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39节

第139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宋时要是不做这么好, 他这个吏部尚书抬手就定下此事了。可如今他这弟子做出的成绩却不光是记在吏部档上,更摆在了圣上和天下人面前,升不升迁实则已不只他这个吏部尚书说了就算了。

    譬如三皇子如今主持京城的经济园,就有意让他回京帮衬;二皇子更是因主持矿务不见成绩,又与三皇子争他大哥失手,也惦记着让他回来辅佐矿务。

    不光惦记他这个人,也惦记他在汉中做出来的事业——早先还有看不起地方庶务的,如今在吏部登记待选的,十个里有五个都不抢着去江南、湖广的好地方,倒都想往陕西省挤了!

    张阁老平生难得这么个可心的学生,还盼着他立功、立言——哪怕能像桑弘羊一般因精通理财而得名也好,可舍不得他的事业被人中途打断。

    他指着宋时的信说:“他正是在汉中发力的时候,做什么‘石油分馏’,一样石脂又能分出许多种不同用处的油:有一种煤油点灯极亮,一种汽油做火油比石脂水火力更猛,已由杨侍郎带去榆林军中试用……”

    张阁老说起汽油质轻而清、易倾倒泼洒,烧起来比火药更爆烈等等诸般好处,越讲越得意:“这汽油再精炼,又得一种醚油,用其洗炼杜仲粉,可得一种热时极软、不热极硬的胶。若以硫磺掺之,那胶又能不受变温之害,又弹又韧。以之裹车轮,则能使车行时平稳逾常,若以之覆于兵刃把手上,则不易打滑,虽寒冬不冻手……”

    可惜他们如今还只凭人手精炼石脂,所得不多,如今正在摸索该建何等炼炉方可一次炼出数百千斤的精炼油。把个能在地方干实事的人召回京城,至多只能给个四品之职,说不定还要被两位皇子抢去主持经济园,岂不是浪费了他的才干?

    陕西是产火油的地方,京里可不是!

    张次辅越说越觉得宋时更该留在陕西,与吕首辅说:“吏部推升我替他压一压,只教他仍在原任上便是。只怕两位皇子或是再有别人在圣上面前推他,若有那时候,吕兄须为我劝谏陛下。”

    吕阁老颇有经验地说:“无妨,宋时还只是个五品外官,吏部只管压下此事,也惊动不了多少人。若有人一定要在御前提起他,引他还京,便叫本兵上疏证明你那弟子炼的是可作军需的要紧之物,劝谏圣上以军政为重。”

    自从三四年前达贼屡屡侵边,朝廷便以九边之事为重,还放了一位亲王镇抚九边、一位兵部侍郎巡抚陕西军政。圣上看重军事,又怎会为了京里这两位皇子的争执便将宋时调回来?

    他收起那封信,风轻云淡地说:“当年三元殿试时那篇策问便显出用兵之才,圣上亲口夸赞过的。如今他正在造战具,相形之下经济园又不过是小事了。”

    不过也该给两个孩子写信,叫他们将制出的汽油之类送些进京来,好叫兵部看看此物于战事上的用处。

    两位老师为了成全弟子的心思私下筹谋,实在不能算是思虑太多。因为三皇子已派遣私人见了时下正在经济园任职的大使宋晓,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魏王殿下爱你在园中做事细致,更怜你弟弟汉中知府的才,见你们一家兄弟却分隔两处,着实可怜,欲将他从汉中地方重调回京里。”

    宋晓原觉得弟弟跟着周王、桓凌在外头,像是倒插门到人家里,怕他受人委屈,也盼着他能早日回京。不过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子突然向他这平平常常的三甲进士、工部大使示好,他亦不敢轻易答应,惟惟地应付过去,便写信给宋时,让他自己小心。

    这些皇子的好处哪里是容易得的。

    二皇子自从供矿料不及时,被圣上责罚过一回后,两位皇子的关系便越形僵硬,渐渐又有了互相弹劾的痕迹。宋家这么个顶高的只有五品官的小家可禁不起皇子一口气,此时只顾顺了三皇子之情,又如何抵得住二皇子的厌恶?

