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84节

第84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武举虽不及文试,却也是国家抡才大典,若出了事便是主考官、监查官、内闱同考、兵部、京营总兵官都可能牵连到的大事。三法司查起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他们三司部堂要员一天都会面共议几回,底下人更是随时要候着上头差遣,欲查不也欲放不能。

    何况马尚书是周王外祖,万一周王继位,贤妃依例升为太后,马尚书便是皇家姻亲,按律法还挨得上八议之一的议亲呢,肯定不能坐罪。

    宋时想想桓凌如今的工作量和压力,又不禁有些心疼,怎么看他都好像比前两天又瘦了些,那腰带都松了,弱不胜衣的……

    啧啧啧。

    他隔着腰带量了一把,没量出腰围变了没变,倒摸出腰带刚才好像是他按摩时给松开了,没有什么衣带渐宽、腰同沈约……但那眼圈儿都累得有些发青了,眉间似有若无的皱起一道竖纹,唇色也淡淡的,还是可怜。

    他也不知怎么长的,这么大一个男人恰就长到了宋时怜香惜玉的心尖儿上,凝眸看着人的样子又深情又色气,勾搭得他忍不住说了声:“哥哥疼你。”

    ……谁是谁哥哥?

    这话都是跟谁学的?

    桓凌莫名想起很久以前自己想把他按到床上揍一顿的心情,如今是不舍得揍了,却也还该教训他一声,叫他知道长幼大小。

    第132章

    当初桓凌一纸弹章把整个都察院的同事拉下水加班,如今自己也被带挈得常年无休。之前他去院里加班时宋时总要可怜他一把, 这回倒有些庆幸, 早早送他出门, 便从匣子里拿了这两个月的月俸,牵上马直奔南关悯忠寺。

    灵泉寺离家太近, 万一有邻居到庙里上香,认出他来怎么办?再者桓凌也爱去灵泉寺,万一哪天去上香, 遇见话多的僧人, 跟他说一句“宋施主来求过子嗣”……

    那多没面子啊!

    悯忠寺虽然远, 但远有远的好处,没有认得他的人哪!又是贞观年间始建, 武则天通天元年就建起来的八百年古刹, 寺里香火鼎盛, 观音殿前身就是号称“去天一握”的悯忠阁, 求子肯定灵验……

    咳,算子孙运肯定灵验!

    他快马加鞭进了悯忠寺, 先到门前功德香打赏了一把碎银, 又买了两把最贵的檀香, 寻了个迎客的小沙弥问何处能算子嗣。

    迎客的少年僧人见惯了来求子的, 念了声弥陀, 沉稳地说说:“檀越若要算命中该几时得子,可到山下寻一位算命先生,我佛门中却不算这些。不过施主檀越既已买了香, 何不到观音座前拜一拜,求观音送子?”

    他倒不用送,侄子侄女都是现成,就算算过继的日子,是养男孩好、女孩好,好说服爹妈哥嫂而已。

    不过这香买都买了,也别浪费,正好参观一下著名景点,再给家里求个家宅平安。顺便求菩萨保佑桓凌别被卷进夺嫡里——也不用当杨一清、张居正、张廷玉这样的名臣,能一辈子平平安安,六百年后随便上个“震惊!历史上第一对出柜的同x恋大臣竟是他们”的uc头条就成了。

    他便对小和尚点了点头:“小师父说得有理,那我先去为家人祈福,回头再说别的,请小师父为我引路。”

    握着满把香去了观音殿,上上下下、内内外外参观了一遍这座建在悯忠阁旧址上的宝殿,点燃佛香插在炉中,跪在观音像前拜了三拜,默默祝祷。

    正在虔诚礼拜,却听后头传来一道声音,轻轻柔柔的,音色尚有些稚嫩,却藏着一股久居人上的傲气,对僧人说:“我家公子待会儿过来,劳师父们将这殿内香客清退,方便公子礼佛。”

    这观音殿多半儿是女子来拜,但有宋时这个男客先来求子,那些晚到的女客都不好进来,殿内要清的香客其实只有他一人。那僧人却不即刻答应,反倒劝那少年:“这位施主也是读书人,特地来此求子嗣的,过不多久便要离开,可否请施主稍待?”

    胡说,谁说他是来求子嗣的!他刚才明明说清楚了,是来求家宅平安的!

