇听了,便笑着说道:“那楼已盖起来了,却没有半途改作阁子的,其中要藏什么书,朕倒可以不管,以后便交你这礼部官儿自己安排了。”

    周王谢了父皇恩典,不敢多加打搅,又问了问他身体如何,便即退出大殿。新泰天子目送他背影远去,以手支颐,含笑说了一声“痴儿”。

    周王自觉解脱了藏书楼的问题,便又动了给王妃寻宋氏经书的心思。恰好新泰朝以来还没有皇子在京开府的例子,有许多文书要从翰林院旧档里寻,他便随着桓侍郎一道往翰林院取文书。

    进到馆局,桓侍郎便寻典籍官开库取文档。

    周王身份尊贵,这些翻查故纸的粗活自然不敢叫他沾手,寻出那些积灰的旧文档也有编修、修撰、检讨等人先翻阅筛查,挑出有用的再呈给学士们。

    桓阁老带着几位侍讲学士拟写新诏,怕周王坐着无聊,便命人上茶点,又命取新书来给他看。周王既到了翰林院,哪儿还想看什么书,自然是要看人。他借口要到院里随意转转,便随意叫了个来送旧档的杨检讨引路,出了桓阁老的值房。

    那位检讨欲带他到翰林院中风景最好的矮山、石亭处稍歇,周王却不肯去,只道:“翰林院中虽有清景,又怎么比得上宫中的御花园?馆局清贵之地贵在有才子名士,本王欲见见今科状元,还请检讨带路。”

    杨检讨自然不能拂逆皇子之意,便应道:“宋状元领了皇命,要教庶吉士学会他那宋氏印书法,如今正领着些个庶吉士练习刻版。千岁何不到正院少坐,臣这就唤他过来见驾?”

    周王猛地一摆手,好奇地说:“宋状元正教人如何印书?本王也想见识见识,可否领本王到那里亲眼一观?”

    周王开口,那有什么不可的。杨检讨便将周王带到庶吉士读书的学斋,扣开房门,朗声道:“周王殿下驾到,众人行礼接驾。”又往宋时身边低声说了一句:“宋状元,殿下是特来看你这宋氏雕版术的,你可用心展示。”

    宋时朝他笑了笑,以示自己领会得,领着庶吉士们端端正正地行过大礼,请周王到堂上就坐。周王温文尔雅地答了礼,含笑摇头:“今日本王来得唐突,却不合打搅了你们学印刷。宋状元只管接着教习,本王在旁边看看,一解心中好奇便足够了。”

    宋状元当年也没少接待过领导检查,国家级的巡视小组也……在电视里见过,再加上曾跟周王说过话,也算熟人了,便也不怎么紧张,笑着点了头:“既是王爷有兴致,下官自当详详细细地展示雕法。恰好下官新做了个练习硬笔书法的板子,却比平常在纸上刻版清楚,王爷请坐,下官这就为王爷讲解。”

    他抽出随身带的手帕擦净桌椅,请周王坐下,又问杨检讨可要一同看。杨检讨难得有机会见他们刻版,也舍不得走,便笑着说:“状元公不必管我,我先安排下面给殿下备好茶水、点心,待会儿自己便来看。”

    他先出安排,宋时便命庶吉士们都回到座上各自练习,自己站在一旁给周王讲解所用之物。

    如今离着庶吉士还乡潮已经两个月,中原腹地的庶吉士都已经回了京,甚至有些家在远处、乡里没什么要事缠绊的,也早早回来销假。如今这学斋里凑凑也有近二十人,每人面前一个大长桌,桌上摆着个旧式雕版大小的板子,又各有一枝铁笔,将这学斋塞得满满当当。

    周王坐的是宋时的桌子,其上同样摆着一块那样的板子和一枝铁笔。他拿手摸了一下,发现那板子竟是个凉滑的石板,石板上面平崭崭抹了一层蜡,蜡上有雕得细细的字迹,字迹却是淡淡的红色。

    他亦是聪慧之人,当下便猜出来:“原来宋状元的新式刻版法是在石板上抹蜡,用蜡雕出字痕……好法子,果然是比用木板雕省力。只不知这石板雕成之后,又如何着墨呢?”

