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 正文 第三四二章 李鸿章之死(三)

正文 第三四二章 李鸿章之死(三)

作品: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作者:木林森444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清廷的两股新政治势力之一是新贵派,代表人物是醇亲王载沣,他也是光绪的胞弟。现在载沣进入军机处己经近两年了,由于有慈禧的扶持,而载沣本人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虽然没有大的出彩,但也没犯什么错识,而旦现在己经建立了一个以醇亲王一系的亲属人员为主的班底。

    当然载沣能够被慈禧选中,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出众的能力,主要是他的嫡母是慈禧的妹妹,而妻子是荣禄的女儿。因此在私下里也有人传言,慈禧这是在准备光绪的继承人。虽然在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己经放弃了废除光绪的打算,不过光绪一直都没有子嗣,虽然还算年轻,但身体一直多病,准备一个继承人也是完全应该的,而当年光绪继承同治的帝位,也以弟及兄,而且现在局势复杂,清廷虽然稳定下来,但国家需要一个成年的君主,载沣是光绪的亲弟,选他做光绪的继承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一股势力则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是瞿鸿禨,还岑春宣。其实清流派在同光时期,一直都是清廷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以“勇于言事、标榜风节、经世匡时” 标榜自己,而当朝廷主要是利用清流派来制衡洋务派,张之洞、张佩纶都曾是清流派的重要干将。不过清流派大多都是好为空言、不识时务、眼高手低之辈,因此要么是像张之洞这样转为洋务派,要么像张佩纶,彻底告别官场。

    其实瞿鸿禨和当初那批清流派没有什么关系,他是在庚子国变时随慈禧太后西逃,忠心耿耿,又承担了撰旨之责,因而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在归京之后很快就进入军机。不过瞿鸿禨是这时清廷十分少有的清正廉洁官员,其个人操守,足可以与包拯、海瑞相比,但这样的人往往的自诩清高、而且具有一种使命感,对看不惯的事情都会直言进谏,丝毫也不留情面,和早年的那批清流派确时有几分相似之处。

    慈禧也有意把瞿鸿禨打造成新的清流首领,因为这批人虽然干事不行,但骂人却是拿手,因此在必要的时候,确实很好用。

    这一次军机处的变动,这两派都没有什么损失,各有一人在军机处里,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是慈禧倚重来平衡朝政的重要力量。

    还有一个派系就是中立派,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张之洞,还包括早一步退出军机的王文韶。这一派的特点是都是官场的老油条,而且为官多年,威信素著,本身就极有影响力,倒向那一派别,那一派别就会声威大振。当然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偏向某一派别,而是和朝廷保持一致,由于他们都是老于世故,并精通为官之道,因此对朝廷动向的预判都十分精准,往往也成为带动大部份官员倾向的风向标。

    慈禧的手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利用实权派做事,用其他几派系牵制实权派,并互相掣肘。而越是简单的道理,就越是体显慈禧把政治权谋己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新的军机班子组建之后,刚刚进入军机处袁世凯立刻上奏朝廷,请求派官员出国考察其他国家宪政,为中国的立宪做准备。

    原来日俄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但这时日本己经取得绝对的优势,而且在战场上取得相当辉煌的胜利,在中国的媒体舆论看来,日本蠃得这场战争,己经是稳操胜券了。

    但总结日本能够战胜俄国的原因,中国舆论基本都归结为是立宪政体对政体的胜利,因为日本是立宪国家,俄国是国家,立宪国家对国家的战争,立宪国家一定胜于国家,因此中国想要富强起来,就必须立宪。有的媒体把华东政府也拉进来,说华东政府也是实行立宪制度,才能在庚子国变期间击败八国联军,可见立宪强于。

    其实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把立宪政体的本质弄清楚,更是没有把日本战胜俄国的根本原因搞明白,日本能够战胜俄国,和两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严格来说,日本也不能算是标准的立宪国家,而俄国的程度,其实也比清廷好得多,而华东政府的制度更是和立宪政体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华东政府也并没有作解释。

    于是从1905年初,在中国就形成了一股要求朝廷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的舆论风潮,包括相当一部份地方督抚大员、士绅、乡贤,驻外使臣等也都上书朝廷,要求立宪。袁世凯的这个建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而袁世凯的这个建议,也在清廷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首先是在军机处里,除了庆亲王支持袁世凯之外,张之洞不置可否,其他5个人全都反对,由其是世续、那桐直接就和袁世凯吵了起来。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把立宪政体弄清楚,但还是了解一点的,立宪和原来中国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施行了数千年高度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肯定会引发极大的争议。在某些官员,由其是满族官员看来,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足可以抄家亡门了。

