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47节

第14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夫阴阳相薄为雷,阴激阳为电, 有阳则有阴, 有动则有静。

    有电流……所以也得有静电。

    今年冬天虽已过去, 但自从宋知府到任后,为提高本地gdp和女性就业率, 强行推广了织毛衣技术之后,冬天脱毛衣时被静电扎到,就已经成了汉中、京城乃至北方人民的日常。

    他连直流电实验都做了, 再讲起静电来更是毫无顾虑, 仍把正负电荷改个名用阴阳表示, 讲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又以电喻磁、以磁喻电, 引出了线圈切割磁感线发电的小试验。

    虽然都是初中物理小试验, 可要讲到不曾接触过电磁学的古人都能听懂、信服, 解得其中蕴含的理论也颇不容易。

    他虽然为这一天做过许久的努力, 但到真正讲学的时候,还是满怀忐忑, 讲一句就要看一看下头师生们的反应。

    幸而台下坐的是温柔敦厚的周王;是对他心怀歉疚, 不敢轻加质疑的王妃;是被礼教宫规束缚得习惯于接受强权灌输的侧夫人、前宫女;是自幼便被拘于深闺, 只要能学到东西就心满意足, 不思更多女童……

    还有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桓凌。

    他不是个好的物理老师, 这些学生却肯包容他讲学时偶尔出现的错误——理论肯定无误,实验也做得不差,但是他怎么能从经义史书、日常生活中想到这几样实验可以产生电流, 当中还是有些破绽的。

    然而讲台下没人起来质疑,还有桓凌在座上配合着他的讲解答题、提问,将电学最基础的理论顺当地、甚至可以说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一切细节在此时都已不重要,每个人都紧紧盯着他和台上的教具,只想再多看到、听到一些前所未闻的天道运转之理。

    若雷电之力也可为人所用,人与神仙之间又还有多少不同?

    周王心中战栗,仿佛有满腔热血待喷涌而出,喉头又像被人一把攥住,挣扎许久,才吐出一句沙涩的:“先生所示是人间之电,不知天上雷电也能引为人用不能?”

    当然能。

    富兰克林就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风筝线上拴上一把铜钥匙,将钥匙插进盛有水的莱顿瓶里,就能将雷电从天上引下来存储于其中。

    当时他就用这个实验证明了雷电与人工发的电是同一种电。

    只是富兰克林愿意为科学献身,做风筝实验证明雷电本质,宋时却不能做。

    他其实只能算是个民科,本职还是汉中知府,要以地方安全防火为优先,是不敢在衙门里做这种实验的——当然也不能在旷野做,怕真引下雷来劈出人命。

    他不仅自己不做,还要劝慰周王:“雷电譬如水,井水山溪可以取来止渴,但当洪水肆虐时,亦可为祸千里。殿下虽可以金铁之类作渠而引天雷落地,然其威足可震山撼岳,即便引下来又如何为人所用?若引电时有人为此受伤,殿下天性仁厚,难免又要伤情啊……”

    俗语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做皇子的就学点儿理论好了,别做危险实验。他们自己用小电池和发电机发的电压低、不至出意外,也能做个小电扇解解闷,回头就给王爷装一个。

    周王听得“伤人”二字,才醒过神来,心头沸意稍稍落下,轻叹道:“这倒是……可雷霆原是上天刑责之威,而今竟能为人所得、为人所用,此事实在、实在叫人惊诧难言……”

    宋时叹道:“臣当日偶得电流,发现其与天上雷电本是一体时,亦曾惊疑万分,不敢相信。然而细究天理,天地万物无不是阴阳二气所化,雷电亦是阴阳二气所化,既然如此,又凭什么只能在天而不能在地呢?”