    周王实在高看他了,他现在还没能弄出来足够腐蚀石板的硝酸呢,就甭提石版印刷了。不过若制能出硝酸、盐酸什么的,估计他也就一步踏入铅板印刷时代,不会搞石板的。

    他惭愧地笑了笑,应道:“臣这印刷法却不是用石版,而是用腊纸雕版,在腊纸版下面衬白纸,从上面涂墨。蜡纸被铁笔刮去腊之处,便挡不住油墨浸到下头纸上,故能印出字迹。眼下用这块石板——”

    他指了指桌上石板,请周王细看字色:“是在石板上浸了红白两层薄腊,先浸红色,再浸白色,刻字时看着笔下的颜色便能把握刻的深浅。若一笔下去仍有白蜡,便是用力太小;若见了底下石板颜色,又是用力太重,不多不少露出红蜡方是正好。”

    用过的蜡板扔水里煮一煮,把融掉的蜡刮下来融成一团,转天还能再用,又省力又省钱。

    当初教桓小师兄时,拿的蜡纸是给自己人用,不会心疼,又有他这个老师手把手教着,自然能直接用腊纸练习手感。这群庶吉士自是没资格享受一对一小班教学待遇,难像他师兄那样一开始就找准轻重,更没有那么多好纸给他们浪费,索性就石板浸腊,凑合着替代练习,先把硬笔书法练出来再说。

    周王的待遇自然比他们强得多,一对一教学算是有的,却也不能给手把手教,要练刻版也只得先用石板凑合。

    宋老师站在他身边,拿着铁笔在石板上轻轻勾出几个字,诚恳地劝道:“蜡版纸是在白纸上涂白蜡,刻字极耗眼力,先用这石板练看得更清,容易把握轻重。王爷若不弃,何妨亲自试一试?”

    第110章

    刻版用的铁笔名为铁笔,但也只有笔尖用铁, 笔身照样是木条束成的。周王提起笔试了试, 觉得十分轻巧, 在蜡面上划了一下,也不用花太多力气就划到了石板上, 发出吱的一轻细响。

    他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提起笔说了声:“是本王用力过重了,待我再试试。”

    宋时含笑安慰道:“殿下只管放手试, 这石板是不怕刻的, 便是划出些道子, 用蜡抹上一层又平平整整的了。殿下写时有些不顺手,概因写硬笔字时手指握在靠近笔头处, 与咱们平常写毛笔字的握法、用力法都不同, 初练时一般人都难把握力道, 练多了便好。”

    他另拿了只笔, 摆好握笔姿势给周王360度展示示范,又帮他调整了几回姿势。不过用惯软笔的人初换硬笔, 手势中难免带着软笔的习惯, 有时握得偏后, 有时不自觉便把食指、无明指垫高……

    不光周王, 底下那些翰林也有这样的毛病, 宋老师以前上课时也得没事儿往堂下遛一圈,纠正他们用笔的不良习惯。

    但纠他同年的庶吉士他纠得理直气壮,能充分享受到当小学班主任的乐趣, 纠周王时就免不了有点儿给boss儿子当家教的紧张感,怕管得太多引起小皇子心理上的挫折感。

    皇子心情不好,他爹皇上就不高兴,那他这个吃着皇家饭的基层翰林能好吗?

    宋老师有一点点紧张,然而这种紧张就像重要考试之前那种紧张,反而会促进大脑运转——他忽然想起上学时用过一种矫姿保健笔,就是在笔杆上挖出适当的凹陷,小学生握上去自然知道手指往哪儿搁,写字姿势就准了。

    对了,还有的笔在握笔的地方垫一块胶圈,这样不容易硌手,也可以借鉴一下。要不要再在蜡版上印个米字格、田字格,方便这群新手练习笔画占格格式?

    然后他再出个《宋时硬笔书法教程》《宋时蜡印印刷教程·基础篇/提高篇/专业篇》……油印价格便宜,印起来又方便省时,像他这样技术好的入行之后甚至能到翰林院做教学工作,也给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一门新出路嘛。

    宋老师正愁着翰林院俸禄微薄,搞耽美剧也没多少收益,这一下倒打开了创业思路,于是看着周王的眼光越发慈爱,温言安慰:“殿下只是一时练不顺手,也不必着急,练得过力反倒容易伤骨头。待来日臣制出不伤手的新笔和习字雕版来敬献给殿下,殿下练着便方便了。”

    周王颇感兴趣地问:“那是什么样的,何时才能制成?你这宋版印术已是天下未有的奇术,今又做了练字的蜡板,竟还能再制出新物?本王倒要拭目以待了。若这新笔和蜡版能教人绝快地练出一手宋氏印刷术……”

    那他亲自写一版宋体的经文叫元娘绣来,算作他们小夫妻一同进献父皇的寿礼,岂不更好?