    其实袁世凯提出这个建议,是有自己的考量。袁世凯能够发迹,戊戌政变是一个关建点,在戊戌的关建时刻,袁世凯选择投靠到慈禧这边,为自己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袁世凯飞皇腾达之际,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得罪了维新派、得罪了光绪,逃到海外的维新派更是将袁世凯视为维新的叛徒,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

    当然,在当时这个隐患还并不严重,因为维新派己流亡海外,翻不越多大浪来,而光绪只是傀儡皇帝,实权都掌握在慈禧手里,又能把袁世凯怎么样,何况那时慈禧已打算废了光绪,袁世凯更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但时局的发展却大出袁世凯的意料,历经了庚子国变的大折腾后,慈禧竟然没能废得了光绪。尽管光绪现在依然是傀儡皇帝,但皇位却似乎稳如泰山。而且慈禧已是70岁的老人,还能有几天,光绪虽然体弱多病,但毕竟还不到40岁,活得比慈禧更长,是有很大机率的,一但慈禧先于光绪去世,那么光绪就将真正亲政了。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慈禧把载沣选入军机处,大有把他培养成光绪的继承人的势头。

    袁世凯也顿时紧张起来,因为载沣是光绪的亲弟,他或许不敢怨恨慈禧,但对自己却是完全不用顾忌的,因此未来无论是光绪亲玫,还是载沣上位,自己恐怕都没有善果,而且这几乎就是个死局,根本没有办法破解。

    不过要求立宪的舆论浪潮让袁世凯看到破解的希望,袁世凯到是对立宪有些研究,知道立宪是要限制君主的权力,将君主的权力框在一个范围之内,因此袁世凯也立刻意识到,如果大清转为立宪政体,限制皇帝的权力,那么自己将来的平安也就有保障了,于是袁世凯趁着现右民意沸腾之机,上折要求朝廷立宪。

    军机处己是乱成了一团,庆亲王也控制不住局面了,只得决定请慈禧、光绪御前裁决。其实面对着汹涌的舆论,慈禧也不能不为所动,她毕竟是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并不像满族权贵那么无知,现在的朝廷还十分脆弱,对民间舆情可不能完全无动于衷,因为在清廷的傍边还有华东政府这只大老虎蹲着,稍不小心,被海外华人利用,他们可是相当会利用舆论的,说不定就不好了。

    立宪好与不好切不论,但首先要弄懂立宪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袁世凯说立宪会使清廷富强,而世续、那桐立宪只会让大清亡国,但都没说清楚立宪到底是什么因此在御前会议上,慈禧首先发问,立宪究竟为何物时,双方都哑了嘴,世续、那桐根本就没怎么研究过立宪,只能一口咬定立宪全夺君之权,驾空皇权,以至亡国。

    袁世凯当然也不能说立宪是要限制君主的权力,不过袁世凯毕竟反应机敏,立刻反问世续、那桐,英、德、日本均为立宪之国,但国不仅没有灭亡,君权也未被架空,反到更为强大,可见立宪不会亡国。而世续、那桐也答不上来。于是这次御前对答就这样糊里糊涂的结束。

    就在这时,湖南巡抚端方入朝,受到了慈禧的召见。原来在庚子国变时,慈禧逃到西安,当时任陕西巡抚的端方护驾有功,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而端方虽是满人,但却是个维新派,在戊戌年间就积极参与变法,颇有建树,而庚子国变后清廷推行新政,端方历任湖北巡抚、江苏巡抚、湖南巡抚,每任都在地方上除旧革新、兴学助教,同时也主张朝廷立宪。

    慈禧正愁没人给自己详细解释什么是立宪,又不相信袁世凯,正好端方入朝,他又是主张立宪的,于是召他入见,好问个明白。

    端方不仅是力主维新,施行宪政,而且和袁世凯还是儿女亲家,因此自然要帮袁世凯。于是端方在慈禧面前大谈立宪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立宪后,皇位置则可以世袭罔替”,并且还列举日本的明治宪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皇位,由皇族男系子孙继承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行使立法权等等。这样可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大清统治的合法性。

    慈禧听了以后,也颇有些心动,慈禧虽然读书不多,但对政治权术有一种天生的才能,端方所说的合法性,换成传统的中国语言也就是大名份。慈禧当然知道,在中国政治中,大名份是相当重要的,自己之所以能垂帘听政,历经同治,光绪两代,掌控朝政大权,很大的原因在于同治、光绪即位时都是幼童,慈禧可以以太后的名份干政,这在中国历史中,是符合大名份的。

    过去中国的王朝都是以“天命”做为自己统治的合法前提,但进入现代社会,从西方各国传入自然科学知识,所谓的天命已经忽悠不了人了,而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到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于是就在第二天,慈禧终于下旨,接受袁世凯的建议,派官员出国考查,当然考查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国家政体,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以博取众家长。

    并且责令军机处,拟定出国考查大臣的名单。