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08节

第108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169章

    五月初在大郑朝是个小长假,宋时在福建讲学时就都是捡着这劳动节讲的。

    虽说地方公务人员不能像京官一样安安稳稳地歇假, 但其实如果没有紧要案件、没有领导突然莅临检察之类的问题强迫进入加班状态, 每天早晚点个卯就能回去歇着了。

    杨巡抚虽然很想直奔宋大人的实验田, 终究念端午佳节的份上,容汉中府的下属们安安稳稳地吃了粽子、喝了雄黄酒、洗了百草浴, 转天闲下来了才传召他。

    正经节日已经过完,也该引上司去看看他那“试验田”是什么样的了。

    他们人都住在王府里,有什么动作自然要向周王通报一声。周王听得他们要下田视察, 便也主动提出要与他们一道去看看民生疾苦。

    亲王出行, 两位左右长使都要跟着, 桓凌这个做向导的自然要随行。一行人收拾了车驾行李,备下便装, 周王的车驾上甚至还带了些踏青时用的吃食、玩器, 足足准备了四辆大车, 赶在转天一早天色尚半昏昧时出了城, 到城北一片山地实验田所在地视察。

    那片地在天台山脚下,却无溪渠经过, 缺乏地表水, 正是靠引井水灌田浇地的。

    试验田四至处钉着木牌, 上面写清四至、田地面积、土质、雨水、浇地方式、栽种的作物、所用肥料、种田人姓名等事。

    宋时远远便认出了牌子, 指着牌子对车里的杨大人说:“大人请看, 那牌子所竖之处,就是天台山第一试验田了。”

    这座田位在天台山脚下,没有地形雨加持, 雨水量只能算中等。但这里有口井,方便农户取水浇地,即便大旱天井水也不枯,土地产出一年能有一石以上,还不算瓜茄豆菜之类,也算得上良田了。

    他一面介绍着这片试验田的情况,当先下车,引着领导们向田里走去。

    他和桓凌年轻力壮,一片腿就落到地面,轻盈地踏着田间高低不平地小路前行。王府左右长使还没下车就赶紧吩咐人拿滑杆来抬周王和杨大人,不过杨大人年纪虽长几十岁,身手却还利落,踩着脚凳下了车,便自己拎起衣摆走向田间。

    牌子上写的虽然精细,可对于平日不事农桑的中枢大员而言,却有些琐碎难懂,还不如地上那片黄嫩嫩新冒头的豆芽吸引人。

    地里的麦子已收割罄尽,麦穗也不知被妇孺捡过几轮,连麦秸都被农户抱回去当作柴禾,地面重新平整过,种上了一茬大豆。此时地里的大豆才出芽,一颗颗黄色的双瓣小苗从土中冒头,在风中轻轻颤抖,孱细纤细得可怜。

    土地被一道道深沟交错割开,沟渠中都有水光流动,田埂内成块的田土被深耕过,露出底下黄棕色、富于酸性的土壤。土地犁得深透,土壤松软而湿润,伸手攥上一把便能感到润泽的凉意,指尖轻捻土块,便会在指上摊成一片薄片。

    宋时自己抓了把土捧到杨大人面前,又捻又搓,给他看这片土壤湿润度。

    杨大人虽然关心军屯之事,但当真还没关心到以兵部右侍郎之尊亲手摸田土的地步,就着他的手看了一会儿,右手停在空中不知该摸不该摸。

    另一边看着的桓御史懂得他的挣扎,主动拈了一撮土在指尖,安慰他道:“大人请看,这田土里施的底肥都是是经高温腐熟而成的,里面致病的虫卵等物都已加药石和高温杀了,比一般农家肥干净得多。大人不信可以拈起来试试,那土里头的肥料摸着跟土石无异,味道也不大,其实不脏手的。”

    杨大人闭了闭眼,上前也拈了一把,只当是普通的井台、灶台土,细细捻开,感受着土壤微湿的沙涩质感。

    的确摸不出曾施过他曾见过的那种肥水,就和普通泥土相似。

    他将土搓掉,悄悄取帕子擦手,面上稳重地点了点头:“本官明白了。宋大人且将这肥土放下吧,咱们还是去看水井的要紧。”

    刚被人用滑竿抬到地头的周王看着他们三人研究肥土的模样,脸色却微妙地变了几变,抿了抿唇,用力咽了口口水才道:“杨大人说得是,既已看过土地了,咱们还是再去看看别的。不知那水井建在何处?咱们先去看井,本王还想看看它与王府中那府有什么区别。”