    《埤雅》中亦有“雷出天气,电出地气”之语,故其在天为闪电雷鸣,在地则为电流、静电,亦合天理,并没有什么可怪的。

    宋时讲得情真意挚,仿佛他的讲义不是从初三物理教科书上总结下来的,而是真的站在了古代儒家经学、玄学、理学大师们的肩膀上,从宇宙之初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之理推衍出来的一样。

    感谢法拉第、富兰克林、特斯拉……也感谢我国古代学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让他不用“梦天神授发电之法”,然后起来制造发电机。

    他向台下轻轻鞠了一躬,换来周王点头致意,心中所谢的却不是台下的皇权,而是那些让他能讲出这一课的前辈学者——

    这些知识是人类自身探索到的,并非天授、神授,将来肯学习、研究电学的学者,也该像研究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只用科学解释它的存在,而非强加诸些神仙君权思想于其上。

    下课的云板声按时响起,宋时手合起讲义,说道:“今日的课程就讲到这里。学生们出去活动,两位殿下若还有什么想看的,我与桓御史便领殿下们过去。”

    周王眼中哪里还看得到别的,只盯着台上的几件教具,请他把这些教具赠予自己。倒是王妃还稍能自持,记得他们此行是来看幼儿园和小女学生读书情形的,请兄长与宋三哥领他们多看几间教室。

    两位校长、副校长带他们循着走廊转过了院子,看了学生们课间休息时的情状,又出了正院往西侧偏院去看幼儿园的学生。

    等到下一堂课开始后,还带他们到大班去临时听了一堂课。

    这个班里讲学的是本地招来的女先生,从前都没怎么见过知府,见着王爷一行更是紧张得连讲话的声音都有些打颤。

    宋校长叹道:“不必怕,殿下温厚仁德,讲得不好也不加责罚,你平日里教什么便还讲什么。”

    那女先生幸好也是三四十许人,平常操持家事、支应门庭,倒也是有见识的。初见皇室的激动和紧张褪去后,倒还能拿起蒙书一行行教学生们念下去,再点学生们起来重复。

    班里有男有女,顺着一排点下去,便有两个女生杂在男生中被叫起来复述文章。

    这个年纪的女孩儿往往比男孩儿更能集中注意力,背书背得也更好。这一班人背过几句后,竟是女学生总体上答得比男学生好,令周王颇有些意外:“我原以为女学生不必科举,家里自幼不教读书,该比这些男学生差些……”

    那些小女生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桓元娘也含笑摇头:“妾听兄长说,这里先生一般教的都是先生们自编的新书,讲的多宋先生与家兄近年新得的天理。既是新书,这些孩子在家中启蒙时都该是未曾背过的,读书好坏便不论其他,只看本人的资质心性……”

    女孩儿又凭什么一定比不过男孩儿呢?

    她眼中闪动着极浅淡的傲然之色,周王最爱的就是她当年沉浸于诗书中,清高自赏的熠熠光彩,忍不住附和道:“王妃所言极是,古时亦有谢道韫、李易安等才女,今我朝胜于前朝,自然更该出才女——”

    他看着座上不过五六岁年纪,却像大人般稳稳当当坐着的小学生们,温柔地一笑:“眼前这些女学生,才学又何必减男子?”

    那教谕连声应喏,宋校长也笑着说:“这些孩子能得殿下夸赞,实是他们的福气。只盼她们长大后也能多留心学问,做朝廷、天下有用的人。”

    他这话里已然透出了几分要解放妇女生产力的野心,周王尚未想到他的心能这么大,只笑着答应:“这些学生往后可在汉中学院教书,若她们大了本王还在汉中,正好也选几个陪着王妃共研电学之类天理。”

    王妃是好读书的人,应当也如他一般,想多学些今日宋先生讲的天理。他在外头可以直接与两位亲家兄长交流,王妃——还有王氏、李氏——却不便见外男,将来他们再有了女儿也是一样……

    得选些读书好,肯上进的小女儿进府陪伴教导她更好。

    若说原先周王对女儿的期许就只有“知书达礼”四字,如今却是悄无声息提了几分——他也期盼自己将的女儿能像这些小女学生一样,凭自己的才学、本事压倒别人。

    就像他们的贤儿,那天被父皇拉着手走在校场上、诸皇子间,气量识度也都不弱于人。

    他想到素来聚少离多的皇儿,心中不禁一阵阵怜爱、愧疚,起身问宋时:“可还有什么能用人间之电做的、更不伤人的东西?我欲送几样这种中藏雷电的东西给贤儿,也给他讲讲雷电之理。”

    也给父皇送一份。

    世人皆知雨露是天恩,岂不知这雷霆不光有震慑之威,亦能如雨露般轻缓温驯,为人所用呢?

