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27节

第12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201章

    熊御史取了宋时父亲并曾随行去南方的几名家人的证词,又将宋时家的杀虫剂、有机肥、肥皂、蜡笔、玻璃、水泥等物各取了一份, 用蜡纸封裹好, 呈送御前。

    他在南方便带人建玻璃、水泥、肥料、杀虫药工坊, 劝当地百姓开山作梯田,引山中水灌田。当时亦令地方禾稻丰产。但他在南方种出的水稻也是收成略高、穗更饱满些, 的确没有在汉中时这样一茎十三穗的嘉禾。

    在南方已经能做出这些东西,看来他天生便爱这些实务,倒不是跟了周王才有所得。

    新泰帝一面听御史奏报, 一面粗粗看过托盘上的东西, 皱着眉问道:“周王入京那次, 桓凌不是呈上一部种嘉禾的笔记?那里写的肥料与他在家用的有何分别?因何在汉中种得出祥瑞,在南方膏腴之地倒不成?”

    王太监应声道:“那笔记交户部研习了, 陛下可要传户部来人应对?”

    天子点了点头, 他便立刻叫养心殿总管太监去传户部左侍郎郭敦进宫奏对, 又安排人领顾总宪带着熊御史退到侧殿歇息, 候着圣上传唤。

    不一时郭侍郎上殿,王太监便带着人人将都察院查问到的笔录和东西托到他面前, 代天子问话, 让他查看眼前之物与宋时笔记中记载的肥料、药品有什么异同。

    亏得郭侍郎不是那等万事只交给底下人办的, 自己早早地把宋时的笔记研习了一遍, 在眼前众托盘里挑剔几回, 说道:“差不多是这些东西。只是肥料里差了一样‘磷肥’,一样‘制草木灰精’,还有一种‘肥田粉’。那肥田粉他笔记中说是须炼黄铁之精为酸液, 淋洗炼铁煤的烟气而成,制作不易,但也可以不用,只用高温堆熟的农家肥即可。”

    王太监心细如发,当即问道:“咱家也听说锅底灶灰能肥田,他便再精炼也不能把草灰烧出仙丹来,所以他种得嘉禾,是为用了‘磷肥’,还是要再加一个肥田粉?”

    郭敦道:“应当只是磷肥。这样肥料从前无人用过,是他在山里寻得,见那种石头块然嶙峋,故为之取名为‘磷’。”

    这个磷字还是他特为此肥造出来的,可见这肥料之珍贵。

    汉中产这等肥料也有数千年,早不曾遇识者,直到圣上将宋时发到汉中,才有因缘遇合,叫他这天子门生、三元才子撞上磷肥,致有去年秋收几十本祥瑞嘉禾的异象。

    此乃圣德所致,天定缘数,使大郑得此良人、得此良矿、得此良法。

    郭大人颂起圣来连王太监都要甘拜下风,几句话便把嘉禾现世的缘故推天子身上,将此祥兆和周王剥得干干净净。

    新泰帝不置可否,只问他:“若有磷肥,户部此时也能种出嘉禾么?”

    若有磷肥,依他所授之法种田,应当可得嘉禾。

    他笔记中记了放不放磷肥的水稻长势对比,户部在官田里使人试种,果然也与他笔记中所写结果相似。若能用豆渣、鱼虾鳞壳、畜牲毛发、蹄角、内脏、碎骨等物沤成肥料,拿倒也有促生分蘖的效果,但这等肥料太贵,只合养花,寻常百姓种田时是无论如何用不起的。

    郭侍郎感叹道:“却不知别处还有没有磷肥,若是江南等地也有那样的肥矿就好了。”

    王太监讹异道:“便请宋大人他们多开凿些磷肥块,送往天下各省,岂不就能处处丰收了?”

    江南、湖广等地更是天下粮仓,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地方。若那等地方也有磷肥矿在,种出的嘉禾必当数倍于汉中,这新泰朝岂不要成了开元盛世了?

