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35节

第135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这是他明媒正娶,拜过天地、告祭过祖先的人。他爹都认下了,还叫大哥回家祭祖时再向祖先夸一夸这好媳妇呢,何必怕叫人知道呢?

    “殿下说得是,”宋时心口一阵热血涌上,不大隐晦地承认了已婚事实:“今日承蒙殿下厚爱,邀我们二人赴此家宴。宋时便借花献佛,凭这杯酒祝殿下早日夫妻重逢,父子相会……”

    “也愿我家早享兄妹团圆之喜。”

    他一口气饮尽杯中美酒,将杯底朝上,示意自己已喝干。周王看着他的杯底,又看了桓凌一眼,不敢相信方才那个“我家”不是他说的,而是宋时说的。

    桓凌也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状似惭愧,实则难掩得意地说:“元娘虽然出嫁数年,但血脉之亲难断,自然也该叫宋大人一声兄长——我们两家非止作亲戚往来,更是得了祖宗见证,可入祠祭祖的情谊。”

    只听说过登堂拜母,入祠祭祖的,那不成了入赘?

    周王手中的酒杯险些握不稳,用力攥了攥才稳住手,拿出他宠辱不惊的皇子气度——这二人在朝堂上都敢说要做一家人,家里的亲人先祖又如管得住他们?

    他们父祖都认可的,他这做妹婿的更不该大惊小怪。

    就是入赘了,也不算什么大事。

    ……怕这事还得叫人提前告诉王妃一声,让她和贤儿都有个多认一位亲戚的准备。

    第215章

    周王在汉中惦记着京里的王妃,京中王府的人也正惦念着回周王府之事。

    钦天监卜得六月初三是大婚的吉日, 宫中早早备好大婚所用礼器、仪仗, 选定开国诸公爵之一的成国公作正使, 吕阁老作副史,代圣上祭天、祭祖, 到到新任承恩公,大理寺卿徐初府上行纳吉、纳采等礼。

    天下臣子、藩王纷纷献上贺礼、贺表,周王提前派了左长史入京, 也正是为着此事。

    贺表犹可, 周王府能送上什么贺礼, 才是满朝大臣最关心的——珠宝、珍玩、字画之类的倒不值一提,最好是再献一个……献一箱新鲜的祥瑞给大家开开眼。

    可惜大婚的婚期在六月初, 无论稻麦此时都进不了京, 他们也看不见前两年汉中府成箱进祥瑞的盛况了。

    褚长史随着贺表一道献上的, 是一套唐人抄的《金刚经》, 一盘赤玉雕的安石榴、一套八层透雕的象牙球……与两座高可三尺许、鎏金嵌宝的铜座钟。

    “座钟”二字初传开时,连宫里都以为周王要送的是个佛寺里敲的钟。然而真正进上的却是个檀木作壳, 白色铜胎珐琅为面, 金针铜摆, 表面绘着子丑寅卯十二时辰, 每个数字间用铜丝隔出八刻的计时器具。

    座钟正面盖着玻璃门, 表盘搪瓷面上留了个方方的小口,可将钥匙插上去给钟上弦。

    ——这表盘完全按着古人计时习惯来,只有时针, 没有分针、秒针。因为“发明”座钟的宋大人一时编不出太合理的理由,能让他在汉中府遇到会做钟表的外国人,学会国际计时方式。

    不能直接照搬国外,就只能先按中国的计时法来,再找借口调整改进了。

    不过也只是他这个见识过现代钟表的人要求高,这钟即便进到宫里,和别人的贡品相比,也可跻身一流了。

    宫中从来都是以日晷、漏刻计时,更准的便是钦天监的水运仪象台,却都没有这般精致华美,可以摆在屋里赏玩的。就连天子得了这座钟也爱不释手,召献钟的褚左使进宫演示用法,还让他带来的匠人打开钟后盖,亲眼看了看里面的机关:

    精密咬合的黄铜齿轮不停转动,连动着来回不歇的铜摆。每到两个时辰相交,或某时正,钟箱内便会发出撞钟般低沉的响声,为人报时。

    这钟表虽不如祥瑞喜人,的确也是实用又可意的东西。

    新泰帝站在摆放钟表的小桌前,一面看着时针缓缓移动,一面温声问背后的褚长史:“这又是宋卿所造吧?这钟里面装着那些带着细齿的轮子,只怕十分难打磨,不知可要耗多少人力才能做得成?”

