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97节

第9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151章

    宋时一向公私分明,严于律己, 岂能做得出打着见周王的幌子回去过二人世界的事?他敲开王府大门, 便直接求见周王、桓御史与两位王府长史, 要秉报一下汉中府重修王府的计划。

    虽然汉中这里只是临时王府,但王府正面依规制是广五间、开三门的。正殿则有七间, 台基高十尺,前墀有石栏围护,左右还要建起翼楼。哪怕周王愿意俭省, 内院的后殿、后楼、寝室都可以不改, 前头却是朝廷脸面, 该扩的必须扩开。

    之前因周王殿下仓促出京,圣上虽提前敕令汉中府备下府邸, 但银子拨得比他来的还慢, 前任严知府又要转迁他处, 又缺钱又缺工夫, 才让周王凑合到如今。

    如今他做了知府,还得把这事重捡起来, 不然叫京里那些皇子皇妃的知道了, 肯定调着花样地告他的黑状。

    他在周王面前陈说此意, 周王却有些犹豫:“之前严大人已将此地修葺一遍了, 若再改建只怕又耗钱财民力。本王毕竟只是客居于此, 不必大改了吧?”

    周王从结婚起就被天子拿着“内库乏银”的理由一拖再拖,主持两位皇弟选妃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朝廷用银子的地方多。而这回从京城到西北,一路上穿州过府, 看尽百姓艰辛,只恨不能将自己能调用的银子都用在民政上,舍不得费钱修这王府。

    左长使褚秀却劝道:“王爷虽俭朴,可王府形制关乎礼法,岂可轻易改变。如今宋大人在此做牧守,若任由殿下住着不合礼制的府邸,来日难免也要遭参奏,殿下还是听宋大人的安排吧。”

    他是王府长史,王府中凡有什么事都要由他代王爷受过的,自然以礼为上,只求无过。

    周王量了一番,无奈地叹道:“便如二位大人所言,只是这里毕竟只是临时居住,不须修得太过豪华。”

    宋时微微一笑:“下官明白王爷的心思。王爷体贴汉中府官民,不忍为着自家安居而耗费民力物力,下官又怎敢劳民伤财、大兴土木,损伤殿下清誉?”

    他站在周王面前侃侃而谈:“改建王府时抛费最大的其实是府院内、各殿阁中用的装饰,王爷已自京里带来了,便省了一大笔开销。至于修筑院墙、房舍……臣早知道殿下是心系百姓的贤王,已秉殿下之志,揣摩出了些又能简省开支、又能建得出好宅院的法子。”

    周王诧异道:“宋先生才到汉中,竟已为本王想到这一步了?”

    难不成是桓家舅兄替他说的话?

    他下意识看了桓凌一眼,却见桓凌神色专注地看着宋时,眉目间笑意流盼,脉脉含情。

    跟平常看宋时的神情也都差不多。

    看不出他是否还因为宋时替自家妹婿用心考虑而特别高兴一点。

    周王又不着痕迹地收回目光,转向宋时,正好见他从布袋里掏出几块石料,双手捧向自己:“下官前日翻查志书,见书上记着本府有采石灰料的石场,今日便出城考察了一番,竟从采石场所在的天台山中发现了许多难得的石料。”

    宋时略挺了挺身,朝左手方向挑眉一笑。周王看见他眼波轻动,下意识随他看去,只见桓凌面上笑容加深,如有光彩流溢,含着欣喜看向他和他手里的石头。

    ——虽然看不出是什么石,但既是时官儿特地从城外带来的,必定是后世论文中写的那些妙品!

    他满怀喜爱和期待,上前几步拈起石块,代众人问道:“这些是什么石头,都有何用处?”

    白云岩、磷块岩、软锰矿都是灰色石块,看着与普通石料无异,只有石英石乳白亮泽,稍似玉质,但也并不是珍异之物。可是以宋时三元及第的身份,竟亲自到城外勘矿,还把这些石料带进王府,这就必定不是普通石料。

    周王严肃地听他讲解白云岩的名字、产区、外形特征,还叫内侍把石头取来看了看——再看也看不出什么来。

    幸好宋时不是卖关子的人,说罢名字便主动解释道:“臣昔日随父亲在南方任上时,多用煅烧过的石灰掺上粘土、细砂配成水泥,以之修建房舍、堤坝、及铺路面等。有时看人开采石灰料,偶见这种石料混在石灰中。其原石色相俱和石灰相似,但锻烧过后却其白如雪,可用来粉墙。若将其同石灰一道烧制成水泥,加水后却比普通水泥更快凝固,且有防潮、耐火之效。”