    宋大哥这封信也是自驿站寄回,倒恰与两位阁老劝他的书信竟是同时到的汉中。宋时收着信后不免先看了兄长的、再看老师的,才知自己升迁之事倒有不少人关注,恐怕不是送个礼叫老师走后门便能安排好的。

    只能向京里人展示他的实力了。

    宋时脸上露出一点孤高的寂寞,挥挥衣袖跑去了对街周王府,求见桓御史。

    他一张脸摆出来便是王府通行证,桓御史院中更无人拦他,那个“求”字只是个摆设,说出来都没人敢听,纷纷下去端茶送水,然后老老实实退下,给他们夫妻留出会面说话的空间。

    桓凌见他白来过来,顿时觉着不对,握着他的手坐到椅子上,细心地问道:“是谁惹着我们时官儿了?脸上都不见笑模样了。”

    是惹着了,是太低估他的本事了。

    宋时双手背在身后,仰头看向玻璃窗外清晰的世界,心痛地说道:“朝廷竟以为我只会种田、基建,魏王还想延揽我到京城经济园做个总设计师!幸亏咱们老师们爱惜弟子,帮我想了个拒绝升迁的主意……”

    魏王难道看不出他跟周王是联襟,周王殿下亲口承认过的,两家见过面,作亲戚走动好几个月了,他还能改投效个没见过面的魏王么?

    就更别提为了这位皇子跟桓凌异地了。

    偶尔出差也就罢了,他要是想搞异地恋,当初何必从京里跑出来?

    他怀着满腔激愤坐到桓凌身边,没骨头似的将头搭到对方肩上,咬牙切齿道:“我不弄出个硝酸甘……燃烧弹……不,不弄出个燃烧瓶,我就跟魏王姓!”

    虽然这些药的制备难度一样比一样低,宋时还是发出了充满自信的呐喊,打算寄个酒精燃烧瓶回京。

    桓凌听到他要跟魏王姓,连忙按住了他的嘴唇,劝道:“这话可不能乱说,有不敬之嫌,你若发誓以后还是以我发誓。”

    以你发誓,那不就是跟你姓了……宋时不禁想起两人在桓家祠堂祭祖的时候,脸上的肃然之色被一点从心底生出的笑容冲淡,自信地说:“明天就叫人烧玻璃瓶,找个空旷没人的荒地试试去。若好就寄回京里,让他们知道汉中腾飞离不开我这‘发明’大师!”

    “咱们不只能做这些。”桓凌环着他的肩头,低声与他商议道:“既然老师们说是要让圣上知道你在汉中于战事有益,咱们何妨在汽油弹之外,再送上一份令圣上满意的大礼?”

    送给皇上的大礼?难道是爆炸神器硝酸甘油?

    桓凌眯了眯眼,淡然说道:“送上一场用你制得之物赢来的胜绩还京。”

    第223章

    桓凌这话说得杀气腾腾,直有要出关一战的气势。

    宋时被他这突然黑化的大boss气场震摄了一下, 下意识问道:“你不是想自己打个胜仗回来吧?不行, 你别……不, 你真要打仗……那就自己去吧,别带周王, 咱们带不起……”

    他有心劝桓凌不要去边关涉险,但想起他早年就曾在边关转过一圈,巡查军中弊政, 更曾临阵指挥, 正面硬抗过鞑靼军, 又觉得自己不该外行指挥内行。

    当初他们小师兄去边关巡检时那种缺兵、缺饷、缺好兵器的条件下,都还能守住被虏寇进犯的城池。如今边关已换了将领, 添了武器, 兵丁粮草都充足, 他难道反而不如上回做得好, 还能出事了?

    再者说,他们这样的大好男儿, 哪个没有开疆拓土之志。他是做了牧守官不能离开, 桓小师兄却能随意往来于九边, 若趁这几年多建些功业, 将来升迁都更有底气!

    那就得给他多弄点防身的东西……别的来不及了, 还是给学生们加加实验课,多分馏点儿汽油吧。

    宋校长这就打算要以权谋私,压榨老师学生们做劳工, 幸而眼前坐的他上司是个公允正派的佥都御史,当下按住了他。

    “我知道时官儿的意思,是担心我亲赴边关求战。你放心,我不是那等冲动的人。况且如今我是以向导身份随侍殿下来到汉中,不是当年巡查边备的时候,怎可为争一时意气便请殿下遣我出关。”

    他神色和悦,看不出什么遗憾不平,宋时却莫名地一阵心酸,勉强笑道:“那也好,咱们多送些有用的东西到军中就好了,倒也不一定要亲自上阵。”

    桓凌轻轻捏了捏他的脸颊,说道:“咱们建炼油厂的事不是已去信告知杨巡抚了?他必定是要过来亲试汽油之用的,借他巡抚之名,咱们也正好可以从卫所弄些石油来,试制炼油塔……“