    宋大人捧着田土看了一圈,遗憾地发现周王连同两位长史都没有亲手体验的念头,便将土培了回去,轻拍几下,覆实了土壤。

    桓凌指尖那点土也随意洒到地上,拿出帕子随意地擦了擦手,笑着拿起他的手抹了一把,说道:“走吧,到水井处洗手。”

    水井就在这垄地尽头,井口处砌了个高于地面的圆石台子,石台却比寻常井口大,一边高一边低,也和装了压水具的井一样是封了口的,只在中间留出空隙装了个长水槽,水槽中间是个小口。

    水槽后面石板上竖立着一个圆形上突出许多小柱的木轮,其上挂着一轴绞链,延伸到井里,竖轮旁下方又有一个横轮与它交错,横轮上方顶着个摇杆,正有一个农家汉子推着杆转动。横轮每转一下,带动竖轮旋转,竖轮上卡着的绞链从出水口不转上来,链上串着皮钱,每个皮钱从水口出来时便托上一股水流,将井水推到槽里,流下石台。

    石台下是挖好的沟渠,水顺渠流出,流向田间挖好的水道。

    这水出的却又比压杆提水快得多,水流顺着石槽不断流出,水质也十分清澈。宋时快步上,吩咐那人继续推水,请杨大人上来洗手。等他洗过一回,自己也接水洗了洗,桓凌拿了条新手帕给他递过去,拿着脏的那条在槽里涮了涮,拭掉指尖的水。

    杨大人洗干净手,也不起身,就拎着衣摆,气度徐苏地蹲在井台上,朝出水口里看。

    这井水也是一轮一涌,还有木制铰链串着圆形的皮钱从口中穿出,又随着链子穿进另一个口里,仿佛是靠皮钱将水带上来的,不是气压所为。

    他拎着衣摆,气度十足地蹲在井边,努力看着那黑黝黝不透光的小口,问道:“这莫非也是大气压出的水?”

    不是,这出水底下有个内径和皮钱一样粗的竹管,这串着皮钱的链子像自行车链条一样挂在齿轮上,底下穿过竹管,上头齿轮带动链条转动,管外的皮钱转进管内,就把管里的水一段段托上来了,和古老的翻车式水车原理差不多。

    唯一的缺憾就是铁价太贵了,只有链子是铁的,别的都是竹木石头制成,容易磨损,用一段时间就得修换。

    要是能做成铁的就好了。

    杨大人听着他抱怨,忽然想起自己前日压手压式水泵时一闪而过的疑惑:“这铁泡在水里不怕它生锈么?”

    宋时苦笑道:“哪有不生锈的,那压井器内层是打了锡箔贴上去,着火焊结实的。可锡比铁还要贵上许多倍,要用铁链打这么个水车,再贴一层锡箔,哪里的百姓也用不起它。”

    生铁一斤六厘银子,熟铁一斤一分五厘,苏州钢一斤竟敢要三分六厘五!而能做食器的纯净锡价就跟铜价差不多,一斤要八分银子,加在一起光打一个手压抽水机,成本就要几两银子。而这种水车用料更费,若管链和尺轮全用铁制,再加镀锡——往少里说也得十几两。

    一般人家能打得起井的,往往都是小康以上,甚至有点殷实,也还建得起一个抽水机。可这些种地的往往都是租种别人家土地,井也是早年留下来的,不会自家往上投钱;而那些租地的人收了固定的租子,自家不亏本就是了,有几个肯花钱装水车方便别人的?

    都怪钢铁业还没实现工业化!

    若是他们汉中府能建个小高炉,买矿石来加工,一炉熟铁或钢少说不得省出几十上百两银子!要是铁价能降下来,打造成农具的成本降低,百姓买得起生铁筹造、尖头裹熟铁的坚韧农具,生产效率肯定要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不我欺他。

    他这帐算得杨大人也有些心痛,周王在旁听着,忍不住又要问他:“可否由官府出资做些这种小水车装到井里,供百姓使用?若是银子不够……”

    皇上给您银子是让您自己过好点,不是到处捐济的。花多了不光皇上得怪我们当地官员找您要钱,御史还得弹劾您邀买人心呢。

    他回眸看了一眼就在旁边站着的佥都御史,御史中的高级战斗人员。

    桓佥宪果然不让他失望,回了他一个眼风,当场到周王驾前劝谏:“殿下此行是为镇抚边军而来,一举一动牵动各方。此事是汉中府内政务,殿下虽暂住此地,却不是亲王就藩,合该管治下之事。这笔款子花出去,反而要惹得人议论殿下与宋大人的关系。”

    咱们两家有姻亲之谊,王爷就更该避嫌了。

    但这事却在陕西巡抚管辖权下,杨巡抚漫不经心地听着桓凌劝谏周王之语,心中想着周王方才要借银给百姓买农具的话,几番思量下来,忽地开口问道:“你那经济园里烧炼许多铁炭,是否早有炼铁、打农具的打算了?”