    他的水泥配方早年就写在他爹的考绩单上报上过吏部,所以解释得比较简单。眼前的王爷、长史们虽没听过,但为了在他面前撑形象,都装出一副听懂的样子,频频点头。

    宋时也就顺理成章地说了下去:“采石厂就在城北天台山中,往日便供着府城内外的石灰料,叫他们采石灰时顺道采些这种石料下来,与石一般锻烧、研碎即可,也不必多征发民夫。”

    本地既产石灰、白云岩,也有粘土、河砂,若以此为原料修建王府,自然既便宜又结实,还能防潮耐火。

    周王与长史都不懂材料学,只听得“便宜”“不扰民”“耐火”这几个好处,就齐齐说了一声“好”。

    宋时顺利推销出白云岩,又拿起无名异。

    这个周王倒知道。

    不认识,但知道名字,因为宋时送到他府里那盒高锰酸钾没取个三元系列的高档产品名,而是质朴地叫了“精炼无名异”。

    周王看着这未精练的,如同土坷垃一般的软锰矿石,忆及几个月前精艳到他都能送进宫当圣寿礼的精制版,简直不敢认它,问了句:“这莫非也如含璧之石般,外表如同普通山石,剖开后却是一片紫晶?”

    不……这个暂时得靠烧碱制备。

    等他买来黄铁矿,制出二氧化硫来,就能用软锰矿浆通二氧化硫直接制备了。

    宋时轻轻摇头,略过具体制备过程,只道:“此物炮制过后效力更佳,但炮制过程中有带毒的粉尘飞舞,需防护好口鼻、眼目,下官正准备制护具。”

    可以用纱布做口罩防尘,护眼就要靠透明玻璃镜了,而他回程途中偶然发现的石英岩砂正好是烧制玻璃的好材料。

    有这些护具,他就能教人大批制作高锰酸钾,往后不光是京中贵人,寻常百姓、边关军士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轻易用到它了。

    周王原以为他烧玻璃就是为给自己做窗户,还想推辞了,听了他这般说法,才意识道玻璃不光是王公子弟炫耀财力之物,落在会用的人手中,另有更实用的价值。

    他也不知说什么好,默默点头,说道:“那宋先生便请随意吧。若有用银子的地方,本王这里倒还有些。”

    出京时父皇给他带了几箱银子,若修缮王府时用得到,便叫长史取来添补吧。

    宋时颔首道:“下官定然尽力而为,不须王爷为此操心。只是有一件事还要请王爷做主——”他将来想在天台山上开几个采石场,开采这几样石料,再由官府主持,办几个加工厂,专门生产这些东西。

    大郑朝做官的人也不能经商,他在广西、福建做衙内时,用投身的家人身份办厂,自己一个白身子弟指导他们生产,这倒不碍的什么。可如今他是知府了,别说亲自开厂,就是与商人来往都得当心御史巡查。

    索性就把这些工厂办成汉中府衙的,选他自己的工匠监察,做出成绩也都算是他的政绩,两下方便。

    周王沉吟了一下便道:“那白云岩若与无名异一般实有神效,本王奏一本上去,父皇应当也不会驳回,石英也还好,只是……”

    只是还有几块土黄间略带灰黑,隐隐透着闪亮光泽的是什么石料?

    宋时却不敢编出个在南方就用磷肥的故事,毕竟石灰矿中多少会带些白云岩,这谎不怕人戳,但磷矿可不是那么易得的东西。

    他只能低调地说:“这也是路上寻到的,臣看它略有光泽,不似寻常土块,又与寻到无名异处相隔不远,说不定也是能治病之物,便捡了几块回来,慢慢研究性味。”

    周王见无名异那样仿佛沾着黄土,看起绝不显眼的东西都是药材,这矿石虽然也黄黄的、看不出什么特异,也未必不是好药呢?他心里先有了偏向,便也越看越觉得那矿石与众不同,颔首道:“开矿非小事,本王想看看白云岩的用处再一并上本,至于这石头,本王也等宋先生试出其用法了。”

    宋时欣然道:“谨领命。”

    他这场汇报直做到深更半夜,王府与府衙早都落锁了,不得已还要在上司桓大人院里借宿。

    幸得桓大人收留一宿,转天早上他又能清清爽爽地到衙中办公。进府后他便将俞书办叫来,让他盯着石堰寺矿厂送石料一事:先去知府后衙寻一个他从保定带来的水泥匠于师父到窑厂待命,等白云岩石料送到,便来通报于他。