    他们这边石油难得,故也不用造晋江文献网上那种通天巨塔,只要个半人高的小罐,一桶桶地往里倒油烧炼已足够了。做出的东西只要简易,能稳定分馏出汽油即可,剩下的油可再转到下一个罐里,再行提炼出不同温度下的油料……

    他们俩就在房里说话,拿纸笔也方便,桓凌便起身取了一支画图的细笔连写带画,与宋时商议起来。

    宋时虽然不好学理科,却也是从石灰、玻璃一路烧过来的正统穿越者,在制造设备方面经验丰富,不时抢过他的笔来,记下几个设计思路。

    心思转到工作上,他也稍稍忘了桓凌不能出关的委屈,一心考虑起了要不要把略阳的石棉矿挖了,用石棉做燃烧室内壁和通气管保温层。不过石棉又有严重污染,要真把这种材料推到世人眼前,这时代也没有个劳动保护条例,只怕官商追求利益、大量开采使用石棉……

    还是别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老老实实地烧小型白云石砖吧。

    他低着头写计划,桓凌便坐在茶桌另一面默默看着他。

    他坐得高,垂眸看去,只能见着一头厚密的、略有些蓬松的乌发,头顶发髻上扎着简单的逍遥巾,发际线下方微露出的饱满额头,两道微微皱起的长眉,高挺的鼻梁……

    他似是又想到了什么为难的事,不自觉抿紧了唇,神色有些严肃。却不是堂上办案时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之色,倒像是小学生背书背不出来那般,略带几分稚气,只看着便让人心生欢喜。

    比方才为了他暗自忧心的样子更叫他看着舒心。

    他不由伸出手揉了揉宋时的眉心,含着不自知的温柔神色劝道:“也不用这么急,杨大人总也要到一月间才能到汉中。咱们还有工夫慢慢研究,不行还可唤学生和工匠们也帮咱们看看,集思广益么。”

    是啊,养生千日,用生一时。都不叫他们手动操作分馏汽油了,还不拿来开个头脑风暴会议么。

    宋时脸上仅余的一点忧色都散去了,自信满满地说:“开会真的管用,多开几次会,什么东西就都出来了。咱们学院里从老师到学生都用玻璃器皿分馏过石油了,至少懂得基本原理,不用岂不是浪费了他们的才学!”

    先布置下作业去,让老师带学生们组织班内讨论,然后各班挑出代表,跟着老师统一来找他开会。先由研究生提出理论、再由技术生讨论可行性,试制试用,从理论到实践反复开会修正,总能得出结果。

    他之所以要将两个学院的学生分开开会,却是因为当今之世,士农工商之间的阶级之墙还是很坚固的。哪怕他们学院里的学生,也不是个个都能不带歧视心理,愉快地和工匠们交流技术的。

    不过若倾全校之力造这么个分馏石油的设备,那些读书人也不得不寻工匠问些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问题;或许也有匠人出身的学生能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凭才学赢得读书人的友谊……

    不管怎么说,至少在他的学校里,能稍稍打破士、工两阶级间无形却坚固的高墙了。

    他思量一阵,便踌躇满志地将这计划告诉给桓凌,然后半趴在桌上,朝他眨了眨眼,等着他夸自己。

    桓凌不愧是最捧他场的好学生、贤内助,连连鼓掌,赞他这计划既能成大事,又能锻炼学生,一举数得。夸赞之余还小小地帮他修改了一点——学生讨论可以在学校讨论,正式跟着他开头脑风暴会时,却最好把地址挪到府儒学所在的文庙里。

    汉中学院要出城数里才到,日常去给学生们开会、指点都不大方便,还是等分馏塔制出来再去的好。而文庙离府治极近,他们俩下了班,或是上班过程中就可以顺道过去开个会。

    宋时轻轻点头,比他心里的好学生、贤内助还要主动地寻出他的好处夸赞:“还是小师兄说得对,咱们白日里工作忙,多半只能等休沐日才给他们指导一回,反易误事,还是叫他们进城来方便。”

    又叫起小师兄了……罢了,小师兄就小师兄吧,谁叫他这位小师弟是个有前世的人,就爱充长辈呢。

    桓凌也享受着他的夸奖,唇角微挑,轻飘飘地补了一句:“此事先交给我来办便是,有什么不好的你再接手。春深后学政便要到府里提考了,你一个人忙着农事和科举且分身乏术,哪还有工夫往学院跑?到那时还是我替你给学生们开会。”