    郭侍郎虽然好颂圣,这时候却不敢附和,反而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户部运转,不及叫他们就地运转。

    如今是边关缺粮,山陕等府正是承运军粮之地,若将磷肥发往各处,使其皆依宋时之法栽种,则九边饥荒可解,强征良人为军之事自然也可迎刃而解。

    若将磷肥运往丰饶富庶之地,运肥料先是一笔开支,运粮又是一笔消耗。哪怕是运往南方一年两三熟的地方,千里迢迢运粮到边关,运到的不过三分之一,剩下的都在路途中吃用尽了。

    倒不如就地种田,哪怕收的粮只有江南三分之一,也省了解送肥料的本钱。

    天子微微颔首:“这磷石块色泽、体态与寻常山石无异,若非宋卿惠眼识得,只怕再过几千几万年也无人知道天台山生有这等佳物。别处山中也未必不生此物,可遣会探矿之人往天台山认清此时,到各处山中寻找。”

    此事却是工部的本职,如今工部就有三位员外郎在汉中随着宋大人学制肥,探矿之事可叫他们先留心,再送些专人去。

    郭侍郎连声称是。

    但这探矿属工部所辖,他身为户部侍郎,不得越俎代庖,此时就该退下了。他欲告罪离开,天子却忽然命人唤了顾佐、熊会两人上殿,问他们两方:“汉中府原本也不甚出众,近日朕看陕西来的折子,怎地本本都夸汉中富庶?”

    是他种出嘉禾,令百姓丰足之故欤?是他那经济园中买卖兴隆,能日进斗金欤?

    郭侍郎方才夸磷肥增收之效半晌,仿佛只要能发现在几处磷矿,在江南、湖广多种嘉禾,马上就能‘致君尧舜上’了。但说到种田之利,他也不强强夸,只得低了声气答道:“《昌言·损益》章有‘种田十倍利,经商百倍利’,宋大人那田又是零碎分布各处、总合起来都不过三四十亩的小块田地,尚不足富一省之民。”

    天子的目光落到熊御史脸上,亲口问了这位头一次私下面君的小御史一遍。

    熊御史激动得满面通红,险险要厥过去。幸好他们总宪上前挡住圣颜,才叫他稳住心态,没在御前丢脸。

    熊御史醒过神来,重新依制回秉:“以都察院所查结果,宋家也不算极富裕的人家。不仅比不得累代公卿世家,甚至也比不得那些地方豪族,只能算是中上户罢了。”

    听闻宋时随父在南方时,也同样开这些厂子,并不见得有多么赚钱,只是到了汉中,建起经济园后……

    细察起来,不提汉中特产的白云石、磷块肥等物,唯一与他少年时所行不同的,就是他这经济园的规模宏大。

    不光雇的人多,工坊建得大,那些厂房间出入物料也是一环扣着一环:这窑里出的煤到那窑膛里烧火;烟道中结的煤膏刮下来又能铺地又能烧耐火砖;耐火砖烧好后再砌进炉膛,就能烧出剔透如水晶的玻璃;玻璃板建成暖房可提前育秧,早插又能早收……

    他那经济园里竟节俭到连烟气都不浪费!一种通入地下供人地取暖,一种则用硫黄酸淋洗,制成化肥,又是一条省钱富农之路。

    只怕他那经济园办得好,正为他有这样从大局上着眼安排,又能将园中一应原料、产出、废料都物尽其用的本事。

    ——园中所产之物只是末节,他那察物之性,尽物之用的实学工夫才是本。可传旨与那十位去汉中学种嘉禾的官员,不只要学他的种田,学他造化肥、农药等物,更要学他如何布局经营经济园,富生安民。

    天子淡淡问道:“你这话是自己的意思,还是都察院的意思?”

    熊御史一时不敢接话,顾总宪代他应道:“回陛下,臣以为福建道御史熊棨之言亦无甚错处。臣等为朝廷办事,无非以诚心正意为本,其本若正,则其行事虽有错亦可纠正;其本若乱,虽建得工坊、产得药石,终究只是外物,不能富国安民。”

    新泰帝似乎极轻笑了一下:“你们都察院倒格外看重宋卿。”

    这不是因为……宋时也是他们都察院的人……的人么。

    那两个“的人”绝不是因为他有迟疑,更非他心里想什么话还会结巴,而是个层层递进的语气——

    他们都察院的【右佥都御史桓凌】的人。

    第202章

    都察院是监察百官的地方,凡在任上有错失的无不弹劾;便是查不出什么错处的, 也有“依例弹劾”这种说法, 倒是极少见都察院护着人的。宋时去年毕竟献过嘉禾, 户部自然看重他,左都御史这一番力证, 却不是说,那经济园当真是利国利民之物?