    宋时十分严肃地应道:“殿下之意,亦是宋某之意。从前我所学农学之类,皆是从前人书本中,或从日常工农事中总结而来,本末来路皆清楚明晰,只消读了我的书,再经实践便能悟透。这雷电却不是一人一家可钻研通透之物,需得将我所知整理成文字传回京中,抛砖引玉,求得有天分、肯吃苦受罪之人一道研究。”

    他知道自己推得电磁知识的过程不大经得起追究,但以他如今的身份和民望,谁敢提着刀过来取他首级?

    纵然有人怀疑他不是原装大郑人,至多也就是背地里传他几句流言,给他写几个唱本。

    然则他跟桓师兄连南风小黄戏的主角都当过了,还怕再客串个妖魔鬼怪恐怖戏本?!

    比起这些不碍得正事的隐忧,倒是科技发展更重要。他跟桓凌只有两个人,就是累杀他们,也不能凭两个人建起哪怕一座发电场。若是能把这些知识传给更多学子,便会有人按着他讲的理论自己钻研下去,或许将来就能有所成就。

    而到很多年以后,当天下人都知道了电力、电磁基础定律,会做这些实验,将电视为司空见惯之物,还会有谁特别执着地去挖掘他发现在这些理论的心路历程呢。

    作者有话要说: 《河图》云:阴阳相薄为雷,阴激阳为电——《春秋·隐公九年》疏 孔颖达

    第238章

    宋时自从到了汉中,一向沉迷于生产建设, 用在讲学上的精力确实少了许多, 而且多半儿都在讲实学实用之术, 除了在京时就已流传出名的“大气论”之外,极少再论究天人之际。

    而时隔许多年之后, 他又有新说问世,讲的还是从前无人触及的雷电之理,顿时勾起了一众读书人的兴致。

    雷电竟不只能在天上见到, 还能为人捕捉, 为人所用……

    这究竟是真是假, 如何验证?

    事实上,宋时在汉中学院附属女校讲完第一堂电学课, 便有女先生和学生回去将这堂神奇的课告诉了家中亲长。老师们还禁得住事些, 那些女学生却是万事都要告尊亲的, 她们的父亲又是本校教职工, 听得消息后简直要到府衙去堵宋大人,求他赶紧给研究生班讲一堂电学课。

    幸而宋时早有准备。

    他的动作比所有听过课的人都快, 送周王夫妇回府之后, 立刻回到学校, 召来府县两学教官, 将整理好的讲义递给他们。

    “这本讲义单独印成一期增刊, 随明日《汉中经济报》附赠!版头一定要印得夺目——不只字体字号显眼,再在大标题里掺几个朱砂、藤黄之类艳色字眼儿,务必叫人远远看见报纸, 便能看出上头印的文字!”

    他既然已经决定要把电学知识推广到整个大郑朝,就不再有任何犹豫、拖延,立刻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印成报纸,发向整座汉中府。

    今天他讲的知识是划时代的知识,传出去足以震动这个世界,老师、学生回去与家人说起,一定会有人上门求学。更不用提周王还要把发电装置献入京师,自这天下最顶层向下传播电学理论知识……

    如今正是六七月收麦收稻最忙的时节,他的正经公务是劝农,没多少时间讲学。不如先发几篇文章给世人作科普,让有兴趣的学子自学,等到十月入冬,农事和催科都结束了,再正经办个讲学会。

    他也是读了几十年书的人,最体谅读书人追逐最新知识的心理,该传播出去的绝不拖着、按着。

    几位报纸编辑几乎是双手颤抖着接过那份讲义,激动地答应道:“下官们这就去印,必定亲手刻录,印出一份干净亮眼的报纸!”