    第170章

    大国重器。

    每个穿越者都有一个强国梦,这个梦想早晚都是要靠重工业完成的。当年郑太祖因为战争和早逝而未能完成的事业, 他这个后来者是一定要接过来的。

    宋时深沉地点了点头, 又摇了摇头。

    他是想发展钢铁工业, 可不是在这汉中经济中心里搞。若在他还没当官时,他可能早托了老父的关系买矿山、建铁厂;不过如今他在下已建了个收容数百民壮的经济园区, 又跟周王这尊大佛做了连襟,搞起冶铁业分分钟就会被人举报私造兵器,意图谋反。

    不说周王已经有两个将成亲的弟弟, 跟哥哥的竞争关系激烈, 就他自己……

    那句“毋以妾为妻”, 就断了满宫妃嫔的皇后路呢。

    大家都是拉满一身仇恨的人,做事还是低调点为好。虽然他就只想建机床、搞加工、做机器, 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若真被人举报上去, 到刑部上上下下审查一遍, 说不定等还他清白, 经济园区都已经倒闭了。

    这复杂的背景倒不好跟杨大人交待,宋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下官建那经济园只为了收容留在本府的灾民, 多造些能惠好百姓之物, 却不是一定要在经济园里建起钢铁厂, 万事都握在自己手里。”

    他的打算是扶持本府冶铁、制造技术, 让本地炼铁的商家能降低成本, 炼出更多更好的铁石,打造出更便宜、更锋利耐用的农具,然后由官府做担保, 分期付款,以平价售予百姓。

    ——包矿给私人开采的话,采出多少铁,他们府里还能从中抽1/15的专营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中府城内并无铁矿分布。本府最适宜开采的富矿、大中型铁矿都在留坝、略阳等地,不能直接走汉水到南郑。要把开采出的矿石运到本府来炼铁炼钢的,运输成本太高,不如在矿山下就地冶炼成钢,甚至打造成他需要的零件,再运回园区组装。

    宋时一条条剖析利弊,恳切地说:“其实这也是下官私心打算,真正实行起来还有许多难处,到时候还要请大人照拂一二。若能产出好铁,做出理多惠民器具,将这一地治得富饶,下官与汉中府官民上下必然铭记大人恩泽。”

    杨大人微微颔首:“只要你汉中真能造出好钢铁,此事本官可以替你担着。甚至往后兵部筑兵甲要用铁的,本官也能替你说话。”

    汉中府就在九边之内,原先就是兵部采购生熟铁的地方。若能产出好钢铁,胜过山西、苏州的,兵部采买铁料时就在汉中府多买些也可以。

    杨荣想起边城旧守军并不算结实的披甲,生锈的枪箭;京里新将士带来的、不是很富裕的军械;还有兵部下辖器械厂日夜开工,一天却产不出几条枪的效率,眼中闪动着几分期盼。

    兵部采买的钢铁价格比宋时算的还高,品质却平平。有时枪管铁质不好,内中易有砂眼,有的还没用几次便要炸膛。若得炼出好铁,打造出强兵利器,何惧达虏骑兵南下?

    杨荣抬手拍了拍宋时的肩膀,万千寄语只在这一拍之间,却不必说出来。

    他从来到汉中府,所见所闻,足以证明这位宋三元是个务实用心的人。只看竖在田间的那块牌子便知,他做事之前都要精心筹备,比得上将军排兵布阵,文人打文章腹稿,务必全无错漏了才肯出手,拿出手的东西也定然是远远超出人期待的佳品。

    譬如眼前水井,譬如方才那片土里混的肥料,譬如周王殿下出行时带的羽毛球……

    该做何事、能做何事,宋时胸中自有规划,他又何必催促?今日终究还在端午假里,看过这井水车,也该放他们年轻人享受郊游踏青之乐了。

    杨大人笑道:“今日难得周王殿下与咱们一同出城,天台山风景殊胜,咱们也挑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游玩一程。”

    周王自来到汉中府也没出几趟城,这趟原本也打算趁机玩玩,听杨大人这么说,便欣然道:“杨大人好意,小王岂能不领?端午前确实也是正合适踏青的时节,小王叫人带了羽毛球和气球来,待会儿咱们寻个平岗玩一场也好。”