    不光还有提学御史也要来巡视,杨大人也要来看他们的汽油。

    宋知府又要保住留在地方上当随军家属的特权,身上还担着为朝廷培养人才的重任,想想这日子……这日子当真过得充实。

    教了一寒假扫盲班的童生们也过得相当充实。

    因年后提学御史就要从西安出发,到各府州县提考童生、生员,宋知府怕他们因为寒假打工误了考试,又特地给他们办了个考前冲刺班。由府、县学老师们公开讲学,凡参与过冬季扫盲班讲学的都能参加,还有汉中学院研究生班的学生自愿参与教学。

    开会之余,讲讲学换脑子。

    这个讲座班竟令老师和学生都上得感激涕零,催发起了满校、乃至满县、满府学生的向学之心,也算是汉中府教化的实绩了。

    二月初提学御史金行从西安府过来提考,恰与边关回来的杨大人一道进了汉中府。

    一进府城,金提学就感受到了满府读书风气:学生们在文庙内整整齐齐地上课,学校外又有普通百姓拿着抄得似模似样的笔记互相讨论,连街上与人浆洗衣裳的妇人说话间都是什么“扫盲班”“三元农事蒙书”“今又识了几个字”……

    不等他露出惊叹之色,又见大街边竖着专门的读书栏,上贴“汉中经济报”,一群普通百姓打扮的人围着高声颂读。却不像别处百姓念告示一样,是一个读书人念,一群不识字的人围着听;而是那些百姓们自己一词一句地接着念,仿佛人人都识字的样子。

    虽然他们读得断断续续,那文章本身却竟有几分风流瑰丽,是真正的士子文章。

    金御史听得目瞪口呆,顾不得巡抚大人和四品佥宪就在身边,看着宋时脱口而出:“我上回来时还不曾见有这样多识字的百姓,难不成这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汉中府会看文章的百姓都围到这里看它?”

    不,这文章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个每天都有文人士子投稿的普通专栏文章。宋时弯了弯唇角,得意地想着:特别的只是他们汉中府宋知府发下去的扫盲教程而已。

    第224章

    金提学不光要提考本府学子,还是给宋时打考核分数的领导之一。

    宋时四月初便告三年俸满, 他到那时已在外府提考, 往来寄考语也麻烦, 正好借此机会考察本地学政,直接出了考语交给巡按杨大人。

    反正宋时的考绩册最终也要交杨巡按开具评语, 到时候将他这份收录进去就是。

    上司要考察,宋时自然要尽力展现出本县文教的大好风气,当场便叫人买了两份报纸给领导们审阅。

    报纸头版自是不变的、带大图的汉中府官员活动纪要, 之后又有政策解读、文教专栏、农学天地、工业快讯、商贸信息……而后是一连三版的名士佳文——其中《汉中风情》一栏, 印的正是那些人围在报亭外读的文章, 写的是汉中天台山的美景。

    金提学泛泛看了一遍那文章,倒回来仔细看了看文教专栏:那一版里蒙学、诗词、四书、经学并举, 皆引用经义、古文解释, 详实清晰, 深入浅出, 像是经年老儒所作。

    却不知是本地书生、举子还是学官所作。

    不过他如今是吊考学生来的,不合提前见本地书生, 便合上报纸, 期许地说了句:“本官早知道宋知府擅文教之功, 只等着看今年岁试的文章了。”

    同行来的杨巡抚倒更关注民生大计, 低头翻着前两版农业版内容, 对着其上各种农业知识默默点头。其中农时一节正应上当前季候,却又与旧时农谚不全相同,而是计日均温度、每日光照时长, 另有一套安排农桑的说法。

    底下还配着南郑县与全府前七日温度、风雨气候之征。其中南郑县报得最详细,府治与四郊的气象分别列出,还印上了当日清晨的气温。

    这些气象知识与旧学相差甚远。杨大人虽然看过他们的书信,知道如何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却不太懂温度变化跟农事的关系,一面看着一面问他们。

    从前农事都是依历法而行,他们这难道是要改历法了?

    宋时便拿他自己的经历作例子解释道:“并非要改历法,只是中国之大,虽节候相同,南北地气差异却极大。仅这陕西一地,汉中府再过不久便可开始拌种、育秧了,大人在榆林时只怕还是雪满雕弓吧?”

    是这么个说法……

    杨巡抚笑道:“白乐天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句,莫非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