    宋时气得连愿都不许了,回头看了一眼——跟小和尚说话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脑后披着一半儿头发。人长得挺清秀的,一身青衫白裤,虽是两截衣裳,看得出也是上好丝绸缝的,腰间带荷包、香囊、头上还裹着个销金的青绸头巾,也不知是哪个勋戚豪门的家下人。

    那少年倒没注意宋时看他,还从包里翻出了几块银子,对和尚说:“我家主人难得出门,待会儿还要回家去,没工夫在这寺里空耗。僧人拿这个去劝解,若还不成,我家主人另有补偿。”

    那些银子也有姆指大小,少说有五六块,若打发普通路人还真不算少。当然对他这能京里能横着走,连部堂高官的马车都敢不避让的翰林“储相”来说,这点银子就算侮辱人了。

    不过宋时没有演《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工夫,又看小和尚老老实实的可怜,该拜的拜了、该求的求了,便起身向那两人走去。

    当然不会要钱,但是一定要解释一下,他是来求家宅平安的,不求子!

    但他这一转身往门口走,那少年看见他的脸,神情忽然凝住,握着银子的手悬在半空,嘴唇翕动几下,半晌才爆出来一句:“宋大人?”

    ……居然认得他!

    翰林院有人养着这么财大气粗的家人吗?

    他在桓家住的那几年也没怎么跟人出去玩,认得几个小朋友,家里也不是这风格的……难不成是大朝会下朝时见过他的?

    他琢磨不出来,索性问道:“你认得我?不知你家主人是?莫非是与我熟识之人?”

    那少年变了颜色,恭恭敬敬地说:“小的曾机缘巧合见过宋大人一面,故此认得。我家主人也一向倾慕大人,只恨无缘面识,此时主人尚未到寺中,不知宋大人可肯稍待,待我通报主人,再来请大人相见?”

    嗯,一说这话就是身份在他之上的人了。不过若是那几位部堂高官,要见他只管亮明身份宣召就是了,八成是哪位勋贵外戚?

    这样的人家他就不能见了。

    他含笑摇头,说道:“我今日是奉母命来为家人祈平安的,待会儿另有事要办,不能在此多留,你代我向贵府主人致意吧。来日若有缘,自能相见。”

    他说到“家人”“平安”时,稍稍把声音加重了一点,保证那两人都听清楚他不是来求子的,然后一甩袖子,飘然而去。

    到寺外找摊子算命。

    今日朝臣休沐,也是开庙会的日子,寺前一条街摆满了摊子,卖书的、卖假古玩器用的、卖假书画的、卖吃食的、药材的、衣料的、关外皮张、南货冰糖、天津海货、日本俵物的……

    宋时险些就去书摊上翻那几本最显眼的生理卫生绘本看,给他的小论文添砖加瓦。他都摸到摊子边上,但想起悯忠寺里有个认得他的小厮,怕那家回头打听到他一个翰林编修在寺外买小黄书,那手便在空中硬生生地拐了个弯,拿起一本《山海经》翻了几页。

    虽然一看就是盗版书,但印刷质量不差,居然还是带图的。笔法不像什么名家画作,线条倒也流畅有力,异兽形象颇符合书中文字描写,神情也灵动,比他从前买的麻沙版好。

    他索性买了一套,扔到马背旁袋子里,而后牵着马顺街而行,先寻了个人多的香店去冬灰——也就是含钾的草木灰。

    其实他家里也有草木灰,但一般厨下烧出来的草木灰颜色发黄,夹杂着未烧尽的黑炭,含钾量也低。香店里的却是藜蒿烧出来的真冬灰,这种藜蒿生长在盐碱地里,钾含量高,烧出来的灰颜色雪白、品质纯净,多提纯几回就能当纯碱用。

    要是在南方,其实直接买纯碱就行,因为南方的碱基本就是草木灰提炼的碳酸钾。但京畿地区盐碱地多,卖的是碱土提炼出的碳酸钠。他家里也就那么一袋软锰矿,舍不得祸祸了,宁可自己买回家提纯,再加石灰煅烧,配出可靠的氢氧化钾来。

    他上去就先要了五斤灰,不要香。

    那香店里是配着香卖灰的,都是论两卖,没见过几斤几斤往家称的。连伙计带客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连问了几回他说的是斤是两。

    当然是斤,几两灰够他祸、实验的吗!