    宋时为了找石英矿、磷矿,在天台山上也逛了不少地方,自然知道哪里风光最好,含笑应道:“虽然这座天台山不是浙江天台山那样的天下名胜,可也是3……”

    3a级景区,汉台区政府还和某投资商签订合同,要把它打造成5a级景区呢。可惜大郑朝没有景区分级,天台山几百年间是升不到5a了。

    宋时轻咳一声,说道:“这处天台山是因山顶平坦如台,故名天台。天气合宜时登上山顶广览四方风景,可见群山掩于雾霭中,恍如人间仙境。李白咏浙江天台山的《天台晓望》诗中有‘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一句,此山也可当得起。山中还有飞泉流瀑、嶙峋奇峰、唐宋人建的观宇僧庙,古人碑刻等景致……

    “有些地方下官亲自走过,也有些是来这边勘探时听游人说的,今日难得殿下与巡抚大人有游兴,咱们何不叫人本地人导游,直上天台?”

    这要是浙江的天台山就好了,他背过导游词,可陕西这座他没背过,又舍不得为了爬山花他后台的晋江币,只好雇个本地导游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个全陪负责旅行团的吃住和路线规划,到景区再雇个地接陪玩,好像也挺符合流程。

    周王一行和杨大人都无异议,桓凌更不必说,一行人便回到车上,由熟悉道路的差役导游,往天台山而行。一路上见着道边有山泉流下来的地方都开辟了良田,满塘浅水间插着青青禾苗,一派郁郁生机。

    周王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次见着生在田里的禾苗,又见农人在田里拔草,颇觉新鲜,脸贴在窗边看个不了。

    看着看着,的视野边缘忽然闪过一道等身高的木牌。他下意识看去,虽然看不清上头的字迹,但看牌子做得方方正正的,其上字迹换行的习惯,一下子也猜出了来历。

    他忙拍了拍车窗,唤人去后头招呼一声:“那可也是宋先生的试验田?咱们下去看看吧。”

    后面的杨大人也看见了那片试验田,正问宋时提出同样的要求。

    领导要干什么,做下属的哪有不答应的?何况不等他说话,车队已经按着周王的吩咐转向田间了。

    到了地头,宋时便扶着桓凌的手先行下车,踩着地面有些泥泞、高低不平,怕他跳下来崴脚,便张开手接他,想让他跳进自己怀里。

    桓凌猫在车厢门口,不跳怕伤他自尊,跳又怕自己丢脸,环顾四周一圈,见那些差役硬是搬着矮凳在旁边围观,不晓得避个嫌,只得一手摸着车厢边,一手伸过去,口中客气地说:“宋知府扶我一扶。”

    说着便握住宋时伸在空中的右手,轻身一纵,落到地面上。

    这稻田是大水漫灌出来的,连田埂间的小路都是软的,他一落地半个鞋跟埋进土里,抓着宋时的手晃了晃才稳住身形,把鞋底从泥土里拔了出来。

    这地面可不好往下跳,杨大人年纪大了,下来还是用矮凳垫垫脚吧。

    他让开车门,体贴地安排人给杨大人和周王、两位长史搬凳子。杨荣踏着矮凳走下来,感受着脚下柔软泥泞的土地,也不禁想劝他们一句——

    你们虽然年轻,但下车也垫个脚凳不好吗?还要以手相扶,宋大人那手臂都伸到车边了,你要扶他还得拉过他的手来,一手扶着车壁侧身跳下去,多不方便。

    他感叹这些年轻人一味炫耀身手,不知道给自己寻方便,前头车里下来的周王却已迫不急待地要到近处看稻田,招呼他们一声:“杨大人,此处又是一片试验田,咱们且先看看牌子上怎么写的。”

    这田里可不比只有一人推车车水的大豆田,周围几处田里都有农户忙活。试验田里的农户更是地主特为宋大人安排的庄稼把势,见面便认出宋、桓两位大人,抓着一把杂草便要上来叩头。

    宋时连忙摆手:“你慢些儿走,咱们这田里插禾插得紧密,怕你走不惯,踩着禾苗。”

    那老农连忙放缓脚步,踢着苗间土地走了上来。

    随着他的步伐,一道道涟漪在水中划开,似乎还有小鱼在他脚边露头,摇头摆尾一阵后又游回了稻田。

    周王“咦”了一声,指着禾田道:“这田里还有鱼?怎么,是溪水里带进去的么?”

    不,是特地在这稻田里放养的小鱼苗。这种水稻稻杆粗壮,经得起鱼啄,到割稻时鱼也大了,一起捞出来卖了,稻农收入就能高些。这些鱼还能吃水里的蚂蝗、孑孓之类,稻田能少生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