    既然有诸般好处,不妨叫回那几名身在汉中的工部员外郎, 也在京里试行一番。

    新泰帝试将此意问了郭侍郎与顾总宪, 郭敦自是连声赞同, 顾佐却有些担心:“工部诸人当日奉命去学制化肥,只怕专心于彼, 未必能具揽那经济园的建制。若是草草将人召回, 只怕回来建成的也不是汉中府那个工业园。”

    不若先去一道旨意, 告知他们众人回来要兴建一座与汉中一般的经济园, 让宋时从大处着眼,多教他们几个月。去汉中时再选些会探矿的匠人, 细细记清了那汉中天台山地势, 那磷块是什么样的, 回来也在京畿乃至地方寻一寻。

    万一能多寻一处, 便多一省丰收之地;便再寻不着, 也不费朝廷多少事情。

    新泰帝思忖一阵,亦觉有理,便道:“便教派往汉中的御史、工部员外郎主理此事。既是都察院谏言勘矿事宜, 便再派一名御史主理,带识矿的工匠往汉中一行。”

    具体如何做再他们上个条陈来,交内阁与六部共议。

    众人各自退下,回去拟条陈。熊御史毕竟是查了此案的人,顾总宪既已用了他一回,索性就再用到底,叫来他叮嘱道:“此事虽然繁重艰难,却是事关国计民生,望你以国家百姓为重,勿被眼前艰难压倒。”

    熊棨轻轻叹了一下,抬起眼来回望顾佐,神色已变得坚定:“总宪只管放心。熊某既是朝廷大臣,安能不知国事为重,此身为轻?慢说只是要到各省勘矿,便是咱们院里那些派往边关管军屯、马政的御史,又有哪个怕过艰难?”

    他们读书人一生所求,不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

    他若能寻得磷矿,使天下田土皆能产出十三穗佳禾,新泰朝盛世名臣中,岂能少得了他一功?就算寻不得,他将自己走过的地方写成游记,后人看过他的游记也可少走些弯路。

    昔有郦道元作《水经注》,今有他熊孟纯作《磷矿志》。后人有论古时擅写游记者,也当把他的名字排在郦道元、柳子厚之下!

    熊御史踌躇满志地回去收拾行囊,买了一部《管子·地数篇》、一套《博物志》、一部《地境图》,准备一去汉中后,从此游遍天下。工部得到勘矿的圣命之后也忙不迭选了在班的探矿良工,命他们到汉中后细查山石之色,测其石层数,记其上所生植被,回来好依法在各处探寻。

    内阁三位阁老则先寻翰林拟了两道旨:一道是晓谕宋时,圣上看重他的经济园,欲在京中重建,让他配合天使;二是要晓谕百官,朝廷决意在京仿造此园,要选任得力之人完成此举。

    将圣旨安排好,三人便先商议起了京城这座经济园当如何建:哪里有与皇亲、勋戚、官员不相冲突的大片空地;主持的该选堂上官还是皇亲;六部中以哪一部牵头,选何人负责买办、做成之物销往何处;建园与平日采买当留出多少银子,从拨给哪一方款项里截……

    建园子的款项倒是最好解决的。

    张次辅想起汉中府送的考核文书里有记述汉中府经济园建园筹款的记录,回去叫人翻出来看了一遍,最初圈地建园、建厂房、铺修地面等竟只花了不足千两,待建起耐火砖厂后,便足敷日常周围之用了。

    京城亦有石灰矿,其中或当有白云石,使人建窑烧造便是了。

    这点银子在户部来说只能算九牛一毛,不必克扣哪里该拨的银子,三位阁老都松了口气,准备廷推其中管事的官员。

    ——至于主持者,无非是在勋戚或朝廷要员中选一位,要看圣意在谁。

    这件大事稳稳妥舀地安排下来,两道圣旨经御前用了印,一道便交熊御史与礼部传旨官带往汉中府,一道诏告朝中众臣。

    这道诏旨发下去,却在朝中掀起了一番争执。

    “经济”园虽取经世济民之意,但究其所为,竟是靠制售石料、化肥等物以换取钱财,这又与商人何异?宋时做的是地方牧守,为安顿流民与本地贫苦百姓而建园经商,令那失产无业的百姓在园中赚些衣食也算是权宜之策,朝中却是为何要仿建他那园子?