    到那边叫人给他留一个窑烧白云岩,再备下几百斤好煤。

    锻烧好的白云岩不光做建材,更可以做成耐火砖,只是烧出的氧化镁、氧化钙之类沾水就溶,不能加水烧结,只能用煤焦油和沥青粘结。他打算干馏些煤焦油浸制白云岩灰,做成耐火衬料,砌个高大上的耐高温窑。干馏剩下的焦炭火力更旺,以后烧石英玻璃、烧耐火砖都可以用。

    ——可惜不知怎么收集焦炉气,只能任它浪费了。

    他一条条安排下去,俞书办怕有忘的,便拿纸笺记下,领命而去。

    这一天又不用开例会,又非升堂问案的日子,下属也生怕招了他的眼,触动他开会的情肠,不敢到堂前来寻他。宋时便在二堂里翻阅着各县送上来的禀词、控词、呈词……看看无甚大事,便抽空闭上眼翻查白云岩锻烧的温度,与平常烧瓷、烧水泥的温度对比,斟酌着如何让工匠调整到合适温度。

    过了午后,俞书办便匆匆拎着衣摆跑进大堂,向他报喜:石堰寺矿厂已把白云岩送来了,正是按他吩咐挑的,都是表面有白色细粉和刀砍般交错刻痕的。

    宋时精神一振,起身吩咐:“备马,到府衙外等我,待我换件衣裳就来!”

    昨天只当是踏青、捡石头,穿官服还行,今天却是要烧窑的,得换身便宜耐脏的衣裳干活!

    第152章

    农历四月上旬,换算成公历已是五月上中旬的天气, 若搁在现代, 出门也就穿个薄衬衫或t恤, 但宋时却穿了里面两层,捂得严严实实, 还特地包了件厚实的松江布袍子过去。

    窑场温度高,穿厚一点可以防止炉内扑出来的热流灼伤。

    他从箱底拣出一身有些褪色的旧青衫,衣褶都是现熨开的, 却照样意态洋洋, 那种即将成大业的神采从敏利的目光、飞扬的眉尾、微微勾起的唇角流淌出来, 直令人不敢逼视。

    俞书办牵着马在门外等他,乍见他这副神彩, 竟忽略了他身上衣衫, 上前夸赞道:“大人这身衣裳是什么料子的?定是京里名家手艺, 衬得大人这般好气色。”

    他话抢得太快, 拍完马屁才看出那身衣裳是件旧衣裳,忙又改口夸大人生得英俊, 人抬衣裳。

    不, 事业才是男人最好的装饰品。

    宋大人微微一笑, 翻身上马, 意气风发驰向城北。

    烧石灰的窑场就在天台山脚下武乡谷中, 离着他昨天看的采石场不远,采石场中运下来的石块就地捶碎、锻烧,烧好后再装车送往各处用灰泥的地方。

    这处窑场同上头采石场一样, 也是官窑,知府大人亲身巡视,自然又是一番大动静。宋领导下乡视察的有经验了,抬起右手往空中一摆,沉声喝道:“本府今日为修缮王府所用石料而来,无暇受这些虚礼。叫人都起来,盯着灰窑,本府要看烧窑时众人如何干活的!”

    管事唯唯点头,立刻回去众人盯紧自己的窑,露出些勤快机灵劲儿,叫大人看着放心。俞书办凑上前来,引着他到了今早叫窑场预留给他们的一眼窑洞前。

    宋时从家带来的于师傅就站在窑前,窑外不远处堆着一座小山似的石料堆,又一堆粗直的、仿佛小树般的木柴。

    石灰窑极为高大,外形有些像陕北窑洞,不过是砖石建的,顶上是弧顶,里面清得干干净净,只余一地炭灰染出的黑。宋时在南方见的石灰窑四围都是见圆的,见了这边好像语文书里窑洞般的样式还有些不习惯,凝眉问道:“这边的窑烧起来温度和南边儿的不会有差别吧?”