    这些编辑都是学校教官,其中正有年长有德、在女学校做了先生的。他们虽不曾跟着进教室坐下听课,却也悄悄在门外头听了一点,正被他引雷电的手段和天理勾得抓心挠肺,见了这讲义就像沙漠里的行人见着水一样,恨不能合身子都扎进去。

    宋时看他们激动成这般模样,也不好意思强拉着人开会,安排周王一行巡视女校和幼儿园的新闻稿,只好先放他们下去。

    增刊交待下去了,正刊却还待着稿子呢。

    然而好领导就是要能随时抓着合适的人干活——这些编辑虽然已被电学迷得颠三倒四,还有从头到尾陪伴周王夫妇的女先生们呢。她们下班又早,又都足有文采,写两篇稿子完全不是问题。

    宋校长仗着自己已婚断袖的身份,不避嫌地进到女教师办公室,安排了新工作。

    每人一篇宣传稿,择优选用,给付稿酬——

    宋时自己给晋江网写了二十年的稿子,最恨的就是晋江稿酬给得太低,一篇科普短文也就给个三四十,还不够买两篇博士论文的。他以己度人,给手底下作者的稿费都是报复性的高价,千字稿酬比在外头给人选稿子编考场闱墨之类的书还高些。

    当然,这都是自愿承担工作,做校长的不会强迫她们的。若是她们自己没工夫写,家里有文笔好的兄弟姐妹、夫婿朋友也可以代笔。

    这些女老师里有不少是周王带来的女官,王妃身边肯定还有没家累的、能熬夜赶稿的才女。

    老师们静静听着他说话,一时无人答腔。宋时在这片沉默中难得地有些心虚,偷偷反省了一下自己这回是不是压榨员工压榨得太厉害了,不该叫员工家属跟着加班。

    然而没等他反省出封建官僚该不该压迫员工家属,那几位女先生却有了动静。

    都一拥上前,满面感激地向他福身行礼,感谢他给自己一个写文章的机会。

    这种稿子从来都是文人名士写的,她们虽说读过些书,却都是女子,只敢写些娱情小记遣人偷偷送往报社,哪能想到自己也能写亲王出巡这样的大事?

    她们就是一宿不睡,也得赶出最好的稿子交给大人!

    宋大人顿时把“反省”二字扔到脑后,得寸进尺地说:“这些日子桓祭酒与我将在汉中经济报上多刊几篇文章,教官们只怕要为此分心,你们若有心,不妨多写些论蒙学、论文章的稿子备着……”

    都是自家学校的老师,不用怕稿子供不上,用起来安心!

    几位女先生越听越喜,恨不得立刻提起笔来作文印报。但惊喜过后,又有人瑟瑟地:“妾身等不过是女流,这报上刊的新闻都是才学深厚的老先生们作的,女子如何做得了这样的文章?”

    ……女子怎么了?

    女子还有十一长假在外带团,七天爬八趟长城的呢,就写个领导参观学校的采访稿还能写出什么男女差异来?

    他克制着向老师们宣讲男女平等的欲望,只轻轻挥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未闻有男可得而女不可得之说。不必多想,且先做了再说好不好。”

    一室女先生叫他感动得恨不能义务加班,回到家里、周王妃座下说起此事,都还要狠狠地夸宋时两句。

    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京里那些腐儒、纨绔子们怎么比得了他?!

    王妃听着也不禁有些羡慕,只碍着身份不能亲自撰稿,倒也看了看她们的稿子,指点了几处文采欠佳之处。周王虽不是头一次上报纸,却是头一次见得身边人写稿子,还是写关乎自身的稿件,也叫她们激起兴致,索性与王妃一同改稿,改得满室温情款款,和乐融融。

    侧室王夫人虽然没掺和进他们夫妇共写文章的乐事中,却对着纸笔默了一沓白天听的内容,自己对着煤油灯灼灼明光看到深夜。

    亲王一家尚在挑灯读书,侧院里的桓皇亲跟宋皇亲自然不敢早睡。宋时晚上加班回来,一进门便看见桓凌默默地编着电学科普小品文,替他把电学历史上的小实验改写下来。

    文里的宋时一会儿在造玻璃盒盛嘉禾时发现了静电存在;一会儿见电流逐雨而落,猜测水能储电而发明了水瓶储电法;一会儿在看人用磁铁炼钢时发现切割磁感应线能发电……

    编的比他想的还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