    圣上下此诏旨,竟是何人引导?

    圣上本是令人去学汉中府耕种嘉禾、学着造能催生嘉禾的化肥,从前不曾想要学那实如商户行事的经济园,如今怎么忽然想起此事?

    前日都察院有御史到宋家查问,之后便有圣意下来,六部也要推举管事人选,此间种种变化,那名御史不得不负责。身为中枢要员,却只见他那经济园获利丰厚,不见这园子名为“经济”,实行商人之事。若在朝中推行开来,引得百官逐利,黎庶岂不更要上行下效?

    以商致富,这是末富!奸富!

    以农致富才是本富!

    朝廷放着耕种嘉禾这正道不学,却要学这近乎经商之举,实有悖圣人教化,将兴起鄙薄风气,损朝廷根本!

    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忧心,上本劝谏之余,还要自己写文章长篇大论,论这经济园损伤国家风气的害处。

    都察院也不是那白白受人责骂的小白菜,纷纷搬出《尚书·洪范》八政,与史书中所记“食”“货”二政的史料,反驳这些自以为清高实则不知治国之道的人。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

    “今年山东、河北、山西大旱,粮食绝收,百姓无地存身,只得辗转逃荒。若当地便有一似汉中经济园之地可供其衣食,亦为当地官府换得赈灾银子,可活多少生民?”

    “圣上有意在各省推行此园,故先在京中尝试,以观其优劣,矫其弊端,来日在各府州设计时才不易出错。”

    修建经济园的计划毕竟要等人从宋时那里学会布局之法才能实行,是以内阁动静不大,时间长了以后,那些弹劾的与辩驳的也渐渐没了精力,到后期也只有零零星星的弹章上奏。但这一回争执终究有人记恨,朝廷之外写诗作文讽刺对方的仍是你来我往:

    一方坚持以农为本,称此举是逐利之举,本末倒置;一方则说自己才是以民为重,对方只顾惜自己的名声,知有良策而不肯用,是置百姓苦难于不顾。

    这些人的弹章朝中都看腻了,但他们都是三场中试的才子,文章颇有可观之处,倒是随着熊御史一行传到了汉中。

    文章走得比御史还快些,从都察、翰林两处递到宋时与桓凌手里。倒是他们的亲人只怕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坏了心绪,都尽量压着,家书中也不敢提半个字。

    宋时看着那满篇的“奸富”“末富”,眉毛都要竖起来了,啧啧咋舌:“人心惟危,人心惟危!”什么奸富,末富,他们经济园是堂堂正正凭劳动致富的,劳动最光荣不懂么!

    桓凌在一旁细看,摇头叹道:“虽然说的有些不好听,但这本富末富之辩倒也有些意思。朝中只怕不少人都是这般想法,毕竟我朝以农为本……”

    他们这也是以农为本啊!

    工人阶级是先锋队,农民阶级是主力军,他们文科生考政治时这道题得考八百回,他怎么可能不重视农民的力量?这是封建官僚对他们新时代建设者赤衤果裸的歪曲和诬陷!

    什么“本富”“末富”“奸富”,一个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被他们解读出八百个花样来。就跟谁造的词多谁更有理似的。

    难道他不会写么?

    宋时将手里的信纸一推,挽起袖子说:“等着,本府难道不会写个带富字的文章?”

    不只要写,还要写得比他们都高大上。本富算什么,咱们直接来“国富”!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国富论》的大名,还是当初从他们宿舍楼上层管理学院学生那边听来的,内容不大清楚,不过名字好就能借用。至于里面写什么——

    那还用问吗,邓爷爷怎么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不光马哲、毛概、邓论,他连政治经济学都还没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