    他想到元娘,心中一阵温软,但随即又想起她怨怪兄长弹劾马家,似欲为此事疏远兄长,又忍不住叹了一声。

    宋时连忙关心起这位大宝贝皇子,问他:“殿下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只管提出来,下官慢慢细讲便是。”

    周王被他叫回神来,忽然忆起他和桓凌两人是一同从福建回来的,入京后两人还去灵泉寺前看过戏,关系极为亲厚。

    如今桓凌弹劾了兵部,他做外孙的不好触动外祖家的伤心事,反而去关心这牵连了外祖的人;王妃又为他外祖家事,对兄长怕是有些怨怪,且她又心细,因着母妃和他的身份,也不会再赐什么东西给兄长。

    而宋状元本就与桓舅兄亲近,不论是他为学雕版一事赏赐状元,还是宋状元送东西到边关,都不打眼。若多赐他些好物,借他的手送到边关,以桓舅兄的聪慧,自然以为是出自王妃之手,岂不两下便宜?

    他想到此处,便放下铁笑,揉了揉手道:“本王确实有些用不惯这笔,这字也忒小,看多了眼睛有些累。不如宋状元陪王到院中走走,看看满院清景,也歇歇眼睛。”

    这就是领导要单独交待工作了!

    想不到他入朝没几个月,大boss单独给他安排了一份教学工作之后,小boss也要给他加活儿了!虽然他到翰林院这两个月只涨了工作没涨过工资,可这都是朝廷对他的爱护和考验,考验过了,升职加薪只在几年间!

    宋时顿时打叠起精神,请杨检讨帮忙盯自习,自己随周王走到院里,问他是欲在庭中转转,还是到后院风景好的假山处小坐一会儿。

    周王自不肯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便道:“便到亭子里坐坐,叫人送上炉子和泉水,咱们自己炊水煎茶,边吃茶边说话。”

    走到后院矮山上的凉亭里,随侍的力夫搬来了煮水的风炉、锡瓶,一套官窑烧的白瓷壶、杯,泡茶的桔饼、瓜子、芝麻、橄榄之类。宋时舀水洗了手,将水瓶放在炉子上烧水,又用小槌槌散茶饼准备煮茶。

    周王假意看了一会儿,不等水开便遣散诸人,单刀直入地问宋时有桓凌的消息没有。

    宋时以为他是替王妃问的,算了算日子便说:“回殿下,桓御史是坐了车去的,不如乘马快,不过算日子也早该到大同了。殿下若担心,待他的书信回来,臣便立刻遣人到礼部报知殿下。”

    周王笑道:“那就有劳宋状元了。桓舅兄是为父皇和朝廷办差,本王本该多关心他些个,奈何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本王也为着礼部的事腾不开手,只得托宋状元多关心他些个。若是舅兄路上有短差的东西,你只管遣人到礼部寻本王,亲戚间也该送些东西。”

    宋时起身替桓凌谢恩:“殿下如此关心亲戚,是桓御使的福气。”

    周王笑道:“宋状元这话说得疏远了,当初本王在灵泉寺外遇着你们师兄弟时,见你二人亲如同胞兄弟,倒叫我好生羡慕了一阵子。”

    他在桓家做了几年弟子?师兄弟间倒是比元娘跟舅兄更亲厚些。

    周王心里暗生疑惑,又不肯深思,旋即摇摇头将这念头甩掉,另转了个话题:“本王方才练习雕蜡时,见那板子上先有宋状元的字,规整异常,却不知要练多久才能有你这样的笔力?”

    二十来年吧。宋时抿了抿唇道:“王爷自有多年练字基础,如按我师……兄弟的经验,按着字帖练的话,不须一年便可写得规规整整了。却不知殿下想练楷书、行书还是隶书?”草书他就真的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