    宋时一摆手,随口扯道:“我家是南方人,过冬爱烧火盆,要买一冬的冬灰用,又不是不给银子,问这些做什么?不过我只要真灰,你家可不许在里面掺石灰压分量,到时候我要过水验货,质量不好要当场给你退回来的。”

    原来是南方人。南方人刚搬进京来的,大概不会烧火炕,还要烧火盆取暖,难怪要买冬灰。

    烧火盆时不能直接在陶盆或铜盆里烧碳,就要在盆底铺一盆灰,炭先烧得红热了,夹过去埋到灰里。白天多露出些炭来,烘得屋子暖和;到晚上把炭盆上的灰面抹平,炭闷在灰里面缓缓燃烧能烧上一夜,也没什么烟气。

    掌柜虽然觉得他官话说得好,不带口音,但他们读书人会说官话也不奇怪,便笑着答应:“我们东家这香店也开了三代,一向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在这悯忠阁外是有名的,绝不会坑骗客人。只是我家店里没存着这许多香灰,要从别处调来,得用一两天工夫才能送到。未公子府上何处,小老儿到时候派人送去?”

    就住内城……那个桓家。

    他取纸笔写了地址,想了想没留自己的名字,只留了桓家管事的名字,约好了明天下午送货。买完草木灰,又单买了生石灰,家里倒有银丝碳不用买,这一来氢氧化钙、软锰矿、二氧化碳都有了,自己回去慢慢实验就行。

    他了却了一番心事,骑上马遛遛达达地去转算命摊子。却不知背后有个人正指着他,对身后一名锦袍玉冠的少年人说:“那牵马出来的便是宋三元,小的一路从佛寺里跟着他,决然是他没错。小的曾在老爷召见他时悄悄在院里看过一眼,方才佛殿中一见就认出来了——这般风姿气度再没有别人了!”

    那少年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你做的不错,早些儿晚些儿给那位姨娘祈福要不要紧,先结识了他才好。早先父……亲只说我年幼,将我圈在家里,只让哥哥出来结交,如今也终于得我有机会见见天下文人之望了。你们再去打听他方才买过什么,都记详细了,回头到家再交给我。”

    那随侍的人抬起头来,赫然就是在佛殿里认出宋时的小厮。

    少年打发走他和另一个下人,回头坐上软轿,吩咐人抬他跟上宋时。不过他的轿子原就离着宋时有一段矩离,人走又不及马步,一时追不上,少年便掀开帘子,在后头悠然看他逛算命摊子。

    算命在江湖传说中属于江湖八门之一的惊门,神秘莫测。

    不过那都是现代都市传说,大郑朝这些算命的多半只是骗钱糊口,也真有不少书生穷了,就看两本易经术数,上街摆摊算命的。宋时在广西、福建两地当衙内时,经常带一班衙役充任城管,上街驱逐那些算命的、卖野药的、贩假古董玉器的、炼假金银的……外地的就地遣返,本地的没收摊子,重犯扔到化肥场劳改,效果好极了。

    不过京里不管这些摆摊骗钱的,一条街上能有几个卦摊,摊主间竞争激烈,远远地见他往幌子上看两眼,都能高喊几句“公子眉目间有煞气,怕有破相之灾”,“公子文昌星高悬,科场可期”,“公子近日家中可有异像”……

    宋时来算命虽然是为了安父母兄嫂的心,可也不想把钱花给这些骗钱骗得太明显的,一路遛达过了几个摊子,终于听到一个喊他“红鸾星动”的,才将眼神递过去。

    那摊主犹似得了激励,上下打量他一阵,咳声叹气:“公子这婚事虽得意,却有波澜,只怕两家家长不合,有意拆散鸳鸯。”

    虽然这个算命的明显也是在看他的眼色现在编,可是编得比前头贴合强多了!都是被骗钱,他宁可选择这个!

    宋时脸上微露肯定之意,牵着马走到摊边。那算命的越发有了思路,说了几句他如今禄星高悬、前程似锦的吉祥话,又向他要八字,说要算他的流年运数。

    宋时正要砍价,背后忽然传来一道正在变声期的、有些喑哑的少年声音:“方才在悯忠寺中缘悭一面,险些错过与先生相识的机会,不知宋先生此时可有空与在下说两句话?”

    嗯?那家有钱的主人找上来了?

    还真跟踪他了吗?