    于师父笑道说:“大人放心,保定的石灰窑也是建成这般样式的,咱们家自己虽不用,知道该如何控火。”

    何况这边还有许多积年烧石灰的匠人呢。他殷勤地跟宋时说:“这边儿以前也采出过大人特指的这种石料,往往和别的石料掺和着锻烧,烧出的石灰也和别的没多大不同,锻烧的火候工夫也应该差不多的。”

    一般生石灰烧制温度在9001100度左右,轻烧白云石的锻烧温度则在9001000度,温度的确差不多。宋时心中有成算,便让他寻个有空闲的老匠人来,问他平常如何烧制石灰。

    无非是在窑内铺上一层石料一层木炭,烧上七日即成。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便发现了石灰岩燔烧的石灰,《周礼·秋官·司寇》中便有“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的记载,《周礼·冬官·考工记》中也有“谏帛……淫之以蜃”,其中的蜃与蜃炭都是指贝壳烧成的石灰。石灰不只可以涂墙,便是指在练帛过程中要用蜃壳燔烧的石灰水刷在丝帛上,用以漂白和脱去生丝外的一层胶。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虽然没有现代工艺对原料、温度、时间的精确把握,但烧出的石灰品质也是足够优良的。

    他细问了备料、铺料、燃料等事,轻轻颔首,指着高大的窑室说道:“这白云石的烧法也和石灰差不多,不过这是给周王殿下燔烧的,必须比寻常烧石灰更精细。石料要洗得干净,捡出大小差不多的石块,差得太多的不可放在一炉烧,窑里温度不可太高更不可太低,火力要稳……”

    若石料大小差得太大,一炉中过大过小的石块在同样的火候下煅烧不到位,就容易产生生烧、过烧的问题,成为废料。

    有废料不可怕,可怕地是它不和水发生反应,会影响到他以后配制水泥、农药时放料的比例精确度。

    本来就是土法上马,不够精细了,这些问题一定不能出!

    宋时在技术方面是既严于律己了要严以待人的,拿着修建周王府的用料必须精细的借口,将轻烧白云的几样技术要点灌输给了本地管事和替他烧窑的几位匠人。

    老工匠还没说什么,旁听的管事和俞书办都抢着答应,窑场管事更是信誓旦旦地担保要让场里所有的匠人、力夫都停下手里的活计,加紧给周王拣石烧灰。

    宋时扬手一摆:“周王殿下爱民如子,岂肯为修王府而劳动这么些人,耽搁百姓们做生活?俞书办替我盯着烧白云石的事,雇些觅汉来分拣、清洗石块便是,需用多少银子,你回头写个文书,开会时报上来,本府给你批银子。”

    还要写什么文书?还要开会时报上?

    那早晚的例会不是说只是几位老爷们开,不干他们这些书办的事吗?这一两银子就能买几百斤的石料,大人抬抬手就拨出款子了,也值得当堂上报?

    俞书办以为大老爷是预先敲打自己,连忙指天誓日地赌咒发愿,保证绝不从中捞油水,求大人一定要信任他。

    宋府尊正气凛然地说:“本府岂是那等多疑之人?只是初放外任,又没带个师爷相助,什么事都要与同僚多商量商量,请诸位大人帮助。修缮王府这样的大事,更须全府上下一心,俞生如今管的正是其中极要紧的一项,怎能不亲自到府中众官面前陈说?”

    俞书办这才知道老爷不是防备他,而是有意提拔重用,顿时喜上眉梢,连声道:“谢大人栽培!”

    宋时止住他的礼数,又问:“我要的煤什么时候送到?我原打算借这窑烧完石灰再烧煤炭炼焦,眼看着这白云石要烧七日,煤运来也没甚用,还得另寻一个窑场……”

    炼焦时会产生焦炉气,窑顶上得开烟道放烟,这种三面封闭,只留一道出送料口的窑看来也不大合适。

    他将炭窑的要求说了一下,围着他的几位本地文书、管事、匠人心中隐隐都有了想法,窑场管事最急着表现,几乎是抢着说:“大老爷要用窑烧煤炭,可是有意烧制那等炼铁时用的铁碳?若是要铁炭,咱们汉中也有,山西更多,既是为建王府而用的,只需叫人采买便是。小的有些熟人在煤矿,愿为大老爷采买!”

    俞书办不料他自己引荐的地方管事竟敢当面分他的宠,霎时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高声劝道:“府尊大人是为周王殿下备炭,岂能用那外路的东西?必定是咱们府里天生地产,府尊大人亲自安排人做的才是最好的!这天台山是产木料的地方,山下建了几处烧炭的炭场,炭窑正合大人所说的意思,大人何不去看看?”

    是啊……他要的是煤焦油和沥青,焦炭只能算个搭头,花银子买焦炭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