    褚长史因要献座钟,离开之前曾到经济园里仔仔细细看过一回制钟流程,此时应对起来自是胸有成竹。他甚至问一答三,细细讲了如何用车床加工打磨铜齿轮,钟里和钢制发条又怎样带动齿轮转动,让表面时针不停转动的。

    新泰帝听着倒觉着颇有趣味,追问道:“在京里也可造得出这样的床,做得成这样的钟么?”

    褚长史恭恭敬敬地应道:“回陛下,汉中可做的,京里自然也可以。宋知府已命人画了钟表样式图,还派了会装钟表的匠人随臣入京,便是要将此术献与朝廷的。”

    天子笑道:“他倒大方,惠儿也不拦他,不怕以后京里都会做这座钟,他们再拿不出这样压倒众人的东西了?”

    褚长史觑着天子的心情不错,也附和着笑了笑,说道:“周王殿下赤子之心,宋知府唯知忠义,进上之礼只为表敬爱之心,何须与他人相比。”

    周王殿下不仅不想争这个宠,更无意大位,只想将王妃与小殿下接回汉中,一家夫妻父子安安乐乐地过日子。

    天子沉默了一阵,回头问褚长史:“这是惠儿的意思?他莫非真打算在汉中做起藩王来了?”

    新后将立,朝中将有嫡子,周王这个庶长子又何必还京呢。

    不光周王,连他们这些属官,甚至满朝大臣都这么以为。若非周王眼见的回不了朝,宋大人何不在京多等两年,而要抛下翰林编修这样清贵又大有前程的官职,千里迢迢奔赴汉中?

    褚长史只低下头应道:“殿下不敢妄测圣意,臣更不敢妄言。”

    虽然不敢妄言,但在大婚结束后,他立刻代周王上疏,请求圣上准许王妃与皇孙回汉中府与周王团聚。不久奏疏便被递回来,圣上朱笔亲批,许周王妃回汉中服侍,但皇孙年幼,经不起路途颠簸,不许离京。

    周王妃既离京,皇孙无人照顾,暂接入钟粹宫中,交贤妃抚养。

    一道圣旨发下,顿时惊动了整个朝廷。

    如今中宫初立,尚无嫡子,陛下要把周王的嫡长子、当今皇长孙养在宫中,将有什么打算?难不成是有意越过皇子而培养起皇孙来了?

    宫中旨意既下,已是派了宫人、乳母来接皇孙入宫。桓王妃带着侧室李氏跪接圣旨,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便被带回了宫里,急得她立刻要上书请旨,留在京城。

    李氏按着她的手问道:“娘娘是要抗旨么?皇孙养在皇上与贤妃娘娘身边,比在这没有主人的周王府中如何?”

    元娘被她的喝问声惊得心口一跳,下意识答道:“自然是在宫中好,可贤儿从未离开过我……”

    李氏缓缓摇头,抱着她劝道:“娘娘,圣命难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娘娘何不想想圣上为何要将咱们小殿下留在宫里呢?”

    桓王妃神色空茫地倚在她怀里,许久才转过一个念头:“我不能抗旨,便上一道书乞求留在京里吧。我昔日答应过殿下要照顾好贤儿,总不能丢下他,一个人去汉中。”

    她拍了拍李氏的手,反而劝她:“你在京陪我太久了,也该回汉中服侍殿下了。王氏至今也无所出,你若有个一男半女,咱们王府才可安心……”

    李氏叹道:“我知道娘娘的顾虑,然而我与王氏皆是妾室,所出非正,便有子嗣,又如何及得上王妃所出?何况娘娘若还在京,小殿下又如何进宫?”

    皇孙养在一个没有主人在的、孤伶伶的王府里,又或是养在边关,怎么及得上在宫中,能得亲祖母教养长大,甚至有机会被圣上亲自教导?