    宋时背后寒毛竖起,顾不得庆幸自己没买小黄书,转身回望去——

    那少年头巾正中嵌着一块上等白玉,一身团花蜀锦胡服,袖口、腰间束得极紧,腰系玉带钩,带上挂着一遛玉佩、玉牌、银香囊等挂饰,脚底踏着恨天高的靴子。

    他倒不赶苏州时髦。

    但最打眼的不是他的打扮,而是他的脸——那张脸虽然稚嫩、虽然五官更凌厉更神气飞扬,却隐隐挂着周王的影子。

    他没敢直视过当今天子,也记不清皇上到底长什么样,可见着这位华贵骄矜的少年,再看看他身边个个像女扮男装的小厮,宋时心中却浮起了一个大大的“齐”字。

    他却还得给这些好微服私访的大人物面子,不能道破他的身份,只微微一笑,拱手谢道:“公子有心了,在下敢不从命。”

    第133章

    齐王比周王财大气粗得多,没带他回庙里, 而是在附近寻了一座有名的酒楼宴请他。随着酒菜上来的, 还有一群良家妇女打扮, 却捧着琵琶琴瑟,走路如风摆柳, 一看就不怎么良家的少……少男。

    宋时是见惯大场面的人,带“南风”的小论文都写过几篇,非要应酬的话, 面对这么几个人自不在话下。不过如今他是有家室的人, 还能在外面随便看别人吗?哪怕只在这儿逢场作戏, 回家见了桓凌能不心虚吗?

    外人可辜负,内人不可辜负啊!

    反正齐王要跟他演白龙鱼服的戏码, 他索性也不把这小屁孩儿当皇子, 端起长辈的架子说:“我听说公子是来进香礼佛的, 公子年少, 恐怕还不到虔诚信佛的时候,那便该是替家中长辈来的。既是代长辈礼佛, 更该斋戒持静以明孝心, 怎好便叫这些人来侍宴?”

    齐王是知道他有断袖之癖, 特地叫人安排了美貌少年来侍宴, 谁料他竟不领情, 面上也有些过不去,抿了抿唇,骂身边内侍:“谁叫你们弄来这些浊物打搅我与宋先生亲近了?宋先生是天下文宗, 身份清贵,叫这些人来岂不是污了他的眼!”

    那些唱曲儿的颇有眼色地下去了,内侍脑子也灵活,下去命人把带来的金华酒换成葡萄素酒,又添了几样素斋素果。

    齐王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又重新恢复真诚,上前扶着宋时的手臂说:“在下仰慕宋先生久矣,今日得见,才知先生风采远过于传说。在下姓zhe、姓张,在家中排行第二,年幼尚未取字,先生唤我张二便是。”

    宋时从善如流,叫了声“张公子”,不动声色地抽出胳膊,与他分宾主坐下,便问他特地寻自己是有什么事。

    齐王摆出贤王的架子,含笑答道:“海内书生,谁不知宋三元之名?听说宋大人在此,我若不见一面怎能甘心,半路相邀,却是有些失礼了,我便先饮一杯酒自罚。”

    一名侍从斟了两杯葡萄酒上来,先奉给齐王,又劝宋时:“宋大人也刚从庙中回来,不宜饮荤酒,也尝尝我从家带来的西域葡萄酒如何?”

    宋时略尝了一口,客气地说了声“好酒”。

    快赶上超市28块钱一瓶的杂牌葡萄酒水准了。

    齐王自己倒颇爱这酒,一口饮尽杯中酒,含笑对宋时说:“今日有幸得遇宋先生,本该送些礼物以表心意,可恨我出来的匆忙,身上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宋时伸手虚拦了拦他:“萍水相逢,如何敢受公子的东西?公子若是有心与我坐论道学,我便与公子多说几句,若再提财物,恕宋某不敢多留了。”

    齐王听到“道学”两个字,嘴角的笑容便有些僵硬,垂眸说道:“这个,难得遇到先生,本该请教,可我来得匆促,事先未多做准备,怕在先生面前班门弄斧。今日我特地请先生出来,其实还有一件事要与先生说。”

    他微微抬身,倾向桌子那边,带着点儿故作神秘的意味说:“我是来为先生指点一条避祸之路的。”

    宋时心里蓦地跟过电一样,手指微微收紧,仍笑着看向他:“避祸?宋某不过是翰林院中一名小小编修,又能与人结什么仇怨?”

    齐王挑了挑眉,笑道:“本……本来不该说,但我实不忍心见宋先生这般才子无辜受人牵累,特地来告诉先生一声——先生可知道桓御史查出来的那桩兵部案子吧?”

    宋时脸上的笑容凝住,转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