    她愿意留在京中服侍小殿下,替周王府传递消息,请王妃不要再犹豫了。

    李氏几乎要跪下请命,桓王妃用力挽着她的手臂将她扶了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几分冷静和坚毅:“不必行大礼,我明白你……我是该奉诏离开京城。”

    她重新磨墨提笔,毫笔落下,却改请愿而写了谢恩文书。

    这道旨意岂止搅动了周王府一家,不过周王妃是为儿子被召进宫而伤心,别人却是为了没有儿子可进宫而焦心。

    二皇子如今也成婚两载,王妃与妾室却还都没动静,听到这消息后不免含恨:“大哥这分明是以退为进,借口要将妻儿搬回汉中,实则提醒父皇,如今皇室中只他一个有了子嗣了!”

    如今朝中只这一位皇孙,父皇如何舍得他离开?自然要接进宫,说不得还要养在膝下,含饴弄孙。若是他也有儿子,母妃也接孙儿到身边亲近……

    他三弟如今也成亲了,未必想不到此事,他还是得多回府几趟,不能总一心扑在矿上不回家了!

    他去盯着采矿的时候少了,下头人监管难免渐渐松驰,那些矿上的风气又重新倒向从前他还没按着汉中府之法管人时的样子。再兼他如今心怀大计,顾全不得修路、转运二政,贴补运转的银子也少了,那些矿料送到经济园的速度便慢了。

    这京里的经济园偏又是完全比着汉中经济园造的,每日吞吐原料数是有标准的。

    原料进的不足,有时就只能空转、空烧,甚至被迫停工,而每次重新开工又要耗费许多工料。魏王不似齐王母家出身勋贵,有的是银子贴补手下产业,更受不住自己尽心竭力操持的差使被人拖累成这样,一怒之下竟上本告了齐王。

    原本这供料的差使不该交给齐王,没有他插手之前经济园也建得好好的。是二哥他强向父皇请旨抢了差使,却又不用心做,岂不是故意欺君?

    他的奏章不曾通过内阁,是他自己直接递到圣上面前的。

    天子听着他细讲为何供料不足,经济园的损失多大,脸色微沉,垂眸问道:“此事主管建园的监察御史怎么不报上来?”

    齐王少年老成地感叹道:“监察御史如何敢弹劾亲王?他们也只敢问问矿上那些小官儿罢了,然则朝廷的矿历来便是如此,那些小人不知寻得出多少借口拖延。可儿臣、可朝廷的经济园却拖延不起,一日不开工便是一日的损失。”

    前些日子好容易经济园稍稍走上正途,父皇又钦点了要他们制造钟表,他还想要在京里重现汉中经济园的发展势头,却被二哥拖累至此。

    如今别说比汉中,就是比他自己之前那段时候也差得多了。他是不敢强求二哥用心王事,只求父皇让他能插手矿料一事,就如宋时在汉中所行一般,不必被人处处掣肘。

    第216章

    九月初,褚长史便奉着王妃回到了汉中。

    桓王妃自幼生长深闺, 锦衣玉食地长大, 及笄后更是嫁进皇宫。后来虽生变故, 周王出宫开府,却也直接住进了礼部为齐王婚礼精心修缮的王府, 未尝见过广厦深宅之外的世界。

    入宫拜别皇后、贤妃,与孩儿道别时,她还对这趟远行抱着几分隐隐的惶恐, 不知汉中府会是怎样的地方。然而一路行来, 住过脏乱的驿馆、见过嘈杂的市井、荒凉的山里乡村……再进到汉中府属地, 见到江边整齐划一的房舍、流转不息的舟船,远远望去高大如塔的滑车和通天烟柱, 她忍不住长长吐了口气。

    原来汉中竟是这么个安稳富庶的地方。

    这是她家王爷治理之下的盛世之景。

    桓元娘在舱中小窗边看了一阵, 到船江靠案时便戴上幕篱遮面, 从船舱中缓缓走出。

    船头已放上了厚实宽阔的新踏板, 稳稳当当搭在码头上。码头上的工匠、商人都暂时清开,四周一片清静, 早有王府属官、内侍、侍女相迎, 将她引上车辇。

    车子旁边一队亲卫打着周王的旗帜护持, 为首的却是个穿着正四品大红补服的俊秀青年, 容貌俊雅、神采飞扬, 容貌与她隐隐有几分相似——

    正是她的兄长桓凌。

    自从她嫁进王府,与兄长便极少相见,最后一回见面还是周王进京献嘉禾时, 曾带兄长到府中小住,他们兄妹匆匆见了一面,到今天又是一年多未见。

    早前住在家里,天天能见面,能听到兄长教训的时候,她只嫌兄长对她不够关心,只会说教;如今她孤身走了二千余里,在这汉中重见兄长,心中却只余一片依恋之心,再也想不到其他。

    她唤了声“兄长”,桓凌迈上前一步,深深的着她,却是恭敬地称她“王妃”,请她上车回城。

    仪卫打起全副王妃仪仗,引导车队缓缓向汉中府城去,桓凌虽然称呼有些生疏,却始终御马陪在王妃车旁,给她解惑答疑。

    因九月初天气尚热,车子并未关严窗子,只用半透明的鲛纱作帘,隔着窗帘仍可看见外头的景致。

    她在京中看过许多书信和记录汉中情势的翰林文章,心中早堆叠起了一座不逊于京师的繁华大府印象。然而在踏上汉中府地界后,旧日所能想象出的景象都被眼中所见颠覆,大大小小的街巷都整齐平坦如秦直道;道旁民居皆是粉墙青瓦、一样的高低规模,唯有各色店铺外悬着制式相近招牌。

    越往城中心,越见人物繁华,只是房舍不像外头那么整齐划一。街道两旁摆摊的小贩也渐多,也有撂地卖艺的艺人,歌吹声随风透入车内,隔着窗纱虽看不大清楚面貌,却也看得出其姿态婉转可爱。

    可令人惊讶的是,这街上似乎什么都与京里相似,唯独这一路上也没见有乞讨的人。街上似乎人人都收拾得利落整齐,也不知是为了迎接她提前净街,还是汉中已富庶到没有乞儿的地步了。

    她想问桓凌,但在想到这个问题时,脑中便悄然浮起一个答案,沉甸甸地压在舌尖。虽未经验证,她心底却已经认定,只要她问桓凌,所得的必然会是这个答案。

    她抿了抿唇,将这问题压回心底。然而也不只她注意到了这点,随行来的宫人、内侍也觉着这街上太过干净,百姓的衣着也过于整洁,就连京里也没有这样的街道。众人不免想起隋炀帝为在外国使节面前炫耀国家富庶,禁止乞儿上街乞讨的故事,忍不住悄悄地询问褚长史带来的从人。

    他们周王殿下或是传说中两位皇子的才具都比不上的宋大人,总不会做出那等暴君才有的荒唐行径吧?

    然而这问题只一出口,听的人便直接甩出了“宋时”二字。

    那人不掩得意地答道:“还不是咱们汉中府宋大人管得好。老公在京里,也听说了咱们汉中的经济园吧?自打那经济园建起来,府里有了银子,宋大人便着实投了不少钱办养济院、惠民所,将那些有残有病的乞儿都送进去医治、安养。甄别出没病的、能干活的,也都送往经济园做工,教他们一计之长傍身。”

    近几年九边受兵乱灾荒之地,乃至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都有逃荒来汉中的,都叫宋大人安置了,何况府城里这几个乞儿?

    从乞儿当中还清查出了本地或外地逃来的凶犯、盗贼,又有被人拐来的幼儿——由此又抓了几伙儿拐子,也救出许多被卖的妇人和孩子。若有记得家的,就叫人解送犯人回原籍时捎回去;不记得家在何处的,晚间便暂时在惠民所存身,白天则安排到各处工坊做事,或到汉中学院读书。

    如此清整了几回,如今汉中府真可算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

    内侍原是想打听些周王的德业,好回去报与王妃,哄她欢喜。结果打听得满耳都是宋知府的好处,这便不合与王妃说了,只在车外讨好地说:“听说这汉中正是咱们周王殿下仁德,治下官员勤力,才有这般太平安康之景。”

    桓王妃在京里独自过了两年,早不是家人宠爱下清高不问世事的脾气,听着车外宫人回话,便猜到了他们委曲之言背后的真意。

    这只怕不光是周王仁德,更是宋时治下有方的成果——

    她少年时一心认定“不务正业”、“自甘下流”,与商贾工匠为伍,不知用心读书的宋时。

    她以为建工坊有失身份,如今圣上却命两位亲王主持以工业为务的经济园,部堂高官都要亲到汉中学他的经济术;她以为代理地方庶务是浊流之举,自己却也被眼前的富庶太平折服;她以为几年不中秀才第便是荒费学业,但只转过两年,宋时便以三元及第的身份,成了她丈夫敬重的才子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